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宮廷夜場
拍品總數:38件.
拍賣時間:2016年5月14日 20:45.
拍賣地點:北京嘉里大酒店 二層大宴會廳
成交價:110萬
0315 清康熙 青花五彩“春夜宴桃李園序”圖杯
尺 寸:直徑5cm
創作年代:清康熙
估 價: RMB 100,000~~150,000
拍品描述
款識:大明成化年制
說明:杯敞口外侈,鐘形深腹,圈足,因形似鈴鐺,又名“鈴鐺杯”。器身極為輕薄,薄似蟬翼,輕若浮云,通體內外皆施白釉,釉色純凈無暇,晴白如玉。口下青花書蠅頭小楷詩文《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杯身通景五彩繪李白與諸位堂弟在桃花園聚會賦詩暢敘天倫的熱鬧場面。
此杯小巧玲瓏,尤其杯體仿佛脫去胎骨,僅見潔白瑩潤的釉層一般,為瓷器“脫胎”之工藝。脫胎工藝源于明代永樂時期景德鎮窯燒制的白瓷,隨后各朝雖偶有燒造,但終有不足。唯至雍干時,脫胎瓷器達其鬼斧神工之妙,胎壁薄如蛋殼,盈盈透光。此種工藝要求極盡苛刻,尤以旋坯最為艱難,少一刀則嫌過厚,多一刀則坯破器廢。如此嚴苛精工之下,僅上單色釉已經極為困難,本品還繪飾了大量的文字和繪畫,將御窯巧奪天工的技藝展現得淋漓盡致。
此杯亦是康熙對成化彩瓷的致敬,底書”大明成化年制“款。清康、雍、干三代均對成化彩瓷十分推崇。”本品師古而不泥古,延續了成化斗彩玲瓏秀美的同時,技藝更為精進,長篇的青花敘事詩和文人雅士典故,更展現康熙皇帝的文人情懷,平添幾分書卷之氣。
參閱:《十全乾隆-清高宗的藝術品位》國立故宮博物院 2013.10 P153
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古人秉燭夜游,良有以也。況陽春召我以煙景,大塊假我以文章。會桃李之芳園,序天倫之樂事。群季俊秀,皆為惠連;吾人詠歌,獨慚康樂。幽賞未已,高談轉清。開瓊筵以坐花,飛羽觴而醉月。不有佳詠,何伸雅懷?如詩不成,罰依金谷酒數。
成交價:85萬
0316 清康熙 青花梅花紋花神杯
尺 寸:直徑6.2cm
創作年代:清康熙
估 價: RMB 400,000~~500,000
拍品描述
款識:大清康熙年制
說明:杯為撇口,深腹,圈足。外壁以青花為飾,繪兩株傲然風雪的冬梅。畫面空白處提五言詩句:“素艷雪凝樹,清香風滿枝。”句末鈐一青花篆體“賞”字方章。底足六字雙圈書“大清康熙年制”楷體青花款識。
所謂良日吉辰花解語,清康熙朝景德鎮御窯廠制作的十二月令花神杯為有清一代御窯藝術中的重要成就。花神杯有青花和青花五彩兩個品種,其特色是將繪畫、詩詞、書法、篆印融于一體,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將詩畫結合在瓷器上,使得日常生活用品的酒杯有了更高的觀賞藝術價值。花神杯胎薄如紙,恰似無胎一般,晶瑩剔透,紋飾則青花淡雅,彩繪鮮明,是康熙朝瓷器中少見的玲瓏作品,甚得皇帝的喜愛,幾次南巡都帶在身邊,可見康熙對這些瓷杯的珍視。
花神杯上所飾之花卉是根據傳統花朝節的習俗,在百花中選取代表農歷十二月份的月令花卉繪制而成。雖然花朝節習俗現在已經只有少數地方還保存,在古代卻是重要的節日。古人在當天會剪彩花或在樹上結彩帶裝飾,還有祭花神等活動。承德避暑山莊及其他皇家園林均建有花神廟,可見這個節日在宮中也非常受重視。花神杯最早可能也是為了慶祝這個節日而訂做的。
參閱:《故宮博物院藏清代瓷器類選-清順治康熙朝青花瓷》紫禁城出版社2005.1 p253
0317 清康熙 綠地紫彩云龍紋大盤
尺 寸:直徑25cm
創作年代:清康熙
估 價: RMB 400,000~~500,000
拍品描述
款識:大清康熙年制
說明:盤敞口,弧腹,圈足,底白釉書“大清康熙年制”六字雙行青花雙圈楷書款。盤內外壁以綠釉為地,內壁以紫彩繪趕珠龍紋,盤心繪紫彩戲珠龍紋,盤外壁繪紫彩雙龍趕珠紋,脛部繪一周紫彩蓮瓣紋,所繪云龍姿態各異,趾爪有力,飄逸生動。
綠地紫彩為永樂御窯所創的低溫釉,有明一代,僅見嘉靖一朝曾有續燒,其工藝頗為復雜,先于錐刻好的紋飾上填繪紫彩原料,高溫燒成后于留白處覆施綠釉,低溫焙燒而成。因其施彩工藝標新立異,既不失富麗之態,又更顯成熟穩重之氣,因而創造了一種素靜淡雅的意境,在清末民初深受國內外收藏家的青睞。本品先在素胎上刻繪龍紋,然后再施彩,因而釉面肥腴潤澤,色調鮮明,紋飾層次清晰全器形制周正,胎質縝密厚重,款識書寫規整有力,繪工揮灑如意,綠彩翠韻悠揚,紫霞炫亮,盡顯皇家氣派。行龍刻畫生動,游于海天之間象征皇權神圣,體現了康熙時素三彩精湛的燒造工藝,系康熙御窯中素三彩器的典型佳作。
