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痹心痛 心痛時發時緩為其特點,其病機以
陽微陰弦為主,以辛溫通陽或溫補陽氣為治療大法.,代表方劑如
瓜蔞薤白半夏湯、
瓜蔞薤白白酒湯及
人參湯等。后世醫家豐富了本病的治法,如元代
危亦林《世醫得效方》用
蘇合香丸芳香溫通治卒暴心痛。明代王肯堂《證治準繩,JC/痛
胃脘痛》明確指出心痛、
胸痛、胃脘痛之別,對胸痹心痛的診斷是一大突破,在諸痛門中用失笑散及大劑量
紅花、
桃仁、
降香、失笑散活血理氣止痛治死血心痛。
清代陳念祖《
時方歌括》用丹參飲活血行氣治療心腹諸痛。清代王清任《
醫林改錯》用血府逐瘀湯活血化瘀通絡治胸痹心痛等,對本病均有較好療效。
胸痹心痛病相當于西醫的缺血性心臟病心絞痛,胸痹心痛重癥即真心痛相當于西醫學的缺血性心臟病心肌梗死。西醫學其他疾病表現為膻中及左胸部發作性憋悶疼痛為主癥時也可參照本節辨證論治。
【病因病機】
I.年老體虛本病多發于中老年人,年過半百,腎氣漸衰。腎陽虛衰則不能鼓動五臟之陽,引起心氣不足或心陽不振,血脈失于陽之溫煦、氣之鼓動,則氣血運行滯澀不暢,發為心痛;若腎陰虧虛,則不能滋養五臟之陰,陰虧則火旺,灼津為痰,痰熱上犯于心,心脈痹阻,則為心痛。
2.飲食不當恣食肥甘厚味或經常飽餐過度,日久損傷脾胃,運化失司,釀濕生痰,上犯心胸,清陽不展,氣機不暢,心脈痹阻,遂成本病;、或痰郁化火,火熱又可煉液為痰,灼血為瘀,痰瘀交阻,痹阻心脈而成心痛。
3.情志失調憂思傷脾,脾虛氣結,運化失司,津液不行輸布,聚而為痰,痰阻氣機,氣血運行不暢,心脈痹阻,發為胸痹心痛。或郁怒傷肝,肝郁氣滯,郁久化火,灼津成痰,氣滯痰濁痹阻心脈,而成胸痹心痛。沈金鰲《雜病源流犀燭·心病源流》認為七情除“喜之氣能散外,余皆足令心氣郁結而為痛也”。由于肝氣通于心氣,肝氣滯則心氣澀,所以七情太過,是引發本病的常見原因。
4.寒邪內侵素體陽虛,胸陽不振,陰寒之邪乘虛而人,寒凝氣滯,胸陽不展,血行不暢,而發本病。飛素問·舉痛論》:“寒氣人經而稽遲,泣而不行,客于脈外則血少,客于脈中則氣不通,故卒然而痛。”《
諸病源候論·心腹痛病諸候》曰:“心腹痛者,由腑臟虛弱,風寒客于其間故也。”《
醫門法律·中寒門》云:“胸痹心痛,然總因陽虛,故陰得乘之。”闡述了本病由陽虛感寒而發作,故天氣變化、驟遇寒涼而誘發胸痹心痛。
胸痹心痛的病機關鍵在于外感或內傷引起心脈痹阻,其病位在心,但與肝、脾、腎三臟功能的失調有密切的關系。因心主血脈的正常功能,有賴于肝主疏泄,脾主運化,腎藏精主水等功能正常。其病性有虛實兩方面,常常為本虛標實,虛實夾雜,虛者多見氣虛、陽虛、陰虛、血虛,尤以氣虛、陽虛多見;實者不外氣滯、寒凝、痰濁、血瘀,并可交互為患,其中又以血瘀、痰濁多見。但虛實兩方面均以心脈痹阻不暢,不通則痛為病機關鍵。發作期以標實表現為主,血瘀、痰濁為突出,緩解期主要有心、脾、腎氣血陰陽之虧虛,其中又以心氣虛、心陽虛最為常見。以上病因病機可同時并存,交互為患,病情進一步發展,可見下述病變:瘀血閉阻心脈,心胸猝然大痛,而發為真心痛;心陽阻遏,心氣不足,鼓動無力,而表現為心動悸,脈結代,甚至脈微欲絕;心腎陽衰,水邪泛濫,凌心射肺而為咳喘、水腫,多為病情深重的表現,要注意結合有關病種相互參照,辨證論治。
【臨床表現】
本病以胸悶、心痛、短氣為主要證候特征。《金匱要略·胸痹心痛短氣病》即首次將胸悶、心痛、短氣三癥同時提出,表明張仲景對本病認識的深化。多發于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表現為胸骨后或左胸發作性悶痛,不適,甚至劇痛向左肩背沿手少陰心經循行部位放射,持續時間短暫,常由情志刺激、飲食過飽、感受寒冷、勞倦過度而誘發,亦可在安靜時或夜間無明顯誘因而發病。多伴有短氣乏力,自汗心悸,甚至喘促,脈結代。多數患者休息或除去誘因后癥狀可以緩解。
胸痹心痛以胸骨后或心前區發作性悶痛為主,亦可表現為灼痛、絞痛、刺痛或隱痛、含糊不清的不適感等,持續時間多為數秒鐘至15分鐘之內。若疼痛劇烈,持續時間長達30分鐘以上,休息或服藥后仍不能緩解,伴有面色蒼白,汗出,肢冷,脈結代,甚至旦發夕死,夕發旦死,為真心痛的證候特征。
本病舌象、脈象表現多種多樣,但因臨床以氣虛、陽虛、血瘀、痰濁的病機為多,故以相應的舌象、脈象多見。
【診斷】
.左側胸膺或膻中處突發憋悶而痛,疼痛性質為灼痛、絞痛、刺痛或隱痛、含糊不清的不適感等,疼痛常可竄及肩背、前臂、咽喉、胃脘部等,甚者可卅手少陰、手厥陰經循行部位竄至中指或小指,常兼心悸。
2.突然發病,時作時止,反復發作。持續時間短暫,一般幾秒至數十分鐘,經休息或服藥后可迅速緩解。
3.多見于中年以上,常因情志波動,氣候變化,多飲暴食,勞累過度等而誘發。亦有無明顯誘因或安靜時發病者。
4.心電圖應列為必備的常規檢查,必要時可作動態心電圖、標測心電圖和心功能測定、運動試驗心電圖。休息時心電圖明顯心肌缺血,心電圖運動試驗陽性,有助于診斷。
若疼痛劇烈,持續時間長,達30分鐘以上,含化硝酸甘油片后難以緩解,可見汗出肢冷,面色蒼白,唇甲青紫,手足青冷至肘膝關節處,甚至旦發夕死、夕發旦死,相當于急性心肌梗死,常合并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及休克,多為真心痛表現,應配合心電圖動態觀察及血清酶學、白細胞總數、血沉等檢查,以進一步明確診斷。
【鑒別診斷】
1.胃痛疼痛部位在上腹胃脘部,局部可有壓痛,以脹痛、灼痛為主,持續時間較長,常因飲食不當而誘發,并多伴有泛酸、噯氣、惡心、嘔吐、納呆、泄瀉等消化系統癥狀。配合B超、胃腸造影、胃鏡、淀粉酶等檢查,可以鑒別。某些心肌梗死亦表現為胃痛,應予警惕。
2.胸痛疼痛部位在胸,疼痛隨呼吸、運動、轉側而加劇,常合并咳嗽、咯痰、喘息等呼吸系癥狀。胸部X線檢查等可助鑒別。
3.脅痛疼痛部位以右脅部為主,可有肋緣下壓痛,可合并厭油、黃疸、發熱等,常因情志不舒而誘發。膽囊造影、胃鏡、肝功能、淀粉酶檢查等有助于鑒別。
【辨證論治】
1.辨疼痛部位局限于胸膺部位,多為氣滯或血瘀;放射至肩背、咽喉、脘腹、甚至臂屬、手指者,為痹阻較著;胸痛徹背、背痛徹心者,多為寒凝心脈或陽氣暴脫。
2.辨疼痛性質是辨別胸痹心痛的寒熱虛實,在氣在血的主要參考,臨證時再結合其他癥狀、脈象而作出準確判斷。屬寒者,疼痛如絞,遇寒則發,或得冷加劇;屬熱者,胸悶、灼痛,得熱痛甚;屬虛者,痛勢較緩,其痛綿綿或隱隱作痛,喜揉喜按;屬實者,痛勢較劇,其痛如刺、如絞;屬氣滯者,悶重而痛輕;屬血瘀者,痛如針刺,痛有定處。
3.辨疼痛程度疼痛持續時間短暫,瞬間即逝者多輕,持續不止者多重,若持續數小時甚至數日不休者常為重病或危候。一般疼痛發作次數與病情輕重程度呈正比,即偶發者輕,頻發者重。但亦有發作次數不多而病情較重的情況,必須結合臨床表現,具體分析判斷。若疼痛遇勞發作,休息或服藥后能緩解者為順證,若服藥后難以緩解者常為危候。
治療原則
