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讓人咬牙切齒的歷史
一個讓人咬牙切齒的倒賣國寶的文物販子
彤閣,
在西方人眼里,
這里藏滿了寶藏、孕育著財富;
但在中國人眼里,
這里承載著一段舊中國恥辱的歷史,
“養肥”了一位讓人咬牙切齒的販賣國寶的文物販子……
傳奇的中國紅樓──彤閣,坐落在離凱旋門僅一公里有余之處,具體地址是巴黎第八區庫爾塞勒街四十八號。法國媒體稱之為盧氏塔,它曾經的主人盧芹齋曾用它做文物精英薈萃的沙龍,不間斷地在此展覽“囊括中國藝術的方方面面”,讓歐美收藏者學會欣賞中國墓葬文物。
彤樓內部
彤樓內部
盧芹齋本人
也因此成為一名備受爭議的人物:
有人說他是西方的“英雄”,
有人說他是“倒賣中國國寶的文物販子”。
盧芹齋
刻意隱瞞的身份
我和張靜江 是在大清國駐巴黎的大使館認識的
盧芹齋,出生于一八八零年,浙江湖州盧家渡。初名“煥文”;后改名“芹齋”。盧幼年失怙,初寄養于遠房的堂叔家,后入南潯張家做仆人。張家大少爺,就是日后國民黨四大元老之一的張靜江。
盧芹齋與家人的合影 后排右二為盧芹齋
大多數寒門子弟在得到一定的認同與社會地位之后,會對自己的白手起家深感驕傲。而盧芹齋并不是這樣,他對自己的出身諱莫如深。在發跡后的年月里,他常會對人說:“我和張靜江,是在大清國駐巴黎的大使館認識的。”
張靜江
事實上,在張家大宅里,當先天有殘障的張靜江一瘸一拐打網球的時候,身為仆人的盧芹齋總喜歡多逗留一會,在遠處頗為羨慕地靜靜觀望。而在盧芹齋發跡之后,最喜歡的運動恰恰就是網球。
張靜江及夫人
因緣巧合成了古董商
自從盧芹齋成了古董商 國寶就開始了流亡
一九零二年,張靜江任清廷駐法國商務參贊,出發時,他將盧芹齋──利索又漂亮的仆人,攜往巴黎。張靜江在巴黎開設“運通”公司,售賣中國的瓷器、字畫等。而盧芹齋從古董店學徒開始,刻苦學習各項業務,因為很快就學會了英語、法語,因而頗受老板賞識。慢慢的,他開設了自己的公司,成了老板。
上世紀三十年代 盧芹齋在其公司留影
盧芹齋在接待客戶
盧芹齋在自己舉辦的“中國北宋壁畫”展覽廳中
恰巧這時國內清政府垮臺,北洋政府執政,人心不穩定,故宮內的古物珍寶紛紛流失海外,盧芹齋憑借鑒別中國文物的本領,成功低價收購不少古稀珍品,推銷到歐洲市場,簡直一本萬利。漸漸地,他成為享有盛譽的中國古董鑒賞家,也成為歐洲華人中的名人。當然,這只是故事的一面。
盧芹齋在彤樓內接待客戶
接待客戶
接待客戶
釘在歷史恥辱柱上的一生
昭陵六駿中的二駿被盧芹齋以12.5萬美元賣掉
在國人長久的印象中,盧芹齋“應該被釘在恥辱柱上”。曾有學者統計,如今流失于海外的中國古董,約有一半是經他之手售出,他為了一件喜歡的東西,花錢盜墓不惜掘地三尺。
以上均為經盧芹齋之手流出的文物
左上:唐三彩駱駝一對 右上:商代青銅方罍
左下:北齊石雕 右下:五代壁畫
其中最為國人所詬病的,是他盜運昭陵六駿中的二駿。
一九一二年左右,傳言“盧芹齋主導了一樁著名的盜墓活動”,雖然他本人對此拒不承認,只是含混聲稱“(昭陵二駿)從地方政府買下,由軍閥護送進京”,“我是從第三方那里接手的”。但不論如何,昭陵六駿中的“颯露紫”和“拳毛騧”最后以十二萬五千美元賣給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刷新了當時的文物交易紀錄。二駿上岸后,長時間放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避風頭,賣方就是盧芹齋的公司。
昭陵六駿
昭陵六駿 拳毛騧
昭陵六駿中的颯露紫
在盧芹齋的晚年,他數次嘗試為自己辯解,他辯解的主要理由,就是因為中國的時局動蕩,流失出去的文物反而得到了更好的保護。
宋元木雕佛像辛西那提美人 盧芹齋舊藏
經盧芹齋之手流出的五代壁畫
“如今,公元十世紀的中國佛教壁畫安詳地懸掛在訥爾遜阿特金斯博物館中。它們并沒有隨廣勝寺一起在內戰的炮火中被毀”。盧芹齋一直嘗試為自己開脫“沒有任何一件文物是我從原址上偷來搶來的。”言外之意:不是我,是別人。
盧芹齋舊藏
盧芹齋舊藏
盧芹齋位于法國巴黎的文物庫房
盧芹齋還有哪些不為人知的經歷?一生販賣中國文物的他最后結局如何?今晚廣西衛視21:40《觀復嘟嘟》之《販賣國寶的人》,聽馬未都說說民國最大的文物販子盧芹齋極其復雜、充滿矛盾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