參閱:《香港徐氏藝術館》IV P115
《南京故宮博物院宮廷珍藏—中國清代官窯瓷器》P74
1994年
《東京國立博物館特別展—中國之陶瓷》P221,Lot.315
《創業七十周年紀念—龍泉集芳第一集》P349,Lot.1045
《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雜釉彩 素三彩》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9.3 p162 Lot.128
成交價:27萬
0318 清雍正 礬紅三魚萬壽紋盤
尺 寸:直徑16cm
創作年代:清雍正
估 價: RMB 150,000~~200,000
拍品描述
款識:大清雍正年制
說明:盤為敞口,淺腹,圈足,足底雙圈書“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二行青花楷書款。通體施白釉為地,外壁繪飾礬紅三魚紋,盤心繪團花,此團花與常見“團壽字紋”略有區別,融合“卍”字與如意于其中,應為“如意萬壽”之意。礬紅發色妍麗,如紅寶石般晶瑩明亮,魚紋工筆細刻,須鰓鱗片一絲不茍,生動自然,魚兒仿佛悠然游弋于水中,躍躍欲動,極具藝術魅力,又似一抹濃重朱砂墜入水中,色彩奪目。白釉熒亮潔白,與礬紅釉結合得天衣無縫,二者融會貫通,昭示著雍正皇帝高雅嚴苛的藝術品位。
此類盤相同紋飾常見釉里紅樣式,礬紅較為罕見。三魚為傳統吉祥圖案,其典故出自《后漢書楊震列傳》。東漢(25-220年)華陰人楊震,字伯起,好學窮經,被譽為“關西孔子”。其在胡地客居,教授學生,不應州郡征召數十年,人們都認為他迂腐老朽了。一日有鸛雀叼著三條鳣魚飛至堂前,輔助其講學的都講撿起魚說:“鳣有黃地黑紋,與卿大夫服色相近,數目又是三條,象征三公,先生從此要升遷了”。果然,楊震年過半百,大將軍登騭聞其賢向上舉薦,幾次升遷后官居太常。此典又稱:“三集堂”或“祥應符”等,是大器晚成或官至高位的吉祥祝福。《隸釋太尉楊震碑》:“至德通洞,天爵不應,貽我三魚,以章懿德。”后以“三魚”為位至三公之典。
成交價:流拍
0319 清雍正 礬紅九龍云海紋碗
尺 寸:直徑17cm
創作年代:清雍正
估 價: RMB 1,500,000~~1,800,000
拍品描述
款識:大清雍正年制
說明:碗為直口,深腹,近底圓收,圈足。造型飽滿端莊,通體施以白釉為地,瑩潤如凝脂,以礬紅彩九龍鬧海圖,所見驚濤之上,祥云迤邐,火焰飛滾,諸龍蒼健兇猛,叱咤風云,氣勢凌厲恢宏,蒼龍各有神態,或正面叱咤怒目,或翻騰俯立,或奔馳回首,其布局設計頗見匠心,九龍三兩組合,造型復雜卻毫不紛亂,以致方尺之間,猶有排山倒海之勢。礬紅一色鮮艷奪目,更以瑩白如雪的釉面襯托,倍見精彩,色彩相互輝映之妙在雍正官窯瓷器之中得到最佳詮釋。底書青花六字楷書款,青花發色淡雅明快,字體工整端莊。
在明清時期,宮廷瓷器已經有非常完善的規制,從帝后至低等級嬪妃使用瓷器有明確規定。至清代,皇帝御前用瓷已經與普通宮瓷不可同日而語,藝術創新更為巧妙,制作更為不惜工本精益求精,尤其一些象征帝王至高權威的圖騰和紋樣更被嚴格限定于御用瓷器之上。而九龍寓意非凡,古人稱帝位為“九五之尊”。在《易經·干卦·九五》記載∶“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九為陽數,易經中以“–”表示;五為卦象中自下而上的第五個爻位。又孔穎達·正義:“言九五,陽氣盛至于天,故云飛龍在天。此自然之象,猶若圣人有龍德,飛騰而居天位。”后來就以“九五”比喻君位。此紋樣象征君臨,寓意圣君天命,即使在御瓷中以不會大量繪制,若將其繪畫與碗盤一類,則更為稀少。
參閱:《中國古陶瓷藝術-明清彩瓷與顏色釉》人民美術出版社 2008.1 P140 lot.59
成交價:35萬
0320 清雍正 仿官釉瓜棱貫耳瓶
尺 寸:高21cm
創作年代:清雍正
估 價: RMB 350,000~~450,000
拍品描述
款識:大清雍正年制
來源:香港蘇富比 2008年4月11日 lot.2986
說明:瓶為圓唇口,直頸,頸兩側塑圓管貫耳,下垂瓜棱圓腹,圈足。內外施以“仿官釉”,釉呈天青,表面滿布細密自然開片,釉面之瑩厚豐腴不亞于宋瓷。此釉色澤清雅宜人,釉層豐腴明潤,古樸雅致,釉面光潔瑩潤,釉水于線條起伏處流淌積聚,極富玻璃質感,別有韻致。底部正中書青花“大清雍正年制”篆書方章款.
