痹證——地烏蠲痹湯(姜春華方)
(組成)生地黃60g,制川烏(先煎15分鐘)9g,威靈仙9g,蠶沙15g,秦艽15g,烏梢蛇6g,懷牛膝9g,豨薟草15g,五加皮15g,獨活9g。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重者每日2劑,分4次服。
(功效主治)滋陰活血,溫經散寒,通絡止痛。用于行痹、痛痹、著痹以及化熱傷陰的熱痹所致的肌肉、筋骨、關節疼痛、麻木、重著、腫脹(坐骨神經痛、風濕性關節炎、頸椎病、類風濕關節炎等病)。
(方解)方中生地黃甘寒,有滋陰潤絡、涼血清營、補益肝腎之功,姜老常用大劑量治痹,甚者可至150g。制川烏辛熱,溫經散寒、祛痹止痛。辛溫燥烈之品有傷陰耗血之弊,川烏與生地黃相配,共為主藥,取利除弊,相得益彰。秦艽、威靈仙、獨活、烏梢蛇祛風除濕,通絡止痛;牛膝、五加皮,強筋骨、補虛損;豨薟草強筋骨、祛風濕;蠶沙和胃化濁。諸藥合用,既補肝腎不足,又祛風寒濕邪、活血止痛。
(方源)《內科名家姜春華學術經驗集》
痹證——劉氏痹證方(劉仕昌方)
(組成)秦艽15g,獨活、防風、牛膝、川木瓜、威靈仙各12g,生薏苡仁30g,茯苓25g。
(用法)每日1劑,清水4碗煎至1碗半,分2次溫服。連服5~7劑為1療程,一般治療4~6個療程。
(功效主治)祛風祛濕,調和氣血,通痹止痛。用于痹證。
(方解)劉老在治療痹證時,往往注重風淫濕滯之所因,以驅風祛濕為基本大法,遣方用藥,取得較好療效。方中秦艽、威靈仙、獨活祛風濕,舒筋通絡而止痹痛,是主要藥物,尤其是秦艽質潤不燥,善走四肢,是劉老治痹必用之品,配以威靈仙善行上肢、經絡之表,獨活善行下肢而通絡止痛,諸痹適用;茯苓、生薏苡仁性味甘淡,兩藥為伍,利水滲濕,驅除留注關節、肌肉之痰濕,以助除腫脹痹痛;防風解表祛風,除濕止痛,以助秦艽、威靈仙、獨活驅風之力,以止游走不定之痹痛;木瓜舒筋活絡,牛膝強筋骨、利關節,且活血通絡,配合諸藥,可除入絡之風濕邪氣,暢通經絡,調和氣血而通痹止痛。
(加減)若痹證偏于寒者,癥見關節肌肉麻木重著,無紅無熱,口淡、苔白,脈弦緊,可在方中加入羌活10g,桂枝9g,蠶沙、姜黃各12g。痹證偏于熱者,癥見關節肌肉紅腫熱痛,口苦口干,大便干結,小便黃,脈滑數或弦數,可加知母、老桑枝各15g,忍冬藤30g,石膏18g。諸痹證兼氣血不足者,口中和,舌淡,脈弦細或細弱,可加黃芪、雞血藤各30g,當歸12g,川芎10g。諸痹證疼痛較甚者,加海桐皮30g,豨薟草15g,寬筋藤、絡石藤、海風藤各18g。若痹證經久不愈,風濕之邪深入經隧骨骱而成尪痹者,必藉“蟲蟻搜剔”經隧,方可止痛奏效,可在方中加入烏梢蛇15g,穿山甲12g,蜈蚣9g,地龍15g。
對各類痹證患者,除口服湯藥之外,劉老常囑患者用瑞草油涂搽痹痛的關節局部皮膚,每日2~3次,每次涂上油劑后用手摩擦局部皮膚10~15分鐘,止痛效果較佳,配合內服藥治療,可明顯提高療效。另外,還可以使用外敷雙柏散水蜜制劑(廣州中醫藥大學一附院制劑。以大黃、黃柏、側柏葉等杵末為散,加蜜糖,溫開水調勻,外敷患處),治療關節紅腫熱痛明顯者,具有較好的消腫止痛作用。
(驗案)羅某,女,28歲,酒店職員。1989年3月6日初診。患者反復膝關節腫痛發作7年多,多在受寒后痛甚,時左時右發作不定,發作時服用消炎痛、雙氯滅痛等可緩解,但曾有十二指腸潰瘍并出血病史,故停西藥而求中醫治療。癥見左膝關節疼痛微腫,皮色不變,但按久之有熱感,行走時及夜間痛甚,口干,納呆,寐差,大便溏爛,舌淡胖、苔薄白潤,脈弦細滑重按無力。診斷為痹證,屬氣虛風濕痹,活以益氣和血、驅風祛濕。處方:黃芪30g,當歸、獨活、防風各12g,雞血藤、茯苓各20g,秦艽、桑寄生、烏梢蛇各15g,川木瓜15g,牛膝、威靈仙各10g。每日1劑,水煎分2次溫服,連服5劑,并配以瑞草油外搽雙膝關節,每日2~3次,左膝關節疼痛消失,右膝關節也未有疼痛發作,但覺行走時膝關節痿軟乏力,依前方去防風,加白芍15g,枸杞子12g,再服7劑,鞏固療效。后患者每月復診1次,守上方取藥7劑,隨訪半年,未見關節疼痛發作。
