瘡瘍——內消確效散(牟玉書方)
(組成)酒大黃15g,桃仁、牡丹皮各12g,冬瓜子、敗醬草各31g。
(功效主治)通下驅邪。用于外科瘡瘍。
(方解)牟老認為外科瘡瘍是肌膚積熱而產生的現象,一般為發紅疼痛、腫脹以致化膿潰爛,在治療中如要控制這些過程的發展,必須解除積熱的繼續蔓延,故牟老運用通下驅邪法,用家傳方內消確效散加減達到內消的目的。方中酒大黃活血祛瘀,瀉下攻積,清熱瀉火,引諸熱從二便而下,以緩解因積熱所引起的熱癥;牡丹皮清熱涼血,活血散瘀以和解血中積熱,涼血消癰;桃仁活血祛瘀,潤腸通便,以恢復血中損失的水分;冬瓜子健脾胃排膿,故瀉下而脾胃不損,其排膿功效與敗醬草共用瀉積熱,而使膿血從大便排出達到內消的目的。
(加減)瘡癰加連翹、白芷;化膿發熱,加青蒿,甚者加止雪丹;痛甚加乳香、沒藥;惡寒加柴胡;瘙癢后感染者加蟬蛻、白芷;腫勢較甚加茯苓皮、冬瓜皮;上肢發者加桑枝;下肢發者加焦黃柏;頭部加菊花;面部加薄荷、桑白皮;背部加蒼術。
(驗案)腿癰曾某,男,50歲,農民。因右大腿內側結一腫塊,紅腫疼痛,于1998年7月15日初診。診見右大腿內側結一腫塊約20cm×12cm,有數處膿點,按之有波動感,伴口苦、納差、便秘,苔黃膩、舌質紅,脈滑數。證屬濕熱凝聚。治宜清除濕熱,消腫止痛。方用內消確效散加減:酒大黃15g,桃仁、沒藥各12g,紫花地丁、連翹、冬瓜子、敗醬草各31g。每日1劑,水煎服。外敷如意金黃散。服藥后每日瀉3次,膿腫逐漸變小,余癥減輕。原方加減1個月后諸癥盡消。
乳癰李某,女,28歲,干部。因右乳房腫痛、發紅、惡寒發熱3天,于1999年4月16日初診。癥見右乳房腫塊較大,皮膚發紅,拒按,按久有波動感,自述疼痛劇烈,全身高熱,憎寒壯熱,煩躁口苦,便秘,舌質紅,苔黃膩,脈數。證屬脾胃濕熱。治宜疏肝理氣,清熱止痛。方用內消確效散加減:酒大黃15g,牡丹皮、白芷、橘核、乳香、沒藥各12g,柴胡9g,冬瓜子31g。1日1劑,水煎服,外敷如意金黃散。3日后腫消痛減,寒熱漸退,原方加減,半個月全消。
(按語)禁忌:大病后,大吐大瀉后;身體虛弱者;嬰幼兒。
(方源)肖榮粹.牟玉書運用通下驅邪法治療瘡瘍經驗.四川中醫,2000,18(5):3
瘡瘍——沈氏箍消膏(沈祖昌方)
(組成)麻黃、細辛、肉桂、干姜、白芷、川烏、草烏、南星、僵蠶、白芥子、山慈菇、丁香、降香、豬牙皂、赤芍、乳香、沒藥、急性子、硇砂、辰砂、硼砂、火硝各9g,川椒、腰黃、干蟾皮各4.5g,藤黃18g,蜈蚣6條,蓖麻油63g,松香137g,白蜜63g,蔥汁30g。
(用法)上藥中松香用蓖麻油煉制成膏,藤黃醋化,余藥共研細末,用蔥汁、白蜜攪勻成膏。
(功效主治)溫經散寒,和營通絡,化痰散結。主治一切瘡瘍半陰半陽證、陰證。
(按語)本方系選用回陽玉龍膏、陰毒內消散、桂麝散、鐵桶膏、溫煦丹及家傳驗方藤魏散諸方化裁研制而成。對腫瘍,可箍毒聚腫、消散;對潰瘍,可提膿拔毒。特別是在陽證化陰,陰證不能回陽之際,僵塊石硬,疼痛甚劇者,貼之可化陰轉陽,疼痛自止。但紅腫熱痛典型的陽證外瘍不宜。陰證大毒,腫瘍期宜將本膏攤于陽和解凝膏,貼腫瘍上;諸潰瘍,結塊不消,瘡色紫滯,經久不收,亦攤于太乙膏上貼之。
(方源)《上海歷代名醫方技集成》
陽證瘡瘍——消癰膏(徐廷素方)
(組成)山梔子粉、漏蘆粉、明礬各25g,馬鈴薯粉100g,冰片1g,白蠟10g,香油500g。
(用法)將山梔子粉、漏蘆粉、明礬用水適量浸合,蒸半小時,然后加入香油、白蠟,待冷卻后再入冰片、馬鈴薯粉即成,貯存備外敷用。
(功效主治)一切陽證瘡瘍初期(中期亦可使用)。
(驗案)吳某,女,28歲,農民。右乳房紅腫痛5天,伴全身惡寒發熱,惡心,口干,納差,大便干。檢查:右乳房外方有6cm×8cm大小之腫塊,質稍硬,局部皮膚發紅,溫度增高,觸痛(++),舌淡紅、苔薄黃,脈弦數。診斷:乳癰(瘀郁期),治法:清熱解毒,消腫散結止痛,外用消癰膏敷之,用藥3天后痊愈。
第63章 外科病證 (2)
第19章外科病證(2)
(按語)徐老師認為:臨床使用消癰膏,要辨證精詳,嚴格地選擇適應證,方可獲得滿意的效果。若在陽證瘡瘍之初期外敷消癰膏,借局部經絡通路,發揮藥物的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能使患部火熱之毒壅聚迅速消散,氣血凝滯疏通而恢復正常。在成膿期,尤其是跳痛(或持續性搏動痛階段)敷之,可促使炎性病灶局限而痛止,膿液吸收而愈。如用于半陰半陽證瘡瘍往往吸收效果較差。該配方精奇,效佳功專而力宏,藥源豐富,價錢低廉,制作簡便。通過觀察認為其消腫止痛作用較如意金黃膏(散)為佳,所以用于治療一切陽證瘡瘍初期(中期亦可使用)的患者,療效十分滿意。在臨床使用過程中未發現不良反應。
關于馬鈴薯粉的應用:通過臨床觀察,徐老師認為其作用機制是:馬鈴薯有效成分滲入組織內,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有助于炎性物質吸收,使局部皮膚對外界刺激的敏感性降低,耐受性增加,免疫力提高。其外敷既有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消腫散結之功,又是一種理想的新型賦形劑。它可宣導諸藥直達病所,從而起治療作用。該膏之所以有十分滿意的療效,可能馬鈴薯在其中起著特殊的作用。
我們以消癰膏外敷治療癰腫初期患者(局部紅腫熱痛或腫硬熱痛)90例,中期(局部腫硬,中心部已成膿)10例,其中痊愈93例,顯效5例,有效2例,總有效率達100%。
徐老師認為本膏還存在柔軟度差,持續時間短、12小時左右,每天需換藥2次等不足,還有待于逐步改進提高。
(方源)白崇智.徐廷素老師運用消癰膏的經驗.陜西中醫,1986,7(9):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