雍正皇帝品味高雅,于宋瓷不事雕琢的素雅之美甚為欽慕,故命御窯加以仿制。唐英在雍正十三年撰寫的《陶成紀事碑》中載新創仿古采今之各式釉色五十七種,如此件之釉色即為其中所稱“仿銅骨魚子紋汝釉”。本品精致雋秀,釉色肥潤失透,器身簡單裝飾弦紋,富有天然韻致,尤顯溫婉爾雅、風韻雋永。器形大小得宜,古拙而不顯呆滯,靈巧而不流于輕浮,恰與清雅出塵的仿官釉宛如天成。本品自然淳厚卻不失典雅的文人氣質,置于殿堂之中,流露出濃厚的趙宋遺韻,使人領悟到古人非凡的審美情趣,無怪乎乾隆帝發出“官汝稱名品,新瓶制更嘉”之感嘆。
成交價:72萬
0321 清乾隆 仿官釉琮式瓶
尺 寸:高19cm
創作年代:清乾隆
估 價: RMB 500,000~~600,000
拍品描述
款識:大清乾隆年制
說明:琮式瓶系深受歷代帝王青睞之瓷器造型,因瓶型仿自古代之玉琮,故名。清宮中又因形似燈籠,稱之“方燈籠”,通體施乾隆仿哥釉,開片均勻,有玉質感。收藏者配以舊座,令此物更具古樸華麗、端莊俊秀之美感。
琮式瓶的原型為新石器時代的玉琮。玉琮是一種內圓外方的筒形玉器,為我國古代的重要禮器之一。據戰國《周禮.春宮.大宗伯》記載:“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壁禮天,以黃琮禮地。”一般認為,玉琮與宗教祭祀、財富權力有關。琮式瓶脫胎于玉琮,承襲了其外方內圓的特點,通過不大的體積,將中國上古時代以來的世界觀包括在其中。縱觀歷史,最早的瓷質琮式瓶出現于南宋時期的官窯器和龍泉窯器。清代以后,琮式瓶器身的橫線紋裝飾漸漸演變為八卦紋,因此,清后期又將其稱為“八卦瓶”。其造型上下對稱,古樸典雅,表現了古人天圓地方的宇宙觀。
宋官窯千百年來以古樸典雅之氣質折服無數欽慕者,明張謙德《瓶花譜》中贊曰:“尚古莫如銅器,窯則柴、汝最貴而世絕無之,官、哥、宣、定為當今第一珍品。”故雍干御窯對摹造宋官窯瓷器尤為重視,乾隆登基之后,依然秉承前朝之傳統,在摹仿宋瓷舊物之中體現出父子二人驚人相似的審美趣味,為了追求最佳的仿古效果,乾隆皇帝不惜下發內府典藏的宋官窯古物讓御窯廠對照臨摹。本品正是此番摹古熱潮下的杰出代表,成功地以后仿之器詮釋宋人崇尚一色純凈之美學理念。
參閱:《明清花器特展-瓶盆風華》國立故宮博物院 2013.11 P148 Lot.2-09
成交價:172萬
0322 清乾隆 茶葉末釉如意耳葫蘆瓶
尺 寸:高25.8cm
創作年代:清乾隆
估 價: RMB 1,200,000~~1,500,000
拍品描述
款識:大清乾隆年制
來源:日本藏家舊藏
說明:瓶為葫蘆式,直口,束腰,中間束腰并模刻兩層覆仰蓮瓣。瓶身兩側對稱飾以綬帶形雙耳,耳跟貼飾如意云頭,故又稱“如意耳”。通體滿施茶葉末釉,釉面密布綠色和黃色的細小斑點,猶如茶葉粉末,色澤深沉莊重,與優雅的瓶身相配,典雅大方。且葫蘆是長壽的象征,并諧音“福祿”,綬帶如意耳亦昭示吉祥,秀雅中蘊美好寓意,誠為皇家青睞之物。瓶底刻“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
綬帶葫蘆瓶流行于清雍干時期,有圓形和扁形之分,圓形如本品,扁形如北京故宮藏青花龍紋壽字紋者。其造型優雅秀巧,寓意吉祥,備受喜愛。瓶身所施茶葉末釉是一種結晶釉,因色若茶葉末而得名,創燒于雍正朝,屬明清官窯的名貴品種。且葫蘆為長壽象征,并諧音“福祿”,綬帶如意耳亦昭示吉祥,秀雅中蘊美好寓意,誠為皇家青睞之物。
參閱:《機暇清賞》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 2007.11 P206 Lot.60
《清代官窯瓷器史4》中國畫報出版社 2014.4 P842
《釣魚臺國賓館美術集錦》株式會社小學館 1997.7.1 P146 Lot.163
成交價:230萬
0323 清乾隆 廠官釉杏圓貫耳瓶
尺 寸:高41.6cm
創作年代:清乾隆
估 價: RMB 2,000,000~~2,800,000
拍品描述
款識:大清乾隆年制
來源:香港蘇富比1999年9月1日Lot.354
日本東京國家博物館 中國陶瓷展覽 1990年 Lot.704
說明:瓶為方器,直口,長頸,鼓腹,腹心突起杏圓,兩側設貫耳,通體施茶葉末純色釉。器身光素無雕飾,色澤蒼雅靜穆,富有天然韻致,尤顯溫婉爾雅、風韻雋永。底足圓潤而飾黑褐之色,以摹鐵足效果,觀之古意盎然,猶可辨趙宋遺韻。底款陰刻篆書“大清乾隆年制”,篆法精妙,筆力遒勁。
