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感 冒----匯總1

   風熱感冒——柴卷甘露湯(章慶云方)銀柴胡10g,清豆卷10g,羌活、獨活各5g,前胡10g,甘露消毒丹(包煎)15~30g。水煎服。

    (驗案)張某,男,55歲,1981年10月6日初診:發熱已3天,體溫38.9℃,畏寒頭痛,四肢酸楚,口干欲飲,胸悶心煩,夜寐夢擾,二便調,脈浮兼滑,苔薄而膩。白細胞計數為13.8×109/L,中性86%,淋巴14%。證屬風熱外襲,表衛失和,治擬清化解表。銀柴胡10g,清豆卷10g,羌活、獨活各5g,前胡10g,甘露消毒丹(包)18g,藿香梗9g,金銀花、連翹各10g,清炙甘草10g,炒谷芽、炒麥芽各10g,焦山楂肉10g。水煎服,2劑。藥后身熱即退,頭痛肢楚亦平,2天后再診,體溫37℃,白細胞計數5.3×109/L,脈癥正常。(方源)《上海歷代名醫方技集成》

    流行性感冒——解熱合劑(葉景華方)荊芥10g,紫蘇15g,四季青30g,鴨跖草30g,大青葉30g。  1劑煎2汁,先用冷水將藥浸半小時,煮沸后文火煎15~20分鐘,每隔3~4小時服1汁。發熱高者1日服藥2劑,分4次服,服藥后多飲水,一般服藥得汗后發熱即可漸退。

    (加減)鼻塞流涕多者加辛夷6g,白芷6g;咳嗽者加前胡10g,桔梗6g,牛蒡子10g;咽痛甚者加射干10g,白花蛇舌草30g;泛惡嘔吐者加陳皮10g,制半夏10g。

    (驗案)高某,男性,15歲,學生。因惡寒發熱1周而住院。患者于入院前1周起惡寒發熱,鼻塞,頭脹,汗少,咽干,納呆。曾用四環素、氨非加片、板藍根、銀黃針等治療未見好轉,并有惡心嘔吐,乃住院治療。體檢:體溫39.8℃,熱性病容,神疲,血壓13/9.5kPa。兩側頜下捫及黃豆大淋巴結。咽部充血,扁桃體不大。兩肺呼吸音粗糙,心率較快,胸部透視無異常。化驗血象中白細胞4.0×109/L。住院后用青霉素、鏈霉素、四環素、氯霉素、克感敏等治療3天,發熱仍不退。第4天起改用中藥治療。中醫辨證:惡寒發熱1周,汗少,頭脹鼻塞,口干引飲,納呆,舌苔薄膩、尖紅,脈數,大便干,小便短赤。證屬外感風熱之邪在表。治以辛涼解表。方用荊芥9g,紫蘇9g,鴨跖草30g,大青葉30g,四季青30g。服藥1劑,汗出多,熱退。但腹中不適,大便溏薄,日行3次,納呆口干,舌苔薄黃,尖紅,脈較數。前方中加枳殼10g,炒楂曲各15g,前胡9g。又服藥1劑,下午未再發熱,大便減少,但舌苔仍較膩,胸悶納呆,繼進和中化濕之劑,調理5天病愈出院。

    外感發熱——通天達地湯(吳廷揚方)

    (組成)荊芥10g,防風10g,連翹10g,炒牛蒡子10g,桔梗15g,枳殼10g,黃芩10g,赤芍15g,射干10g,玄參20g,天花粉15g,川貝母或浙貝母5g,白芥子5g,燈心草1扎,甘草5g。

    (加減)如流感屬表寒里熱、挾濕重者去燈心草加滑石,急性扁桃體炎去燈心草加板藍根或崗梅根,流行性腮腺炎去燈心草加板藍根,并予青黛外用。

    (驗案)男,4歲,1984年10月3日下午初診。發熱。體溫39.2℃,鼻流濁涕,咳嗽,咽痛(咽部充血),口渴,舌質紅,薄黃,脈浮數。診斷為風熱感冒之重癥,治以疏風散邪、解表清里。給予連翹10g,防風6g,浙貝母2.5g,荊芥6g,玄參10g,桔梗6g,赤芍8g,天花粉10g,黃芩8g,枳殼5g,炒牛蒡子10g,射干7g,崗梅根15g,白芥子2g,甘草2g。水煎服。2劑后諸癥大減,體溫37.1℃,后予連翹、玄參、北沙參、桔梗、甘草之屬而愈。

內科病證--感冒   [辨證方]1、寒證    王三才:人參敗毒散,治感冒非時,傷寒頭疼,身熱拘急,憎寒壯熱。人參3克 羌活4.5克 獨活3克 柴胡3.6克 前胡3克葛根3克 甘草1.5克 桔梗 枳殼 茯苓各2.4克 川芎 蒼術各3克

 蒲輔周:加味香蘇飲,傷風感冒常用方 蘇葉3克 陳皮2.4克 香附3克 甘草0.9克 防風3克 葛根2.4克 羌活1.5克 荊芥1.5克 僵蠶3克 桔梗1.5克 枳殼1.5克豆豉6克 蔥白1根   頭痛甚,加川芎1.5克、白芷3克;咽痛甚,加射干4.5克;冬日感寒重者,可合三拗湯。