針對本病本虛標實,虛實夾雜,發作期以標實為主,緩解期以本虛為主的病機特點,其治療應補其不足,瀉其有余。本虛宜補,權衡心之氣血陰陽之不足,有無兼見肝、脾、腎臟之虧虛,調陰陽補氣血,調整臟腑之偏衰,尤應重視補心氣、溫心陽;標實當瀉,針對氣滯、血瘀、寒凝、痰濁而理氣、活血、溫通、化痰,尤重活血通絡、理氣化痰。補虛與祛邪的目的都在于使心脈氣血流通,通則不痛,故活血通絡法在不同的證型中可視病情,隨證配合。由于本病多為虛實夾雜,故要做到補虛勿忘邪實,祛實勿忘本虛,權衡標本虛實之多少,確定補瀉法度之適宜。同時,在胸痹心痛的治療中,尤其在真心痛的治療時,在發病的前三四天內,警惕并預防脫證的發生,對減少死亡率,提高治愈率更為重要。必須辨清證候之順逆,一旦發現脫證之先兆,如疼痛劇烈,持續不解,四肢厥冷,自汗淋漓,神萎或煩躁,氣短喘促,脈或速、或遲、或結、或代、或脈微欲絕等必須盡早使用益氣固脫之晶,并中西醫結合救治。
分證論治
·寒疑心脈
癥狀:卒然心痛如絞,或心痛徹背,背痛徹心,或感寒痛甚,心悸氣短,形寒肢冷,冷汗自出,苔薄白,脈沉緊或促。多因氣候驟冷或感寒而發病或加重。
治法:溫經散寒,活血通痹。
方藥:
當歸四逆湯。;
方以
桂枝、
細辛溫散寒邪,通陽止痛;
當歸、芍藥養血活血;芍藥、
甘草緩急止痛;
通草通利血脈;
大棗健脾益氣。全方共呈溫經散寒,活血通痹之效。可加
瓜蔞、
薤白,通陽開痹。疼痛較著者,可加延胡索、郁金活血理氣定痛。
若疼痛劇烈,心痛徹背,背痛徹心,痛無休止,伴有身寒肢冷,氣短喘息,脈沉緊或沉微者,為陰寒極盛,胸痹心痛重證,治以溫陽逐寒止痛,方用烏頭赤石脂丸。
蘇合香丸或冠心蘇合香丸,芳香化濁,理氣溫通開竅,發作時含化可即速止痛。
陽虛之人,虛寒內生,同氣相召而易感寒邪,而寒邪又可進一步耗傷陽氣,故寒凝心脈時臨床常伴陽虛之象,宜配合溫補陽氣之劑,以溫陽散寒,不可一味用辛散寒邪之法,以免耗傷陽氣。
·氣滯心胸
癥狀:心胸滿悶不適,隱痛陣發,痛無定處,時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時容易誘發或加重,或兼有脘腹脹悶,得噯氣或矢氣則舒,苔薄或薄膩,脈細弦。
治法:疏調氣機,和血舒脈。
方藥:
柴胡疏肝散。
本方由四逆散(
枳實改
枳殼)加
香附、川芎、
陳皮組成,四逆散能疏肝理氣,其中
柴胡與
枳殼相配可升降氣機,
白芍與
甘草同用可緩急舒脈止痛,加
香附、
陳皮以增強理氣解郁之功,
香附又為氣中血藥,川芎為血中氣藥,故可活血且能調暢氣機。全方共奏疏調氣機,和血舒脈功效。
若兼有脘脹、噯氣、納少等脾虛氣滯的表現,可用逍遙散疏肝行氣,理脾和血。若氣郁日久化熱,心煩易怒,口干,便秘,舌紅苔黃,脈數者,用丹梔逍遙散疏肝清熱。如胸悶心痛明顯,為氣滯血瘀之象,可合用失笑散,以增強活血行瘀、散結止痛之作用。
氣滯心胸之胸痹心痛,可根據病情需要,選用木香、沉香、
降香、
檀香、延胡索、厚樸、
枳實等芳香理氣及破氣之晶,但不宜久用,以免耗散正氣。如氣滯兼見陰虛者可選用
佛手、香椽等理氣而不傷陰之晶。
·痰濁閉阻
癥狀:胸悶重而心痛輕,形體肥胖,痰多氣短,遇陰雨天而易發作或加重,伴有倦怠乏力,納呆便溏,口粘,惡心,咯吐痰涎,苔白膩或白滑,脈滑。
治法:通陽泄濁,豁痰開結。
方藥:
瓜蔞薤白半夏湯加味。
方以
瓜蔞、
薤白化痰通陽,行氣止痛;半夏理氣化痰。常加
枳實、
陳皮行氣滯,破痰結;加石菖蒲化濁開竅;加
桂枝溫陽化氣通脈;加
干姜、
細辛溫陽化飲,散寒止痛。全方加味后共奏通陽化飲,泄濁化痰,散結止痛功效。
若患者痰粘稠,色黃,大便于,苔黃膩,脈滑數,為痰濁郁而化熱之象,用
黃連溫膽湯清熱化痰,因痰阻氣機,可引起氣滯血瘀,另外,痰熱與瘀血往往互結為患,故要考慮到血脈滯澀的可能,常配伍郁金、川芎理氣活血,化瘀通脈。
若痰濁閉塞心脈,卒然劇痛,可用蘇合香丸芳香溫通止痛;因于痰熱閉塞心脈者用猴棗散,清熱化痰,開竅鎮驚止痛。
胸痹心痛,痰濁閉阻可酌情選用天竺黃、天南星、半夏、
瓜蔞、
竹茹、
蒼術、
桔梗、萊菔子、浙貝母等化痰散結之晶,但由于脾為生痰之源,臨床應適當配合健脾化濕之品。
·瘀血痹阻
癥狀:心胸疼痛劇烈,如刺如絞,痛有定處,甚則心痛徹背,背痛徹心,或痛引肩背,伴有胸悶,日久不愈,可因暴怒而加重,舌質暗紅,或紫暗,有瘀斑,舌下瘀筋,苔薄,脈澀或結、代、促。
治法:活血化瘀,通脈止痛。
方藥:血府逐瘀湯。
由桃紅四物湯合四逆散加
牛膝、
桔梗組成。以
桃仁、
紅花、川芎、
赤芍、
牛膝活血祛瘀而通血脈;
柴胡、
桔梗、
枳殼、
甘草調氣疏肝;
當歸、生地補血調肝,活血而不耗血,理氣而不傷陰。
寒(外感寒邪或陽虛生內寒)則收引、氣滯血瘀、氣虛血行滯澀等都可引起血瘀,故本型在臨床最常見,并在以血瘀為主癥的同時出現相應的兼癥。兼寒者,可加
細辛、
桂枝等溫通散寒之品;兼氣滯者,可加沉香、
檀香辛香理氣止痛之品;兼氣虛者,加
黃芪、
黨參、
白術等補中益氣之晶。若瘀血痹阻重證,表現胸痛劇烈,可加乳香、沒藥、郁金、延胡索、
降香、丹參等加強活血理氣止痛的作用。
活血化瘀法是胸痹心痛常用的治法,可選用
三七、川芎、丹參、
當歸、
紅花、蘇木、
赤芍、
澤蘭、
牛膝、
桃仁、雞血藤、益母草、
水蛭、王不留行、丹皮、
山楂等活血化瘀藥物,但必須在辨證的基礎上配伍使用,才能獲得良效。另外,使用活血化瘀法時要注意種類、劑量,并注意有無出血傾向或征象,一旦發現,立即停用,并予相應處理。
·心氣不足
癥狀:心胸陣陣隱痛,胸悶氣短,動則益甚,心中動悸,倦怠乏力,神疲懶言,面色觥白,或易出汗,舌質淡紅,舌體胖且邊有齒痕,苔薄白,脈細緩或結代。
治法:補養心氣,鼓動心脈。
方藥:保元湯。
方以
人參、
黃芪大補元氣,扶助心氣;
甘草炙用,甘溫益氣,通經利脈,行血氣;
肉桂辛熱補陽,溫通血脈;或以
桂枝易
肉桂,有通陽、行瘀之功;
生姜溫中。可加丹參或
當歸,喬血沽血。
若兼見心悸氣短,頭昏乏力,胸悶隱痛,口子咽干,心煩失眠,舌紅或有齒痕者,為氣陰兩虛,可用養心湯,養心寧神,方中
當歸、生地、熟地、
麥冬滋陰補血;
人參、五味子、炙
甘草補益心氣;酸棗仁、柏子仁、茯神養心安神。
補心氣藥常用
人參、
黨參、
黃芪、
大棗、太子參等,如氣虛顯著可少佐
肉桂,補少火而生氣。亦可加用
麥冬、
玉竹、
黃精等益氣養陰之品。
·心陰虧損
癥狀:心胸疼痛時作,或灼痛,或隱痛,心悸怔忡,五心煩熱,口燥咽干,潮熱盜汗,古紅少澤,苔薄或剝,脈細數或結代。
治法:滋陰清熱,養心安神。
方藥:天王補心丹。
本方以生地、玄參、
天冬、
麥冬、丹參、
當歸滋陰養血而瀉虛火;
人參、
茯苓、柏子仁,酸棗仁、五味子、
遠志補心氣,養心神;
朱砂重鎮安神;
桔梗載藥上行,直達病所,為引。
若陰不斂陽,虛火內擾心神,心煩不寐,舌尖紅少津者,可用酸棗仁湯清熱除煩安神;如不效者,再予
黃連阿膠湯,滋陰清火,寧心安神。若陰虛導致陰陽氣血失和,心悸怔忡癥狀明顯,脈結代者,用炙
甘草湯,方中重用生地,配以阿膠、
麥冬、麻仁滋陰補血,以養心陰;
人參、
大棗補氣益胃,資脈之本源;
桂枝、
生姜以行心陽。諸藥同用,使陰血得充,陰陽調和,心脈通暢。
若心腎陰虛,兼見頭暈,耳鳴,口干,煩熱,心悸不寧,腰膝酸軟,用左歸飲補益腎陰,或河車大造丸滋腎養陰清熱。若陰虛陽亢,風陽上擾,加
珍珠母、磁石、石決明等重鎮潛陽之晶,或用羚羊
鉤藤湯加減。如心腎真陰欲竭,當用大劑西洋參、鮮生地、石斛、
麥冬、山萸肉等急救真陰,并佐用生
牡蠣、
烏梅肉、五味子、
甘草等酸甘化陰且斂其陰。
·心陽不振
癥狀:胸悶或心痛較著,氣短,心悸怔仲,自汗,動則更甚,神倦怯寒,面色觥白,四肢欠溫或腫脹,舌質淡胖,苔白膩,脈沉細遲。
治法:補益陽氣,溫振心陽。
方藥:參附湯合
桂枝甘草湯。
方中個參、附子大補元氣,溫補真陽;
桂枝、
甘草溫陽化氣,振奮心陽,兩方共奏補益陽氣;個溫振心陽之功。若陽虛寒凝心脈,心痛較劇者,可酌加鹿角片、川椒、吳茱萸、
蓽茇、高良姜、
細辛、