此式茶葉末釉于雍正之后的清宮檔案中稱為“廠官釉”,其名得于清代學者藍浦記述:“康熙年臧窯,廠器也。為督理官臧應選所造,土埴膩,質瑩薄,諸色兼備。有蛇皮綠、鱔魚黃、吉翠、黃斑點四種尤佳。”(《景德鎮陶錄》卷五)其中“鱔魚黃”無疑即是茶葉末釉的前身,唐英于《陶成紀事碑》中關于茶葉末釉記載為“一仿廠官釉,有鱔魚黃、蛇皮綠、黃斑點三種”,也沿襲了這一說法,并應用于清宮檔案。“廠官釉”當時便視若“秘釉”,御窯廠專燒僅供皇室使用。清代內務府檔案中記載乾隆皇帝曾多次過問廠官釉瓷器燒造的情況,而乾隆三年六月是檔案記載規模最大的一次燒造,器形多達八種,均是造型頗為古雅的瓶和尊,例如“廠官釉四方雙管杏元瓶”、“廠官釉三陽尊”、“廠官釉放大腰圓天祿尊”等,本品很可能燒造于此時。清代寂園叟《陶雅》中亦贊:“茶葉末以滋潤,鮮明,活潑,三者為貴矣。茶葉末黃雜綠色。嬌嬈而不俗。艷于花,美如玉,范為瓶,最養目”。
成交價:180萬
0324 明早期 龍泉青釉暗刻牡丹紋玉壺春瓶
尺 寸:高34cm
創作年代:明早期
估 價: RMB 1,500,000~~1,800,000
拍品描述
來源:香港蘇富比2014.10.08 Lot3690
說明:瓶撇口,長頸,溜肩,垂圓腹,圈足;器形修長飽滿,秀美挺拔,曲線玲瓏,線條優美。全器施青釉,釉色清淡瑩潤,宛如梅子出青,為龍泉之佼佼者。通體刻剔纏枝花卉,由頸部至足,分別裝飾蕉葉紋、回字紋、卷草紋,纏枝牡丹紋及蓮瓣紋,紋飾刻剔繁復清晰、刀工流暢利落。至明代,此類青瓷劃花玉壺春瓶,多當朝景德鎮官窯器為摹本,以同形制的青花、釉里紅作例,刻剔花紋與彩繪紋樣幾乎一致,如纏枝蓮紋、梔子花紋、或結實累累的葡萄紋。此瓶制作考究,保存至今,品相全美,極為珍貴。
北京故宮藏一件類似龍泉青瓷瓶,刊錄于《龍泉青瓷》,臺北,1998年,圖版161;另一例售于香港佳士得1991年10月1日,編號732;還有一瓶,頸部作如意云頭紋,出自DrAgon II珍藏,1976年11月29日售于香港蘇富比,編號452,及1996年11月5日,編號635,并錄于朱湯生,前述出處,圖14,此處提及其形制接近洪武原型,頁64。比較一件纏枝蓮紋玉壺春瓶,刊載于蘇立文,《Chinese CerAmics, Bronzes And JAdes in the Collection of Sir AlAn And LAdy BArlow》,倫敦,1963年,圖版95b;另一瓶刻葡萄紋,及類同此瓶之蓮瓣與回紋,載于康蕊君,《玫茵堂中國陶瓷》,卷3,倫敦,2006年,圖版1582。
類同之景德鎮作例,可參考一件釉里紅纏枝牡丹紋瓶,載錄于《世界陶磁全集》,卷13,東京,1981年,彩圖214;北京故宮藏一件青花纏枝蓮紋瓶,刊于《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青花釉里紅(上)》,香港,2008年,圖版14。
成交價:110萬
成交價:55萬
0340 清康熙 斗彩內云龍趕珠外云鶴紋盤 (一對)
尺 寸:直徑14.2cm
創作年代:清康熙
估 價: RMB 400,000~~500,000
拍品描述
款識:大清康熙年制
說明:盤敞口,淺腹,圈足。盤心以斗彩繪雙龍趕珠,蟠龍瞠目張吻,須發飄逸,軀干遒勁有力,五爪鋒利如輪,龍鱗排布細密有序,一絲不亂,周身火焰灼灼,風馳電掣,凜凜威儀,令人敬畏。且一龍由青花繪飾僅須發點彩,另一龍則粉彩裝飾,兩者交映,釉上釉下相映成趣,外壁繪仙鶴祥云,仙鶴翎毛整齊細密,婉轉婀娜,翙翙其羽,體態優美。龍鶴兩者姿態兇猛優美,對比強烈,和美得諧。主要紋飾以青花勾勒,內填紅、黃、綠、赭、等各種色彩,筆觸纖細,填彩準確。青花發色明艷,填彩異彩紛呈,設色飽滿,妍麗繽紛,深得斗彩技法之意趣。
清代是斗彩瓷器的高度發展時期,有繼承有創新,同時各自風格不盡相同。無論在造型,紋飾、色彩等方面都有突破性的成就。清康熙上承成化釉上彩色,又新增橘紅、赭石、翠綠、藍彩和黑彩。使釉上彩越加豐美瑰麗,胎釉精良,紋飾繁密,填彩工致,各色交相輝映,明快妍麗,極為難得,襯以潔白溫潤的釉面,更覺嫵媚動人,盛世工匠極高的制藝技術盡展無遺。
此盤白瓷胎釉俱佳,制作極為精心,釉面細潤、白凈度極高,比色地更能突出材料的質感和鮮艷色調。敷彩準確,施彩飽滿,鮮亮明艷,襯以品質卓越的素瓷白胎,靜動兼蓄,對比鮮明,雍容堂皇,具有豐富的表現力。繪制細膩精致,展示了康熙時期制瓷工藝的高超水平,龍鶴翎羽鱗片皆描繪的絲絲入扣,栩栩如生,筆繁不亂,進退有度,龍紋肢體繪制極具張力,鶴紋優雅溫婉,情態活靈活現的展現出來,富于動感。美輪美奐,賞心悅目,愈見圖案繁華富麗,吉祥喜慶之氣氛,實無愧于“爭奇斗艷”之斗彩之名,乃康熙官窯斗彩作品中一顆璀璨耀眼的珍寶,且成對出現,非比尋常,難得一見。