(方源)林培政.劉仕昌教授辨治痹證經驗.新中醫,1995(10):11
痹證——通絡息風湯(歐陽琦方)
(組成)桑枝12g,忍冬藤12g,白芍12g,萆薢12g,秦艽10g,當歸尾12g,蠶沙10g,豨薟草15g,薏苡仁15g,甘草1.5g。
(功效主治)柔肝息風,通絡緩痙。用于慢性風濕痹病。
(方解)歐老自創了治療慢性風濕痹病之“通絡息風湯”。該方由陳修園《時方妙用》“息風緩痙湯”化裁,方中用忍冬藤、薏苡仁清熱祛濕,輔以當歸尾活血行滯,白芍柔肝和營斂陰,能清理絡中郁熱瘀阻;防己祛濕消腫,通行十二經;萆薢行血通痹,逐經遂之濕;蠶沙導濁清絡,疏導諸經之凝滯,為痹病偏于瘀熱者必用;桑枝、豨薟草通經活絡,秦艽舒筋緩痙,配合甘草協調諸藥。所選之藥,多屬柔潤之品,且多肝經之要藥,故能很好地發揮柔肝息風、通絡緩痙之效。
(加減)痛在上肢,加姜黃;痛在下肢,加五加皮、威靈仙;關節腫大,屈伸不利,加松節、竹節;小指關節腫大僵硬,加僵蠶、全蝎;關節拘攣,加蟬蛻、木瓜;手足心熱,關節熱痛,加生地黃、牡丹皮;畏冷,加紫蘇梗;麻木,加澤蘭;心悸,加丹參、遠志;惡風寒,無汗身痛,加紫蘇葉、防風、羌活。
(驗案)汪某,女,37歲,工人。因全身關節腫痛反復發作3年,于1992年9月12日來診。自訴工作中經常接觸水,1989年秋季開始出現下肢膝關節腫痛,逐漸發展至全身大小關節。曾在某市醫院檢查診斷為“風濕性關節炎”,服“炎痛喜康、撲炎痛、布洛芬、阿司匹林”等僅能當時緩解癥狀,停藥即發。癥見指、腕、踝關節紅腫疼痛、灼熱,脘脹納呆,尿黃,舌質紅,苔黃,脈弦略數。查血沉50mm/h,類風濕因子陰性。辨為熱邪挾濕,瘀阻關節,治以清熱祛濕,通絡緩痛。藥用忍冬藤15g,防己16g,蠶沙12g(包煎),豨薟草15g,絡石藤15g,桑枝12g,赤芍12g,牡丹皮10g,薏苡仁15g,甘草1.5g,14劑。藥盡復診,踝關節腫痛消失,其他關節腫痛減輕,仍食少,口稍干,尿黃,舌質淡紅,苔白滑。原方加姜黃3g,厚樸10g,神曲12g,15劑。三診,關節腫痛消失,食納增加。復查血沉正常。改通絡息風湯善后調理20劑而收全功。
(方源)朱克儉.歐陽琦研究員以病為綱、病證結合診療經驗.湖南中醫藥導報,1995,1(2):14
痹證——豨薟四物湯(李旭蕃方)
(組成)豨薟草30g,當歸身10g,川芎9g,赤芍12g,生地黃15g,秦艽9g,防己9g。小孩用量宜按年齡遞減。
(用法)水煎分2~3次溫服。寒濕痹證,亦可用米雙酒1000m1,用上藥1劑,浸泡半個月,每服10~25m1,飯后服,每日2次。
第38章 內科病證(38)
第10章內科病證(10)(3)
(功效主治)補血活血,祛風濕,鎮痹痛。用于風濕性關節炎、脊椎炎、肩周炎等,中醫痹證、肩凝證之屬于血虛血瘀證型者。
(方解)本方證多由風寒濕三氣雜至痹著日久,血虛血瘀所致。治宜補血活血,祛風去濕止痛。方名冠以豨薟四物湯,即取具有抗風濕之豨薟草配合具有補血活血之四物湯,再加秦艽、防己組合成方。方中以豨薟草之祛風除濕、舒筋活絡作為主藥;以豨薟草作為主藥的方劑成藥,古書及近代均有記載及報道,如豨薟散(《瘍醫大全》)、豨桐丸〔豨薟草與臭梧桐為2:1,江西中醫藥(4):29,1955〕及豨薟五虎湯(廣東中醫,1964)都有治風濕關節炎之功效。用四物湯補血活血,以解除營衛與風寒濕邪氣之交結痹阻不通,這符合明·陳自明所謂:“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旨意。再伍用秦艽、防己,以加強其祛風除濕的作用。