川烏、赤石脂。若陽虛寒凝而兼氣滯血瘀者,可選用
薤白、沉香、
降香、
檀香、焦延胡索、乳香、沒藥等偏于溫性的理氣活血藥物。
若心腎陽虛,可合腎氣丸治療,方以附子、
桂枝(或
肉桂)補水中之火,用六味
地黃丸壯水之主,從陰引陽,合為溫補心腎而消陰翳。心腎陽虛兼見水飲凌心射肺,而出現水腫、喘促、心悸,用真武湯溫陽化氣行水,以附子補腎陽而祛寒邪,與芍藥合用,能人陰破結,斂陰和陽,
茯苓、
白術健脾利水,
生姜溫散水氣。若心腎陽虛,虛陽欲脫厥逆者,用四逆加
人參湯,溫陽益氣,回陽救逆。若見大汗淋漓、脈微欲絕等亡陽證,應用參附龍牡湯,并加用大劑山萸肉,以溫陽益氣,回陽固脫。
胸痹心痛屬內科急癥,其發病急、變化快,易惡化為真心痛,在急性發作期應以消除疼痛為首要任務,可選用或合并運用以下措施。病情嚴重者,應積極配合西醫救治。
1.速效救心丸(川芎、
冰片等)每日3次,每次4~6粒含服,急性發作時每次10-15粒。功效活血理氣,增加冠脈流量,緩解心絞痛,治療冠心病胸悶憋氣,心前區疼痛。
2.蘇合香丸(《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每服1~4丸,疼痛時用,功效芳香溫通,理氣止痛,治療胸痹心痛,寒凝氣滯證。
3.蘇冰滴丸(蘇合香、
冰片)含服,每次2-4粒,每日3次。功效芳香開竅,理氣止痛,治療胸痹心痛,真心痛屬寒凝氣滯證。
4.冠心蘇合丸(蘇合香、
冰片、
朱砂、木香、
檀香)每服1丸(3g)。功效芳香止痛,用于胸痹心痛氣滯寒凝者,亦可用于真心痛。
5.寒證心痛氣霧劑(
肉桂、
香附等)溫經散寒,理氣止痛,用于心痛苔白者,每次舌下噴霧1~2次。-
6.熱證心痛氣霧劑(丹皮、川芎等)涼血清熱,活血止痛,用于心痛苔黃者,每次舌下噴霧1~2次。
7,麝香保心丸(麝香、
蟾酥、
人參等)芳香溫通,益氣強心,每次含服或吞服1-2粒。
8.活心丸(
人參、
靈芝、麝香、熊膽等)養心活血,每次含服或吞服1~2丸。
9.心絞痛寧膏(丹參、
紅花等)活血化瘀,芳香開竅。敷貼心前區。
10.配合選用川芎嗪注射液,丹參注射液,生脈注射液靜脈滴注。
【轉歸預后】
胸痹心痛雖屬內科急癥、重癥,但只要及時診斷處理,辨證論治正確,患者又能很好配合,一般都能控制或緩解病情。若臨床失治、誤治,或患者不遵醫囑,失于調攝,則病情進一步發展,瘀血閉塞心脈,心胸卒然大痛,持續不解,伴有氣短喘促,四肢不溫或逆冷青紫等真心痛表現,預.后不佳,但若能及時、正確搶救,也可轉危為安。若心陽阻遏,心氣不足,鼓動無力,可見心動悸、脈結代,尤其是真心痛伴脈結代,如不及時發現,正確處理,甚至可致暈厥或卒死,必須高度警惕。若心腎陽衰,飲邪內停,水飲凌心射肺,可見浮腫、尿少、心悸、喘促等癥,為胸痹心痛的重癥合并癥,應充分發揮中醫藥治療本病具有安全,及綜合效應的優勢,并配合西醫搶救手段積極救治,警惕發生猝死。
【預防與調攝】
調情志,慎起居,適寒溫,飲食調治是預防與調攝的重點。情志異常可導致儼腑失調,氣血紊亂,尤其與心病關系較為密切。《靈樞·口問》云:“悲哀愁憂則心動”,后世進而認為“七情之由作心痛”,故防治本病必須高度重視精神調攝,避免過于激動或喜怒憂思無度,保持心情平靜愉快。氣候的寒暑晴雨變化對本病的發病亦有明顯影響,《
諸病源候論·心痛病諸候》記載:“心痛者,風涼邪氣乘于心也”,故本病慎起居,適寒溫,居處必須保持安靜、通風。飲食調攝方面,不宜過食肥甘,應戒煙,少飲酒,宜低鹽飲食,多吃水果及富含纖維食物,保持大便通暢,飲食宜清淡,食勿過飽。發作期患者應立即臥床休息,緩解期要注意適當休息,堅持力所能及的活動,做到動中有靜,保證充足的睡眠。發病時醫護人員還應加強巡視,觀察舌脈、體溫、呼吸、血壓及精神情志變化,做好各種搶救設備及藥物準備,必要時給予吸氧、心電監護及保持靜脈通道。
【結語】
胸痹心痛病位在心,與肝、脾、腎關系密切,病機表現為本虛(氣虛、陽虛多見)標實(血瘀、痰濁多見),心脈痹阻是病機關鍵。其急性發作期以標實表現為主,或寒凝心脈,治以祛寒活血,宣陽通痹,用
當歸四逆湯加味;或氣滯心胸,治以疏調氣機,和血舒脈,用
柴胡疏肝散加減;或痰濁閉阻,治以通陽泄濁,豁痰開竅,用
瓜蔞薤白半夏湯加味;或瘀血痹阻,治以活血化瘀,通脈止痛,用血府逐瘀湯加減。緩解期多表現為本虛,或心氣不足,治以補養心氣,鼓動心脈,用保元湯加減;或心陰虧損,治以滋陰清熱,養心安神,用天王補心丹加減;或心陽不振,治以補益陽氣,溫振心陽,用參附湯合
桂枝甘草湯加減。但胸痹心痛多表現為虛實夾雜,寒凝、氣滯、痰濁、瘀血等可相互兼雜或互相轉化,心之氣、血、陰、陽的虧虛也可相互兼見,并可合并他臟虧虛之證,病程長,病情較重;又可變生瘀血閉阻心脈、水飲凌心射肺、陽虛欲脫等危重證候。因此,臨床治療本病必須嚴密觀察病情,靈活掌握,辨證論治,不可執一方一法而通治本病。
【文獻摘要】
《素問·痹論》:“心痹者,脈不通,煩則心下鼓,暴上氣而喘。”
《素問·調經論》:“寒氣積于胸中而不瀉,不瀉則溫氣去,寒獨留則血凝泣,凝則脈不通。”
《
難經·六十難》:“其五臟氣相干,名厥心痛;其痛甚,但在心,手足青者,即名真心痛。其真心痛者,旦發夕死,夕發旦死。”
《金匱要略·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治》:“胸痹,心中痞氣,氣結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
枳實薤白桂枝湯主之;
人參湯亦主之。”;“心痛徹背,背痛徹心,烏頭赤石脂丸主之。”
“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寸口脈沉而遲,關上緊數,
瓜蔞薤白白酒湯主之。”
“胸痹不得臥,心痛徹背者,
瓜蔞薤白半夏湯主之。”
《
諸病源候論·心病候》:“心為諸臟之主,其正經不可傷,傷之而痛者,則朝發夕死,夕發朝死,不暇展治。其久心痛者,是心之支別絡,為風邪冷熱所乘痛也,故成疹,不死,發作有時,經久不瘥也。”
《
類證治裁·胸痹》:“胸痹胸中陽微不運,久則陰乘陽位而為痹結也,其癥胸滿喘息,短氣不利,痛引心背,由胸中陽氣不舒,濁陰得以上逆,而阻其升降,甚則氣結咳唾,胸痛徹背。夫諸陽受氣于胸中,必胸次空曠,而后清氣轉運,布息展舒,胸痹之脈,陽微陰弦,陽微知在上焦,陰弦則為心痛。以《金匱》《千金》均以通陽主治也。”
【現代研究】
·主要病機研究
經過廣泛臨床實踐認識到冠心病的基本病機是本虛標實。本虛以氣虛、陽虛為主,標實以血瘀、痰濁多見。病位以心、,腎為主,波及脾臟[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學技術司、上海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主編.國內外中醫藥科技進展.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9:47)。
·證型分類研究
曠氏總結近10年2432例冠心病心絞痛,其中男1360例,女1072例,年齡多在40歲以上,50歲以上占大多數,臨床證型共有28種。分析其臨床證型結構分布,以心血瘀阻型745例(31.00%)、氣陰兩虛型341例(14.03%)、寒凝心脈型486例(19.98%)、心陽不振型206例(8.47%)、痰濁閉塞型195例(8.03%)、氣滯心胸型170例(6.99%)六型為臨床常見證型[中醫雜志1997;(12):742]。