 王三才: 發散傷寒單方生姜30克 蔥白10根   好酒2大鐘,煎1大鐘,去渣熱服。被蓋周身汗透即解,勿令汗太過。忌大葷五七日。夏月姜、蔥減半,冬月倍用。

 雷豐: 辛溫解表法,治春溫初起,風寒寒疫,及陰暑秋涼等證。防風4.5克 桔梗4.5克 杏仁4.5(去皮尖,研) 廣陳皮3克 淡豆豉9克  加蔥白3根煎。

 2、熱證   吳鞠通: 銀翹散,治風熱感冒。連翹30克 銀花30克 苦桔梗18克 薄荷18克 竹葉12克 生甘草15克 芥穗12克 淡豆豉15克 牛蒡子18克上杵為散。每服18克,鮮葦根湯煎,香氣大出,即取服,勿過煎。

 陳廷恥:感冒常用方桑葉12克 薄荷3克 桔梗10克 茅根15克 菊花10克 連翹15克 苦杏仁10克 淡豆豉10克 玄參15克 甘草6克

 劉漢章: 退熱飲,治小兒外感發熱。 蟬蛻10克 葦根30克 霜桑葉10克 生石膏20克 甘草6克 上藥加水600~700毫升,煎沸后15~20分鐘即可,濾出藥渣,加白糖適量。兩歲以下者徐徐溫服,2~5歲分4次服,5歲以上者可分3次溫服。該藥熬煎時間不宜過長。 咳嗽,加百部15克;頭痛,加花粉20克;欲嘔,加竹茹10克。

 3、實證   王三才:防風通圣散,通治諸風,濕熱瘡毒,時行熱病。防風 川芎 當歸 白芍藥 連翹 薄荷各3克 荊芥穗 白術 山梔各2.1克 黃芩 桔梗各4.5克 石膏3克 滑石9克 甘草1.5克 上方用姜3片、水2鐘,煎1鐘,食遠服。風熱內盛欲下,加大黃9克、芒硝6克;風濕熱在表欲汗,加麻黃6克、蔥白3根;自利體寒,去硝黃;自汗,去麻黃,加桂枝。

 [食療方] 岳美中:神仙粥,專治一切感冒(寒證)癥。凡初得病二三日者,服之即解。法用糯米30克,生姜5~6片,河水兩碗,于砂鍋內煮一二滾后,次入帶須蔥白5~6個,煮至米熟,再加酸醋半小盅,入內攪勻,乘熱吃粥,或只服粥湯,于無風處睡,以出汗為度。余曾將此方用量略加變通,施于老人感冒,安全有效。

 趙學敏: 川芎茶,治大人小兒感冒風寒頭痛鼻塞,遍身拘急,惡寒發熱等癥。(寒證)鮮川芎(梗葉切碎;如無,干者亦可) 生姜(切絲) 陳皮(切絲) 鮮紫蘇(梗法切碎)各等分 細茶(與各藥總量相等)五月五日午時拌勻,用盒蓋過宿,使氣透,次日取出焙干,瓷瓶收貯。用時以湯泡之l盅,乘熱熏鼻,吸其氣,復乘熱飲之,汗出即愈

