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吉州窯各時期特征對比(全)

吉州窯是中國江南地區一座舉世聞名的綜合性窯場。在晚唐至明代中、晚期700來年的燒造歷史中,其產品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風格,所燒瓷器種類多、釉色全、造型豐富、裝飾手法獨特。從瓷器類別看主要有:青瓷、乳白瓷、黑釉瓷、黑釉窯變瓷、彩繪瓷、琉璃型綠釉瓷等。所產器物在海內外暢銷不衰,至今有的仍是國內外收藏者所珍藏的珍品。下面就讓小編為大家介紹下吉州窯的發展歷程和各個時期吉州窯瓷器的主要特點:
  一、晚唐吉州窯的初創期
  據現有資料證實,吉州窯創燒于晚唐時期。1937年,英國人仆蘭柯司東曾到吉州窯址作過調查,在窯址上檢到一件刻劃花紋的青瓷碎片,認為屬唐代產品,并根據此碎片的裝飾技法和紋樣,推定英國國家博物館所藏的我國唐代鳳首壺應是吉州窯的產品。
  1956年,我國研究吉州窯的專家蔣玄怡先生在吉州窯址作過考察,發現有唐瓷的碎片和唐代窯址中較為常見的窯具(如形如竹節的支墊和砣輪),并把唐代吉州窯產品稱之為“早期青瓷”。1980年10-12月間,當時江西省文物工作隊和吉安縣文物管理辦公室聯合對吉州窯進行了重點的考古試掘工作,在本覺寺窯床底以下近二米深的堆積層和同一層位的天足嶺底層。發現有醬褐釉碗、罐、注壺等青瓷類器物,其燒造方法與浙江越窯相同,與晚唐時的洪州窯相類似,采用高嶺土襯塊燒。施青灰或醬褐色釉,釉不及底,釉色不均勻,多有發澀,并現“淚痕”。瓷胎多為灰黑和黑色炻胎,質祖夾細砂,胎體較重。其釉色、胎質、造型都接近洪州窯晚唐器。其產品在胎釉間先敷一層黑褐色的“化妝土”,再澆黃色釉汁至腹中部,碗內底襯貼6~8塊高嶺土,以免搭釉相連,成八卦形狀,燒成后,除去襯塊,故稱襯塊燒。這是吉州窯創建期的一種較為原始的支燒法。
  此期主要器物有:醬褐釉碗、雙系罐、短流注壺、乳白釉厚唇碗、折唇碗。以醬褐釉為主要產品,也有乳白釉,青褐釉,淡青釉細開片印花和黃青釉細開片的。另一類是釉成淡綠色,有細碎紋開片,這種青瓷是以內部素地燒法,即器內中心留出一塊不上釉,器與器之間可以摞起來燒造。以上產品在各地唐墓均有出土,并較為常見。晚唐期的吉州窯屬創燒時期,其釉色比較單一,品種不多,瓷質亦粗,但從窯址上發現有多處燒造點,這說明當時吉州窯燒造瓷器已初具規模。

  二、五代吉州窯的發展期
  據元末鐘彥祥所編《東昌志》之序云“永和名東昌,地舊屬泰和。宋元豐間,割屬廬陵。遂以泰和為西昌,永和為東昌,東昌之名肇干此。……至五代時,民聚其地,耕且陶焉,由是井落圩市,祠廟寺觀始創。周顯德初,謂之高唐鄉臨江里磁窯團,有團軍將主之”收稅、主管窯事等。這證實吉州窯在五代后周顯德初年燒造瓷器的歷史,井有“磁窯小湖團”、“磁窯團”之稱謂。
  據江西省考古隊陳柏泉先生于1982年著文介紹:“1975年調查吉州窯時,在窯址的北宋文化層之下,發現七八件溫酒碗殘器,有的注壺還原狀置放在碗中,套裝于筒狀平底的匣缽內。這種溫酒注碗,其注壺的造型為寶珠鈕蓋,小管狀細頸,扁圓腹。碗的造型有平直沿和花式沿。通體施青白釉,釉汁濁暗,無紋樣裝飾。