·臨床主要治法與機理研究
1.益氣活血法隨著眾多醫家對冠心病氣虛血瘀基本病機的認識,此法已成為近年來研究的主要方向。藥物多選用
黃芪、
黨參、丹參、
當歸、
三七等。如陳氏以固本通脈沖劑(含
黃芪、
茯苓、
當歸、
紅花、
瓜蔞、
薤白、
檀香、
遠志)治療本病185例,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95,14%,優于對照組(口服補心氣口服液,總有效率64.5%.,P<0.01);心電圖、硝酸甘油停減率、伴隨證候、總膽固醇、甘池三酯、心律失常等指標,治療組均優于對照組[河南中醫1997;(4):215)。本法治療本病的機理,多數醫家指出主要是與改善左心室舒縮功能有關。如陳氏以益氣活血的“益氣通脈口服液”(
黃芪、丹參、
當歸、臺烏)等觀察對麻醉犬心臟血流動力學的影響,結果表明,該藥可顯著增加冠脈血流量、降低冠流阻力、明顯增加心輸出量、心搏出量、降低外周阻力、增加左室作功[華西藥學雜志1999;(1):19)。劉氏實驗觀察到益氣活血藥可明顯改善左心室舒縮功能Ij匕京中醫藥大學學報1996;(6):42]。
2.活血化瘀法活血化瘀法是以活血行血、破瘀化瘀的中藥組成的單方或復方,治療以血瘀為主的胸痹心痛。如田氏以活血化瘀通絡法(
當歸、
紅花、
葛根、
枳殼、
赤芍、
柴胡、川芎、丹參、
桃仁)治療本病60例,結果顯效31例,有效24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92%[中醫藥學報1997;(1):19]。本法治療冠心病的機理主要與改善血液流變性異常有關。
3.化痰除濁法廖氏以化痰散結法(基本方:
瓜蔞、
茯苓、
白術、法夏、
陳皮、厚樸)治療本病60例,結果心絞痛療效、心電圖療效總有效率分別為95%、70%,優于對照組(口服消心痛,總有效率分別為80%、47%),P值均<0.05[廣西醫學1997;(5):891L對本型及痰瘀型的
生理學基礎,許多學者認為與脂質代謝紊亂關系尤為密切。如程氏研究發現本病痰濁型血清總膽固醇、游離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其亞組分均高于非痰濁型對照組。從而提出以上4項作為診斷本病痰濁型的客觀指標[新中醫1994;(3):?)。
4,疏肝解郁法孫氏以自擬養心疏肝湯(
柴胡、
香附、川芎、梔子、
黨參、五味子、
麥冬、
赤芍、蒲黃、棗仁、
山楂)治療本病160例,結果心絞痛療效、心電圖療效總有效率分別為93.8%、90.6%,優于對照組(用復方丹參片,總有效率分別為61.0%、78.0%),P<0.05[中級醫刊1994;(2):55]。崔氏報道肝失疏泄,表現為高級神經活動調節功能障礙[中醫藥研究1997;(6):《4)。
5.益氣養陰法本法是以健脾益氣、生血養陰藥物組成單方或復方,用于治療氣陰兩虛為主的胸痹心痛。安徽中醫學院用
人參針治療冠心病57例,結果表明
人參能顯著改善冠心病心氣虛證患者心絞痛、心電圖異常,改善心氣虛癥狀及血液流變性,而對冠心病心陰虛證患者療效較差,甚至加重心陰虛癥狀,表明
人參治療冠心病亦需辨證[安徽中醫學院學報1993;(4):12l本病氣陰兩虛型病理機制,有報道指出與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亢進有關。
鄧氏觀察本型患者服用舒心飲后能顯著降低血管緊張素Ⅱ(P<0.01)也證實了這一點。[上海中醫藥雜志1997;(9):42L
6.宣痹通陽法劉氏以自擬通陽活血益氣湯(全
瓜蔞、
薤白、
桂枝、丹參、
赤芍、川芎、
三七粉、
檀香、
砂仁、太子參、寸冬、五味子、炒柏仁、
甘松)治療本病48例,結果顯效16例,有效”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89.5%[中醫研究1998;(2):24)。
·方藥實驗研究
1.一般藥理特點近年來研究防治冠心病的方藥達百余種,常用防治冠心病方藥具有以下藥理特點:
(1)擴張冠狀動脈;(2)降低心肌耗氧量。雖不能擴冠,但能減慢心率;(3)既能增加冠脈血流量,又能降低心率,減少心肌耗氧量;(4)改善血液流變性,具有抗血小板聚集及抗凝等作用。
2.方藥的實驗研究
(1)對心臟的直接作用:熱證心痛氣霧劑、丹參、復方丹參注射液、復方
當歸注射液、冠心Ⅱ號、川芎、
赤芍、
紅花、
當歸、
三七、
山楂、桑寄生、淫羊藿、補骨脂、
枳實、木香、
瓜蔞、菖蒲、
茵陳、
黃芪、
黃精等能增加狗冠脈血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并對垂體后葉素引起的急性心肌缺血缺氧有保護作用。冠心蘇合丸、蘇冰滴丸、寬胸氣霧劑能解除冠脈痙攣,增加冠脈血流量,改善心肌缺血,減少心肌耗氧量,提高耐缺氧能力。安徽中醫學院用
人參針觀察對缺血性心肌有保護作用,并能顯著增加心肌組織的血流量[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1992;(7):427]。
(2)對心臟的間接保護作用:①改善血小板功能;②改善血液流變性;③溶解血栓作用[胸痹心痛證治與研究1991:56]。
(3)對心臟的其他作用:川芎、
赤芍、丹參、
紅花、生脈散、益氣活血注射液、
人參、
麥冬等能增加心臟的耐缺氧能力。心寶、烏頭、附子、
蟾酥、
人參、
黃芪、生脈散、五味子、氣血注射液等能增強心臟收縮功能,尤其能改善左心室的收縮功能,增加心排血量。此外,許多治療冠心病的方藥有一定糾正心律紊亂、改善微循環、降低或調整血壓等多種作用[胸痹心痛證治與研究1991:63]。
益心湯治心絞痛
冠心病心絞痛屬“
胸痹”“真心痛”等范疇,臨床以胸部悶痛,短氣,喘息
不得臥,甚至
胸痛徹背,背痛徹胸為主癥,其病機仲景用“
陽微陰弦”概括之。此病之“本”為
心氣不足,胸陽不振;病之“標”為痰瘀交阻,
氣血逆亂。臨床治療用藥要訣有三:一為益氣培本,氣行血行,
宗氣貫于心脈而行氣血,
氣虛則
血滯,氣盛則血行,習用
黃芪、
黨參培補宗氣,俾心脈充實而血液暢行;二為宣暢氣機,升清降濁,每用
葛根、川芎升散清氣,用
降香、決明子降泄濁氣,一升一降,使清曠之區舒展;三為溫通心陽,祛寒解凝,胸痹之根本乃陽氣式微,陰邪彌漫,須用附子溫通心陽,取離照當空,陰霾自散之意。自擬“益心湯”,取補氣與活血同用,通補兼施。固本清源,用于冠心病心絞痛,頗有效驗。
益心湯組成:
黨參15g
黃芪15g
葛根15g 川芎9g 丹參15g
赤芍9g
山楂30g 決明子30g 菖蒲4.5g
降香3g。
益心湯重用
黨參、
黃芪益氣養心為君,輔以
葛根、川芎、丹參、
赤芍、
山楂、
降香活血通脈為臣,君臣相配,旨在益氣活血,俾氣足則助血行,血行則血瘀得除;少佐微寒之決明子,既可防君臣之藥辛燥太過,又取其氣浮之性,疏通上下氣機,以增活血之力;使以菖蒲引諸藥入心,開竅通絡。諸藥相配,共奏益氣養心,行氣活血,祛瘀止痛之功,活用于冠心病心絞痛,癥見胸悶心痛,怔忡氣短,勞則易發,神疲懶言,動則汗出,形寒喜暖,舌淡而胖,瘀斑或瘀點,苔薄白,脈細弱,或遲,或見結脈、代脈等氣虛血瘀者。
益心湯的常用加減法:若血瘀氣滯,心痛如刺痛、紋理者,加
血竭粉、麝香粉、
三七粉,等量和勻,每服1.5g 以活血止痛;氣機阻滯,胸部窒悶者,加