     感冒用藥規律---孫一民】 1、惡寒:用荊芥穗、防風發散風寒或用麻黃發汗散寒。
     2、發熱:金銀花、連翹清熱毒退熱;
             葦根清熱生津(可以重用,無副作用,治感冒用鮮葦根更佳)
             淡豆豉發散風熱(用青蒿、薄荷拌制者性偏涼;用麻黃、蘇葉釀制者性偏溫)
     3、頭痛:風熱頭痛(頭脹有熱感):桑葉、菊花或蔓荊子、連翹等清熱散風止痛。
              風寒頭痛(頭痛遇寒加重):荊芥穗、羌活疏風散寒止痛。
     4、周身酸痛:屬風熱:桑枝、金銀花藤祛風通絡止痛。
                  屬風寒:桂枝、防風散寒通絡止痛。
     5、閉塞流涕:
             屬風熱:(流濁涕):薄荷、桑葉清熱通竅。
             屬風寒:(流清涕):辛夷、白芷散寒通竅。
     6、口咽干:石斛、天花粉清熱生津。
     7、咽腫痛:蒲公英、牛蒡子或板藍根、山豆根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8、小便黃:山梔、竹葉或鮮白茅根清下焦熱,并且起分利邪熱作用。
    虛人感冒--- 柴胡桂枝湯加仙鶴草】 (其實就是陽虛外感),治宜調和營衛,和解扶正。處方:柴胡12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法半夏10克、黃芩10克、生姜10克、大棗10克、炙甘草6克、黨參10克、仙鶴草50克。3副后復診,病人說,行小伙子,有兩下子。好多了,又有點咳嗽了。于是上方去黨參、生姜加干姜10克、五味子10克。又服3副,癥狀消失,脫去了羽絨服。
    余國俊老師主張去掉黨參換仙鶴草,扶正力宏而不戀邪氣。但我在應用當中一般都忘了去黨參,效果也不錯,未見明顯的副作用。柴胡的用量在治療虛人感冒時不能用量太大,一般不超過24克,因為此階段的感冒病人已經沒有高熱了,基本上處于體虛邪戀。如果病人體質很好,柴胡量可以加大一些。像體質好的外感患者,高燒時,大于39度。柴胡可以用到20——60克,如江蘇名醫嚴冰治療感冒,急性扁桃體炎,急性支氣管炎,尿路感染、肺炎等高燒,柴胡用于退熱量多在30——40克,例:柴胡30——40克、黃芩10克、青蒿30克、生石膏30——60克。從未發現不良反應。黃煌老師用柴胡治療病毒性感冒,類風濕關節炎,柴胡20克、甘草10克、連翹40克、黃芩12克,一劑藥水煎分4次服,患者常常通身大汗,隨著體溫下降而愈。但應用大劑量柴胡必須把握住一個度,就是體質好,高燒,面紅,汗出而體溫不降的實證。
    【習慣性感冒120例--參芪桂枝湯】
 【基本方】:人參、防風各10g,黃芪30g、桂枝、白芍、白術各15g,甘草8g,生姜5片,大棗7枚。加減:舌尖紅、舌苔薄黃屬風熱者,加金銀花、連翹,方中人參改用西洋參;咳嗽,加炙麻黃、炒杏仁;痰多,加半夏、化橘紅;痰黃粘稠加黃芩、浙貝母;鼻塞流涕重者,加蒼耳子、辛夷花;音啞、咽痛,加牛蒡子、菊花。每日1劑。水煎2次,共取汁400ml,混勻,每次服200ml,1日2次。10劑為1療程,一般治療2~4療程。&5.( 治療結果:120例中,臨床治愈72例,顯效26例,有效14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93.4%。&

1.風熱感冒--感冒湯1號  (孫一民) 桑葉9克     桑枝30克  葦根30克  菊花9克  淡豆豉15克  山梔9克   連翹15克  金銀花15克 金銀藤24克  蔓荊子9克  薄荷6克  甘草3克水煎服,日一劑。若病重者,可1日2劑.

[方解] 桑葉、菊花、淡豆豉、蔓荊子、葦根、薄荷辛涼解表;

桑葉、菊花、蔓荊子治頭痛;

薄荷走鼻,治鼻塞流濁涕;

金銀花、連翹、葦根清熱;

桑技、金銀花治風熱型周身骨節酸痛;

山梔引熱下行,井可分解熱邪;

甘草調和諸藥。

以上諸藥配伍,共奏辛涼解表之功效。

2.風熱感冒---風熱臺劑  (陳汝興等)

[組成]黃芩20克  柴胡20克  板藍根60克  蒲公英60克  羌活20克  生甘草10克  制成合劑,每瓶200m1。日服3—4次,每次50ml。

[療效]顯效(服藥后24小時內全身及局部主要癥狀如發熱、咽痛、流涕等呼吸道癥狀消失或基本消失)50例;有效(高溫39℃以上),病人體溫在24小時內下降2℃以上,不再回升;服藥24—48小時內,全身及局部癥狀消失或基本消失)38例;無效12例。總有效率占88%。 

3.風熱感冒--蟬蠶解表湯  (姬乾園)

[組成]   蟬衣10克,僵蠶10克,板藍根10克,連翹10克,桑葉10克,薄荷9克, 蘆根15克。 先將上藥用水浸泡30分鐘,武火煎15分鐘,每劑煎2次,將2次煎出的藥液混合。根據病情輕重,每日1—2劑,分2—4次溫服。

[加減]   若高熱神昏,加生石膏、知母、清瘟散;

身熱惡寒頭痛,加菊花、鉤藤、清化散;

身疼四肢酸痛,加桑技、忍冬藤;

咽紅腫痛,加馬勃、公英、牛蒡子;

咳嗽,加杏仁、貝母;

口渴不欲飲水,蘆根加倍;

有熱便稀,加葛根、澤瀉;

煩躁不寐,加竹葉卷心、蓮子心、連翹心、元參心;

鼻衄,加白茅根、大小薊。

[按語]本方具有清熱解毒,透邪外達之功,凡風熱溫毒由外感引發高熱諸癥,皆可加減應用,每獲著效。 

4.風熱感冒--銀荷湯  (龔志賢)

[組成]  銀花藤30克  荷葉30克    木通12克   荊芥6克     黃荊子15克  十大功勞葉12克

[方解]銀荷湯為《溫病條辨》之銀翹散加減而來。

方中重用銀花藤(或銀花半量)、荷葉清熱解毒,清頭目之風為主;

配以荊芥發表祛風,散風熱,清頭目,利咽喉;

黃荊子祛風、除痰、行氣、止痛,

十大功勞葉瀉火退熱;

木通上通心肺利竅,下清濕熱利小便、通大便,可除胸中煩熱,利咽喉,助銀、荷、芥、黃散風清熱解表之力,兼利肺氣,通大小便,使邪熱從下竅而去,可謂兩全其功。 

5.風熱感冒--石膏銀花湯  (王國梁)