(加減)風勝(行痹)加防風、姜活、獨活各9g,寒勝(痛痹)加熟附子、桂枝各9g,熟地黃易生地黃;濕勝(著痹)去生地黃,加薏苡仁30g,蒼術、白術各10g;熱痹(局部有紅腫熱痛表現)去當歸身、川芎,加忍冬藤15g,連翹、知母各12g;兼氣虛加北黃芪、黨參各12g;血瘀重加丹參15g,紅花9g;痛劇多屬寒加細辛3g,川烏5g(用蜜糖20g,加水先煎);久痛入絡加全蝎、蜈蚣各3~5g(研末),烏梢蛇9g。
(驗案)韋某,男,26歲,1965年12月就診。患兩髖、兩膝關節疼痛已2年余。遇風寒則痛劇。經中西醫治療,時有緩解。近因結伴下水游泳,遂復發,疼痛不已。其人面色萎黃,舌質淡暗,白膩苔,脈弦帶澀,大便溏爛,小便清。據廣西武鳴縣醫院診為風濕性關節炎,予診為痹證,屬寒濕型,兼血虛血瘀,治宜祛寒去濕為主,佐以補血活血,用上方以熟地黃易生地黃,加川烏6g(以蜜糖30g同川烏先煎),桂枝6g,熟附子9g(先煎)。3劑。疼痛明顯減輕,上方去川烏,繼進3劑,諸癥若失,后囑其避風寒,善加調養,經追訪1年,未見復發。
(按語)筆者自1965年擬定此方以來,經臨床運用治療近百人,以及傳授給個別學生,都認為本方有良效。一般服藥6~10劑,即可收到顯著效果。對于部分久病效果不顯的病例,堅持服用本方一段時間,并配合針灸及中藥(大楓艾或艾葉、桂枝、老生姜頭、豨薟草、桑枝各30~50g)水煎外洗或外熨患處,可提高療效。
(方源)李旭蕃.豨薟四物湯.廣西中醫藥,1991,14(5):208
痹證——清熱通絡湯(張沛虬方)
(組成)生石膏30~60g,知母、桂枝各10g,忍冬藤、天花粉各30g,生甘草3g,威靈仙、豨薟草各15~30g。
(功效主治)清熱通絡,疏風勝濕。適用于風濕熱痹(風濕性關節炎之急性期)。
(方解)張老自擬經驗方“清熱通絡湯”,系仲景白虎加桂枝湯增損而成。方中生石膏宜重用,一般用量30~60g,邪熱入里,熱象明顯時亦可用到90~120g;石膏、桂枝同用,清熱祛風通絡;忍冬藤、豨薟草、威靈仙清熱解毒、通絡止痛;知母、天花粉清熱瀉火消腫。
(驗案)孫某,男,31歲。初診:1992年9月8日。主訴:高熱1周,曾在當地衛生院診治,以“病毒感染”處理。曾用過青霉素、鏈霉素、柴胡注射液等,均未見效。診見體溫39.6℃,四肢關節酸楚,其中兩膝關節紅腫熱痛,屈伸不利,甚則不能下床活動。口渴,出汗,納呆,溲赤而熱,咽痛。舌淡偏紅、苔黃燥,脈滑數。血沉78mm/h,抗“O”833U,白細胞計數:15.2×109/L,中性粒細胞85%。辨證:風邪入里化熱,流注經絡關節,熱痹為患。中醫診斷:痹癥(熱痹型)。西醫診斷:急性風濕性關節炎。治法:清熱通絡,疏風勝濕。
處方:生石膏(先煎)、天花粉、忍冬藤、威靈仙、野蕎麥各30g,黃柏、知母、桂枝各10g,生薏苡仁、豨薟草各15g,生甘草3g。水煎服,每日1劑。3劑后熱勢漸減,體溫37.8℃,咽喉腫痛已經消失,關節疼痛亦隨體溫下降而減輕,口仍渴。此為邪熱未徹之征象,續進前法治療,原方去野蕎麥加漢防己。服上藥5劑后,熱已退凈,關節腫痛已基本好轉,惟膝關節活動時仍感不利,續進原方去威靈仙、黃柏、薏苡仁,加當歸、赤芍、川牛膝。調理1周,諸癥若失。后以養血通絡方以善其后:生地黃、熟地黃、當歸、川芎各10g,赤芍、豨薟草、雞血藤、川牛膝、五加皮各15g,炙甘草3g。旬日后復查血沉、抗“O”、白細胞計數等均已恢復正常。6個月后隨訪已參加工作。