枳殼9g
桔梗5g 一升一降,調暢氣機。如出現柯興氏癥,可配伍生地、
知母、益母草使用。病久瘀濁交阻,肌膚甲錯,舌紫苔白,脈弦而數,服上方時加活血化瘀藥必不可少。
李×,男,9歲,診斷腎病綜合癥,已用過激素。浮腫顯著,精神萎靡,臉色恍白,血清蛋白降低,白蛋白僅2g 血膽固醇13mmol/L,尿蛋白(++++)。用強的松30天無效,改服上方半載,癥狀逐漸消失,實驗室檢查全部正常。隨訪20年,無復發,婚后得1子,已6歲。
趙×,女,7歲,腎病綜合癥,未服過激素。頭臉及全身浮腫,經門診用麻
黃連翹赤小豆湯、
防己黃芪湯等中藥治療無效,乃收入病房。給服代激素方,每服1.5g 日2次,連續服用5個月,癥狀消失,實驗室檢驗正常出院。隨訪20年,無復發,婚后育1女,母女均健。
冠心病 二
李某,男,56歲
于1992年12月2日初診
自今年8月開始,胸前區憋悶疼痛經常發作。西醫以其心圖有改變診斷為心肌梗塞。中藥、西藥,從未中斷,聞趙老之名+特來求治。現仍胸悶疼痛不舒,心悸氣短,頭暈體倦,心煩急躁,夢多失眠,面色無華,舌紅步苔,脈濡緩。血壓180/l20毫米汞柱。證屬氣機不暢,心血瘀阻。
治宜疏調氣機,活血通絡方法。藿香10克,
佩蘭10克,蟬衣6克,
僵蠶10克,片姜黃6克,
大黃1克,
竹茹6克,炒
枳殼6克,
赤芍10克,丹參10克,川楝子6克。
服藥7劑,胸悶漸舒,頭暈見輕,余癥好轉,血壓120/90毫米汞柱。但見口干而渴,心悸氣短。改用益氣養陰,活血通絡方法。
藥用:蟬衣6克,
僵蠶10克,片姜黃6克,沙參10克,
麥冬10克,五味子10克,炙
甘草10克,丹參10克,
赤芍10克,杏仁10克,焦三仙各10克,
香附10克。
服藥20余劑,精神轉佳,心情舒暢,胸痛未作,血壓穩定,心電圖復查:大致正常心電固。又以此方加減服藥月余,未再復發。
【按】;冠心病之心絞痛或心肌梗塞,屬于祖國醫“胸痹”、“真心痛”的范疇。其病多因思慮過度,勞傷心脾;飲食不節,疲飲內生}情志不暢,肝郁陰傷等所致。但其根本病機為氣機不暢,心血瘀阻所為。在治療上趙師非常強調藥物治療同時,配合體育鍛煉,節制飲食與精神調攝等綜合調理,才能使病人早是康復。此病例以疏調氣機為先導,活血通絡、益氣養陰為基本治
五、心痛方
組成:
黃芪30g
黃精15g 仙靈脾12g 首烏12g
桂枝15g
麥冬15g
當歸10g 川芎12g
紅花9g
地龍12g
葛根30g
瓜蔞皮15g 旋覆花9g
主治:冠心病之氣陰兩虛、痰瘀痹阻型。心絞痛反復發作者,重用活血藥,并選加延胡索、杜衡、郁金、
香附、
三七粉、羚羊角粉等理氣化瘀定痛;寒邪引發,胸痛劇烈,或心梗患者,胸痛持續不解者,加熟附片及生
水蛭粉6g或生
血竭粉2g(裝膠囊)吞服,以溫通攻瘀除痹。
方解:元氣衰微、胸陽不振、痰瘀內積、心脈瘀阻是冠心病發病的基本病機。本方標本兼顧、病證結合、補通相融、溫潤相宜。方中
黃芪配
黃精、淫羊藿配首烏、溫而不燥,健脾益腎,培元濟心;
桂枝佐
麥冬、溫通胸陽,滋養心脈;
當歸、川芎、
紅花、
葛根、
地龍數藥相協、養血化瘀,通達心脈;
瓜蔞皮合旋復花寬胸理氣,化痰通絡。全方共奏益氣培元、活血通脈之功。法,療效滿意
金匱》卷上:栝樓薤白半夏湯
瓜蔞薤白半夏湯、
瓜蔞薤白湯、
瓜蔞半夏白酒湯
【處方】 栝樓實1枚(搗),
薤白3兩,半夏半斤,白酒1斗。
【功能主治】 胸痹不得臥,心痛徹背者。
【用法用量】
瓜蔞薤白半夏湯(《濟陽綱目》卷七十二)、
瓜蔞薤白湯(《醫醇剩義》卷四)、瓜簍半夏白酒湯(《醫學金針》卷三)。
【注意】 忌羊肉、餳。
【各家論述】 ①《
金匱要略心典》:胸痹不得臥,是肺氣上而不下也;心痛徹背,是心氣塞而不和也,其痹為尤甚矣。所以然者,有痰飲以為之援也。故于胸痹藥中加半夏以逐痰飲。②《古方選注》:君以
薤白,滑利通陽;臣以栝樓實,潤下通阻;佐以白酒熟谷之氣,上行藥性,助其通經活絡而痹自開,而結中焦而為心痛徹背者,但當加半夏1味,和胃而通陰陽。
【臨床應用】
冠心病《福建中醫》(1988;1:41):張某,男,54歲,干部。初診自述
心窩部悶痛徹背伴短氣,間歇性發作已半個月,常于飯后或勞累時誘發,每次2-3分鐘,
心電圖提示
心肌供血不足,診斷為冠心病心絞痛。
舌質淡暗,黃白膩,
脈細弦,證為
氣滯血瘀所致之胸痹。處方:栝樓,
薤白、
葛根、丹參15g,半夏、
當歸各10g,
赤芍、桑寄生各12g,水煎服。每日1劑,連服5劑后癥減,原方去
葛根,加郁金10g、黃耆15g,連服30劑,隨訪半年胸痛未復發。。
蜜餞山楂
【處方】 生
山楂500克 蜂蜜250克
【制法】 將生
山楂洗凈,去果柄、果核,放在鋁鍋內,加水適量,煎煮至七成熟爛、水將耗干時加入蜂蜜,再以小火煮熟透收汁即可。待冷,放入瓶罐中貯存備用。
【功能主治】 開胃,消食,活血化淤。適用于冠心病以及肉食不消腹瀉。
【用法用量】 每日3次,每次15~30克。
舒心口服液
【處方】
黨參、
黃芪、
紅花、
當歸、川芎、
三棱、蒲黃
【性狀】 為棕紅色的澄清液體;氣微香,味甜、微苦、澀。
【炮制】 上七味,取蒲黃置布袋內,同
黨參、
黃芪、
當歸、川芎、
三棱等五味,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2小時,第二次1.5小時,再加入
紅花煎煮20分鐘,合并煎液,濾過,濾液濃縮至約500ml,加乙醇1250ml,攪勻,靜置24小時,濾過,濾液減壓濃縮至稠膏狀,加水適量稀釋,濾過,再加入蔗糖或甜菊素及防腐劑適量,調節PH值至規定范圍,加水至1000ml,攪勻,靜置,濾過,灌封,滅菌,即得。
【功能主治】 補益心氣,活血化瘀。用于氣虛血瘀所致的胸悶胸痛、氣短乏力;冠心病、心絞痛見有上述癥狀者。
【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20ml,一日2次。
【注意】 孕婦慎用。
【規格】 每支裝20ml
復方丹參片
三七225g,
冰片25g。
【制法】 依法制片,共制成1000片。
【功能主治】 活血化瘀,芳香開竅,理氣止痛。主冠心病胸悶,心絞痛。
【用法用量】 每服3片,1日3次。
變通血府通瘀湯
【處方】
當歸尾、川芎、桂心、
桃仁、
紅花、
牛膝、
枳殼、
柴胡、
桔梗、栝樓、
薤白。
【功能主治】 活血化瘀。主老年人
冠心病心絞痛。
益心湯治心絞痛
冠心病心絞痛屬“
胸痹”“真心痛”等范疇,臨床以胸部悶痛,短氣,喘息
不得臥,甚至
胸痛徹背,背痛徹胸為主癥,其病機仲景用“
陽微陰弦”概括之。此病之“本”為
心氣不足,胸陽不振;病之“標”為痰瘀交阻,
氣血逆亂。臨床治療用藥要訣有三:一為益氣培本,氣行血行,
宗氣貫于心脈而行氣血,
氣虛則
血滯,氣盛則血行,習用
黃芪、
黨參培補宗氣,俾心脈充實而血液暢行;二為宣暢氣機,升清降濁,每用
葛根、川芎升散清氣,用
降香、決明子降泄濁氣,一升一降,使清曠之區舒展;三為溫通心陽,祛寒解凝,胸痹之根本乃陽氣式微,陰邪彌漫,須用附子溫通心陽,取離照當空,陰霾自散之意。自擬“益心湯”,取補氣與活血同用,通補兼施。固本清源,用于冠心病心絞痛,頗有效驗。
益心湯組成:
黨參15g
黃芪15g
葛根15g 川芎9g 丹參15g
赤芍9g
山楂30g 決明子30g 菖蒲4.5g
降香3g。
益心湯重用
黨參、
黃芪益氣養心為君,輔以
葛根、川芎、丹參、
赤芍、
山楂、