[組成]生石膏30-60克  銀花10-30克  薄荷5-0克  蟬衣5-10克  生甘草5克

[主治,癥見發熱39℃以上,診見發熱重惡寒輕,或不惡寒,無汗肌膚燥熱,或微汗肌膚潮潤,頭痛身疼,咽痛咳嗽,舌苔薄黃,脈浮數或滑數。

[加減]  若客寒包火,加辛溫之品,冬用麻黃,夏用香薷;

挾濕者,加化濕之品,如藿香、蒼術之類;

小兒動風者,加清熱乎肝之品,如石決明、炒僵蠶、鉤藤之類,并重用蟬衣、石膏;

若高熱汗多,可重用石膏,酌減薄荷、蟬衣;

如高熱無汗,宜重用薄荷、蟬衣,酌減石膏。

[療效]治療179例,152例顯效(服藥1—2天內高熱凈退,不再回升,其他癥狀相應消除或緩解),占84.9%;20例有效(服藥2天后,高熱逐漸下降而至退凈者) ,占11.2%;7例無效(服藥2天后,高熱持續不退),占3.9%。總有效率達96.1%。其中9例在服藥后體溫驟至36℃以下,但患者無不適及其他異常反應,停藥后均很快回升至正常。 

 6.風熱感冒--桑菊排風湯  (龔志賢)

[組成]  冬桑葉10克  菊花10克  排風藤30克  蟬衣3克   薄荷6克   甘草3克   蘆根15克

[方解]  排風藤味甘、性平、微寒,更助桑、菊、蟬、薄散風清熱之功,藥輕而效宏,取其氣宜輕煎。

[加減]  咽喉紅腫疼痛甚者,加控耳草30克(清熱解毒利咽),

發熱較甚者加青蒿15克,

咳嗽較重者加五匹風30克,

食欲不振者加雞屎藤30克。 

7.風熱感冒---銀翹臺劑  (陳樹森)

[組成] 板藍根30克  銀花30克  連翹30克 荊芥(后下)10克

[制用法]煎成50%濃液,每服30-60ml,日3次,兒童酌減。服藥后多飲水。

[加喊]  咳嗽加生甘草、桔梗、杏仁各10克,

咽喉腫痛加錦燈籠、山豆根各10克。

 8.風熱感冒--清解表熱方  (印會河)

[組成] 桑白皮9克  桑葉9克  菊花9克  黃芩12克   生石膏(先煎)30克      魚腥草30克 枇杷葉9克 蘆根30克  山豆根30克 

[加減]  咽痛加桔梗、牛蒡子各9克;

咳嗽甚者加杏仁9克;

無汗惡寒甚者加荊芥9克、薄荷3克;

身痛明顯加羌活、蘇葉各9克。

[按語]此方經印老多年使用,已列為“抓主癥”的常用方劑。凡感冒發燒以及上呼吸道炎癥明顯者,即可用此。一般收效甚捷

9.風熱感冒---銀柴散   雙花30克  連翹15克  黃芩15克   生石膏30克   柴胡15克  葛根30克  牛蒡子9克  蟬衣9克  桔梗9克   芥穗6克   蘇葉9克    甘草6克  水煎服、日兩刑。

[療效]100例   治愈(服藥24小時內癥狀消失,體溫正常)51例,占51%;顯效(高熱在24小時內下降2C以上,并不再回升;或服藥24—48小時內癥狀基本消失)36例,占36%,總有效率87%,無效13例。平均退熱時間1.6天。

10.風熱感冒---清熱解表湯  (劉博仁)

[組成]  薄荷(后下)5克  連翹15克  銀花15克  板藍根15克   北杏15克      蘆根30克  黃芩15克  甘草5克  水煎服。

 11.風熱感冒發熱---退熱靈  (汪履秋)

[組成] 銀花15克  連翹15克    荊芥10克   薄荷10克  板藍根15克  蚤休15克  煎溫服。

13.風熱感冒發熱---梅翁湯  (劉瑞霖)

[組成]  崗梅根31克  水翁花15克  倒扣草12克  魚腥草31克  大青葉15克  野菊花12克  銀花葉15克  連翹15克  煎服。

[加減]  咽喉紅腫、咳嗽痰黃者加玄參、桑白皮;

流感加貫眾;

小兒高熱者加蟬蛻、鉤藤.  

