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喏 下屬對上級、卑輩對長輩行禮作揖時,揚聲致敬即為唱喏。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八云:“古所謂揖,但舉手而已。今所謂喏,乃始于江左諸王。方其時,惟王氏子弟為之。故支道林入東見王子猷兄弟還,人問:‘諸王何如?’答曰:‘見一群白項烏,但聞喚啞啞聲。’即今喏也。”可見,東晉時已有唱喏的習俗。但唱喏之禮在不同時代和場合則各有所指。《太平廣記》卷三十四《崔煒》引唐代裴釾《傳奇》:“女酌醴飲使者曰: ‘崔子欲歸番禺,愿為挈往。’使者唱喏。”宋·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女真……其禮則拱手退身為喏。”這里所說的都是指出聲答應。宋·蘇轍《欒城集》卷四十五《乞定差管臣僚劄子帖黃》:“張利一任定州總管日,曾入教場巡教,以不得軍情,諸軍并不唱喏。”這是指叉手作揖行禮時,揚聲致敬。關于這種禮俗,《老學庵筆記》卷二又說:“先君言,舊制,朝參,拜舞而已。政和以后,增以喏。然紹興中,予造朝,已不復喏矣。淳熙末還朝,則迎駕起居,
門亦喝唱喏,然未嘗出聲也。”也就是說,宋代政和以后,才把作揖行禮與揚聲致敬結合在一起,但淳熙時已不須出聲,僅行禮而已。這兩種情況,在古代通俗小說中均有描寫。《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卷中“(題缺)第八”:“兩岸骨肉,合掌頂禮,唱喏連聲。”《清平山堂話本·簡帖和尚》:“開茶坊的王二拿著茶盞,進前唱喏奉茶。”至于唱喏時所發出的聲音,《秦并六國平話》卷上謂:“楚王召集諸將曰:‘有何人對敵秦將?’當有趙將陳申唱喏道:‘小人愿往。’”《生金閣》三《賀新郎》白:“兀那老子,你要替我唱喏,你也叫一聲:‘老人家,我唱喏哩。’我們便知道了。可怎么不做聲,不做氣,猛可里從背后扌班(原文為
)將我過來,唱上個喏?’”如果行禮特別恭敬,則稱唱肥喏。《水滸全傳》第二十四回寫西門慶巧遇潘金蓮時,潘金蓮失手將叉竿打在西門慶頭巾上,便一再陪禮。“那人又笑著,大大地唱個肥喏道:‘小人不敢。’”至于不出聲只行禮的唱喏,實際上就是作揖而已。《儒林外史》第七回:陳和甫去見荀玖、王惠時,“見了二位,躬身唱喏,說:‘請二位老先生臺座,好讓山人拜見。’”另外,舊時顯貴出行,唱令行人讓路也稱唱喏。明·周祈《名義考》卷六《唱喏》條說:“貴者將出,唱使避己,故曰唱喏。”
唱喏一詞在各書中往往有不同寫法,如盛明雜劇《寫風情》:“鴇兒唱口惹(原文為
)。”《宋書·恩幸傳》:“左右因唱諾。”敦煌變文《漢八年楚滅漢興王陵變》:“季布應聲唱諾。”《水滸全傳》第七十四回:“打了三通擂鼓,向前聲諾。”此外還有《清平山堂話本·簡帖和尚》中的唱口惹(原文為
),實際上均為一聲之轉。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