降香活血通脈為臣,君臣相配,旨在益氣活血,俾氣足則助血行,血行則血瘀得除;少佐微寒之決明子,既可防君臣之藥辛燥太過,又取其氣浮之性,疏通上下氣機,以增活血之力;使以菖蒲引諸藥入心,開竅通絡。諸藥相配,共奏益氣養心,行氣活血,祛瘀止痛之功,活用于冠心病心絞痛,癥見胸悶心痛,怔忡氣短,勞則易發,神疲懶言,動則汗出,形寒喜暖,舌淡而胖,瘀斑或瘀點,苔薄白,脈細弱,或遲,或見結脈、代脈等氣虛血瘀者。
益心湯的常用加減法:若血瘀氣滯,心痛如刺痛、紋理者,加
血竭粉、麝香粉、
三七粉,等量和勻,每服1.5g 以活血止痛;氣機阻滯,胸部窒悶者,加
枳殼9g
桔梗5g 一升一降,調暢氣機。如出現柯興氏癥,可配伍生地、
知母、益母草使用。病久瘀濁交阻,肌膚甲錯,舌紫苔白,脈弦而數,服上方時加活血化瘀藥必不可少。
真心痛(急性心肌梗塞)辨證論治
1.寒滯心脈證:
心痛劇烈,胸悶短氣,心悸,惡寒肢冷,面色蒼白,唇紫,舌淡紫,苔白,脈弦緊或沉伏,或結代。治以溫通血脈。烏頭赤石脂丸(《金貴要略》方。藥物組成:烏頭、附子、
干姜、赤石脂、蜀椒)改為煎劑,送服冠心蘇合丸。
2.心脈瘀阻證:
心痛如刺,劇烈難忍,胸悶心悸,面唇青紫,舌暗或有瘀點,脈弦澀或結代。化瘀寬心。活絡效靈丹(《
醫學衷中參西錄》方。組成:
當歸、丹參、乳香、沒藥)加
瓜蔞、
三七、
水蛭、九香蟲、
肉桂等。
3.痰熱擾心證:
胸悶如窒,心痛不休,口苦口干,或體胖痰多而稠,舌紅,苔黃膩,脈弦滑。清熱化痰寬胸。小陷胸湯(《
傷寒論》方。組成:
黃連、半夏、
瓜蔞)加浙貝、膽南星等。
4.心氣陰兩虛證:
胸悶心痛,短氣,神疲乏力,心煩失眠,眩暈,汗出,便結,舌紅少苔,脈細數無力或促或代。補益心氣、滋補心陰。生脈散(《
內外傷辨惑論》方。組成:
人參、
麥冬、五味子)加棗仁、棗皮、
黃連等。
5.心陽虛脫證:
胸痛劇烈,胸悶氣短,面色蒼灰,焦慮不安,四肢厥冷,冷汗不止,口唇青紫,舌質紫暗,苔白滑,脈微細或結代。回陽固脫。參附湯(《婦人良方》方。組成:
人參、熟附子、姜、棗)加
桃仁、
紅花等。
祛痰 化瘀 通心脈治冠心病心絞痛
中國中醫藥報 2009年11月6日
冠狀動脈硬化性
心臟病指冠狀
動脈粥樣硬化使血管腔狹窄、或(和)因冠狀動脈功能性改變(痙攣)導致
心肌缺血或壞死而引起的心臟病之統稱,簡稱
冠心病。冠心病分為
無癥狀性心肌缺血、
心絞痛、
心肌梗死、
缺血性心肌病、猝死五型。心絞痛是在
冠狀動脈狹窄的基礎上,由于
心肌負荷的增加引起心肌急劇的、暫時的缺血與缺氧的臨床綜合征。其臨床特點為陣發性的前胸壓榨性疼痛,主要位于
胸骨后部,可放射至
心前區與左上肢尺側,常發生于勞累與情緒激動時。本病臨床又分為
穩定性心絞痛和不穩定性心絞痛兩類,前者一般
胸痛持續數分鐘,休息或用硝酸酯制劑后可消失;后者多為前者的病情發展,一個月內疼痛發作頻率增加、程度加重、時限延長,其進展為心肌梗死的危險性增大。冠心病心絞痛的發病多在40歲以上的人群,男性患者多于女性,勞累、情緒激動、飽食、受寒、急性循環衰竭等為常見的誘因。本病屬于中醫“胸痹”、“心痛”等范疇,現已規范稱“胸痹(心痛)”。
辨治方藥
《金匱要略》把胸痹的病機概括為“陽微陰弦”。后世醫家多把“陽微”釋為證虛,主要是胸(心)陽不足;“陰弦”釋為邪實,主要是寒凝、痰濁痹阻胸(心)陽。
目前,中醫對本病的辨證論治,多主張從本虛和標實兩方面分論:以標實為主者,一般分為寒凝心脈、氣滯心胸、痰濁內閉、瘀血痹阻等型,分別選用
當歸四逆湯、
柴胡疏肝散、
瓜蔞白酒半夏湯、血府逐瘀湯等方加減治療;以本虛為主者,一般分為心氣不足、心陰虧損、心陽不振等型,分別選用保元湯合甘麥
大棗湯、天王補心丹、參附
桂枝甘草湯等方加減治療。
從臨床診療實際來看,本病的病位在心,心主血脈,故其主要病機當為心脈痹阻。心脈何以痹阻?雖與心虛(包括氣、血、陰陽諸虛)不無關系,但既然心脈已然痹阻而出現胸痹心痛,則痰濁和(或)血瘀痹阻心脈則多為其主要的病機。因此臨床辨治本病多從痰、瘀立法,兼顧本虛,以通為主,或通補兼施。此外,痰瘀相關,同源互化,臨床辨治,往往很難劃分,也需分辨主次而兼顧之。
痰阻心脈
胸悶重而兼心痛,痰多氣短,遇陰雨天易發作,嗜困乏力,或睡眠不寧,舌質淡苔白膩或白滑,脈滑或結。治宜祛痰化濁通心脈,選用溫膽湯加減。
基本方藥:法半夏、
陳皮、
竹茹、菖蒲、郁金10克,
茯苓15克,炒
枳實6克,炙
甘草5克。本方用溫膽湯去
生姜,祛痰化濁、行氣和中為基礎,參考《蒲輔周醫案》及鄧鐵濤的臨床經驗,兩位名家均喜用該方加減治療冠心病心絞痛。本方加入石菖蒲以助豁痰化濕之效,郁金以增行氣活血之功,且兩藥均主入心而以通心開竅見長。
臨床辨證加減:氣虛明顯者,選加
黨參、太子參、
紅參,兼心陽不振而見有心悸、眩暈、畏冷肢涼等癥者,再選加
桂枝、
白術、
干姜、附子等,并宜去
竹茹;見氣陰兩虛證者,加太子參、
麥冬、五味子;痰熱重或便秘者,加全
瓜蔞、
黃連;兼瘀血證者,選加五靈脂、蒲黃、
三七、川芎等,或合丹參飲(丹參、
檀香、
砂仁);失眠,加酸棗仁、夜交藤;體肥胖或血脂高者,選加
山楂、草決明、
澤瀉等;頭暈或血壓高者,選加夏枯草、
鉤藤、天麻等。
瘀阻心脈
心胸疼痛較著,如刺如絞,或心痛徹背,或痛引肩頸,伴有胸悶,日久不愈,舌質暗或青紫或有瘀斑,脈弦澀或結代。治宜活血化瘀,通脈止痛,主以血府逐瘀湯加減。
基本方藥:
柴胡、
枳殼、川芎、
桃仁、
紅花、郁金各10克,
當歸、
赤芍各12克,生地、
瓜蔞各15克,炙
甘草5克。本方以血府逐瘀湯去
桔梗、
牛膝,即桃紅四物湯合四逆散加味。方中以桃紅四物湯活血化瘀為主;以四逆散行氣解郁為輔;加
瓜蔞化痰散結以開胸痹,郁金行氣活血以散郁結,共為佐使。
臨床辨證加減:心悸肢涼者,加
桂枝、茯神;頭痛,選加羌活、白
僵蠶、
細辛等;氣血虧虛者,選加加
黃芪、
黨參、雞血藤等;若痛劇而見四肢不溫,冷汗出等癥,可予冠心蘇合丸1~2丸;可參考前方辨證加減法。
驗案舉隅
蔡某,男,68歲,2006年8月初診。患心前區間歇發作疼痛及壓迫感6年,曾數次經湘雅醫院做心電圖等檢查,診斷為冠心病、心絞痛,長期隨身帶著硝酸甘油片以備用。近1月左右,胸痛發作加頻加重,幾乎每天都需含服硝酸甘油片方能緩解。刻診:持續胸隱痛牽及肩頸僵痛不適,劇時如針刺或有壓榨難受的感覺,食納及二便均可,體稍肥胖,舌質紫暗,苔薄白潤,脈緩澀。辨屬瘀阻心脈,予血府逐瘀湯加減:
柴胡、
枳殼、川芎、
桃仁、郁金各10克,
當歸、生地、
赤芍各12克,全
瓜蔞各15克,
紅花、炙
甘草各6克。服藥7劑后復診:胸痛稍有緩解,胸痛胸悶一天中仍時有加重,需服硝酸甘油片方能緩解,脈舌同前,細辨之,患者手指發涼,尚有時發心悸、頭暈等癥,結合脈舌,前方中
紅花用10克,并加
桂枝8克、茯神15克,續服7劑。第三次來診時,胸痛已顯著緩解,近3天已不需服硝酸甘油片。續予二診方加減繼續服用一個月左右,(后面的方藥中,先后選加的方藥有生脈散及
黃芪、丹參等)胸痛完全消失,隨訪至今未見明顯復發。
預防與調護
1.戒煙、限酒、控制飲食、有計劃的適當運動(運動量不宜過大,特別是清晨)以預防高血脂、高血糖、肥胖等,可大幅降低
動脈粥樣硬化和冠心病發生的風險。
2.定期進行心電圖、血糖、血脂檢查,積極有效地治療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癥。
3.患者洗澡時應讓家人知道,且不宜在飽餐或饑餓時進行,水溫要適宜均衡,時間不宜過長,門不要反鎖,以防發生意外。
4.警惕預防心肌梗死的發生。
重用玄參治冠心病心絞痛