[療效]150例患者,治愈(發熱經1—3天內退至正常,臨床自覺癥狀和陽性體征全部消失者)126例;有效(發熱經治1—3天內逐漸下降,臨床自覺癥狀和陽性體征減輕者)24例;無效(經治1—3天,發熱不退或升高,自覺癥狀和陽性體征無改善或惡化者)0例。

14.感冒肺炎---解毒瀉肺飲 (陸拯)

[組成]  桑白皮30克  蒲公英30克  魚腥草30克   板藍根30克  大黃8克     制僵蠶10克   牛蒡子10克  水蛭(先煎)3克   白頭翁15克  川貝母5克   生甘草5克  煎溫服。

15.肺熱咳嗽痰喘--解表I號  (王福山)

[組成]  南星15克   僵蠶15克   全蝎15克  天竺黃15克  青黛15克  川貝母30克  雄黃3克   朱砂3克   冰片1.5克   研末備用。

[功用]清熱化痰鎮驚。

16.外感風熱,咳嗽,音啞--清肺開音湯  (魏長春)

[組成]  射干3克      馬兜鈴6克  冬瓜仁9克   蟬衣3克  生牛蒡子9克    空沙參9克  生甘草3克  枇杷葉9克     川貝母3克      安南子9克(一名胖大海)

[按語]胖大海如缺貨,可用栝蔞皮9克代之,亦能宣肺開音潤燥;也可用鮮梨一只,連皮去心切片與各藥同煎,能潤燥生律開音。肺癆吐血音啞,需要滋陰清肺者,忌服此方。

18.風熱感冒---疏風解表寧嗽湯  (李興培)

[組成]   銀花10-15克 杏仁10克    連翹10-15克  浙貝10克 枳殼10克    牛蒡子6-9克 僵蠶6-9克    前胡6-9克  桔梗6克     蟬蛻3-6克   甘草3 克     蔥白(搗爛另后下)20克

20.感冒--翹荷石膏湯  (劉耀三)

[組成]  連翹24克  薄荷15克  生石膏30克  知母24克 桔梗10克  甘草6克   淡豆豉10克  淡竹葉10克

21.風熱挾濕之感冒---銀翹香薷飲  (劉耀三)

[組成]   銀花24克  連翹24克  香薷10克  薄荷10克 桔梗10克  藿香10克   甘草3克  鮮荷葉0.5張

[加減]  暑熱偏勝,見胸中煩熱者,加黃連,以清熱除煩;

口渴思飲者,加西瓜翠衣,以清暑生津;

濕滯偏勝,見胸滿泛嘔者,加厚樸、橘皮,以導滯寬中;

小便不利者,加滑石,以助清暑利濕。

[按語]水煎,稍冷取服,以防格拒作嘔。

 9、感冒、肺炎--清熱解毒消炎方  (吳井昌)      苦參25克  訶子25克  青木香15克  地丁15克  白沙參15克  山奈10克  蓮子15克  梔子15克    鉤藤l5克

[制用法]研成粉末過60目篩,混勻。成人每次5克,小孩1周歲1克,2一5周歲2克,6—9周歲3克,10—15周歲4克,每日2—3次,用冷水煮沸后服用。

10、感冒發熱---活力清熱片  (梁英杰)

[組成]水牛角濃縮粉1kg(相當于水牛角15kg)   板藍根15kg   野菊花7.5kg   荊芥7.5kg

[制用法]輔料適當,制成10000片。口服,成人每日3—4次,每次4—6片,小兒酌減。

11、外感高熱--感冒清熱合劑I號  (梁秀鳳等)

[組成]  薄荷10克  芥穗10克    銀花10克    連翹15克  杏仁10克  生石膏l0克  前胡10克    黃芩10克   竹葉10克  柴胡10克    生甘草10克  板藍根10克

[用法]將以上藥物先用溫水浸泡15分鐘,武火煮沸20分鐘,加入薄荷微火再煎3分鐘,共煎2次,每次取200m1,1日服4次、6次或8次。相應的測體溫4次、6次、8次。

[療效]73例,退熱時間最短為3小時。服1—4劑的過程中,體溫呈階梯式下降,24小時體溫恢復正常考58例,占79.45%;48小時恢復正常者13例,占17.80%;無效2例,占2.47%。總有效率97.26%。隨著體溫恢復正常,伴隨癥狀亦減輕消失。 

12、普通型感冒發熱---羌話簡易方  (蘇萬方)

[組成]羌活30克  黃芩15克

[方解]蘇老自擬方,羌活辛溫,發汗力強,蘇老不但用于風寒感冒,亦用于風熱感冒。此方一溫一寒,配伍巧妙,臨床退熱甚速。現代藥理亦證明,此二藥有解熱、抗病毒、抗細菌的作用。

[加減]乳蛾紅腫疼痛甚者,加板藍根、蒲公英。 

13、感冒發熱--清解I號方  (周少逸)

[組成]桑葉10克   菊花10克   銀花30克  板藍根30克  雞蘇散(布包)15克  生黃芩15克  老蘇梗10克每日1劑,二煎需在頭煎服后4小時之內服完。

鼻塞咳嗽加大貝母、制竹茹;

體痛加絲瓜絡或鹿銜草。

15、病毒性感冒---清熱湯  (靖雨珍)

[組成]  金蓮花15克  大青葉15克元參10克  生地25克   知母10克    薄荷l0克   生甘草3克  每日1劑,水煎早中午晚分4次服

[功用]解表清熱,解毒養陰。

16、病毒性感冒引起的高熱---銀蚤湯  (朱海龍)

[組成]  銀花30克   板藍根30克  連翹15克    蚤休10克     荊芥10克   桔梗10克    薄荷(后下)6克  甘草6克 水煎服,每日1—2劑,日服2—4次。