(方源)張子久.張沛虬治療痹證經驗.浙江中醫雜志,2002(7):284
痹證——溫腎宣痹湯(諸方受方)
(組成)明天麻、制狗脊、淡附片各10g,北細辛6g,川桂枝、廣木香、澤瀉各10g,白茯苓12g,生薏苡仁15g,炒白術、生甘草各10g。
(功效主治)溫經通陽,除痹止痛。用于骨傷科多種疾病如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癥、骨性關節炎等
(方解)上述疾病均屬于祖國醫學痹證范圍。好發于中老年人,多病程纏綿。雖病因不同,癥狀各異,然審證求因,乃因虛受邪而致,本質為本虛標實。《古今醫鑒》:“痹因無精內虛,腎陽不足,感受外邪,不能祛散,搏于經脈,留于關節或內注筋骨所致。”《醫宗必讀》:“有寒有濕,有風熱,有挫閃,有瘀血,有滯氣,有痰積,皆標也,腎虛其本也。”諸老認為這些疾病病雖異而病機同,為腎陽不足,風寒濕邪侵襲而致。因而治法一理,可異病同治,重在溫補肝腎。溫腎宣痹湯主要作用是溫經通陽,除痹止痛,用于腎陽素虛,風寒痹著,病程綿長,本虛標實之證。以附片、桂枝益腎助陽,宣痹散寒,溫經通絡為主藥;伍以狗脊、天麻、細辛祛風散寒濕;白術、茯苓、薏苡仁、澤瀉滲濕宣痹,燥濕益氣;佐木香以疏通氣機,寬中健運;甘草緩急止痛,調和諸藥。
該方重用溫補之劑,如附子、細辛、狗脊、桂枝等,充分體現諸老治療痹證重在溫補的理念。張景岳云:“唯高明見道之士,常以陽衰根本為憂”。諸老認為人身氣血津液之所以能運行不息,通暢無阻,全賴一身陽和之氣的溫煦推動。附子味大辛,性大熱,氣雄烈,有毒,走而不守,流通十二經,表里上下,無處不到。具有回陽救逆、溫腎暖脾、逐寒止痛、驅風除濕之功。張元素稱:附子與白術為伍,乃除寒濕之圣藥。《本草匯言》云:“附子回陽氣,散陰寒,逐冷痰,通關節之猛藥也。”因其大辛大熱,氣雄烈,有毒,自古至今有很多醫師不敢用,諸老認為只要臨床辨證準確,用之得當,效如桴鼓。經炮制加工成淡附片,其毒力也減輕。桂枝辛溫,其性通達,助陽通氣,宣痹兼以通絡。細辛味辛性溫,入肺、腎經,具有祛風散寒止痛、溫肺化飲宣竅等功效,以北細辛質量為好。《本經》載其主治:“百節拘攣,風濕痹痛,死肌……”《本草別說》與《證類本草》都提出“細辛不過錢”之說。此乃指散劑,用于湯劑可加量。狗脊藥性平和,補腎氣益血除濕,補而不滯,一切骨關節之疾,得此藥則機關自強而俯仰亦利。天麻治關節痹痛,尚能提高睡眠質量,減輕病痛。《本草綱目》中述之“主諸風痹,久服益氣,輕身長年。”為防溫補太過,用白術、茯苓、薏苡仁調和。
(驗案)頸椎病朱某,男,66歲。2004年10月19日首診。訴右前臂麻木3月,麻木延及右拇指,右側臥位時右拇指麻木明顯,遇寒加重。未曾治療。查:頸部壓痛不顯,右前臂皮膚感覺無明顯減退,臂叢神經牽拉試驗:右(+)。X線片:頸椎輕度骨質增生。診斷為頸椎病。以溫腎宣痹湯加露蜂房、地龍各10g。內服7劑后麻木好轉,繼服7劑皆緩解。
按:頸椎病內在因素乃正氣不足、肝腎虧虛,外邪風寒濕乘虛而入,導致氣血瘀滯,造成經脈氣血阻塞不暢而發病。該病多因于勞損,往往為持久工作,不注意勞逸結合所致,因而傷及陽氣。本病分型或有風寒入絡型,或有肝陽上擾型,或有氣滯血瘀型,或有脾腎兩虧型。均可以溫腎宣痹湯加減用藥。風寒入絡型,酌加葛根;肝陽上擾型,酌加白蒺藜、杭白菊、牛蒡子、青防風;脾腎兩虛型,酌加淡肉蓯蓉、功勞葉、黃芪;氣滯血瘀型,酌加雞血藤、丹參、澤蘭、川芎、全當歸、益母草等。