中國中醫藥報 2011年4月14日
□ 臧海洋
江蘇省新沂市中醫院
玄參為
玄參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玄參的根。味苦、甘、咸,性寒。入肺、胃、腎經。具有
滋陰清熱、化瘀解毒之功效。筆者臨床上重用玄參治療便秘,
咽喉腫痛,
帶狀皰疹,冠心病
心絞痛等多種疾病,療效滿意。
患者王某,女,62歲,2010年12月05日就診。患者反復發作
心前區疼痛2年,常因勞累誘發,發作時胸前區憋悶疼痛,
氣短,乏力,查心電圖示:
心率83次/分,ST—T改變,確診為冠心病心絞痛。發作時含
硝酸甘油片緩解,平素服
單硝酸異山梨酯、
倍他樂克等藥,效果不佳,疼痛仍反復發作。刻診:形體消瘦,面色
潮紅,煩熱,失眠,唇色紫暗,舌紅,無苔,
脈細數,二便尚可。證屬
陰虛血瘀,心脈閉阻之
胸痹。治以滋陰活血,通脈止痛。處方:玄參45克,
麥冬15克,
黃精15克,炒棗仁12克,郁金10克,蒲黃12克,五靈脂6克、川芎6克,生麥芽15克。15劑,水煎服。
藥后心前區疼痛發作次數明顯減少,睡眠良好,煩熱減輕,唇色暗,舌紅,
脈數。原方玄參減為30克,繼服15劑后,心前區疼痛未再發作,煩熱消失,唇色淡紅,舌脈正常。查心電圖示:竇性心律,未見異常。隨訪至今未發。
按:冠心病心絞痛屬中醫學“胸痹”、“心痛”等范疇。屬本虛標實之證,多因氣血陰陽虧虛,瘀血、痰飲阻滯所致。現代醫學常予擴冠,抗血小板聚集,減慢心率,降脂治療。筆者體會在運用西藥治療的同時,配以中藥調整人體臟腑氣血陰陽平衡,常會取得滿意療效。本病為陰虛血燥,熱灼血瘀閉阻心脈而發。《本草正義》言:“玄參,稟至陰之性,專主熱病,味苦則泄降下行,故能治臟腑熱結等證。味又辛而微咸,故直走血分而通血瘀。亦能外行于經隧,而消散熱結之癰腫……”筆者針對陰虛血瘀型心絞痛,治以滋陰活血之法,重用玄參滋陰清熱,活血通絡,配伍滋陰活血,理氣安神之品,達到標本皆治的作用。現代實驗研究表明,玄參提取物能明顯增加離體兔心冠脈流量,對垂體后葉素所致家兔實驗性心肌缺血有保護作用,還能增強小鼠耐缺氧能力。
冠心病心絞痛的藥物治療
來源:網摘 2003年7月5日
健康網訊:
冠心病
心絞痛是一種由
心肌暫時缺血缺氧所引起的,以發作性
胸痛或胸部不適為主要表現的臨床綜合征。心絞痛常發生于勞力、情緒激動或其它因素使心肌耗氧量增加時,疼痛常可放射至左肩、頸咽或下頜部,休息或含
硝酸甘油幾分鐘內緩解。心絞痛發作時
心電圖常可見暫時性ST段改變或伴有
T波變化,
冠脈造影可見冠狀動脈管腔狹窄。
冠心病心絞痛藥物治療的目的為終止和預防心絞痛發作。藥物治療的途徑:(1)增加心肌
血流量。包括擴張
冠狀動脈,促進
側支循環,減慢
心率而延長舒張時間使冠狀動脈灌注時間增加。(2)減低
心肌耗氧量。包括減低
心肌收縮力,降低心率,降低收縮的前后負荷。冠狀動脈固定狹窄和心肌耗氧量增加為主要原因引發的心絞痛,治療以減少心肌耗氧量為主;
冠狀動脈痙攣基礎上發生的心絞痛,治療則以增加
冠脈血流量為主。
目前臨床用于治療心絞痛應用最廣泛的三大類藥物有,硝酸酯類、β-腎上腺素能受體阻滯劑和
鈣離子拮抗劑。
1.硝酸酯類
硝酸酯類藥物治療心絞痛的主要機制為:減少
靜脈回心血量,降低
前負荷,減少心室容積,降低室壁張力,而降低心肌耗氧量;選擇性擴張冠狀動脈;使心肌缺血部位血流再分布。
(1)硝酸甘油 目前有不同劑型,通過不同途徑給藥。1片劑 于心絞痛發作時含于舌下,迅速溶解而被吸收,1~3分鐘顯效,作用持續20~30分鐘,初用時宜從小劑量開始,03毫克開始即可產生療效,無效可再服03毫克。該藥還可以用于心絞痛發作的預防,特別是對于有相對固定的時間或預料從事某種活動可誘發發作前2~3分鐘舌下含用可預防發作。
硝酸甘油片不穩定,宜貯藏于有色玻璃瓶內。2
硝酸甘油氣霧劑 噴于頰粘膜,起效快,每次1~2噴。3硝酸甘油注射劑 主要用于不穩定性心絞痛的病人。4硝酸甘油膜劑或軟膏均為經皮吸收制劑,也能緩解心絞痛發作。
(2)硝酸異山梨酯(消心痛) 口服5~10毫克,在15~30分鐘起效,維持4~5小時,每4~6小時服一次。
(3)單硝基異山梨酯 每次20毫克,每日2~3次口服,初次劑量可用10毫克,早晚各一次,可減輕服藥所致的頭痛、頭脹等癥狀。此類藥物不經肝臟首過代謝,生物利用度高。
2.β-受體阻滯劑 β-受體阻滯劑的抗心絞痛作用是通過減慢心率、減弱心肌收縮力,從而減低心肌耗氧量。臨床常用藥物:
(1)普萘洛爾(心得安) 10~30毫克口服,每日3次,使用時宜在醫生指導下從小劑量開始。
(2)阿替洛爾(氨酰心安) 為選擇性β受體阻滯劑,每次125~25毫克,每日1~2次。
(3)美托洛爾(倍他洛克) 選擇性β受體阻滯劑,每次125~25毫克,每日2~3次。心絞痛同時伴有重度心力衰竭、休克、竇性心動過緩、Ⅱ度以上房室傳導阻滯時禁用β受體阻滯劑,支氣管哮喘及嚴重阻塞性肺氣腫須慎用或禁用。停用此類藥物宜逐步減量,以免突然停藥有誘發心絞痛、心肌梗死或心律失常的可能。
3.鈣離子拮抗劑 其抗心絞痛作用是擴張冠狀動脈,解除冠脈痙攣,增加心肌供血,擴張外周血管,減輕心臟負荷,抑制心肌收縮,減少心肌耗氧。
(1)硝苯地平(心痛定) 對變異性心絞痛解除冠脈痙攣效果好。一般從10毫克,每日3次開始。該藥也可舌下含服,5~10毫克,3~5分鐘起效,適于心絞痛發作伴高血壓而服硝酸甘油不能緩解者。
非洛地平(波依定)、氨氯地平(絡活喜)屬第二代鈣拮抗劑,擴張冠狀動脈及周圍血管,用于心絞痛的治療,常用劑量每次5~10毫克,每日一次。
(2)地爾硫(合心爽) 用于各種心絞痛,對變異性心絞痛效果好,口服劑量30毫克,每6~8小時一次。
(3)維拉帕米(異搏定) 是最早使用的鈣拮抗劑,對心絞痛有效,但國內偏重于用來治療肥厚性心肌病和室上性心律失常。
4.抗血小板制劑 抗血小板聚集藥在心絞痛治療中占重要地位,對心絞痛療效肯定,對心肌梗死有預防作用。
(1)阿司匹林 目前建議常用劑量50~100毫克,每日一次。
(2)雙密達莫(潘生丁) 25~50毫克,每日3次。
5.肝素 肝素通過抗凝血酶,對不穩定性心絞痛有明顯療效,適用于住院治療的病人。肝素有鈉鹽和鈣鹽兩種制劑,靜脈注射或皮下注射,應用時宜做血凝檢測。低分子肝素也開始用于心絞痛治療,據報道效果優于普通肝素。引起心絞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故臨床預防和治療心絞痛多采用專科醫師指導下的聯合用藥。 補心通絡湯
組成:潞
黨參15g,
炙黃芪20g、炙
黃精15g、
全當歸12g、
山萸肉10g、新絳香10g、
瓜蔞皮12g、
郁金10g、紫
丹參20g、
水蛭10g、炒棗仁20g、石菖蒲10g。
功能:益氣養心、化痰通絡。
主治:治療冠心病心絞痛(心氣不足、痰瘀阻絡證)。癥見心慌、胸悶或胸前區疼痛反復發作,呈緊縮或壓榨感,多與情緒及活動有關。伴倦怠、乏力、氣短,脈細弦或沉細,苔薄自,舌質偏暗或有瘀點、瘀斑。心電圖示:定位性ST-T波變化。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分二次服。
方解:冠心病心絞痛是冠狀
動脈粥樣硬化伴斑塊形成為主要的發病機制。中醫學認為是心氣虛衰、痰瘀互結、阻滯心絡所致。擬以益氣養心、化痰
祛瘀、理氣通絡為其大法。方中選用黨參、炙黃芪補益心氣,黃精、全當歸、山萸肉滋心陰,
五藥合用以養心、增強氣血運行為君藥;