18、發熱---膏葛退熱飲  (楊濟平)

[組成] 生石膏20-30  葛根10-15 淡竹葉10  白茅根10克 連翹10 鉤藤10   甘草3克

[功用]養陰退熱。

[加減]  無汗加薄荷、荊芥;

咳嗽加杏仁、枇杷葉;

體痛加秦艽;

頭痛加龍膽草;

喉痛加山豆根;

發頤加板藍根;

牙痛加山梔根;

便閉加番瀉葉;

抽搐加地龍、羚羊角;

病久傷陰加沙參、麥冬;

夜燒日不燒加青蒿、白薇。

19、夏季感冒高熱--暑令感冒合劑  (盛循卿)

[組成]   香薷6克   藿香10克  佩蘭10克  厚樸10克  炙枇杷葉12克  鴨跖草15克

[加減]體溫高于39.6℃,加黃連5克;

咽紅腫痛明顯時,加板藍根12克。

20、風寒兼熱感冒--白羌湯  (裴正學)

[組成]  白芷6克   羌活10克   荊芥10克    板藍根10克  黃芩10克     杏仁10克  前胡l0克   生石膏30克  豆豉6克

    21、夾濕感冒---復方葛芷夷湯  (趙棣華)

[組成]  葛根15克  白芷15克    連翹l5克     肺經草15克  杏仁15克  浙貝母15克  辛夷9-12克  板藍根24-30克

經實踐,反復選藥平衡藥性,擬定出復方葛芷夷湯,辛涼解表除濕,經千例觀察,藥性平穩,效果良好,有效率為86.4%。為治療不同證型之感冒闖出了一條新路。該方服后,可大汗、小汗、微汗或無汗。凡感冒,有汗者可用,無汗者亦可用,解表而不傷正。故老小、體弱皆可用之。唯肺胃陰傷之感冒無效。 

  22、容易感冒---臍丹粉  (焦新民等)

   [組成] 防風  黃芪  肉桂

   [制用法]上藥各等分共研細末.先用75%酒精棉球消毒神闕穴,趁濕撤藥粉0.5克于穴位上,外貼膠布(4×4cm2)以蓋住藥物即或(膠布過敏者改用棉紗外貼,繃帶固定)。每隔3日換藥1次,5—7次為1療程,可連續用2—4療程。預防總有效率97.2%,防治總有效率96.9%。

            【本方治感冒一般一劑即愈】防風18克,細辛5克,白芷18克,黃芩18克,川芎18克,羌活12克,蒼術18克,生地35克,水煎服。一般用藥一劑即愈。
            此方經多年使用,已治愈千余人,非常有效。

 【流行感冒——王智賢經驗匯總】

1. 流行感冒方:銀花12克  連翹12克  牛蒡子10克  薄荷8克  菊花10克  桑葉10克  大青葉15克  黃芩10克  桔梗10克  葛根10克  馬鞭草10克  柴胡8克  甘草3克  貫眾6克

 加減:1.咽部腫痛者加山豆根10克、蟬蛻10克、浙貝母10克、魚腥草10克;

2.壯熱不退,口苦咽干者加石膏30克、梔子10克、蘆根12克;

3.咳嗽較劇者加浙貝母10克、杏仁10克、蟬蛻10克、前胡10克、枇杷葉10克、百部10克;

4.高熱神昏,煩躁不安者加干地黃12克、丹皮12克、丹參12克、水牛角粉30克、郁金10克、石膏30克;

5.腹部脹痛不適,時有嘔惡者加厚樸花10克、檳榔10克、陳皮8克;

6.孕婦患流行感冒者減去貫眾加淡豆鼓8克。

 針灸方: 大椎、風池、曲池、合谷,留針10~15分鐘用瀉法;少商、商陽放血,1~2次即可。 

2.傷風感冒方: 淡豆鼓10克  荊芥8克  牛蒡子8克  薄荷8克  蒼耳子10克  辛荑8克  桑葉10克  甘草3克  連須蔥白3寸  大白菜根12克  芫荽10克

 加減:1.頭痛者加川芎15克、白芷10克、菊花10克;

2.發熱者加銀花10克、連翹10克、黃芩8克;

3.身痛酸楚者加桂枝8克、葛根10克、炒白芍8克;

4.咳嗽咽干者加蟬蛻10克、紫菀8克、蘆根10克、桔梗8克。

 針灸方:太陽、印堂,用瀉法;中商放血(距拇指指甲根部中央一分許處)。

3.風熱感冒方:銀花10克、連翹10克、牛蒡子12克、薄荷10克、菊花10克、桑葉10克、葛根10克、黃芩10克、桔梗8克、柴胡8克、炒白芍8克、甘草3克。

 加減:1.咳嗽者加浙貝母10克、蟬蛻10克、紫菀10克、杏仁10克、桑皮10克、百部10克;

2.咽喉疼痛者加山豆根10克、魚腥草12克、射干10克、蟬蛻10克;

3.體溫增高者加石膏30克、知母10克;

