蟬,也叫知了。在演化變為成蟲之前生活在泥土之中,等脫殼變成蟬后,飛到樹上,飲露鳴唱,可謂出污泥而不染。《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對“蟬蛻于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的高潔極為贊賞,這也是人們喜歡以蟬的形狀作成飾品的緣故之一。玉蟬盛行于西漢晚期至東漢,多用作斂葬中含玉,放置于死者口中,取其清高絕俗,復活再生的意義。
其實早在幾千年前的新石器時期就已有蟬形飾品出現了,玉蟬也大約是那個時候誕生的。就其用途來講,玉蟬有三種類型:一種為佩蟬,佩帶身上裝飾和避邪;一種為冠蟬,綴于帽子上作飾物;還有一種為含蟬,是專放置死者口中的隨葬品。它們的區別是:蟬的頭部有對鉆成“∨”形象鼻孔的為佩蟬;蟬的腹部兩側打成通孔的為冠蟬;而蟬體無孔的通常為含蟬。人們認為蟬在秋涼之時從樹上鉆入土中,等春暖花開之時,再從土中鉆出爬上樹,能夠周而復始,生生不息,因此死者口含玉蟬寓意為由蟬引路而獲得重生。
玉蟬,漢代 ,白玉質,玉質溫潤,有玻璃光澤
秦漢玉蟬,線條簡練,以直線為多,琢磨平整,鋒芒銳利,刀法粗獷有力,故有“漢八刀”之稱。其后歷代所制玉蟬,與之相差甚遠。除了刀法、包漿之外,玉蟬的頭部形態也是鑒別其具體制作時間的依據,如:平頭玉蟬大多為西漢早中期所制,圓頭玉蟬大多為西漢中晚期所制,而眼珠突出廓外的玉蟬大多為西漢晚期制品。此后歷代玉蟬也都有其不同的代表性形制和特征。
商周玉蟬:用于日常佩戴,形制古樸,雕刻粗放。所用玉材質地欠佳,多為半石質。蟬頭眼大,身翼窄小成細長倒梯形;頭部中央有孔,用來穿繩。蟬身用簡單的陰線刻象征身體部位。
秦漢玉蟬:除少數尺寸略大,頭上有穿孔的屬佩飾玉外,基本上都是用作口含的葬玉。兩漢玉蟬多用新疆白玉、青玉雕成,質地很好。蟬身雕成正菱形,形象簡明概括,頭翼腹用粗陰線刻劃,寥寥數刀即成。蟬背部雙翼左右對稱,如肺葉狀。漢代玉蟬造型規整,變化較少。
南北朝玉蟬:玉蟬仍沿漢制,此時由于戰亂影響,玉料來源困難,玉蟬多數用滑石刻成,細部寫實味道加重,同漢代相比顯得更為逼真。
東晉以后幾乎見不到玉蟬了
宋代仿古風氣盛行,當然玉蟬也不例外。宋代以后的蟬多作為佩飾。
明代玉蟬:有薄片狀和圓雕兩種,多用粉皮青玉制作。明代玉蟬的紋飾線條雕工又粗又深,雙翅雕得較薄,腹部厚;翅膀不光有脈紋,還有無數的小圓點,好似艉明的一般;蟬腿有許多細小的腿毛,這是明代常用的做法,陰線刻得很密。在蟬的反面采用單撤刀法,使兩翅與腹部分開,兩翼張開,腹部凸起,增加立體感。腹部的皮紋從頸部開始,而前幾個時代玉蟬的皮紋都是在腹部的下半部分才有。
清代玉蟬;也有圓身蟬和片狀蟬。清代玉蟬是寫真手法與仿古紋飾同用,用料講究,紋飾分布稀疏明朗,線條多用陽紋線來雕刻,這是清代的特征。清代后期開始造假,民國時更為盛行。
玉蟬,漢代 ,青玉質,一側白色沁,蟬形,扁平。
古人特別注重玉蟬的分別,講究“以生為佩,以死為含”。古代玉蟬按用途分為唅蟬、佩蟬、冠蟬三種。唅蟬,即含在口中隨葬的玉蟬,一般刀工簡單,無穿眼;佩蟬則是用來當作佩飾的玉蟬,頂部有眼,以便于佩戴;冠蟬就是鑲嵌在帽子上的飾物,也無穿眼。
漢代之前,中國已開始流行“厚葬”,人們認為在棺槨里放上玉器,就能防止靈魂出竅,并以此借蟬的羽化來比喻人能重生。當時,達官貴人死后,入葬時大多手握玉豬,身穿金縷玉衣,口中含著玉蟬。這便是唅蟬的來歷和用途。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又賦予了玉蟬更多的含義。
文創大師出品
于是,一些人把玉蟬鑲嵌起來,佩在腰間,諧音“腰纏(蟬)萬貫”,或將鑲嵌的玉蟬在胸前的玉蟬取名為“一鳴驚人”,來為自己祈福增壽帶來運氣,這便是“佩蟬”。另外,權貴們還將玉蟬裝飾于頭冠之上,成為權勢與地位的象征,“冠蟬”因此得名。
