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宮的宋瓷入藏時都經過甄審,宮中自有翰林詞臣,但是蔽于陳見,在窯口上張冠李戴,甚至認假為真的事情也常有。現藏臺北故宮的南宋青瓷印花龍紋洗,在乾隆年間輯錄宮中古瓷的《陶瓷萃美》中被認為是汝窯制品。溥儀出宮后,“清宮善后委員會”清點宮中藏品,發現不少都未登記在冊,善后會中,專家少,外行多,在鑒別方面,疏失在所難免。
近代以來的傳世宋瓷,也有不少出自民間的收藏世家。如上海博物館收藏的傳世汝瓷,八件中就有四件是晚清收藏大家,書畫大家吳大澂舊藏,為其孫畫家吳湖帆先生捐贈。吳大澂曾任陜西學政,廣東巡撫,河道總督,湖南巡撫等職,甲午戰爭中因拒敵不利而被革職,后以出售古玩書畫為生。他的古物收藏涉獵甚廣,鐘鼎彝器,碑帖璽印,書畫玉器無所不精,他也收藏古瓷,尤以宋瓷為多,故其齋號“百宋陶齋”。
宋代汝窯,官窯等器,多為宮廷生產,定窯等其他地方名窯也有“貢器”生產,這些進入內府和權貴之家的瓷器,特別是北宋舊物,在靖康難度之后更是身價不菲。《武林舊事》中曾載河清郡王張俊向高宗進奉汝瓷一事:“紹興二十一年十月,高宗幸河清郡王張第......河清郡王張俊進奉.......汝窯:酒瓶一對,洗一,香爐一,香合一,香球一,盞四只.......”這些沉重易損的瓷器隨宮廷的輾轉流徙中完整的保存下來,實屬不易,因此也加倍貴重。清宮收藏的宋瓷,有刻銘文者,如“奉華”“禁苑”“聚秀”等,以及刻有“殿”字樣的官窯器,據考證都是南宋宮廷珍藏。
宋瓷的仿制品,自古不絕。從文獻上看,仿制官窯瓷器,大抵始于元末。明清兩代至民國,更是贗造不絕。自二十世紀五十年道以來,借助科技手段進行檢測,不斷有新發現,大大拓展了人民的視野,傳世宋瓷中似是而非者,或者窯口上張冠李戴者,有不少已經真相大白。各大博物館“正本清源”的工作,已經做得相當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