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條以貿易為主與西域各國加強交流的通道,絲綢之路興于中國歷史上的漢朝,當時漢朝第四位皇帝也就是漢武大帝為了徹底消滅匈奴,就派遣張騫于公元前139年出使西域各國,欲聯合大月氏一舉消滅匈奴。當時張騫這一走就是十三年!
建元二年(前139年),張騫帶著隨身一百多隨從從漢朝都城長安出發,可是說是日夜兼程。但是行程未完,就被匈奴俘虜。這一軟禁就是十余年。趁機逃脫后,張騫極其剩余的隨從接著往西走,先后到達了大月氏、大夏。讓人驚訝的是張騫在大夏的市場上發現了大漢蜀郡的毛氈等物品,張騫由此推之蜀郡必有通往西域的商路。經歷一番波折后,張騫于公元前126年返回長安,這時只剩下他和一名堂邑父兩人。
就這樣張騫向漢武帝報告了絲綢之路的情況,漢武帝反而把聯合大月氏的外交政策改變為“廣地萬里,欲威德遍四海”的雄心。從此漢朝就在商業方面加強與西域各國的聯系,為了加強絲綢之路的保護,隨后的漢宣帝更于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設立當時漢朝對西域地方的的直接機構——西域都護府。
正是漢武帝的這種雄才大略,開辟了這條與西域各國交流的重要通道,在這條路上流經了無數的財富和知識,也為世界文化的碰撞與融化做了巨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