玉蟬,西代 ,和田白玉,純潔無暇,透明瑩潤,為西漢晚期玉蟬代表作。
現如今,玉蟬的美好寓意依然為人們所鐘愛,關于蟬的玉器鑲嵌廣受歡迎。玉蟬手把件或掛件非常普遍,尤其以蟬為題材制作的吊墜最為流行。與許多藏友一樣,我喜歡玉蟬作品工整大氣、畫面動靜相生的感覺,欣賞把玩起來,總是別具韻味。
筆者曾見過一些優秀的玉蟬鑲嵌作品,鑲嵌精良,玉質縝密細潤,鼓翅而鳴,或為蟬身下雕刻一株繁枝茂葉的梧桐,似乎若有清風吹過,便會有一片樹葉飄然零落。如此清雅高貴,引人陶醉。
玉蟬,西代 ,白玉質,潔白度高,蟬身中間稍厚,兩邊扁薄,線條流暢。
初唐虞世南的詩《蟬》中,有“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之句,認為蟬聲遠傳的原因是由于蟬身居高樹之上,而并不是憑藉秋風,巧喻一個品格高尚的人不需要外在的憑借,自能聲名遠揚。詩句絕美,更是讓玉蟬在吉祥寓意之外,又多了幾分儒雅之感。
玉蟬,西代 ,青白玉質,形態優美,線條流暢。
美玉本就惹人憐愛,雕成玉蟬則常有畫龍點睛之妙。玉蟬中,既有玉的溫潤,也有蟬的清高,二者的結合堪稱完美,愈發凸顯典雅高貴,真可謂是“美玉成蟬聲自遠”——美玉在手,我仿佛聽見蟬聲鳴起,似在呼喚一個陽光明媚的夏天。
玉蟬,西代 ,青黃玉質,表面帶灰白色沁斑,漢八刀技法,工藝精湛。
玉蟬,西代 ,青白玉質,寫實風格,形體飽滿,紋理清晰,較為少見。
玉蟬,漢代,玉質青色。扁圓體,圓雕一蟬,蟬雙目略突,通身飾陰線,尾略尖,頭部至腹部有一直穿孔。
玉蟬,漢代,玉質青白色,有褐色沁。體扁,雙目突出與頭頂端平行,尾和翅呈三角形,首、尾和翅均飾陰線紋,頭部頂端有穿孔。
玉蟬,漢代,玉質白中泛黃,有黃色沁,溫潤細膩。器體扁平,中間略厚。蟬頭部雙目向外凸出,頸部斜磨出一道半月形凹痕,雙翅寬大并合攏,緊貼蟬背,翅長身短,尾部為三角尖鋒狀。
玉琀蟬,漢代,玉質青色,溫潤無瑕。體扁窄。正面翼翅長而窄,翼肩斜弧平緩,頂端兩眼斜凸于兩側,背部護翼線條彎曲自然有力,腹紋寬窄相等。頭部有一對穿孔。
玉琀蟬,漢代,玉質青白色,有灰白色沁。扁平狀,蟬形,造型簡樸, 生動逼真。
玉琀蟬,漢代,玉質青白色,細密光潔,有灰白色沁。“漢八刀”技法雕刻,線條流暢,簡潔有力。
玉琀蟬,西漢,玉質淡黃綠色。中間厚。線條堅挺,纖若秋毫,肉眼難辨,雕工細膩精湛。
玉琀蟬,漢代,玉質白色。局部有沁色白斑。通體扁長,中脊較厚,頭部雙目外凸,以寬陰線分別琢刻出頭、胸、腹、背及雙翅,尾和雙翅呈三角形鋒尖。刀法簡練,造型樸拙。
玉琀蟬,漢代,玉質白色,表面有鐵褐色沁。蟬體呈片狀,中部略厚。整體形象似常見的漢八刀形玉蟬,雕琢極其簡練,嘴前伸,兩眼外凸,翅尾尖。
玉質,一側有褐斑。蟬形,蟬上刻線俐落是所謂「漢八刀」風格的刻法,頂有一穿。漢代時,此類玉蟬常作為「琀」,含於死人嘴內。此類器原存清宮時,常與數件文物,合儲於一蒔繪清盒內。最長6公分 寬3.1公分。
青玉,有褐斑。全器呈蟬形,器身簡練刻劃出蟬形,頂有一穿,原於清宮時收藏於一雕漆盒內。最長5.7公分 寬3.1公分。
玉質,交雜土泌斑。全器呈蟬形,造型簡化,頂有一穿。長6.2公分 厚0.7公分。
青玉,玉色灰白有赭斑。全器為一立雕蟬,中央厚而邊緣薄,琢有首、頸、翅、腹等,線條簡單但生動,背後有象鼻穿,還有一貫穿首尾之通心孔,作為帽上之飾,此類蟬飾即稱作貂蟬。附木座。全高6.55公分 寬3.4公分 厚0.9公分。
玉蟬,商代晚期,長3.3厘米,最大厚1.3厘米,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1974年河北省藁城縣臺西村13號探方出土。表面黃色,內為灰白色,質粗。俯視相,伏狀。蟬頭與體比例適當,兩大眼外凸,雙翼掩合,尖尾。口部有一穿孔,孔對鉆傾斜,已殘。