腰椎間盤突出癥徐某,女,40歲。2004年7月16日首診。訴腰痛伴右下肢痛5年,勞累、受涼后加重,休息后好轉。不能彎腰,痛處喜暖怕寒。經理療、推拿、針灸等法治療,效果不顯。查:脊柱腰部生理弧度消失,向左側彎。腰部活動受限,腰4、5棘突右側壓痛,右小腿外側皮膚感覺減退,直腿抬高試驗:左90°、右60°,加強試驗:左(-),右(+)。CT片示:腰4~5椎間盤突出,壓迫硬膜囊。診斷為腰椎間盤突出癥。以溫腎宣痹湯加川杜仲10g內服,以此方加減服用21劑后緩解。
按:慢性腰腿痛,如腰椎退變增生、腰肌勞損、腰椎間盤突出癥、腰椎管狹窄、梨狀肌綜合征等,好發于中老年人,病因不同,癥狀卻相似,或見氣滯血瘀型、或見寒濕阻絡型、或見肝腎兩虛型、或見痰瘀交阻型等,審證求因,病體臟氣虛損,營衛不足,筋肉弛弱為其本,因虛受邪,風寒痹阻,絡脈不通為其標。氣滯血瘀型酌加制香附、炙乳積香、廣郁金等;寒濕阻絡型酌加獨活、伸筋草等;肝腎兩虛型酌加山茱萸等;痰瘀交阻型酌加陳皮、法半夏等。
膝關節性關節炎曹某,女,55歲。2004年7月13日首診。訴右膝疼痛2個月,勞累后、受涼后加重,下樓時疼痛尤其明顯。痛處喜暖怕寒。服用消炎止痛藥效不顯。查:右膝內側微腫脹,壓痛明顯,關節活動可,浮髕試驗(-)。X線片示:膝關節骨質增生,關節間隙狹窄不顯。診斷為膝關節骨性關節炎。以溫腎宣痹湯加川牛膝10g,內服,囑之注意休息。服用14劑后緩解。
按:骨性關節炎的發生多為中老年人,肝腎漸虧,筋骨懈惰;筋失血養,無以柔韌;骨失髓養,無以強壯。終致筋不束骨,關節失去滑利,脈絡失和,而為諸癥。此乃本病的內在因素。在此認識的基礎上,諸方受教授將本病分為寒濕痹阻與痰瘀互結2型。痰瘀互結型,酌加制南星、地龍等蠲痛除痹;寒濕痹阻型,酌加川牛膝、雷公藤等。
痹證於某,男,33歲。1998年3月24日首診。訴背部、二肘、二膝酸痛3個月,下蹲后不易站立,各關節活動可,勞累后、受涼后加重,痛處喜暖怕寒,查類風濕因子陰性。常服正清風痛寧效果不顯。以溫腎宣痹湯加川牛膝10g,內服14劑后癥狀明顯好轉。但背部、二肘、二膝酸痛仍時有發作。以溫腎宣痹湯加葛根12g內服。上兩方交替服用約半年后治愈,癥狀消失。2003年9月2日左膝又感下蹲不易站立,檢:左膝無明顯腫脹或壓痛,伸屈活動可。以溫腎宣痹湯加用牛膝10g內服后緩解。
按:有患者周身許多關節疼痛,原因不明,實驗室檢查及體檢缺少陽性指標。其內在因素。素體陽虛或肝腎虧虛,外感風寒濕邪,乘虛侵襲,痹阻筋絡而發病。諸老常用溫腎宣痹湯治療,有時酌加雷公藤、青風藤等。
(方源)魏成建.諸方受運用溫腎宣痹湯經驗舉隅.遼寧中醫雜志,2006,33(6):744
寒痹——疼痛三兩三(張炳厚方)
(組成)當歸、川芎、忍冬藤各30g,穿山甲9g,三七0.9g組成,因其方總藥量為三兩三錢三分,故名三兩三。另加桂枝、白芍治療風寒濕痹,即名寒痹疼痛三兩三。
(功效主治)和血祛風,通絡蠲痹。用于寒痹疼痛。
第39章 內科病證(39)
第10章內科病證(10)(4)
(方解)疼痛三兩三方中首選當歸,甘溫而潤,辛香善走,既能補血又可行血;二選川芎,辛溫香竄,走而不守;正如《本草求真》云“養血行血無如當歸,行血散血無如川芎”,兩者合用,且用量均重達30g,其功效倍矣。又選忍冬藤以通經脈、調氣血;穿山甲性善行散,能活血化瘀,軟堅散結,搜風通絡,透達關竅,通行十二經,引藥達病所;三七可通脈行瘀活血以止痛。諸藥相伍,共奏和血祛風、通絡蠲痹之功。方中血分藥之多,用量之大,充分體現了“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的要旨。張老師治療風寒濕痹多加桂枝、白芍,意在取桂枝解肌表風,溫通經絡,白芍能和血脈,收陰氣,二者相配,一散一收,調和營衛,能使表邪得解,里氣得和。
