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區域發展中,往往會出現這么一種情況:一個省份中有兩個實力相當的城市。
它們在GDP排行榜上成績優異,優勢盡顯。共同拉動所在省份的發展,成為經濟發展的“雙引擎”。
這樣兩座城市,通常被稱作“雙子星”。
在中國,“雙子星”城市大多分布在沿海經濟較為發達的省份,知名的比如廣州和深圳、南京和蘇州、杭州和寧波、沈陽和大連等等,差不多都是“政治省會+經濟強市”的模式。
談論兩座城市之間誰更勝一籌,往往是一個微妙的話題。所謂“一山不容二虎”,像南京和蘇州,只要談論起誰是江蘇老大,雙方的人就能立刻擼起袖子爭論個你死我活,三天三夜不罷休。
說實話,同為“雙子星”,大家都是一省門面,但從內在實力來看,真要評出個高低,也未必是件難事。
但GDP畢竟不能代表全部,南京手上能打的牌,要比蘇州多得多。
作為我國科教中心之一,南京以雙一流大學、學科見長,科研實力在整個江蘇省暫時還找不到對手。
優質的教育資源意味著優質的人才儲備,高層次的人才培養助推經濟發展,影響不容小覷。
論商業經濟發達程度,南京在福布斯最佳城市排名中名列前茅,即使在省里GDP略失優勢,但是在全國強市的綜合實力PK中,南京始終代表著江蘇頂在一線。
論發展潛力,南京作為省會城市享受來自國家層面的政策傾斜更多。
在產業升級的背景下,南京所擁有的大城市資質和豐富的科教、金融資源,在一系列指向未來的新經濟指標中,呈現出更大的潛力。
比如在獨角獸企業的發展狀況上,南京就明顯比蘇州優秀。
更何況,從地緣上看,南京完全沒有面臨像蘇州一樣需要和上海“貼身肉搏”的尷尬處境。
作為東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和長三角特大城市,在強省會戰略的加持下,南京也在不斷發揮自己的經濟輻射力,積極構建南京都市圈。
這一切都說明,南京的爆發力不可低估。
在江蘇,投資+買房,南京永遠是不二首選。
與南京、蘇州相似,北邊的沈陽和大連這幾年的爭論也沒停過。
都說“遼寧沈陽,中國大連”,但在我看來,沈陽的潛力未必比大連小。
沈陽目前有個殺手锏:“區位”。
有人可能要反對,要說地理位置,豈不是大連優勢更大?港口城市,吞吐量全國前十,連航空母艦都在大連誕生,沈陽怎么比得過?
但要清楚一點,大連只是一個港口城市,而沈陽地處內陸,作為東北的中心城市,不僅具有經濟意義,還具有政治意義。
作為東北的中心城市,沈陽能輻射的城市很多,還是通向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這些地區的樞紐城市。而且沈陽還是東北的鐵路樞紐,不僅眾多鐵路線在這里匯聚,越來越多的高鐵線也逐漸開通。
而大連作為港口城市,往南靠海,往往是鐵路的終點,比如哈大鐵路終點就在大連,交通優勢明顯不如沈陽。
大連站在東北一角,能夠輻射的城市就很有限,城市地位必然比不過沈陽,如果沈陽發展起來了,那么必定帶動整個遼寧甚至是東北的發展。從整個東北地區來說,沈陽遠比大連重要得多。
借助區位上的優勢,萬達、恒大、騰訊相繼來沈陽投資,同時沈陽還積極推進沈撫新區的建設,做強省會戰略等等,沈陽接下來很有可能會成為國家第十個中心城市,加上最近許多人才引進政策的出臺,將會更有力地助力沈陽振興。
更何況沈陽的居住舒適度也不輸大連,如果要在東北做投資、買房,沈陽比大連更有潛力。
除了勢均力敵、難分高下的“雙子星”,還有像濟南青島、杭州寧波這樣雖然大家都很優秀,但彼此之間還有半尺差距的類型,也很有看點。
這么長時間以來,濟南過得十分憋屈,說是山東省會,存在感還沒青島高,于是這兩年一直在努力干一件事:提高首位度。
說干就是干,濟南在2019年開年就來了個大動作:把省里最小的兄弟萊蕪給并了,城市面積頓時多了2200平方公里,人口增加140多萬,GDP 多了1000多億,經濟總量從全國23直接躍到18位。
濟南的心思很明顯,那就是要當山東省老大!結果這廝還在大展拳腳的時候,旁邊傳來青島挑釁的聲音:勇當全省“絕對第一”。
看看青島日報是怎么說的:
“以青島獨特的資源稟賦優勢,以青島的體量,我們在全省必須遙遙領先,絕對第一,我們沒有理由做第二。同時,我們要“學深圳、趕深圳”,深圳那么高的標桿,如果我們是省內勉勉強強的第一,也不光彩,如果是第二,那就更等而下之了?!?/p>
好家伙,此番言論一出,直接把濟南逼到了墻角。
青島能這么說,自然是有底氣在。
青島多年來一直是省內第一,除了GDP,其他多項數據也要領先濟南不少。
不僅如此,濟南的GDP在之前一直和煙臺差不多,到2018年才完成對煙臺的反超。盡管2019年濟南萊蕪合并了以后,和青島的差距進一步縮小了,但是在可預見的未來,青島GDP還是會繼續壓濟南一頭。
除此之外,青島的優質企業數量也要多過濟南。
截止到2019年,青島全市一共有38家A股上市公司,共計實現營收4026.93億元,其中包括像海爾、海信、青島啤酒這樣的明星企業。
而濟南A股上市公司數量為27家,不論是數量和營收都落后青島一大截。
企業是城市經濟發展中最重要的主體,一個城市的優質企業越多,就代表這座城市的經濟更加發達,能夠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和更高的薪資待遇。
