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在學校受到了欺凌,向父母求助時,你是否告訴過孩子“別招惹TA,別跟TA一般見識”?又或者認為只是“小孩子之間的打打鬧鬧”?
其實,欺凌的發生要比我們想象的頻繁、普遍得多。根據中國應急管理學會中小學校園安全專業委員會在2017年5月發布的《中國校園欺凌調查報告》,中小學生受欺凌的發生率高達25.8%。同時,該報告還指出,語言欺凌是校園欺凌的主要形式,其發生率明顯高于關系、身體及網絡欺凌行為,高達23.3%。
當孩子遭受校園欺凌時,作為父母應該如何應對?在與孩子的溝通中應該注意些什么?欺凌事件可能會對孩子造成哪些影響?在處理欺凌事件時,又該如何與老師及校方溝通?關于校園欺凌,我國有哪些相關法律可以參考?在今天的文章中,我們將與你分享相關的內容,希望可以對你形成參考,幫助更多可能正在遭受痛苦的孩子們。
欺凌行為是指帶有敵意地使用攻擊、威脅、強制等手段令他人感到恐懼,從而達到控制他人的目的。
它有兩個重要特點:
欺凌是一種不對等行為,只有攻擊者在身體上、權力上或社會地位上強于受害者時,所進行的攻擊行為才能被視為欺凌。
欺凌往往是一種習慣性行為,極有可能會反復發生。
欺凌可以是言語上的也可以是行為上的,分別有以下一些具體表現:
言語上:
起帶有侮辱性的外號,或使用羞辱性的話語
嘲笑諷刺(陰陽怪氣)
散播關于他人的謠言
威脅 、恐嚇、強迫他人做ta不想做的事情
敲詐勒索,干涉他人的個人財物
行為上:
故意忽視:在群體中把你當透明人,或在他人試圖與你交流時進行打擾中斷
集結他人一起排擠孤立你
暴力行為、肢體攻擊:校園中最常見的欺凌形式,卻常常被認為是“小孩子打打鬧鬧很正常”
孩子的感受
為基準進行判斷的。如果孩子與同伴在相處中發生爭吵或肢體沖突, 沖突雙方在矛盾發生時,都能站在保護自己的角度進行回應,且沖突解決后, 同樣的事情短時間內沒有再次發生,孩子的情緒很快得到恢復,正常的校園生活沒有受到影響,這種發生在同伴間的沖突,我們通常理解為打鬧行為。
但如果孩子經常無緣由地被更高大、更受歡迎、或者數量更多的同伴排擠或找麻煩,且在沖突中孩子無法保護自己,孩子的情緒受到持續影響,無法正常應對學習、交友等校園生活。這種發生在同伴間,沖突雙方不對等的、反復發生的沖突,我們通常理解為欺凌。
校園欺凌是不是一般發生在男孩子之間?我家是女孩子,也需要擔心嗎?當然。欺凌可能發生在男生、女生及男女生之間。
男生之間的欺凌以肢體上的暴力行為居多,而女生之間則更多的是社會性的孤立、排擠、嘲笑等。男女生之間也有可能出現性騷擾行為。孩子的哪些行為可能是受到了欺凌的信號,應該引起注意?如果孩子符合以下的一些描述,孩子有可能是受到了欺凌,家長應及時引起重視:
回家時,衣物、書本或其他的個人物品總是有損壞的痕跡;
身體上總是沒來由的有傷痕或是淤青;
沒有什么朋友,也很少和同學來往;
在家中,幾乎很少提到學校里發生的事情;
對學校、同學、老師有關的話題刻意回避;
總是對上學或是參加學校的集體活動表現出害怕、焦慮情緒;
學習成績突然下降、對原來感興趣的科目也不感興趣了;
經常失眠、做惡夢;
情緒不穩定,常常顯得失落、常常哭泣;
食欲不振。
我們總結了以下溝通話術:
請注意:在與孩子溝通時,家長應選擇孩子覺得安全的環境和場所,例如家里或者孩子的房間里等等,同時應避免陌生人或與孩子關系不親密的外人在場,以免影響孩子的表達。
懷疑孩子可能受到了欺凌,但孩子不愿意和我談,這時候該怎么辦?受到欺凌的孩子可能因為以下幾個原因不愿意和家長談論自己的經歷:
覺得是自己的錯,認為由于自己的軟弱或是自己不夠好而被同學欺負;
不想給父母添麻煩,或是害怕父母不理解、被父母批評;
受到欺凌他的孩子的威脅,怕告訴大人后欺負他的人變本加厲;
怕因為“告老師”被同學孤立。
如果孩子因為這些原因不愿開口或很難開口,也不要強迫孩子,盡量通過一些委婉的方式來與孩子交流。比如,在和孩子一起看電視節目的時候,可以就節目里的相關場景發問,例如:“你覺得這個人做的對嗎”,“你們學校里有沒有這樣的男生?”,“如果你是他,你會怎么做?”