參閱:《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五彩·斗彩》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7.11 P213 Lot.194
《希爾德斯海姆羅埃默和佩利措伊斯博物館的中國藝術品》 P132 lot.50
成交價:58萬
0341 清雍正 斗彩壽字紋盤 (一對)
尺 寸:直徑14.6cm
創作年代:清雍正
估 價: RMB 350,000~~450,000
拍品描述
款識:大清雍正年制
來源:香港佳士得 2013年9月12日 Lot.1507
說明:此對小碟式樣優雅,嬌巧怡人,一如佳人麗質。胎釉渾然一體,溫潤如玉,修胎極為規整。其畫意精美絕倫,妍麗無匹。外壁描繪斗彩壽字桃枝,間以青花卷草紋,畫中碩果細葉,疏密有致,以渲染手法繪畫果實,淡雅柔麗,成功地表現出桃果成熟的嬌嫩質感。碗內心繪一株壽字紋桃樹,其下配以靈芝、瑞草、洞石,寓意“靈仙祝壽”。諸彩相配,青花恬靜淡雅,紅彩純正明艷,填彩準確,殊得妙韻。底款青花雙圈楷書“大清雍正年制”。
縱觀有清一代十三帝,胤禎是為最具藝術品味的皇帝,在位雖僅有十三年,卻為后世創造了豐富珍貴的宮廷藝術品。萬機之暇,常命內務府造辦處依其旨意制作各類玩物,御窯廠亦如此遙聽其命。因此,所制御窯瓷器深受其影響,素以精巧淡雅清新脫俗著稱。此對小碟所繪變形壽字桃紋為明嘉靖所創,原繪于青花、五彩瓷之上,清代演變成斗彩的品種。雍正時斗彩花卉冠絕一時,由宮廷畫師為之畫稿,交與御窯廠畫工能手臨摹而成,故本品較前代頗饒書卷之氣。一如《匋雅.卷上》評曰“成化彩瓷。吾見亦罕矣。吾以康雍兩朝所臨仿者。筆意生動活潑,宜高出乎嘉靖萬歷之上。”此對雍正斗彩壽字桃枝紋盤為雍正首創,乾隆之后則廣為流行。
參閱:《清代瓷器賞鑒》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5.1 P94 Lot.111
成交價:80萬
0342 清乾隆 仿掐絲琺瑯粉彩纏枝蓮紋花口折沿洗
尺 寸:直徑34cm
創作年代:清乾隆
估 價: RMB 800,000~~1,000,000
拍品描述
說明:本品乃摹仿銅胎掐絲琺瑯器而成,屬裝飾最雍容華麗的品類,展現了乾隆朝瓷器典型的奢華和綺艷之風氣。盤為折沿花口,直腹,平底。口沿起線描金,通體施松石綠釉為地,勻凈厚潤,清雅明快,盤心點繪輪花中間書“卍”字紋,四周繪以四朵妍放的寶相花,彼此之間點綴祥蝠銜盤結紋,交替清晰,相互輝映,構成福壽連年之意。折沿裝飾一周纏枝寶相花及紅蝠,與盤底呼應,外壁繪三組折枝寶相花紋為飾。全器布局主次分明,錯落有致。繪畫細膩精美,纏枝花卉紋飾婉轉多姿,工藝精湛絕倫,金彩璀璨奪目,諸彩絢麗濃妍,彰顯出皇家富麗堂皇的雍容氣質。
本品摹仿景泰藍主要體現在色彩、紋飾和款識方面,以松石綠釉摹仿銅胎掐絲琺瑯之色地,以金彩勾勒替換掐絲,紅黃綠三彩質感硬朗深沉尤見掐絲琺瑯之本色,當中寶相花是掐絲琺瑯最具標志性的紋飾,本品所繪寶相花之花瓣與花蕊色澤濃淡交替,一如景泰藍填施彩料之效果。
參閱:《北京文物精粹大系 陶瓷卷下》北京出版社 P261 Lot.301
《盛清的世界 康雍干宮廷藝術大展》龍美術館 Lot.1-3-12
成交價:88萬
0343 清乾隆 紅釉玉壺春瓶
尺 寸:高23cm
創作年代:清乾隆
估 價: RMB 800,000~~1,000,000
拍品描述
款識:大清乾隆年制
說明:清代官窯玉壺春瓶,歷來即為藏者所重。霽紅釉是清代皇室極為重視的一種釉色,為提高其呈色質量多次下旨監督。《清檔》載:雍正七年八月十四日,“郎中海望持出碎霽紅磁盤邊五塊。奉旨:此釉水甚厚,新燒得甚薄,不知是何原故,著伊照此破瓷釉水燒造,欽此。”故乾隆霽紅釉是在康熙郎窯基礎上,經過雍正督辦和年希堯、唐英等的努力下才獲得成功的。此玉壺春釉色紅艷亮麗,有永宣鮮紅釉和康熙紅釉風韻,而施釉之均勻,顏色之純正,甚至更善雍正。清人龔詢詩云:“官古窯成重霽紅,最難全美費良工。霜天晴晝精心合,一樣摶燒百不同。” 可知霽紅釉是清代燒造難度較大的品種,要燒得純正之霽紅釉并非易事。本品造型秀美,外壁滿施霽紅釉,顏色鮮艷,燒造精良,屬玉壺春中之佳品。
參閱:《清代單色釉瓷器特展目錄》國立故宮博物院 1981 P87 Lot.37
《清盛世瓷選粹》紫禁城出版社 1994 P231 Lot.78
