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三彩是一種盛行于唐代的陶器,以黃、白、綠為基本釉色,1905年隴海鐵路修筑期間,在古都洛陽北邙山一帶因工程而毀壞了一批唐代墓葬,后來人們習慣地把這類陶器稱為“唐三彩”或“洛陽唐三彩”唐三彩的誕生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了,它吸取了中國國畫、雕塑等工藝美術的特點,采用堆貼、刻畫等形式的裝飾圖案,線條粗獷有力。
唐三彩是唐代低溫彩釉陶器的總稱,在同一器物上,黃、綠、白或黃、綠、藍、赭、黑等基本釉色同時交錯使用,形成絢麗多彩的藝術效果。“三彩”是多彩的意思,并不專指三種顏色。
制作唐三彩,是先經過舂搗、淘洗等加工的白色粘土捏制成一定形狀,再修整、晾干后,放入窯內經1 000℃燒制,待冷卻后,上釉掛彩,再入窯焙燒至900℃即可。
三彩釉陶始于南北朝而盛于唐朝,它以造型生動逼真、色澤艷麗和富有生活氣息而著稱,因為常用三種基本色,又在唐代形成特點,所以被后人稱為“唐三彩”。
唐三彩在古代是冥器,用于殉葬。新中國成立以來隨著人們對唐三彩的關注增多,以及唐三彩復原工藝的發展,人們熱衷于文房陳設,是饋贈親友的良品,唐三彩不僅在唐代國內風行一時,而且暢銷海外。還在印度、日本、朝鮮、伊朗、伊拉克、埃及、意大利等十多個國家發現唐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