也可以試著討論一些這樣的問題:“你平常在學校里都和誰在一起玩?你跟誰關系最好呀?”,或者是“學校里有沒有你特別不喜歡的同學?為什么不喜歡他?”
不同的孩子可能適合不同的溝通方式,但最重要的是家長要讓孩子知道他們是被愛的、被保護的,受到欺凌不是他們的錯,家長也會幫助他們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受到欺凌后,孩子常見的反應包括:
情緒低落、常常哭泣、時常失眠,遭受嚴重欺凌的孩子可能會患上創傷后應激障礙;
感到焦慮,缺乏自信心,自尊降低,被欺凌的時間越長,孩子的自尊水平越低;
認知能力受損,影響正常學習,遭到欺凌的孩子常常出現學習成績下降的情況,嚴重者會出現長期缺課、甚至輟學的情況。
首先,家長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要給已經受到傷害的孩子更多情感上的刺激,也切忌因為憤怒去鼓勵以暴制暴的行為。
其次,要讓孩子明白受到欺凌不是他們的錯,家長理解他們的受傷感受,愿意傾聽他們,也會幫助他們一同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最后,注意不要給孩子貼上“受害者”的標簽,因為這樣的標簽傳達出的信息是孩子的角色被固定了,不利于促進他們走出陰影,回歸正常生活。
受到欺凌的孩子很有可能產生抑郁或者焦慮的情緒,因為他們對周圍的環境失去了安全感,對人際關系產生了不信任感,也隨之失去了以前對人對事的興趣,因而可能出現不愿意去上學的情況。
在這種情況下,家長應該努力為孩子重建一個安全的氛圍。比如,家長可以接送孩子上下學,陪伴孩子的上學路;多花時間和孩子溝通,在孩子表現出積極改變的態度和行為時及時給予鼓勵。
同時,家長也可以尋求老師的幫助,請老師根據對孩子在學校情況的了解提出一些建議,并給予孩子適當的關注和支持。
家長如何判斷孩子是否需要接受心理咨詢?如果你的孩子出現以下情況:
情緒持續低落,常常哭泣和失落,睡眠或飲食出現問題,經常失眠做惡夢,或食欲不振等
無法集中注意力,學習成績下降, 容易受到驚嚇,很容易感受到不安全感
回避和抗拒集體生活,無法融入集體,性格變得孤僻, 幾乎很少和同學來往
常常對他人和環境表現出憤怒和攻擊性, 出現傷害小動物的念頭和舉動
從關注孩子心理健康的角度考慮,我們建議你為孩子尋找專業的心理咨詢師。
專業的心理咨詢師會如何幫助受欺凌的孩子?對年齡較小的孩子(幼兒園和低年級的孩子)來說,咨詢師會強調與家長的協同工作。在與孩子工作的同時,也強調家長對孩子表達關心、鼓勵和愛。當遇到經過一段時間的關懷和安撫還是無法走出陰影的孩子,咨詢師會在與孩子建立穩定關系的基礎之上,用相應的技術(例如沙盤療法、認知行為等)幫孩子重建自信,找回安全感,以避免欺凌事件對孩子造成更嚴重、更持久的傷害。
對年齡較大的孩子(青少年)來說,咨詢師的角色顯得更為重要。由于青春期的孩子容易有叛逆和獨立的需要,家長的直接干預有可能會收效甚微。在這種情況下,咨詢師會首先與青少年建立穩定的關系,并為他營造一個安全自由的空間,讓孩子愿意在咨詢師面前表達自己。在這個基礎上,幫孩子重塑獨立自主的信心,也教會孩子如何自我保護、尋求幫助、和躲避危險。
家長可以配合咨詢師做些什么?為孩子挑選專業和適合的咨詢師
在為孩子選擇咨詢師的過程中,家長應該充分了解咨詢師的情況,例如資質、經驗以及是否擅長處理與校園欺凌的相關問題等等。(簡單心理是國內唯一參考美國心理學會(APA)標準篩選咨詢師的心理咨詢平臺,嚴守業內最嚴苛的入駐標準,只提供高質量的心理服務。)
尊重咨詢師,幫助孩子建立對咨詢師的信任在心理咨詢中,孩子與咨詢師的關系非常重要。只有孩子充分信任咨詢師,才能在咨詢室中充分自由的表達,咨詢師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幫助孩子解決問題。
尊重保密原則
在孩子接受咨詢的過程中, 家長可能因為焦慮情緒,非常急迫地想要知道咨詢師和孩子的溝通情況,但是在咨詢師與孩子的溝通中,保密原則非常的重要,因此咨詢師可能無法詳細描述咨詢室里發生的事,但是咨詢師會在孩子知情的情況下,讓你了解孩子心理所處的階段和遇到的困難。
欺凌發生時,老師和學校不一定能夠及時地發現問題;欺凌發生后,由于對欺凌的多種表現形式和危害了解不足,校方可能無法引起重視。此外,作為第三方,為了避免處理的偏頗、承擔相應責任,學校可能會傾向于把持續性的欺凌事件歸結成偶發事件。
在于校方溝通的時候,應該有哪些步驟?在應對校園欺凌的事件中,家長與校方應達成一個協作關系,但同時也要注意保護自己和孩子的利益。
第一步:總結事情的來龍去脈。
詳細總結從孩子那里了解到的情況,盡可能記錄下欺凌發生的時間、地點、具體方式;同時,了解學校關于欺凌行為的相關規定、和相關法律法規;
第二步:與老師了解情況。
和孩子的班主任或熟悉的老師進一步地詢問情況,可以試著問問以下一些問題:
孩子在學校和其他同學的關系如何?和誰走的比較近?