4.小兒兼有發熱驚厥者加蟬蛻8克、僵蠶6克、鉤藤8克;

5.頭悶如纏,身重如裹,舌苔白膩者加羌活8克、蘇葉8克、陳皮10克、佩蘭6克。

 針灸方:少商、商陽放血,曲池、合谷、外關、印堂用瀉法。

4.風寒感冒方:羌活10克、防風8克、紫蘇10克、荊芥8克、川芎10克、淡豆鼓10克、桔梗10克、甘草3克、薄荷8克、蔥白1節、生姜3片、大棗2枚。

 加減:1.頭痛較甚者加白芷12克、藁本10克;

2.鼻塞流涕者加蒼耳子8克、辛荑8克、白芷10克;

3.周身酸楚者加桂枝8克、桑枝8克、炒白芍10克;

4.咳嗽者加紫菀10克、冬花10克、杏仁10克、百部8克;

5.納呆不化,舌苔白膩者加厚樸10克、山楂10克、陳皮8克、枳殼10克;

6.有惡寒發冷無汗者加桂枝8克、小米稀粥一碗,藥后溫服。

 針灸方:少商、商陽放血;風池、列缺、外關用瀉法,1~2次即可。

【感冒半月不愈----王幸福】男,58歲,患感冒,頭痛,頸肩痛,身痛,發燒,鼻塞,咳嗽,胸悶微喘,飲食無味,大小便正常。有高血壓和糖尿病。舌紅苔白膩,脈弦滑微數。半月前因感冒在高新醫院先點滴三天不效,繼之住院治療一周多,先是國產抗生素不行,又換成進口抗生素,仍然無效。頭痛,身痛,發燒,咳嗽,痰粘困擾病人不已,痛苦不堪,氣急出院。我斷為柴胡桂枝湯證。出方:柴胡30g  黃芩30g  半夏30g  黨參50g  桂枝15g  白芍15g  羌活12g  葛根30g  苦參10g  草果3g   生甘草6g     魚腥草30g  金蕎麥15g  生姜6片  大棗3枚  三付  水煎服  日三次。

三天后病人如約復診,進門就說中醫了不起,真神速。高新醫院花得錢真冤枉,過幾天吃飯去。現癥是頭、身、頸椎巳不痛了,發燒鼻塞亦好了。就是還有輕微咳嗽和痰。于是又開小柴胡湯加魚腥草、金蕎麥、桔梗之藥,三付,痊愈。

    感冒發燒、試試車前草!】退燒神藥車前草。用法是鮮草每次5—8棵,干品中藥房有售每次取20克,小孩子酌減,煮水喝。一般第一次喝完后燒就大退,然后2個小時再喝一次,最嚴重的3次退燒。  獻方人:黃建平 

 1.虛人感冒--小秦艽湯  (劉耀三)鉤藤20克  秦艽20克  白芍20克  白芷10克  桔梗10克  前胡l0克   甘草3克   大棗12克

[功用]輕疏表邪,和調榮衛,兼顧其虛。

[加減]氣虛偏甚,氣短脈弱者,加太子參,以扶正祛邪;

寒重無汗者,加生姜,服藥后吸以熱粥,靜臥以取微汗;

陽氣已虛,惡寒不熱,面白肢冷,脈沉無力,不能鼓蕩外邪,加太子參、制附片,以助陽益氣,解表祛邪;

   血虛之人,如因寒重而見惡寒無汗者,加荊芥10克,以取汗,得汗則止,不可過劑;

如因熱重而見口渴咽干者,加連翹、黃芩、麥門冬,以清熱生津;

身體陰虛者,可加薄荷、玄參、玉竹、連翹,以助養陰清熱解散表邪。

2.虛人感冒--健運香蘇飲  (趙棻)

[組成] 麥芽30克   谷芽30克   潞黨參15克  大淮山15克  結茯苓9克  制香附6克  紫蘇葉6克  鹽陳皮6克    粉甘草3克

[加減]虛人感冒偏于陽虛者,加淫羊藿、補骨脂、莬絲子;

寒濕痹證,酌加川斷、金狗脊;

乳核、乳癖,酌加龍骨、杜蠣、鮮桔葉、木蝴蝶、玫瑰花,

梅核氣酌加川樸、百合、臺烏;

胃脘痛酌加藿香、木香;

經行前后不定期,酌加益母草、赤芍;

經行后期者酌加當歸、澤蘭、雞血藤;

經行前期酌加丹皮、赤芍;

伴有痛經者酌加木香、小茴;

經量多而如崩者,酌加仙鶴草、茜草;

帶下清稀伴腰酸者酌加莬絲子、炒杜仲、蓮須、龍、牡。 

3.體虛易感冒--預風散  (戴桂滿)

[組成] 黃芪30克  白術10克  防風10克  蟬蛻3克  甘草6克

[制用法]研末,每次3—6克,每日2—3次。 

4.易感冒--防感膏  (王濟民)

[組成] 黃芪150克  黨參100克  白術100克  板藍根100克

[加減]易患風寒感冒者可加防風50克。 

6 .血虛感冒--桑枝茅根湯  (冷方南)

