前幾天和朋友聊起一個話題,現在最焦慮的有兩類職場人,一類是有工作卻不發工資的人,另一類是想要找工作卻找不到的人。受疫情的影響,很多公司會選擇保守性的發展戰略,在人員數量和福利待遇上都相應縮水。這樣的環境下,難免人心惶惶,都擔心老板的刀會落到自己頭上。而這個時候,對老板來說也至關重要,業務發展緩慢,現金流吃緊,錢更要用在刀刃上,什么樣的員工值得長期投資,什么樣的人得早點請走,也成了躲不開的話題。困難時期,如何打造一支強大的部隊,也成了燃眉之急。一個優秀的團隊,不僅需要隊員的能力匹配,還需要有一些軟實力和素質。不能因為某個人的缺點,拖了團隊的后腿。有人說,這次疫情是一場行業洗牌,不僅是一些行業受挫,也篩選出行業里更有靈活度的人。前段時間,有個酒吧火了,直播4小時,收入70萬。2月8日上海TAXX酒吧在公眾號上發表了一篇文章,宣布要“云蹦迪”。晚上十點開始的時候,直播間的人數并不多,但是不到一個小時,人數瘋長,禮物也開始不斷刷屏。到直播結束,這個酒吧都牢牢占據著抖音小時榜榜首的位置。緊接著,不少酒吧開始跟風。人數和收入都在不斷刷新記錄,甚至有酒吧直播幾小時就有百萬人在線觀看,收入突破兩百萬。行內人分析,酒吧直播早就不是什么新鮮事,醞釀了許久,只是酒吧沒人的時候,不得不試水,以后會有常規化的趨勢。宅經濟發展,其實考驗的是人思變的能力。如何快速掉頭,把自己的技能變成市場更需要的東西。職場也是一樣,技能越單一,發展空間越受限,這也是為什么有句老話,亂拳打死老司機。斯科特·亞當斯提出過一個技能疊加理論,說的是在不同領域挺進前10%比某個單一技能進入1%更容易,也更有效。舉個簡單的例子,上學的時候,某一門功課的考第一很難,但是各科成績能考進前10%卻容易很多。這就是為什么越來越多人強調技能的多樣化,不僅是在危機時刻給自己一個Plan B,也是因為職場對人的要求越來越高了。過去可能精專就足以抱有一席之地,但危機時刻,能調整自己,給公司創造更多價值的人,必定會更容易生存。業務發展初期,團隊里什么人都得有,虎狼之輩,可以幫你開疆拓土,畢竟在市場廝殺,有時候得有點非常手段,哪怕人品不夠,能力夠好,也能忍。但這樣的人,不適合留太久,長期投資,信任才是基礎。而沒人品的人,很難贏得信任。這樣的例子電視劇《小歡喜》里就有一個。劇中,童文潔本是一家公司的財務副總監。因為經常請假照顧孩子,導致領導對她不滿。這給了她的助理小金上位的機會。小金,平時在她面前經常是一副善解人意,事事為她著想的模樣,其實背著她經常在領導面前說她的壞話。結果小金成功上位,頂替了童文潔,做了副總監的位置,而童文潔卻被降職為小金的助理。得知這個決定后童文潔目瞪口呆,她還認真地反問領導:頂替我的位置,小金能同意嗎?而小金一邊假裝委屈的問童文潔會不會怨她,一邊開開心心的就職上崗。很多人說,小金這樣的人,才是真正混職場的。畢竟職場沒有感情,更沒有朋友。其實這話說得并不準確。阿里的人才體系很多人都知道,其中有一類人被比喻成“野狗”,這類員工,業績特別好,但價值觀不好,這類人也是會被果斷拿掉的人。初入職場,總能看到各種利害關系,但隨著事業版圖的擴展和層次的提高,你總會發現,那些事業做得好的,通常都很正直并且人品夠好。因為誰都明白一個道理:兩面三刀的人,或許一時會和你站在一起,但是長久的合作不行。疫情過后,大家焦慮的心情卻有增無減,失業的恐慌加上對前途的憂慮,每個人心頭都陰霾一片,可以說,無論是對公司還是個人,都是艱難的一關。可越到危機時刻,“祥林嫂”式的隊友,對團隊來說更危險。我有個前同事,前幾天跟我抱怨,說雖然復工,寧可在家待著。辦公室的幾個老員工,沒事總會坐在一起議論公司大大小小的事,還沒一點好消息,不是今天某部門裁員,就是老板最近心情不好。每天一到辦公室,都喪到不行,干活的心情更是一點沒有。非常時期,人人自危,稍有不慎,職場就會變成修羅場。一個團隊想要點燃激情,可能要花很長時間,但毀掉這份激情,1分鐘就夠了。這也是為什么越是到了危機時刻,負能量的人越不能留。其實,非常時期,保持穩定的情緒,就是一種難能的得力。這些年我認識不少飛躍式升職的職場人,都是臨危受命,能在關鍵時刻變成定海神針。如果你做不到穩定軍心,至少不要制造焦慮。劉潤老師曾經講過一個有意思的管理學上的概念:酒與污水定律,說的是,你把一勺酒倒進一桶污水,得到的是一桶污水。反過來,你把一勺污水倒進一桶酒里,得到的還是一桶污水。污水和酒的比例并不能決定這桶東西的性質,真正起決定作用的就是那一勺污水,只要有它,再多的酒都成了污水。團隊想要成功,不僅需要每個人有較高的能力和素質,還需要能夠同別人合作,彼此信任,不搞破壞。很多人說,這次疫情給行業洗了個牌,那些經不住的總會被淘汰,在職場也是如此,作為團隊,要篩選出更精英的人,對個人而言,也是提升自我的好機會。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