  它們均采用支燒法燒造,碗心均見支燒痕點。其造型簡樸,釉汁濁暗,保持了唐代以來的支燒方法,與北宋時該窯的墊燒法完全不同,且其造型與五代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卷中注碗完全相同。”
  五代時期除生產青白釉溫酒注壺外,仍生產醬褐釉短流注壺、雙耳水注、雙耳罐、醬褐釉碗、乳白釉厚唇碗、乳白釉折唇碗等,厚唇口是晚唐、五代時碗口胎形裝飾的一種特征。此外,還生產胎質灰白、數量較少的乳白釉蓮瓣紋高足杯,刻劃暗花碗、淺腹盤、圈足盤、素高足杯、碟、盞等,釉不及底,開冰裂細片。有的盤、碗和素面高足杯等,底露紫紅色胎體,不施釉,俗稱為“血底足”。窯址發掘資料證實,五代時吉州窯已比晚唐草創時期有所發展。

  三、北宋吉州窯的繁榮期
  宋人周必正撰《輔順廟記》中說從“皇朝景德中,瓷窯始置官吏,為永和鎮,秀民大家,陶埏者半之……窯焰竟日夜”(《東昌志》卷二)。《東昌志序》對永和鎮有這樣一段描敘:“景德中為鎮市,置監鎮司掌瓷窯煙火公事,辟坊巷六街三市。時海宇清寧,附而居者至數千家,民物繁庶,舟車輻輳……實西南之一都會也。”又《重修永和古佛堂記》稱:“永和之盛著于宋……大發于崇寧、紹興、寶祐之間。”可見,吉州窯是北宋景德年間開辟為鎮市的,是時已為“窯焰竟日夜”、“舟車輻輳”的“都會”了。自然,此時吉州窯的產品無論是燒瓷水平還是裝飾技藝都已進入成熟期而得以較大發展。
  此期吉州窯的主要產品有:黑釉、乳白釉、綠釉、影青釉、灑釉及窯變釉瓷等,應該說,黑釉器是此期的主要產品,醬褐釉已很少生產。黑釉瓷是以鐵為著色元素的單色釉瓷,它是古瓷中的主要組成部分。我國黑釉瓷的制作,始于東漢的上虞地區,其后是東晉浙江德清窯、早期黑釉瓷的燒造,雜于青瓷的燒造之中。至唐代,黑釉瓷的燒造始成規模,主要集中于陜西銅川的耀州窯,河南地區的鞏縣、鶴壁窯、郟縣、密縣、安陽等地,唐代黑釉瓷的面貌樸實單一。入宋后,黑釉瓷有了較大的發展,黑釉瓷的精細化與陶瓷利用價值的提高,使黑釉器普遍用于民間日用器皿。
  我國早期黑釉系的基本釉一般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含氧化鈣比較高的堿性長石釉,它的燒成溫度在攝氏1200℃到1600℃之間;另一類是酸性長石釉,燒成溫度在1280℃到1300℃之間。在陶瓷高溫的燒造中,金屬氧化物的成色,多多少少會受到窯內還原氣氛的影響,甚至會出現完全出乎意料的結果。因此,黑釉的成色效應,主要取決于著色劑的內容、濃度和厚度、裝飾手法以及燒成氣氛四個方面。它和基礎釉的成分并沒有很大的關系,任何一種純粹的基礎釉都是無色的。基礎釉的不同,只是影響到燒成溫度機械強度及光亮度、透明度的不同而已。所以唐宋黑釉瓷的生產,各窯口都是在自己原有的基礎釉中加入黑色色料燒制,黑色色料是一種主要由鐵粉所構成的著色劑。鐵在自然中一般常見的是鐵1對氧0.43比例的氧化物,叫三氧化二鐵,呈褐紅色,它就是一般所說的鐵紅色。另一種是鐵1對氧比例相結合的氧化物,叫氧化亞鐵,呈青綠色,它就是一般所說的鐵青色。還有一種黑色的磁鐵礦,是由等量的三氧化二鐵和氧化亞鐵混合而成的,叫四氧化三鐵,是黑色的,但它只能用于低溫的著色上,在高溫釉中,還是三氧化二鐵能夠比較穩定的燒成黑色。