[組成]  嫩桑枝30克  白茅根30克  霜桑葉9克 凈連翹9克   苦桔梗6克   生甘草9克

[加減]兼背寒、項背不適者,加葛根6克;

頭暈者,加菊花6克;

鼻塞者、加薄荷、蒼耳子各3克;

咽癢者,加蟬衣3克;

咽部不適者,加馬勃3克;

若咽喉紅腫疼痛者,加赤芍6克、僵蛹9克;

納少不香者,加生稻芽9克;

尿短赤者,加竹葉6克;

夏季患病,加滑石、荷葉各9克。

[按語]本方常須服三至五劑,病除體舒后,糜粥自養二、三日,以待胃氣恢復之后,可再行固本治療。 

7,陰虛感冒--滋陰退熱飲  (章真如)

[組成]  沙參  麥冬  玉竹  白薇   地骨皮  丹皮    青蒿  生地  知母  銀柴胡  桔梗   生甘草

[加減]有外感現象者酌加薄荷。 

 9.易感冒--固表防感沖劑  (楊永芳)

[組成]  黃芪l5克  大棗10克

10.膏滋方  (鄒云翔)

[組成]   炙黃芪20克   炒黨參120克  冬蟲夏草90克  活磁石90克  核桃肉120克  云茯苓60克   炒山藥90克    補骨脂45克  鹿角片45克   制蒼術24克   黑芝麻90克    川百合120克   枸杞子150克  阿膠60克     冰糖500克     酒炒懷牛膝45克

[功用]補氣養血,填髓堅骨,強陽益陰。

[主治]預防肺腎兩虛患者外感發病。

[按語]方中重在冬蟲夏草一味。該藥有滋肺陰補腎陽的作用。冬蟲夏草菌素,在試管內對鏈球菌、葡萄球菌、炭疽桿菌有抑制作用。在酒精浸劑(1:100000濃度)下,仍有抑制結核菌作用。夏草冬蟲乃感陰陽二氣而生,夏至陰生,故靜而為草;冬至陽生,故動而為蟲。入藥能治諸虛百損,以其得陰陽之氣全也。  

 11.房事感冒--和養疏化湯  (王祖雄)

[組成]   羌活5克     獨活5克        防風6克  桑枝9克  桑寄生15克   炒干地黃15克  細辛3克  淡姜5克  法半夏9克    陳皮9克       茯苓15克  炙甘草3克

[加減I如兼見腰背痛者,上方可加杜仲15克、熟附片9克(先煎30分鐘)。 

傷食感冒/名醫 驗方

1.柴胡消食湯  (龔志賢)

[組成]   羌活10克    白芷10克  廣木香10克  山楂炭12克   瓜蔞仁10克  柴胡12克  黃芩12克    法半夏12克 蒼術12克    茯苓l2克   炒枳實10克  生姜12克

加楂炭、廣木香、炒枳實、茯苓、瓜蔞仁、理氣導滯,消食健脾和中,以增強消導食積之功,故本方為表散內消同治之劑。

[加減]積食重者去白芷,加炒草果仁10克;

結水多者,去楂炭、白芷,加重瓜蔞仁為12克;

寒濕重者加重白芷、羌活各為12克;

風寒重者,去白芷,加荊芥穗12克;

便溏者,去瓜蔞仁。

2.紫金散  (姚晶瑩)

[組成]  麝香2克   文蛤20克  干金霜10克  重樓10克  雄黃10克  朱砂3克   毛慈姑20克  大戟15克

[制用法]共研細面。每歲服0.5克,日2—3次,開白水送下。

[功用]清熱解毒、鎮驚開竅。

[主治]感冒挾食,發熱吐瀉,食物中毒,赤白痢,急慢驚風,熱吐熱瀉。

[按語]忌與含甘草藥同服。

3.二陳通利湯  (門純德)

[組成]  茯苓12克  陳皮6克  半夏9克    炙甘草3克   枳殼9克   蘇子9克  川大黃6克  生姜9克

水煎飯前服。

[主治]內有痰濕食滯,外感風寒所致惡寒發熱,咳嗽氣喘,胸滿便秘,舌苔膩,脈沉實兼滑者。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治療反復感冒咳嗽的中藥方
防風通圣散治一切風寒暑濕
劉臣彬校正協定處方(中醫臨床范疇)
感冒/名醫驗方48
治療感冒的常用中成藥
補41、薄荷(辛寒,疏散風熱,清利頭目)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布拖县| 凯里市| 西乌珠穆沁旗| 河源市| 偏关县| 苏尼特右旗| 白玉县| 朔州市| 斗六市| 兴安县| 辽宁省| 新乡市| 迭部县| 阳谷县| 绩溪县| 江北区| 专栏| 濮阳县| 雷波县| 合水县| 灌云县| 威远县| 女性| 本溪市| 濉溪县| 绵阳市| 陆良县| 新河县| 东乌珠穆沁旗| 巢湖市| 邻水| 乌恰县| 隆尧县| 辽阳市| 苏尼特右旗| 长春市| 高清| 同仁县| 吉木乃县| 敖汉旗| 白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