《宮廷珍藏—中國清代官窯瓷器》上海文化出版社 2003 P346
《故宮博物院藏古陶瓷資料選粹·卷二》紫禁城出版社 2005 P259 Lot.229
成交價:118萬
0344 清乾隆 紅釉梅瓶
尺 寸:高22.5cm
創作年代:清乾隆
估 價: RMB 900,000~~1,100,000
拍品描述
款識:大清乾隆年制
說明:此件梅瓶直口圓唇,頸短細,豐肩,弧腹修長漸收,近底微撇,器形挺拔俊秀,線條柔美起伏,盡見迤邐之姿,底部青花篆書 “大清乾隆年制”款識,筆道精練有神,青花明快妍麗,實屬乾隆官窯極品。造型俊秀,胎質細膩,口內施凝潤之白釉,瓶身施濃艷之祭紅釉,釉質光亮,釉色均勻,釉色鮮美有如宣德之牛血紅,當為御賞珍玩,且成對傳世,殊為難得。
梅瓶,古代日常瓷器常見瓶形,北宋時期創燒,因口小僅容梅枝而得名,又以瓶體修長,稱“經瓶”。常作酒具使用,也可用來插花,以作陳設瓷,宋代后各朝各代都曾燒制,獨器身隨著各朝審美而有所變化,明清時期梅瓶從瘦長秀麗演變為矮而豐腴,無疑是人們審美觀念的變更。
祭紅釉為明初創燒之高溫釉,以明代永樂、宣德最著名,故也名“宣燒”,或“霽紅”,取其雨過天晴之霞霽之色。由于燒制技術要求高,加之燒制材料告缺,宣德以后便日漸衰落,直至清康熙重新燒制成功,雍干時又重達高峰,以后歷朝均有繼續燒制,但品質終達不到雍干時水準,故清代雍、干兩朝之祭紅精品當屬極品。據《景德鎮陶錄》載:“今廠器做‘霽紅’,而陶俗皆作‘濟紅’。其實‘祭紅’為是。蓋宣窯造此,初為祭郊日壇用也。”可知霽紅因其純正美麗的釉色為皇家祭祀太陽所用,所成瓷器為高規格禮器,至乾隆時期,紅釉瓷器更以祭紅釉為大宗,佳品輩出。清人龔詢詩云:“官古窯成重霽紅,最難全美費良工。霜天晴晝精心合,一樣摶燒百不同。”謂紅釉燒造不僅依靠人工,更賴氣候天成。
參閱:《清代宮廷生活》香港商務印書館 1985 P160 Lot.219
《故宮經典-清宮生活圖典》故宮出版社 2007.9 P146
《希爾德斯海姆羅埃默和佩利措伊斯博物館的中國藝術品》P84 Lot.26
成交價:1050萬
0345 清乾隆 礬紅寶相花紋甘露瓶 (一對)
尺 寸:高22.3cm
創作年代:清乾隆
估 價: RMB 800,000~~1,000,000
拍品描述
說明:甘露瓶,亦稱“藏草瓶”,為藏傳佛教陳設用法器。本品圓唇,直頸,頸下部有輪狀凸起,豐肩,腹下漸收,瘦脛,覆缽式圈足,內壁施白釉,外壁以礬紅彩繪飾。由上至下依次為回紋、朵梅紋、覆蓮紋、仰蓮紋、如意紋、變形覆蓮紋、折枝西番蓮紋、蕉葉紋、覆蓮紋。瓶型秀美,色彩協調,為藏族傳統造型與清代早期陶瓷燒造工藝高度完美的結合。甘露瓶是藏傳佛教專用法器,而御制甘露瓶尚有另外一種用處,即作皇室賞賜西藏僧侶之用。這與清朝帝王民族統治之措施不無關系。
通過尊奉藏傳佛教以加強中央集權,是清朝政府民族政策的重要內容。據記載,乾隆帝對藏傳佛教極盡虔誠,堅持每日打坐修持,并學習梵文和藏文,下令將雍和宮改為喇嘛寺,仿西藏桑耶寺于承德建普寧寺,又仿拉薩布達拉宮于承德建普陀宗乘廟,于紫禁城內仿西藏托林寺壇城殿筑雨花閣……凡此種種。藏傳寺廟的增多及法事活動的頻繁,促使了藏式法器及陳設的大規模制作,大量不同材質的法器(瓷器除甘露瓶外,尚有多穆壺、賁巴壺、金釉法輪、金釉無量壽佛等許多品種)經清帝的授旨而成形于造辦處,在此背景之下,景德鎮御窯廠在奉命惟謹的督陶官唐英的監督之下進行著繁忙的生產事宜。
《乾隆紀事檔》:“(乾隆十一年)二月奉旨燒造紅花甘露瓶,俱不要款。”“(乾隆十一年)五月初一日,唐英將按旨照樣燒造得:紅花白地甘露瓶四件……奉旨俱留下,其甘露瓶著唐英再燒造幾件。”“(乾隆十二年)二月二十九日,大臣海望來說:太監張玉傳旨:著傳諭唐英將甘露瓶陸續再做些來。”
甘露瓶始制于雍正朝,乾隆時多見,藏品見故宮博物院、南京博物院、天津博物館等所藏礬紅彩甘露瓶(清乾隆),瓶皆無官款,紋樣、造型與此瓶如出一轍,應同出唐窯。
參閱:《孫瀛洲的陶瓷世界》紫禁城出版社 2007.10 p222 Lot.161
《機暇清賞》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 2007.11 P360 Lot.128
《希爾德斯海姆羅埃默和佩利措伊斯博物館的中國藝術品》P150 Lot.59
《上海博物館藏品研究大系-清代雍正-宣統官窯瓷器》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4.1 P204 Lot.151