在長石釉中,不管是酸性還是堿性的,只要鐵的含量高到百分之零點八或百分之一之間,就能出現淺淺的影青色。如果含鐵量高到百分之一到百分之三左右,就能出現美麗的青綠色:如果含鐵量在百分之三到百分之九就會出現黑褐色。事實上,鐵的含量一旦接近百分之九,就會破壞釉的結構,而使釉面干澀無光。所以,在古代黑釉中的含鐵量一般是介于百分之七到百分之八左右。但是古代釉藥的配置、并不像現代科學的化學工程能制造出比例純凈的釉料,它們多是利用當地含有某種成分的原始原料來配置釉料,這些原始原料中雜有一些其他成分的元素。這就造成了一些微妙的變化,而形成了各地黑釉瓷的特色。
  此期的主要黑釉產品有:碗、罐、壺、盆、杯、瓜棱腹罐、瓜棱腹壺、唇口杯、文房用瓷等。碗為唇口、弇口、花門、瓜棱腹、高圈足,其底足切削較粗澀,釉不及底。
  北宋時期吉州窯的另一主要產品是乳白瓷。中國白瓷的燒造是北朝時期創始的,它是陶瓷史上繼青瓷、黑瓷以后的又一種主要產品。吉州窯自晚唐開始就有乳白瓷的燒造,早期乳白瓷質地較粗,釉色也顯單薄,并且施釉不勻,有時出現“淚痕”的斑跡,體現了吉州窯初期乳白瓷生產工藝的不足。至北宋時,由于受景德鎮窯的影響,吉州窯乳白瓷有了較大的發展,井且成為一時的主要產品,燒造工藝也有所提高,但與同時期景德鎮窯的青白瓷相比,吉州窯乳白瓷的胎質和釉質都顯祖糙。在吉州窯遺址上普遍見到的乳白瓷類中,以碗底有“吉”、“記”、“福”、“慧”、“太平”、“本覺”等褐色料彩書寫的文字等款式的薄釉乳白瓷碗為多。這類器物胎質灰白,上面敷一層帶青味的透明薄釉,底無釉或半截無釉,從器物的修坯工藝來一看,草率中頗見熟練,胎質較為堅實,它是吉州窯北宋至南宋生產量較大的品種之一。其主要器形有:瓜棱腹碗、缽、菱口和唇口碟、蓮瓣紋高足杯、器蓋等,有的飾有褐色點彩。碗、缽、碟等施袖不及底,底足切削較粗澀,缽多唇口或卷唇,支釘燒,有渴色彩斑,平底或近寬圈足,具五代遺風。
  另一類乳白瓷是定窯型印花白瓷。吉州窯印花白瓷受定窯影響很大,這類乳白瓷較之前一種乳白瓷,工藝上有所發展,也更顯精致,但吉州窯印花白瓷的特點較之定窯又顯粗厚。器型以碗類為多,圖案嚴謹。疏密相間,紋樣纖細活躍,富有生活氣息。紋飾有鳳采牡丹、纏枝花卉、蓮花、梅花、雙魚、仰腹如意頭、回紋等,碗底中心作圓圈蓮花,瓷質牙白,釉薄泛青。胎有厚重或輕薄兩種,施釉一般多為半截,器底修坯利落,工藝手法痕跡較重,還有一種釉色中略帶一些青味的白瓷,質粗,但花紋與上一種相同,以平底器為多,毛口,底部有釉。凡是毛口器都是用圈形窯具燒造的。薄器印花是當時的一種時尚,仍屬定窯型的白瓷類,它與前一種類型應是同時期不同窯戶所生產的。
  吉州窯也少量發現有細白瓷,器物有平底碟、碗、盞、缽、瓶、高圈足碗、大壇、壺等,碟底無釉,胎質細致,粉白堅硬,可與景德鎮瓷相比擬,是吉州窯白瓷中較為發展的類型,這種類型在窯嶺遺址發現較多,茅庵嶺,屋后嶺遺址也有發現,釉色略帶青味,胎坯比較肥厚,底式極為規則整齊。這類白瓷的發現,說明吉州窯白瓷類的品種不少,并有粗、精之別,它與吉州窯大量的粗白瓷似乎不很類同,目前發現的還有瓶、罐、高足杯、粉盒、器蓋、小罐、人物和動物瓷塑等。