(驗案)耿某,女,36歲。全身關節疼痛11年,近3年出現肌肉脹痛走竄,肢體痙攣麻木,四肢厥冷,每晚需以熱敷方能入睡。某醫院診為類風濕關節炎,多醫迭治,屢進溫經散寒、和血祛風、利濕之品,均告無效。1992年4月求治于張炳厚老師,來診時關節痛劇,已不能行走,以平車推入。診其脈弦細,舌質淡紅而少苔。追溯病史,11年前產后1周,因故在室外勞累過度,而突發踝關節疼痛、腫脹,未及時治療,后驟發全身關節劇痛,手指、足趾及雙膝關節腫脹、疼痛、僵硬,肢體行動不便,當時查血沉85mm/h,類風濕因子陽性,雙手關節X線片提示:類風濕關節炎性改變。服用布洛芬等消炎鎮痛藥病情緩解。
后又因勞累而病情加重,服用西藥無效。3日前因遇風全身疼痛加重,活動不利。四診合參,診為風寒痹證,營血大虧,血不養筋,擬“疼痛三兩三方”加減:當歸、川芎、忍冬藤各30g,炒穿山甲、桂枝、白芍各10g,炒白芥子15g,炙麻黃6g,生黃芪40g,白花蛇1條,三七面2g(沖服)。每日1劑,早晚分服。3日后復診關節疼痛有所減輕,但肌肉走竄脹痛加劇,夜間尤甚。追問病人,既往每逢情緒波動即出現胸脅四肢走竄脹痛,遂于前方加生制香附各15g,白術20g,3劑繼服。藥后疼痛大減,唯雙手麻脹如故。3診仍以前方加桑枝10g,制馬錢子0.3g(沖服),并囑其有效長服。1年后隨訪,關節疼痛緩解,血沉15mm/h,類風濕因子陰性。
(按語)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故臨證當辨風、寒、濕輕重而用藥。風氣勝者為行痹,風為陰中之陽,中人最速,其性善走,竄入經絡,故發病范圍廣,往往全身盡痛。治宜養血榮筋為主,通絡祛風為次。祛風當選防風,而上舉病案以血虛血瘀為主,未用防風,充分體現了治風先治血的奧理。寒氣勝者為痛痹,寒為陰中之陰,乘其肌肉筋骨之間,營衛閉塞,筋骨拘攣,不通則痛。治宜溫經散寒,應首選附子、川烏、草烏、干姜。而上舉病案,雖四肢厥冷而未用姜附之品,是因患者陰血大虛,恐其辛熱重劫陰血,而重用黃芪代之。濕氣勝者為著痹,其癥見重著難移,濕從土化,病在肌肉而非筋骨。上舉病案,因有肌肉走竄脹痛,故重用白術健脾以祛濕痹而行津液。本例雖為風寒濕痹,但緣為產后中風,加之病史長久,故重在血虛,實為血痹。
治痹重用黃芪是張老師治痹證的又一特色,此是效仿王清任補陽還五湯之意。認為重用黃芪不在補氣而在通陽。黃芪能升陽通陽,走而不守,特別能通達衛陽而固表,兼可利水消腫;與當歸配伍又可旺氣生血,固表以御邪。
善用引經藥是張老師治痹的又一特色,根據病情、病位酌情選用1~2味引經藥,往往可收到佳效,但其用量宜輕不宜重。如上案用穿山甲通行十二經以為全身引經藥,手麻脹以桑枝引諸藥達上肢等。
氣為血帥,氣行則血行,氣滯血瘀者,必須行氣。本案一診效果欠佳,二診細問病人,知既往每因情緒波動而出現胸脅、肢體走竄脹痛,故加生制香附各15g,果然效果卓著。香附平而不寒,香而能竄,治一切氣,特別適宜婦女肝氣郁結引起的諸證;生香附清輕,其氣上行,上至胸隔、外達皮膚;制香附重著,其氣下降,下走肝腎,外徹腰足,二者并用,效貫全身。
張老師治痹還善用蟲類藥物,此類藥物能活血化瘀,通經活絡,搜剔諸邪,力專效宏。上舉病案除用穿山甲外,還加用了白花蛇,此藥能搜風通絡化瘀,尤其以追骨搜風力最強,能和緩因神經病變而引起的拘急、抽搐、麻木等癥。張老師根據不同病情還經常選用蜈蚣、蝎子、水蛭、地龍、僵蠶、土元之類,特別強調用全蟲,因為全蟲足尾頭翅俱全,更能活血通絡,用這些藥治療諸般疼痛,尤其是久痛,能取得顯著效果。
