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圈內小有影響力的收藏公眾號
每日發布專業古玩文章 幫助提高收藏鑒賞能力
還等什么呢 趕快關注我吧
1899年,洛城邙山下,勘探隴海鐵路,古墓中發現三彩器物,以晦氣為由毀之。1905年,修建洛陽至開封鐵路,古墓中發現的三彩器物被文物販子運至北京琉璃廠古玩市場,無人問津。20世紀20年代,在北京古玩店的角落里,國學大師王國維和羅振玉慧眼識寶,引得中外收藏者始競相收購,自此,中國陶瓷史上的瑰寶——唐代三彩釉陶器蜚聲中外,大放異彩。
盛唐出華彩,因常用黃、白、綠三色為基本色, 得名“唐三彩”。唐三彩主要分布在長安和洛陽兩地,在長安的稱西窯,在洛陽的則稱東窯。因唐代盛行厚葬,達官貴族常將喜愛的‘三彩’器隨葬,平民效仿,使其逐漸發展為冥器常用品,實則,早于南北朝時期,三彩陶器已經廣泛應用于生活。
常見的出土唐三彩陶器有三彩馬、駱駝、仕女、樂伎俑、胡傭、枕頭等。其中的三彩駱駝,或背載絲綢,或馱著樂隊,仰首嘶鳴,身旁的駱俑則是赤髯碧眼,身穿窄袖衫,頭戴翻檐帽的胡人形象,二者共同繪就成一幅典型的“絲綢之路”畫卷。
雖然當下對于唐三彩與絲綢之路關系的討論基本上還很少,但唐三彩極富代表性的題材和造型,生動地展示了大唐王朝在絲綢之路上與各大外來文明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系,體現了一個民族處于生命力旺盛階段所洋溢出的蓬勃朝氣和高度自信。
唐代重新暢通了自長安經河西走廊、新疆、中亞直到地中海東岸數千公里的“絲綢之路”,曾與多個國家和地區交往,每年都有大批外國人來到長安進行貿易、求學,對他們生活習慣、性格特征的深入觀察和了解,也使得唐三彩中出現了很多異域的胡俑形象,他們大多深目高鼻,頭戴尖頂帽身穿翻領衣,或抱著西域樂器或牽著鳴駝駿馬,是唐王朝對外頻繁交往的真實寫照。
唐三彩中的生活用具也非常豐富,在造型上不僅借鑒了傳統金銀器、銅器式樣,更是廣泛汲取波斯和阿拉伯國家日常銀器及宗教神器中的造型特點,如鳳頭水注、獅形杯等新穎的形制,造型含蓄飽滿,生動挺拔,飽含著西域風情。
占據唐三彩很大比例的還有動物俑,品種不僅有常見的馬、牛,還有駱駝、獅子、鷹等等。動物俑中最為傳神的當屬駿馬和駱駝的形象,唐人愛馬,馬在社會生活擁有突出的地位,民間的生產勞動、繁忙的商業交通都離不開馬。但駱駝在關中與中原地區并不常見,史書中也很少記載。這些頻頻出現的駱駝,或與各類馬俑人俑相組合,或由胡人牽引,滿載貨物、用具,不能不令人聯想到古代的中外交通。
實際上,駱駝的生理特征與“絲綢之路”上的地理環境以及西域胡人的獨特文化習俗,共同構成了“絲綢之路”上一道靚麗的畫卷——駱駝性情溫順而執拗,耐力堅韌又頑強,能在炎炎烈日、水干草枯時找到生命之水,還能在漫漫黃沙、逆風飛揚中找到歸路,被譽為“沙漠之舟”,在古代絲綢之路商隊貿易乃至政治軍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也正因為此,唐三彩中千姿百態的駱駝形象,也被人們喻為絲綢古路文化交流的重要使者和歷史見證。
數千年來,正是這些駱駝在西域沙漠中像凌波劈濤的航船,接受人類的使命,用堅毅的腳掌踏出了一條連接歐亞的“絲綢之路”,蘊育出了以“胡漢”相融為特色的漢唐文化,為人類文明做出了巨大貢獻。(中華網)
古玩鑫
所有古瓷愛好者都在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