  綠釉刻花瓷也是北宋時吉州窯的產品之一,它是一種低溫鉛釉,基本上屬陶器,唐三彩就是此種釉料。北宋時,吉州窯生產過一部分綠釉日用瓷器皿,其中以綠釉瓷枕為佳,裝飾手法以刻劃花、印花為多,風格簡練率真,體現出吉州窯陶瓷工藝的明顯特點。此外,還有黃綠釉堆塑蓮瓣紋高足杯、綠釉花口小洗、壓印魚波紋盞、碟、盤等。有的綠釉瓷枕底部印有作坊的商標記號。在吉州窯址采集的素胎、綠釉花口洗、壓印魚波紋盞、纏枝紋盞、碟等與陜西耀州窯北宋中、晚期的同類器物在造型和紋樣方面都很為相像。
  北宋吉州窯還生產不少神佛、人物、動物、禽畜等雕塑瓷,北宋晚期至南宋初期的舒翁、舒嬌父女便是吉州窯場中塑造瓷雕的名手。吉州窯瓷塑在制作手法上有明顯的特點,由于瓷質粗松,且近似于陶的特性,故以捏塑手法的制作更能發揮材質的特點。在制作手法上,可區分為捏塑和雕塑兩類。捏塑是采用較松軟的粘土,以手捏、鏤刻、模制等技法來制作立體形象的一種手工藝;瓷雕作品往往是在做好了一件作品之后,翻成范模,然后重復生產,再以手工加以修飾。有的還以褐色加彩加以裝飾,使雕瓷千姿百態,令人叫絕。窯址中還出土有北宋影青壺殘器,所見也是精美無比。
  據《清異錄》記載:“閩中造茶盞,花紋鷓鴣斑。試茶家珍之。”馮先銘先生據此說過:“鷓鴣斑是吉安永和窯的獨特風格,建窯遺址中沒發現有這種標本。《清異錄》記載的‘閩中造茶盞,花紋鷓鴣斑’應為永和之誤。”《清異錄》成書宋初,說明北宋時,吉州窯已能燒制鷓鴣斑茶盞,并深受人們的珍視。總之,北宋吉州窯在晚唐、五代連續燒造的基礎上,得以長足發展,其燒瓷水平以及裝飾技藝均已步入成熟與昌盛時期。

    四、南宋吉州窯的鼎盛期
  由于南宋政權偏安江左,建都臨安,當時的江南、比之戰亂頻繁的北國,社會秩序要相對穩定得多,經濟也一度得到較大的發展,史學家們將此期稱為“經濟重心南移”。而吉州窯在南宋時期得以高度發展而進入繁榮、鼎盛,達到黃金時期,這與整個社會的經濟發展是緊密相連的。曾任吉州司戶的單暐在紹興元年〔1131年)所撰的《清都觀記》中寫道:“(永和)鎮跪城十有余里,瀕江帶山、聚為井落,鑿山火土,埏埴為器,貿易于四方,瓦礫塵埃,所在如是。”這說明南宋初,吉州窯的瓷業已是一派興旺發達的景象。又據《廬陵縣志》收錄的當時永和鎮的鎮區圖中,繪有“六街三市”的地理位置,有“瓷器街”、“米行街”、“蓮池街”、錫器街’、“柴草街”、“鴛鴦街”等主要街道,并名勝古跡有65處之多,比之北宋時有長足發展,可見其窯業之鼎盛。至今永和鎮民尚流傳有“先有永和鎮,后有景德鎮”之說。
  北方的戰亂,南方的偏安,北方的少數民族統治,南方仍是趙宋的天下;北方的天災人禍,南方的經濟發展……在諸多因素的影響下,為生計,迫使北方一些主要窯口(如耀州窯、定窯、磁州窯等)的技工逃離家鄉,奔赴南國的永和鎮等地,使之南宋時,吉州窯制磁工藝能集全國南北各民窯技藝之人成。此時,吉州窯除生產本身傳統與發展的瓷器產品外,還大量出現有仿定窯、仿磁州窯、仿耀州窯、仿龍泉窯、仿景德鎮窯等的瓷器燒造,吉州窯已真正成為一個“百花齊放”的南方民窯,在中國陶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南宋吉州窯的產品種類豐富多彩,有盞、盤、缽、杯、碗、碟、瓶、爐、缸、壺、枕、塑像、玩具、棋子、文房用瓷等等,可說是應有盡有,在裝飾技法上有劃花、印花、刻花、貼花、剔花、填花、彩繪、雕塑等。