臨床凡遇麻木之癥,張老師多用馬錢子沖服。馬錢子有劇毒,為諸醫所畏,而張老師使用本藥得心應手,分寸之握,效果之捷,妙不可言。
(方源)張華東.張炳厚老師治療風寒濕痹經驗介紹.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1996,19(5):41
痹證——除痹逐瘀湯(呂同杰方)
(組成)黃芪30g,葛根30g,當歸15g,川芎12g,紅花9g,姜黃12g,劉寄奴15g,路路通15g,羌活9g,威靈仙12g,白芷12g,桑枝30g,膽南星9g,白芥子9g,甘草6g。
(用法)水煎2遍,兌勻,分2次服。日1劑。
(功效主治)除痹逐瘀,化痰通絡。用于頸椎骨質增生,肩關節周圍炎,上肢風濕、類風濕關節炎等。癥見頸部發僵,轉頭受限,頭暈,手指麻木,肩、肘關節疼痛、屈伸不利,遇冷加重,舌質淡紅,苔白厚,脈濡。證屬痰瘀痹阻,正虛邪戀,絡脈不通。
(驗案)趙某,男,60歲。1991年10月23日初診。頸部發僵10年。右上肢經常麻木,頸部不易大轉彎,口黏,口干,不欲飲,咽部異物感,有時吐少量白黏痰,與氣候變化無明顯影響。頸椎拍片示:頸4-6椎體唇樣骨質增生。舌質淡紅,苔白,脈弦滑。他法久治,效果欠佳。予以除痹逐瘀湯,水煎服,日1劑,10余劑,諸癥較前明顯減輕。后繼服40余劑癥愈。隨訪一直未再犯。
(方源)《臨證經驗薈萃》
痹證——通經逐瘀湯(呂同杰方)
(組成)黃芪30g,桂枝15g,川芎12g,當歸15g,白芍30g,丹參15g,牛膝21g,紅花9g,獨活15g,威靈仙12g,劉寄奴15g,山甲珠10g,路路通15g,甘草6g。
(用法)水煎2遍,兌勻,分2次服。日1劑。
(功效主治)益氣活血,通絡止痛。主治:腰、膝骨關節增生性炎癥,風濕、類風濕關節炎。癥見腰痛,雙膝關節疼痛,或有骨質摩擦者,雙下肢麻木、屈伸不利,活動加重,舌質暗紅,苔白,脈弦者。證屬氣虛血瘀,經絡痹阻。
(驗案)張某,女,66歲。1993年2月3日初診。素患腰椎骨質增生多年,近半年來腰痛加重,右腿呈陣發性過電樣刺痛,雙腿活動不利,時常臥床不起。氣候變冷加劇。大便偏干,小便頻。舌質淡紅,有瘀點,苔白。脈弦細。西藥消炎止痛,久治不效。予以通經逐瘀湯加附子12g,寸云24g,溫腎助陽,潤便縮尿。水煎,日1劑。停服一切西藥。服藥6劑,諸癥明顯減輕。繼服20余劑,諸癥愈。
(方源)《臨證經驗薈萃》
痹證——益氣逐瘀湯(呂同杰方)
(組成)黃芪60g,白術30g,附子12g,生地黃30g,白芍30g,生石膏30g,金銀花藤30g,桂枝12g,牛膝21g,制川草烏各9g,防風12g,路路通15g,炙甘草15g。
(用法)水煎2遍,兌勻,分2次服,日1劑。
(功效主治)益氣養陰,溫通血脈,清熱通絡。主治:風濕、類風濕關節炎,對稱性大小關節紅腫、疼痛或變形,活動受限,遇冷加重,發熱汗出,乏力氣短,面色萎黃,口干、舌質紅,苔黃,脈細數。證屬氣陰兩虛,寒熱錯雜。
(驗案)冷某,女,31歲。1992年12月2日初診。患者肢體大小關節對稱性腫痛4年。每受涼加重,曾多次因關節腫痛劇烈伴發熱、血沉快、抗“O”增高而住院治療。每予中西藥物(消炎痛、布洛芬,潑尼松以及中藥清熱解毒等)治療后,癥可暫時緩解,但經常反復。目前四肢關節粗腫變形,失去勞動能力,關節疼痛,受涼及勞累疼痛加劇,乏力、自汗,口苦口干。舌質紅苔薄黃。脈細數。予以益氣逐瘀湯,加重石膏用量60g,加知母15g,連服10劑。關節腫痛明顯減輕。后因白帶多、月經量少、錯后,活動后自汗、極度無力。原方重用黃芪120g,加云茯苓30g。繼服30余劑,諸關節腫痛消失,能參加輕度體力勞動,同時體力增加。自汗、月經、白帶均痊愈。后訪一切感好,病未反復。