瓜蔞皮重在利氣化痰,郁金為氣中之血藥、行氣解郁、活血止痛,石菖蒲化
痰濕、開心竅。丹參一味功同四物,具養血
活血化瘀之功,水蛭為蟲類藥,以
活血祛瘀、疏通心絡為著。上藥共伍化痰通絡為臣藥;炒棗仁養心陰、益肝血而寧心安神。新絳香理氣開竅、為引經藥,兩者共為佐使藥。絳香配合郁金、瓜蔞皮以增強理氣開竅之功。諸藥配伍,共奏益氣養心、化痰通絡之效。
加減:
(1)氣機不暢:胸悶、憋氣者加枳殼(枳實)、川芎理氣通脈;腹脹者加柴胡、佛手、大腹皮疏肝理氣:氣郁化熱致舌紅少津者加黃連、生地、玄參、或生脈散養陰清熱;
(2)瘀血阻滯:胸痛較重者加乳香、沒藥、薤白活血通陽;連及后背痛甚加片姜黃、元胡、失笑散理氣活血。舌質有瘀斑者加紅花、桃仁、全蝎祛瘀通絡。
(3)痰濁阻滯:舌苔白厚者加佩蘭葉、藿香葉芳香化濁;舌苔厚膩者加蒼術、砂仁、白豆蔻健脾化濕;痰阻胸陽加瓜蔞薤白半夏湯化痰通陽:苔黃膩者加竹茹、膽星、天竺黃清化痰熱:食欲不振者加香櫞、焦三仙、萊菔子健脾理氣。
(4)陰寒凝滯:胸痛劇烈加桂枝、干姜、高良姜、細辛、附子溫通散寒;心陽虛衰加人參、附子、肉桂溫補心陽。
(5)陰血虧損:虛煩不寐者加山梔、生地、天冬、知母、重用酸棗仁清熱除煩,養血安神;納呆、失眠者加遠志、茯神、柏子仁、合歡花、夜交藤、半夏曲健脾、養心、安神:夜間易驚醒者加珍珠母、靈滋石、琥珀、生龍骨、生牡蠣、紫貝齒重鎮潛陽安神。 3.冠心病、心絞痛:仇某某,男,54歲。心前區疼痛陣作年余,劇時胸悶如窒,并向左臂部放射,每日三至四次,發時面色(白光)白,心悸氣短,怯冷,苔白質淡,有紫氣;脈沉波。心電圖示:冠狀T波。此心陽不振、血瘀凝滯之候也。治擬溫振心陽,活血化瘀。逕用參附湯合活絡效靈丹損益:炒
黨參12g,紫丹參12g,制附片9g,制
黃精12g,全
當歸10g,杭川芎9g,生明乳香6g,生明沒藥6g,
降香5g。服上方三帖后,痛減未已,續服十五帖后,胸次覺暢,余癥亦見好轉。原方出入持續治療四月,心絞痛僅偶有發作,心電圖亦趨好轉。
二、心痛散
組成:參
三七30g
降香45g
血竭30g 沒藥45g共研細末,每日3~6g吞服。
功效:活血化瘀,理氣止痛。
臨床運用:本方用于冠心病心絞痛,或急性心肌梗塞經治療后癥情穩定但仍有心前區隱痛者,常服本散劑可減少發作或減輕癥狀。方中參
三七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降香辛散溫通,行瘀定痛,
血竭行瘀止痛,沒藥活血止痛,四味協同共奏活血化瘀,理氣止痛之功,本方平和中庸,久服無傷陰損陽之虞。張氏研制本方是針對冠心病心絞痛患者久服冠心蘇合香丸有傷陰之弊而立方的。
三、栝樓薤白白酒湯加味
組成:全栝蔞15g
薤白9g 白酒(用甜酒釀露代)300g。水煎服。
功效:通陽散結,行氣寬胸。
臨床運用:本方為張氏竭力推崇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的基本要方。方中以栝樓寬胸開結,
薤白溫通胸陽,行氣止痛,并借白酒的上行之功加強
薤白行氣通陽作用。張氏認為“心痹痛,脈不痛”,其本質是“陽微陰弦”,陽微者陽虛之謂,陰弦者陰盛之意。即本病屬本虛標實之患,本虛者以陽虛為多見,標實者或因氣滯、或因血瘀、或因痰濁壅阻、或因寒邪凝滯。其治療原則張氏指出:宜溫陽、通陽而不宜壯陽,宜益氣、補氣而不宜滯氣,宜活血、行血不宜破血,宜行氣、降氣而不宜破氣,宜化痰、豁痰而不宜瀉痰,宜散寒、溫寒而不宜逐寒。故張氏應用本方加減時,善用附子、
桂枝兩味溫陽、通陽;選用
人參、
黨參、太子參之類益氣、補氣;常用丹參、川芎、乳香、沒藥、失笑散等藥活血、行血;喜用郁金、
降香、沉香等品行氣、降氣;每取溫膽,滌痰、化痰、豁痰;常擇
生姜、吳茱萸、烏頭之類散寒、溫寒。皆以祛實而不傷正,補虛而不礙邪為大法。【臨床應用】
冠心病《福建中醫》(1988;1:41):張某,男,54歲,干部。初診自述
心窩部悶痛徹背伴短氣,間歇性發作已半個月,常于飯后或勞累時誘發,每次2-3分鐘,
心電圖提示
心肌供血不足,診斷為冠心病心絞痛。
舌質淡暗,黃白膩,
脈細弦,證為
氣滯血瘀所致之胸痹。處方:栝樓,
薤白、
葛根、丹參15g,半夏、
當歸各10g,
赤芍、桑寄生各12g,水煎服。每日1劑,連服5劑后癥減,原方去
葛根,加郁金10g、黃耆15g,連服30劑,隨訪半年胸痛未復發。
案十三、胸痹
徐××,男,74歲。
初診:1985年2月28日。
主訴:有冠心病心絞痛史10年。近日胸痛動輒發作,面浮跗腫,氣促。面紅升火時作,并自覺胸中有氣上沖咽喉,四肢欠溫,口不渴。
診查:舌紅潤,苔薄膩、中光剝,脈細。
辨證:心臟氣陽不足,病久陽損及陰。
治法:治擬陰陽同調。
處方:熟附片6g(先煎) 炙生地15g 炙
甘草9g 炒
黨參15g 生
黃芪20g 全
當歸9g
麥冬12g 丹參15g 交泰丸3g(分吞) 生
山楂15g 紫石英20g(先煎) 7帖
二診:3月7日。升火減,面浮附腫亦瘥。行走稍促時仍有胸悶胸痛發作,然程度已減輕。脈虛細,舌紅偏紅,苔薄中剝。仍守前法出入。
前方去交泰丸,加小川
黃連3g
肉桂1.5g 生蒲黃12g(包)。7帖。
案十四、吳××,男,72歲。
初診:1985年1月10日。
主訴:有心絞痛史近12年,高血壓史16年。近3月心絞痛發作頻繁,每發于活動時,休息片刻或含硝酸甘油片可緩解。寐短神疲,形寒便爛。
診查:舌淡紅,邊有瘀斑,苔花剝,脈濡細。
辨證:高年心腎陽氣不足,勞傷心臟,絡有留瘀。
治法:擬溫陽益氣,化瘀止痛。
處方:熟附片9g(先煎) 川
桂枝6g 炒
黨參15g 炙
甘草6g
麥冬12g 丹參20g 失笑散12g
當歸12g 川芎9g
赤芍、
白芍各9g
瓜蔞皮10g 廣郁金9g 7帖
二診:1月17日。心絞痛發作已得輕減,偶因活動而有隱痛,不含硝酸甘油片亦可緩解。脈沉細,苔花剝得減。仍守前法出入。
前方去失笑散,改熟附片為15g,加干石菖蒲6g。7帖。上方加減服藥至2月13日。
三診:2月14日。胸痛雖減未已,痛時心慌不寧。經24小時心電圖檢測,胸痛發作時心率偏快,并有房性早搏與室性早搏發生。面紅升火時作,便軟,日3次,無腹痛,舌偏紅,脈沉細小弦。心腎之陽漸復,心陰受損。轉擬益氣養陰為治。
處方:炙
甘草9g 大
白芍20g 炙生地20g 炒
黨參15g 生
黃芪20g 炒
白術12g 云
茯苓12g 嫩
黃精20g 淮
山藥20g(打) 炒酸棗仁12g 炙
遠志6g 干石菖蒲6g 紫石英20g(先煎) 14帖
四診:2月28日。證情穩定,偶有心慌,多動則胸悶,行走稍快時仍有左胸隱輕發。血壓偏高(170/110mmHg),目花,指麻,舌干。舌偏紅,苔薄白,脈細。肝陽偏亢,心臟累傷難復,擬增入平肝潛陽之品。
處方:炙
甘草9g 大
白芍20g 炙生地20g 生
黃芪20g 嫩
黃精20g 炒棗仁12g 柏子仁12g 炙
遠志6g 云
茯苓12g 淮
山藥20g 羚羊粉0.6g(分吞) 夏枯草20g 生
牡蠣20g(先煎) 7帖
上方加減服3月余。
五診:6月13日。胸悶胸痛基本不發,偶因疾走而有輕度胸悶,片刻即止。納便可,夜寐安。舌淡紅偏暗,苔薄白,脈細小弦。病去十之八九,擬散劑善后。
處方:參
三七18g 生曬參45g 沉香粉14g
上三味共研末,一日3次,每次吞服1.2g。長服無虞。
四月后隨訪,停藥3月多,胸悶胸痛未發,行動一如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