白釉、黑釉、綠釉、灑釉、釉下彩繪等品種紛繁,質樸自然,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和強烈的生活氣息。江西省清江縣臨江出士的南宋“慶元元年”(1195年)的黑釉碗,1970年江西省南昌縣南宋嘉定二年(1209年)陳氏墓出土的彩繪蓮荷紋爐、彩繪躍鹿銜靈芝蓋罐,90年代江西上饒市南宋開禧二年(1206年)趙氏墓出土的黑釉木葉紋盞等,都是南宋吉州窯彩繪器、黑釉器有絕對年號的標準器。

  五、元代吉州窯的恢復與開拓期
  蒙古族在13世紀先后征服了西夏和金國之后,推翻了南宋的統治,占領了波斯和中亞,建立了當時橫跨歐亞大陸最為強大的大元封建帝國。
  宋末元初,據有關文獻記載,吉州窯或因種種說法而就此停燒了。從當今對吉州窯址的考察發現,南宋末年吉州窯仍很鼎盛,但窯址上卻未發現元初的遺物,而其后在吉州窯的廢址上曾發現過大批當年燒窯的完好鐵質工具遺棄在窯包旁任其掩埋,未曾取出。蔣玄怡先生說:“吉州窯成為廢址,其中可能還有一次極大的變亂。這個變亂或者是無法抗拒突然暴發的,從第12遺址曾發現了鐵粉、鐵叉等工具幾百斤,說明這個突然發生的災害,使得窯工連取出工具的時間也來不及。”像這樣大批完好的鐵工具任其遺棄,而來不及處理,這決不是正常停燒的現象,恰好證明發生了突然變故。
  從南宋咸淳九年底(1273年)還在燒瓷的吉州窯,到景炎二年夏(1277年)抗元義軍與元兵大戰于泰和縣的鐘步嶺、吉安縣的方石嶺(均近鄰于吉州窯地),僅有三年多的時間,在這期間,當地最大的歷史變故只能是文天祥勤王抗元。文天祥是吉州人,祖居永和鎮,后遷附近的富田坪。文天祥勤王抗元所招義軍主要在吉州,大戰元兵主要也是在吉州。義軍均失利。南宋德祐二年年)正月二十五日,這支義軍悉被元兵遣散。二月五日,南宋臨安皇朝降元。元兵隨后進駐吉州。吉州永和鎮、吉州窯場必然會遭到元軍的報復和血腥屠殺,施以毀滅性的打擊,這可能就是吉州窯突然熄火停燒的真正原因。
  元代建國后,隨著政權的穩定,必然要促進經濟的發展,由于元代疆域地跨歐亞,內貿、外貿都很發達,中國又是陶瓷的故鄉,擴大陶瓷的貿易是必然之舉,吉州窯的恢復生產也就順理成章了。近幾十年來,國內外都有不少元代墓葬出土吉州窯元代燒制的器物,特別是1976年南韓新安海底打撈出一艘裝有大量中國元代瓷器的沉船,其中就有數量不少的吉州窯元代生產的外銷瓷,應該說,元代吉州窯在元初停燒,其后又恢復了生產,至元代中、晚期,吉州窯的產品又相當的精美了,這有眾多傳世和出土的元代吉州窯瓷器可以證實。元代吉州窯的代表之作是釉下彩繪瓷,其主要器形有罐、瓶、杯、鏤空乳釘紋粉盒、折沿盆等,傳世實物中有膽瓶、長頸瓶、魚耳瓶、爐及枕等,綜觀元代吉州窯彩繪瓷器,可以看出它與同時代其他瓷窯產品的風格是相近似的。
  元吉州窯彩繪紋玉壺春瓶腹部下垂的形體與景德鎮窯的元青花和影青玉壺春瓶一致,其區別是吉州窯瓶長頸唇口,而元青花和影青玉壺春瓶多為撇口長頸。在制作工藝上,吉州窯彩繪瓶,瓶體有接痕、瓶底足內有雞心形旋痕等,這些都是元代瓷器制作工藝上常見的特征。元代吉州窯彩繪多數紋飾皆布滿全器或采用多層次的繪畫,裝飾畫面非常飽滿,與青花的裝飾風格有相同之處。