成交價:160萬
0346 清乾隆 青花纏枝蓮紋賞瓶
尺 寸:高37.3cm
創作年代:清乾隆
估 價: RMB 1,000,000~~1,200,000
拍品描述
款識:大清乾隆年制
來源:北京翰海 1995年
說明:有清一代宮廷御瓷的一些品種與器形始終前后相襲,每朝必備,每歲必制,舊檔稱“歲例供瓷”,青花賞瓶是為一例。賞瓶因其外形俊秀、線條柔美、比例協調,深得清朝歷代君王的喜愛。其器形為雍正督窯官唐英“參古今之式,動以新意,備儲巧妙”而奉旨審定的款式。初名“玉堂春瓶”,因雍正帝專用于賞賜功臣,賞瓶成了玉堂春瓶的專指代稱。傳世品形制基本相同,撇口,細長頸,圓腹,圈足。乾隆后每朝相襲,名稱、器形及用途從未改變,延用至宣統時期,成為清代瓷器生產中的一個傳統器型。賞瓶的器型優美,適合于在器上繪制紋飾,賞瓶賜于功臣之后,此器將被放置于較為明顯的地方,便于臣子觀賞,感受皇恩。一般采用固定模式的紋飾,頸部裝飾青花蕉葉紋,腹部裝飾纏枝蓮紋。其意喻深刻,“青”代表“清”,“蓮”代表“廉”,“青”“蓮”合在一起,包含著封建社會的意愿,希望時政“清廉”。品種以青花、粉彩為主。此件乾隆時期青花賞瓶,呈色濃艷微帶渾融,胎釉光潤堅致,寶光內蘊,紋飾繪畫精細,花大葉小,繁密細致,枝葉繪意流暢,飄逸自然,點涂技法運用自如。底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
參閱:《宮廷珍藏:中國清代官窯瓷器》 南京博物院、上海文化出版社?2003?P233
《故宮博物院藏古陶瓷資料選萃》卷二 紫禁城出版社 2005?P203?Lot.179
《孫瀛洲的陶瓷世界》紫禁城出版社?2005?P236-237?Lot.146
成交價:30萬
0347 清乾隆 窯變釉杏圓貫耳瓶
尺 寸:高30cm
創作年代:清乾隆
估 價: RMB 300,000~~400,000
拍品描述
款識:大清乾隆年制
來源:英國藏家舊藏
說明:貫耳瓶器形源自上古青銅器,宋代時開始出現瓷器品種。清代乾隆時期,高宗皇帝好古成癖,貫耳瓶因其端莊古樸的造型而得到乾隆帝的喜愛,當時景德鎮御窯廠因此燒造了大量釉色相異、器形有別的貫耳瓶供乾隆帝賞玩。本瓶即為乾隆朝貫耳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類,其口部略外撇,頸部兩側飾貫耳,腹部下垂,兩面分飾杏圓凸起,下承圈足。整器造型端莊挺拔、古樸大氣。瓶通體施窯變釉,釉汁豐腴斑斕,紅藍兩色,交織相融,燦若火焰。瓶底心陰刻“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
窯變釉是一種以銅紅釉為主,并添加多種金屬元素燒制而成的高溫釉,為唐英督理景德鎮御窯廠時仿鈞窯釉色所繁衍出的一個創新品種。鈞窯為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它將含有不同呈色元素的色釉融于一體,在窯爐中高溫燒制,釉料相互交融,自然流淌,在熔融過程中,呈現色彩斑瀾的釉色,千種風姿,萬般異彩。借用唐詩來贊美窯變釉恰如其分,“高山云霧霞一朵,煙光空中星滿天,峽峪飛瀑兔絲縷,夕陽紫翠忽成嵐”。
參閱:《釣魚臺國賓館美術集錦》株式會社小學館 1997.7.1 P144 Lot.161
《機暇清賞》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 2007.11 P242 Lot.78
成交價:80萬
0348 清乾隆 粉彩嬰戲游園圖瓷板 (一對)
尺 寸:125×35cm
創作年代:清乾隆
估 價: RMB 800,000~~1,000,000
拍品描述
記錄:法國 Clermont Ferrand 2008年7月10日
說明:此對粉彩瓷板長方式,紫檀為框,另上下嵌纏枝花卉瓷板,主心上繪嬰戲游園圖,畫中群山逶迤,綠樹掩映,假山靈石,遠處宮闕聳立,飛檐翹角,蒼松翠柏環繞,宛若仙境。遠山云漫霧嶂,廊閣曲折,孩童或湖中泛舟,或庭院之中嬉戲于洞石、花樹之間,或游龍燈,或是雙手持笙,或是懷捧蟠桃,或是握金元寶,或是點放鞭炮,場面熱鬧非凡,童趣蕩漾。整體筆墨疏秀清潤,人物神態尤稱佳妙,淡皴濃苔,毫鋒穎脫,墨法精微,令人嘆止。施彩輕薄妍美,設色淡雅雋永,益見蒼雅深厚之感,觀之彷如宋人之青綠山水翰墨。畫面中殿宇、亭閣皆用細筆界畫,異常規整,結構精微,氣勢雄偉,設色豐富鮮妍,表現建筑的莊嚴和富麗。