老師有沒有發現孩子可能受到欺凌的跡象?(可以給老師舉一些例子,提醒老師欺凌不局限于肢體暴力這一種形式)
第三步:和學校領導溝通。
如果和老師的溝通不順利,或者需要采取進一步地措施,家長可以再去和教導主任、校長等進行溝通。在溝通過程中,要注意以擺事實(事情的細節和相關規定)為主,要求協作為目的,而不是一味地問責。
最后,詳細記錄溝通的過程和結果。在與校方溝通后,不管達成一致與否,家長都應該對溝通的結果和過程有一個備案。家長應監督學校采取措施,承擔責任,并預防欺凌行為的再次發生。
在與校方溝通的過程中,如何把對孩子的影響降到最低?一方面,家長要讓孩子參與到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來。盡管家長可能回去主導和校方的溝通,但也應尊重孩子的意見,問問他們怎樣才能讓他們覺得更安全。在與校方溝通的過程中,孩子不應該被孤立起來,而是盡可能地減少對他正常生活方式的改變。比如,與其讓孩子在班級里單獨更換座位,可以請老師幫助讓全班同學都換個新座位。
另一方面,不應該因為怕“把事情鬧大”、對孩子有影響就去大事化小、小事化無,家長要注意利用學校的資源,讓校方參與到這個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來。校方的介入可以避免受到欺凌的學生的家長與欺凌者的學生家長正面沖突,讓雙方在一個中立的環境中解決問題,還可以幫助家長多多關注孩子在學校時的情況。
近年相關部門已經開始重視校園欺凌現象。2015年1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民政部聯合出臺《關于依法處理監護人侵害未成年人權益行為若干問題的意見》,《意見》 中明確了在保護未成年人權益的問題上,監護人、學校、社區、公安、司法等人員和機構的職責,積極促成各方形成合力,預防和減少校園欺凌的發生。
2016年5月,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發布《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關于開展校園欺凌專項治理的通知》 ,組織開展全國中小學校校園欺凌專項治理,要求各地各中小學校針對發生在學生之間,蓄意或惡意通過肢體、語言及網絡等手段,實施欺負、侮辱造成傷害的校園欺凌進行專項治理。
在2017年3月進行的兩會議題中,教育領域的議題一如既往地成為關注的熱點。相較于前些年的兩會教育議題,今年的兩會教育議題更多加入了“保障校園安全”這一呼吁。
在我國現有的法律中,有哪些對校園欺凌的規定?目前,我國處理校園欺凌的相關法律包括《刑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等,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條例:
《刑法》:
第17條第1、2款規定:已滿16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已滿14周歲,未滿16周歲的人故意殺人,傷害致人重傷或者,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第17條第3、4款規定:已滿14周歲,未滿18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因不滿14周歲不予刑事責任的,責令他的家長或其監護人加以管教,在必要時也可由政府收容教養。
《未成年人保護法》:
第22條規定:學校、幼兒園、托兒所應當建立安全制度,加強對未成年人的安全教育,采取措施保障未成年人的人身安全。
第23條規定:教育行政等部門和學校、幼兒園、托兒所應當根據需要,制定應對各種災害、傳染性疾病、食物中毒、意外傷害等突發事件的預案,配備相應設施并進行必要的演練,增強未成年人的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
第24條規定:學校對未成年學生在校內或者本校組織的校外活動中發生人身傷害事故的,應當及時救護,妥善處理,并及時向有關主管部門報告。
第25條規定:對于在學校接受教育的有嚴重不良行為的未成年學生,學校和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應當互相配合加以管教;無力管教或者管教無效的,可以按照有關規定將其送專門學校繼續接受教育。
第49條規定: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的,被侵害人及其監護人或者其他組織和個人有權向有關部門投訴,有關部門應當依法及時處理。
第54條規定:對違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實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堅持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對違法犯罪的未成年人,應當依法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詳細記錄并保存溝通的過程、結果及與欺凌事件相關的證據,咨詢專業律師,積極維護自身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