  元代吉州窯的彩繪瓷有為外貿出口的,燒制得很是精致,如瓶類、罐類等,所繪水波紋、纏枝紋、蓮荷紋等都是技藝嫻熟,非常成功之作。而為國內生產的大眾日用瓷如黑釉、綠釉、乳白釉、罐、碗、缽等,其胎體粗松,制作亦粗率,精、粗兩類似有天壤之別。南宋時的窯變花釉器,元代時仍有生產,但已不像南宋時那樣著名了。
  元代吉州窯除彩繪、黑釉窯變、剔花等裝飾外,據窯址調查,還有乳白釉瓷器如高足杯、盤、碗、瓶、小蓋罐及綠釉瓷等,這些器物都具有元代的特殊風格。尤其白釉小件器皿、小碗、小蓋罐等都基本帶有剔刻的梅花裝飾,很是情致。

  六、明代吉州窯的衰落期
  明代的吉州窯至目前為止只是在窯址中發現個別明代中期的廢器與匣缽搭釉緊連的青花盤殘器,盤內、外壁飾疏朗的纏枝花紋,青料淡雅,瓷質尚佳。1990年,江西修京九鐵路在吉安市天玉山西麓與吉水縣交界處(1984年前為臨江鄉),新發現一處重要窯場,瀕臨贛江東岸,與吉州永和窯隔江相望,與南麓著名的瓷土產地青原山雞岡嶺毗連,稱之為臨江窯遺址,它是吉州窯系的一處重要窯場。從窯址發掘器物看,臨江窯可說是永和窯的一個分窯場。它始燒于五代,終燒于明代晚期,從五代至元代所燒產品基本與永和窯相同、非常重要的是,發掘有大量明代中晚期該窯燒制的青花瓷、豆青釉瓷、白釉瓷、仿龍泉青瓷等,其青花紋飾與景德鎮產的明代中、晚期的青花紋飾相同。器形有盤、碗、盅、碟、缽、爐、枕、高足杯等,制瓷工藝流程規范完整,前后歷時700余年。這充分說明吉州窯在明代中、晚期一直有燒造,還大量燒制青花瓷、仿龍泉青瓷(其瓷胎較景德鎮窯同期民窯產品要粗松、發灰,青花料較灰暗一些)等,只是在永和窯本址還未進行過大面積的科學發掘,所獲實物資料自然難與臨江窯相比。
  從傳世實物資料看,見有一件吉州窯產綠釉長方形瓷硯,硯底舊刻有“正統拾貳年四月置”。至目前為止,吉州窯尚未發現有清代時期的燒瓷遺址。
  綜上所述,吉州窯終燒于明代晚期,應是可信無疑的。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海昏侯墓文物大盤點(全)》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名窯概述系列之——吉州窯_
宋代吉州窯瓷器有哪些分類?
吉州窯賞析
瓷器收藏:五色吉州窯
宋元吉州窯的種類和裝飾技法,這是怎么想出來的
吉州窯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龙里县| 读书| 西丰县| 兰坪| 临安市| 嘉义县| 江北区| 大同市| 靖宇县| 民权县| 崇礼县| 奉新县| 德格县| 三都| 泗水县| 井研县| 洪江市| 三原县| 馆陶县| 界首市| 浏阳市| 新龙县| 策勒县| 乡宁县| 临沂市| 普宁市| 黔江区| 枣阳市| 武陟县| 兴宁市| 贵港市| 泉州市| 宿松县| 开化县| 洪泽县| 泰顺县| 安阳市| 永泰县| 鹿泉市| 贺兰县| 隆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