嬰戲圖寄托了人們希望多子多福,人丁興旺的美好愿望。此對瓷板色彩豐富,繪畫細膩工整,人物表情生動傳神,寓意喜慶吉祥,為乾隆官窯上乘佳作。
參閱:《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琺瑯彩·粉彩》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7.11 P138 Lot.121
成交價:30萬
0349 清乾隆 粉彩錦地“玉堂富貴”圖魚淺
尺 寸:直徑53cm
創作年代:清乾
估 價: RMB 300,000~~400,000
拍品描述
說明:器體壯碩,缸壁微侈,吸收了明代官窯龍缸的造型優點,給人以莊重之感,又加入了清人對于細節的把握,最終脫離了明代瓷缸的呆板之氣,規避了大器所帶來的審美缺陷。乾隆時期自詡盛世,所制器物也盡顯奢華,紋樣、色彩也與前朝后代明區別明顯。以“粉彩”而論,比雍正時期質感柔和,比嘉慶時期施彩得當。
本品通體粉彩繪飾,器壁以梅花錦地為底,繪飾四株折枝牡丹,牡丹吐萼含苞,風姿綽約,幾枝玉蘭橫欹而出,清雅柔美,粉嫩怡人,加之枝蔓翻卷,枝干婀娜多姿,盡顯風中搖曳俯仰之姿,畫意之雅猶如和風拂面,醉人心扉。自康熙官窯五彩“花神杯”問世以來,官窯逐漸充滿文人品味,滿人也深諳漢文化之底蘊。此器也可視為乾隆官窯對康雍兩朝官窯文化的總結與敬仰。此缸無論形態及畫工均體現了清代全盛期的文化縮影,雖然缸內已無游泳錦鱗,但其花卉的傳神,也足以另蜂蝶迷惑。其盛世的光芒,仍舊以一種無言的方式傳遞顯現,給與今人無限的想象空間。
缸類器物因其形制巨大,胎體厚重,故而在燒造過程中極易爆裂變形,成品率極低。本器器形周正,歷經百年保存較為難能可貴。且本品畫工一氣呵成,風格華美典雅,釣魚臺國賓館美術館有一件藏品與本品相同可資比較,應屬宮廷陳設大器。
參閱:《釣魚臺國賓館美術集錦》株式會社小學館 1997.7.1 P153 Lot.172
成交價:210萬
0350 清道光 粉彩“麗景雁來紅”圖蓋罐
尺 寸:高28cm
創作年代:清道光
估 價: RMB 1,300,000~~1,500,000
拍品描述
款識:大清道光年制
來源:香港蘇富比 2000.5 Lot.642
說明:罐為唇口,短頸,鼓腹下斂,圈足。蓋隆起,寶珠鈕,疊插式。蓋里、罐內以及外底滿施綠松石釉。蓋面、頸部、肩及近足處天藍地上飾粉彩紋飾,蓋面、肩繪朵蓮間蝙蝠和桃實;頸、足墻繪纏枝花卉。腹部以白釉為地,飾牡丹、桃樹、雁來紅,一雙紅蝠展翅飛翔,穿梭于枝葉間。釉色白如皚雪,粉彩紋飾施于其上,愈發清逸艷麗,加之畫面典雅,布局得當,展現出宮廷畫師的不凡功力。罐底中心以礬紅書“大清道光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整器造型大方,紋飾華麗,繁縟得當,工藝精美,堪稱道光御窯粉彩瓷之佳作。
此罐造型規整穩重,紋飾繪制精美,為道光時期之佳作。粉彩為道光瓷器的主流,裝飾以繪畫為主。此對罐的粉彩色澤淡雅柔和、清逸艷麗,紋飾寓意吉祥,具有乾隆朝遺風。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一件道光紅款粉彩花卉燈籠瓶,上面礬紅彩繪的雁來紅與此對罐上的如出一轍,顏色的鮮明對比令畫面更生動逼真,見1999年香港出版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琺瑯彩.粉彩》,圖版192號。日本淺野總一郎舊藏有一對清道光粉彩雁來紅蓋罐一對,估計為800萬港幣,曾亮相于香港佳士得2013年益清閣中國瓷器珍藏專場(香港佳士得,2013年5月29日,編號2025),與拍品近似,可資比較。
參閱:《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琺瑯彩·粉彩》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9 P189 Lot.167 P214 Lot.192
香港佳士得 2013.5.29 Lot.2025
《故宮經典-清宮盛世典籍》故宮出版社 2012.1 P049
成交價:280萬
0351 清道光 青花洞石芭蕉紋玉壺春瓶 (一對)
尺 寸:高29cm
創作年代:清道光
估 價: RMB 1,800,000~~2,200,000
拍品描述
款識:大清道光年制
來源:揚州文物商店舊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