玉蟬,商代晚期,長1.9厘米,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藏,1985年山西省靈石縣旌介村2號墓出土。白色,透明,圓雕。俯視相,呈三角形,雙目突起,用陰線勾勒出頭和兩翼。嘴有一孔,可佩戴。同墓**出土兩蟬,略有區別。
玉蟬,良渚文化,長2.2厘米,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1986年浙江省余杭縣長命鄉雉山村反山墓地出土。器呈淺黃色,以凹凸的弧線刻劃出眼、翼,線條流暢,對稱和諧。皆面平整,留有割痕,鉆有一對小隧孔。
玉蟬,商代晚期,長3.1厘米,寬1-4厘米,厚0.65厘米,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藏,1991年山東滕州市前掌大商代遺址4號墓出土。青灰色,嘴尖突出,兩側圓眼微鼓,頸部刻兩道平行線居中刻三角紋并以直線延伸分出雙翼,兩翼并攏。以直線分出腹背兩面。腹部前端兩側刻圓角三角紋,之間以V形紋相連,腹間至尾有五道弧形紋。刻紋間涂有朱彩。形象較逼真,為裝飾品。
玉蟬,秦,長4.8厘米,寬2.5厘米,陜西省西安市文物局藏,1983年陜西省西安市南郊北池頭村墓葬出土。玉白色,禪體略呈橢圓形,僅刻出頭部、背部及腹部。背部凸起,雙眼位于頭部兩側,兩眼間飾鋸齒紋,以陰刻細線勾勒雙翼。雕刻簡單而形象,頗為生動。
玉蟬,西漢,長4.4厘米,寬2.7厘米,厚0.3厘米,中國歷史博物館藏,1951-1952年湖南省長沙市伍家嶺漢墓出土。玉白色,有褐斑。體扁平,正面呈弧形略凸起,琢刻呈蟬形。前面兩側有外凸雙目,后面為蟬身和雙翼。背面齊平,刻有線紋。雕琢簡樸,磨制光滑。
玉蟬,西漢,長6.2厘米,寬3.1厘米,厚0.95厘米,河南省商丘博物館藏,1978年河南省永城縣芒山鎮保安山漢墓出土。玉青白色,光潔明亮。通體扁長,兩眼突出。刀法簡潔,形象逼真。
玉蟬,西漢后期,長4.7厘米,南京博物院藏,1974年江蘇省盱眙縣東陽7號墓出土。羊脂白玉,滑潤光亮。體寬扁,頭部雙目外凸,尾和雙翅呈三角形峰尖。正反兩面均以陰線刻飾。簡樸生動,形象逼真。
玉蟬,東漢,長6.4厘米,寬3.3厘米,河北省博物館藏,1959年河北省定縣(今定州市)北莊漢墓出土。玉白色,細膩光潔,晶瑩無暇。呈扁平狀蟬形,中心稍厚,雙目外凸,以寬陰線分別琢刻出頭、胸、腹。背及雙翅。造型典雅簡樸,形象逼真。
玉蟬,六朝,長6.4厘米,南京博物院藏,1956年江蘇省南京市光華門外石門坎六朝墓出土。玉青白色,有白色浸蝕斑,質溫潤。雕刻成蟬形,頭部雙目外鼓,尾和翅尖呈三角形。正面以陰線刻出首和雙翅,反面以數道直線刻出腹和尾部。線條剛勁簡樸,系漢八刀風格之延續。
玉蟬,東晉,長6.3厘米,寬3.1厘米,南京市博物館藏,江蘇省南京市**門外郭家山東晉墓出土。玉青白色,蟬身中間厚,兩邊薄,用陰線刻畫出蟬的頭、身和翅。尾和翅尖呈三角形峰尖,下腹刻有七道橫線。紋飾簡樸,形象逼真。
臺北故宮博物院館藏玉蟬
臺北故宮博物院館藏玉蟬
臺北故宮博物院館藏玉蟬
臺北故宮博物院館藏玉蟬
臺北故宮博物院館藏玉蟬
臺北故宮博物院館藏玉蟬
臺北故宮博物院館藏玉蟬
臺北故宮博物院館藏玉蟬
臺北故宮博物院館藏玉蟬
臺北故宮博物院館藏玉蟬
臺北故宮博物院館藏玉蟬
臺北故宮博物院館藏玉蟬
臺北故宮博物院館藏玉蟬
臺北故宮博物院館藏玉蟬
臺北故宮博物院館藏玉蟬
臺北故宮博物院館藏玉蟬
臺北故宮博物院館藏玉蟬
臺北故宮博物院館藏玉蟬
臺北故宮博物院館藏玉蟬
臺北故宮博物院館藏玉蟬
臺北故宮博物院館藏玉蟬
總之,鑒定和評估古玉,既需要細微觀察,也要全面分析;既要抓住微觀,更要把握本質和整體的真實性,切忌以偏概全,放大或忽略局部。只有排除每一個細微處假的可能性,進而歸納、演繹和推理,最大限度地將感性和理性結合起來思考和判斷,才能獲得最大的真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