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頑痹湯(自擬)治療痹證
黃芪、黨參各50克,薏苡仁30克,天麻10克,杜仲20克,五加皮10克,穿山甲5克,川烏、草烏各10克,生地30克,秦艽15克,地龍、乳香、沒藥各10克,雞血藤30克。祛風散寒,除濕通痹,主各種頑痹及類風濕等。療效評定標準:達到下述5項中的4項指標為臨床治愈:①晨僵少于15分鐘;②無乏力;③無關節疼痛及壓痛;④無關節腫脹;⑤血沉小于20毫米/小時(男性)、30毫米/小時(女性)。達到下述7項指標的4項為顯效,3項為有效,不足3項為無效:①晨僵時間;②關節疼痛總數及指數;③關節腫脹總數及指數;④雙手平均握力;⑤血沉等項標準進步50%;⑥類風濕因子下降了2個稀釋度;⑦20米行走時間縮短3秒。治療結果:應用本方治療類風濕患者數百例,療效甚好,有效率均在95%以上。
學習和運用體會
風濕痹證的病因主要是風寒濕熱等外邪侵襲。它的病機主要是外邪阻滯經絡,氣血運行不暢,以致肌肉、關節疼痛、麻木、重著、屈伸不利,從而形成痹證。正如葉天士在《臨證指南醫案》一書中所說:“痹者閉而不通之謂也,正氣為邪所阻,臟腑經絡不能暢達,皆由氣血虧損,腠理疏豁,風濕二氣得以乘虛外襲,留滯于內,致濕痰濁血流注凝澀而得之。”既然痹證是感受風、寒、濕、熱等邪所致,隨之造成機體經絡閉塞,麻木不仁,或攻注作疼,或凝結關節,或得重難移。那么痹證的治療,就應緊緊圍繞祛風、散寒、除濕、清熱、通閉這五個方面為基本原則,同時在選方用藥方面必須注意祛邪而不傷正,扶正而不留邪,最終達到氣血暢通、邪祛病愈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