(方源)《臨證經驗薈萃》
痹證——滋腎逐瘀湯(呂同杰方)
(組成)熟地黃24g,何首烏24g,附子12g,桑寄生15g,懷牛膝15g,當歸15g,山甲珠10g,威靈仙15g,川芎15g,白芍15g,路路通12g,甘草6g,麻黃3g。
(用法)水煎2遍,兌勻,分2次服,日1劑。
(功效主治)益腎,活血,通絡。主治:老年頸、腰椎骨質增生,類風濕關節炎關節變形等久治不愈。伴頭暈、耳鳴、健忘,腰膝酸軟無力,小便清長。舌質淡紅,苔白,脈沉細。證屬肝腎不足,絡脈痹阻。
(驗案)王某,男,61歲。1990年8月20日初診。患頸、腰椎骨質增生10余年。雙下肢及手指經常沉重麻木,勞累加重。伴頭暈耳鳴,多夢,怕冷。舌質暗紅、苔白。脈沉細。曾長期服大活絡丸及抗骨質增生藥,只能緩解暫時癥狀。癥反復發作。予以滋腎逐瘀湯,水煎,日1劑,服藥40余劑,諸癥消失。隨訪3年未犯。
(方源)《臨證經驗薈萃》
痹證——石氏牛蒡子湯(石幼山方)
(組成)牛蒡子9g,白僵蠶9g,白蒺藜9g,獨活9g,白芷3g,秦艽6g,制半夏6g,桑枝9g。
(用法)水煎服。
(功效主治)化痰消腫,祛風散結。主治周身四肢麻痹酸楚,牽強掣痛,關節不利等證。
(方解)方中牛蒡子與僵蠶,是一對重要的配伍,也是本方的主藥。牛蒡子,祛風化痰,消腫散結,清熱解毒,能升能降,通十二經絡。僵蠶,散風化痰,止痙解毒,散結軟堅。兩藥均為散風化痰之品,但牛蒡子偏于祛外感之風痰,僵蠶重于散內生之風痰,相互配合,相得益彰。白蒺藜能祛風破結。獨活、秦艽以祛風濕、解攣急。白芷既能祛風燥濕,又能消腫止痛。半夏,燥濕化痰,消痞散結。桑枝以祛風通絡。
(加減)石氏認為病久則多虛實夾雜,可隨癥加味應用,或合黃芪、當歸益氣養血,俾氣血充養而助化痰濕;或入草烏、川烏、細辛溫經散寒,以溫化痰濁除凝;或佐健益脾腎之品,益脾腎健益,則溫養氣血之本源,使痰濕無以復生。牛蒡性滑利,對氣虛便溏者不宜施用,當先益氣健脾,脾胃得健,始能用之。石氏在治療“痰濕入絡”之類病癥,常以牛蒡子湯合萬靈丹用之。萬靈丹為《傷科補要》方,常用于外科癰疽和破傷風等癥,功能散風化濕,活血解毒。從臨床觀察其消散、退腫功效頗佳。后因藥源緊張,藥廠暫停生產,故不再用。
(驗案)葛某,5月前身熱后,頸項板滯作痛,俯仰回旋不利,逐步增劇,引及右肩背疼痛,前臂手指酸麻。經X線攝片為:頸椎5、6肥大增生,頸椎退行性改變。方擬:炒牛蒡子、炙僵蠶、白蒺藜、防風、羌活、獨活、鉤藤、當歸、青皮、陳皮、川續斷、細辛、川芎、紅花、海風藤、白芷。經3診治療,疼痛酸麻大見好轉。1年后因看其他病來診。謂疼痛早除,有時偶有酸楚牽掣,再予活血、益氣、和絡之劑以鞏固療效。本案系身熱后,風邪未清,氣血失和,與痰濕互阻滯留經絡而致,以疏風活血,化痰通絡。用牛蒡子湯合川芎茶調散治之。
(按語)本方是石氏傷科專治損傷之后,風寒痰濕入絡之癥的一張驗方。石氏善用牛蒡子,常以牛蒡子湯為基礎,臨證加減變化治療傷科雜病。并認為:這類病癥以輕度損傷為誘因,或由積勞、過勞所致,癥見局部漫腫、疼痛或有筋結筋塊,酸楚麻痹,活動不利,或有發熱等全身癥候。可統稱它為“痰濕入絡”。人之血氣流行,無一息之間斷,如有壅滯、津液凝積,則聚而成痰。而痰涎之為物,隨氣升降,無處不到,入于經絡則麻痹疼痛,入于筋骨則頭項、胸背、腰脊、四肢牽引隱痛。聚于局部為腫為塊。治當豁痰通絡為要。以牛蒡子、僵蠶配合為主,多有良效。
(方源)《上海歷代名醫方技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