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作家渡邊淳一逝世
據日本媒體報道,被譽為“情愛文學大師”的日本作家渡邊淳一于4月30日晚11點42分,因前列腺癌在東京的自家住宅內去世,享年80歲。葬禮及相關追悼儀式已由其家人組織進行。
渡邊1933年出生于日本北海道,畢業于札幌醫科大學,任母校整形外科講師的同時開始執筆寫小說。1960年代末,他開始棄醫從文,憑借作品《光與影》榮獲直木獎。此后作品多以醫療、歷史、男女戀愛作為題材,以《失樂園》最為著名。2003年,他接受由日本政府頒發的“紫綬褒章”,之后又出版《愛的流放地》《鈍感力》等作品,后又成為直木獎的評委。迄今為止,他一共發表了160多部作品,其中包括50余部長篇小說,約30部中短篇小說,大量的隨筆集、散文集、傳記、對談集,以及少量的醫學專著等。
他最著名的作品《失樂園》在1997年引進中國,全譯本簡體字版則在2010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小說描寫了一段男女的婚外戀情,并被翻拍為電影、電視劇。“失樂園”一詞還成為當時的流行用語。另一個渡邊式情愛文學的里程碑是《一片雪》。這個題目寓意熱烈的男女情愛猶如漸漸消融的雪花一般,狂熱的激情過后,余下的只是虛無。“雪花族”也成為了描寫婚外情文學的代名詞。
據磨鐵圖書透露,該公司已出版了渡邊作品《無影燈》《光與影》《何處是歸程》等16冊,其中包括作者在79歲高齡寫作的最后一部作品《再愛一次》。因為涉及敏感的男性性失能事實和禁忌之愛,小說《再愛一次》從報刊連載到圖書上市期間,一直是日本國民街談巷議的熱點話題,尤其是圖書上市1個月便售出20萬本,一度引爆全社會對“無能之愛”的關注。
獲得贊美的同時,謾罵也隨之鋪天蓋地而來,渡邊的文學作品及他本人都受到了媒體和人們的極大關注。但渡邊覺得自己對情愛話題的挖掘沒有禁忌,關鍵在于是以非常拙劣的文字去渲染性愛,還是用比較高雅的文字去冷靜描寫兩性之間的心理變化,這有本質的區別。他堅持認為自己寫的是人的本性以及真實感情的變化。他說:“我寫小說并非要給大家上教育課,也不是鼓勵大家都跟小說中的人物一樣去移情別戀或者殉情,我的想法很簡單,就是把現實生活中最真實的一面表達出來。”
■ 本版稿件 本報記者 盧歡
■譯者談
日文翻譯家竺家榮
絕不是膚淺的言情寫性,
而是對現代人生存狀態的思考和憂慮
日文翻譯家竺家榮在1998年翻譯《失樂園》時,與渡邊淳一的作品結緣,陸續翻譯了多部渡邊的作品,包括最后一部作品《再愛一次》。
她將渡邊一生的文學追求總結為,描述出不甘寂寞的人們對個性自由的追求,對虛偽倫理道德的反抗。“他筆下的‘不倫’的癡男怨女,折射出了現代社會婚姻家庭面臨的危機,他的情愛作品暢銷不衰,正是表現了人性的本真欲求,同時也反映了日本文化對性的寬容態度以及近代日本女性經濟獨立等社會現實。”
談到渡邊情愛文學的具體特色,她認為,首先,醫生出身的作家渡邊,將這一特點發揮得淋漓盡致。對于人性,尤其是對男女性愛探究的縱深程度很少有人可以比肩。渡邊的作品很“接地氣”,總能夠與他的生活共時,與他的年齡同步,因而能夠與時代的脈搏息息相通。比如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日本,隨著經濟發展達到飽和,女性在各方面地位的增強,婚外情大量出現,渡邊的“不倫”作品也應運而生。1990年代后,日本進入老齡化社會,他也關注起老年人的生存狀態。
“他濃墨重彩地描繪已婚男女的婚外情,絕不是膚淺的言情寫性,而是為了表現對現代人的生存狀態的思考和憂慮,呼吁人們關注精神健康,重視個體生命的需要。”
讓她感到遺憾的是,由于種種原因,此類情愛文學的創作與研究在當代中國一直處于缺失的狀態。“究其原因,恐怕與相對于鄉土文學而言的都市文學的薄弱,以及中國文以載道的傳統創作理念、性愛文學不登大雅之堂的傳統觀念根深蒂固有關。無論怎么說,渡邊淳一的情愛文學在中國暢銷不衰,起到了某種填補空白的作用,可以暫時滿足讀者的此類需求。”
■專家談
湖北大學文學院教授梁艷萍
情感豐富的讀者更容易 接受和喜歡渡邊的作品
日本文學研究專家、湖北大學文學院教授梁艷萍提到,像許多一生都在寫作的日本作家一樣,渡邊淳一也是日本文壇當之無愧的常青樹。1980年代以后,他的文學作品在日本文學中被歸為“新癡情小說”類別。日本文學基本是分通俗文學與純文學兩類,渡邊的文學屬于通俗文學這一塊,所以得過直木獎。
梁艷萍說,渡邊將自己定義為“私小說家”的說法多少有點作家對自我的虛構和想象。各種資料顯示,渡邊的個人生活是非常嚴謹的,像弗洛伊德那樣。而他在小說里對人性解剖是非常直接的,作品最主要的文學價值是從愛情角度對人性的揭示。從社會學和倫理學角度來講,他筆下的出軌男女的“不倫之戀”是對家庭倫理的一種沖擊。一般人歌頌愛情和歌頌家庭是相融合的,而他所有的小說中,愛情、性與家庭是徹底分裂的,所以人們對他的爭議更多的是從倫理角度的,反過來堅持認為一個人應該怎樣忠于自己所愛的人和自己的家庭等等。
“日本小說都追求一種極致,到了一個極致后,只有幻滅了。他也是采取這樣的極端形式——小說中,愛到極致了,兩個人合為一體再也分不開了。這也與他學醫的經歷有關。”梁艷萍認為,一般來說,情感比較豐富的讀者會更容易接受和喜歡渡邊的作品,并受之影響。當然,在渡邊的中國讀者中,也不乏一些理性的研究者,對其作品進行各種解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