就像深圳,以騰訊、華為為代表的一眾超級企業拉動著整座城市的經濟發展。
也從這一點可以看出,青島在人才吸引上,也要比濟南更有優勢。
不僅如此,青島對周邊地區的經濟影響力也要更大。
從去年山東全省GDP分布情況來看,青島周圍發展的都比較好,哪怕是總量少的日照,人均也很高,濟南周邊地區與濟南相比簡直就是斷層式下降,最多的淄博也不過3642億。
這么來看,這說明濟南青島,兩座城市起的作用不一樣。
至少在可預見的未來,青島更有資格成為經濟意義上的山東第一城,依舊是來山東買房+投資的第一選擇。
接下來說說杭州和寧波。
都說是“浙江雙核”,作為浙江第二大城市,寧波今年GDP也突破了萬億大關,實力不容小覷。
但不得不說,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杭州在浙江一家獨大的局面暫時還不會改變。
因為同為副省級,和杭州相比,寧波的底子還是太弱了。
要說城市規模,寧波的城鎮化水平比不過杭州。
要說人口,兩者不是一個量級。根據2019年的數據,杭州常住人口規模是1036萬人,也是浙江省唯一一個破千萬的。而寧波854.2萬,排在全省第三,比不上溫州。
更何況比起人口吸引力,寧波根本就不是杭州的對手。
寧波目前的優勢產業:外貿制造、港口、化工。
中國十年制造業的發展,到現在明顯已經后勁不足,產品同質化、價格競爭激烈、質量與技術創新瓶頸,很難再成為城市經濟的新增長點,在這樣的情況下,很難留住新人才。
而杭州,正站在這一輪互聯網經濟發展的最前端。
杭州手上拿著“互聯網”這張王牌,幾乎可以說是領銜所有二線城市。
杭州的崛起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坐了新產業崛起的的順風車,導致在經濟上突飛猛進。網易、阿里巴巴、螞蟻金服等等互聯網巨頭在此孕育,本身就能證明杭州的創新精神與實力。
一句話,只要中國的制造業向下走,寧波就不可能比杭州有優勢。
杭州借助互聯網的東風,如今已經作為科技產業和互聯網產業的集中地,這一波發展,目測還要持續很久。
所以到目前來看,杭州依舊是浙江最值得投資+買房的城市。
最后再來說說一對少有人提及,但實力也不容小覷的“雙子星”:福州和泉州。
說起福建,很多人可能第一時間會想到的是廈門。要說福建“雙子星”,必然是廈門與福州之間的對決。
但事實并非如此,廈門名氣大不假,但福建的GDP老大哥,不是省會福州,也不是網紅廈門,而是泉州。
這座低調的港口城市,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曾與廣州、明州、揚州并稱為“中國古代四大港口”,到了如今,已經占據福建經濟總量第一的位置長達21年。即便是在進出口貿易受到嚴重打擊的2020年,泉州依舊穩坐C位。
不過,就像前面說的,GDP不能代表全部,在不久的將來,福州超越泉州成為全省第一,可以說是板上釘釘的事。
首先是強省會戰略。
作為福建省的省會,如今福州地位有多尷尬:經濟比不上泉州,知名度比不上廈門。
幾乎可以說和濟南同病相憐。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于是福州覺醒了,開始要做大做強省會經濟,引領龍頭效應。
況且,福州的野心不止于做福建第一,而是整個海峽西岸城市經濟區的第一。
于是在此之前,超越泉州成為福建經濟第一就成為首要任務。
福州的優勢就來了。
從產業結構上來說,泉州的經濟結構依賴進出口貿易太嚴重,盡管今年仍是全省第一,但從增速來看,已經開始落后于福州。加上“經濟內循環”戰略的到來,泉州的發展瓶頸就在眼前。
加上城建交通落后,泉州至今還沒有地鐵,這座GDP排在第一的城市也挺尷尬。
而福州的優勢在于,基礎設施完善,后勁強,還在高速增長,支柱產業是包括紡織化纖、輕工食品、機械制造、冶金建材、石化和能源這種對進出口依賴度不高的產業,也有著非常不錯的實力。
然后再談談城市地位。
就我國的情況來說,政治與經濟往往是相輔相成的關系。
一個城市經濟體量大,政治地位也差不到哪里去。
不過泉州和蘇州一樣是個例外,全省經濟總量最大的城市,只是個地級市。
這就注定了未來的城市發展,福州的天花板要比泉州高。
城市地位擺在那里,即使是GDP第一,從輻射力看,泉州不是福建中心,也不是區域中心。
而福州如今已經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門戶,以及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樣國家層面的政策傾斜,是泉州可望不可即的,也表明了兩座城市的發展潛力不在一個層面。
何況福建內部,往往都是福州與廈門吵得臉紅,再者還有莆田,泉州只能當吃瓜群眾,被福州超車,幾乎是板上釘釘的事。
如果未來要在福建做投資、買房,比起泉州,福州的潛力和價值更大。
不管怎么說,一個省份當中能夠同時擁有至少兩個明星城市也是一種幸福,不管城市間如何競爭,站在全局來看,攜手推動區域協同發展的大局,要遠比誰是老大來的更有意義。
或許,根本就沒有所謂的老大。
又或許,每個城市都在扮演著老大的角色。
鄭重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