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室興起,兩漢玉器從春秋戰國時期的新奇多變,向大度氣魄莊嚴經典方向轉變,同時還演變出了新的工藝技術,這同國家的高度統一與社會經濟軍事強勢的歷史背景息息相關。
明人高濂《遵生八箋·燕閑清賞箋》:“漢人琢磨,妙在雙鉤,碾法宛轉流動,細入秋毫,更無疏密不勻交接繼續,嚴若游絲白描,毫無滯跡。”漢代玉器的琢玉工藝,鏤空技藝的應用更加普遍,鏤雕、圓雕及高浮雕的玉器作品明顯比前代增多,裝飾用玉已達到很高的藝術水準,飽滿的外輪廓弧線與各種大小不同、長短不一的弧線的協調配合;毫發畢現的“游絲毛雕”工藝,爽利粗狂的“漢八刀”斜刻于法,無不給人以充滿張力的視覺感受。漢代神仙思想日漸成熟,關于長生升仙之想象,使得藝術品中神人、飛仙、神獸迭出,形象絢爛多姿,充滿浪漫奇幻之美,表現了漢人對生命永恒的一種強烈欲求。
漢 玉辟邪 8 cm. 4,956,000港幣
青白玉,施圓雕、浮雕工藝,描繪異獸辟邪一只,曲頸昂首怒吼、前胸低沉,后臀隆起、體態雄健。獸身以繁復相連、縱橫交錯的卷云紋裝飾,飛翼浮雕出廓,羽紋鏤空,亦作卷云紋樣,凌空翻飛,襯托神獸如穿行云中,靈動飄逸,彌漫著神秘氣息;尾巴自然向下垂,繞回左后足形成一圈,弓箭步神態威猛生動,矯健有力。辟邪是傳說中的神獸,形體似獅子,肋帶雙翼。古人深信辟邪有超自然力量,可驅邪除穢,佑福兆祥。
戰國 玉雕谷紋環 8 cm. 80,240港幣
玉質青黃色,有大面積赭色沁。體扁平,器表碾磨光潤。有內廓、外廓,廓為斜高窄廓。玉環兩面紋飾相同,為浮雕谷紋,谷粒排布規整,刀痕較深。此環玉質溫潤,雕工精良,為典型的戰國谷紋環。
戰國 青白玉勾連紋劍首 5.4 cm. 30,000-50,000港幣
玉質青白色,于劍首側部有黃褐色沁。圓形,厚片狀,中部微凸,以四組勾連云紋為飾,中間為網格紋棱塊。外環內傾,略呈斜坡狀,飾有隱起的勾云紋,邊緣環刻一道弦紋。劍首背面有鑲嵌時起固定作用的孔眼與環形凹槽,用以與劍柄相連。
玉劍首為鑲嵌于劍柄端的玉飾件,早于西周時期已經出現,如這類中部高起若半球狀的劍首,常見于戰國晚期至西漢早期。此劍首時代特征鮮明,雕工精致,為戰國實用玉雕的典型。
漢 白玉帶沁獸頭佩 6.5 cm. 94,400港幣
玉質白色,有赭色沁斑。體扁平,中部略厚,邊緣略薄。上雕獸首,大眼,細眉,長鼻,尖齒,有雙角內卷。身呈心形,邊側為斜坡面,邊飾“V”字形陰刻較長勾云紋,中有倒三角形陰線紋,內刻三道上彎弧線。背面平直,佩身紋飾與正面相同,獸頭五官以陰刻線表示,幷于頸部、肩部及底部掏挖五個半圓形槽,當系嵌附之用。此佩造型別致,碾磨光潔,雕刻精細,線條流暢。
漢-魏 白玉帶皮龜鈕印 2.5 cm. 80,000-120,000港幣
玉質青白,印身為正方形,印文為陰文篆書“魏宣”。印身玉質白凈,其上有以原皮巧作而成的立雕龜鈕。龜呈趴臥狀,其身較高,昂頭向上。龜殼中部鼓凸,四周呈坡形向下,其上有以陰線雕琢出的六邊形龜背紋,分布均勻有致。龜鈕造型生動,頗具憨態。
漢 玉豬 12 cm. 35,400
青玉,玉料受沁呈鶏骨白色。兩件一對。豬作臥伏狀,長柱形,脊背弧圓,底面平。頭部削斜幷窄收,以陰線界出目鼻、四肢,嘴長幷平齊,眼細。吻上以兩條陰刻線示皮褶,四肢收于腹下。局部有斜刀陰刻,琢制疏朗、明快。尾部有橫穿圓孔,可用于系掛。
西漢 白玉帶沁蒲紋出廓雙螭龍璜 15.6 cm 118,000港幣
本件螭龍紋玉璜,璜身呈扇形出脊,開光內琢蒲紋,大而細密,顆粒飽滿微微凸起。上方頂鏤雕如意形云紋,中央穿孔,適于佩戴;下方聯結鏤雕螭龍一對,為中軸對稱式,兩螭對視,上吻相接,作走地姿態,龍身修長,昂首挺胸,長角如綬,拖至腳下,尾部鏤雕連接至璜身尾端,于璜上陰刻形式呈現,構思異常巧妙。此璜形制規正,對稱考究,琢紋精細,一絲不茍,螭龍流暢自如,鏤空通透,不僅增加了立體縱深感,也使畫面變化多端,富有情趣,下方的鏤雕出廓雙龍精美絕倫,尾部之創意亦彰顯出濃濃漢風。
商 玉雕弦紋箍 5.5 cm. 41,300港幣
玉質白色,有裂紋,幷褐色、白色沁。體為圓筒式,上下口沿外擴,中部略顯束腰,筒壁較薄,內壁光滑。外壁雕凸弦紋六組,其中最內為兩組三道凸弦紋。此器凸弦紋的制作,為商代琢玉新工藝“雙陰擠陽”,即以幷列兩條陰刻線使中間突起部分形成陽線,體現了商代琢玉工藝的進步。
此器玉質細膩油潤,包漿厚重,工藝精湛,為商代玉雕精品。
春秋 玉雕蟠虺紋環 7.2 cm. 82,600港幣
環取青白玉圓雕而成,因千年浸染呈秋葵黃色,玉質堅密,色澤溫潤。環身外壁浮雕連續蟠虺紋,蟠虺發須根根分明,紋飾飽滿,刀法流暢,瑰麗神秘之中又現高貴古雅之氣,彰顯神獸紋飾之氣韻,極近裝飾之妙。
漢 玉鏤雕螭龍劍璏 12 cm. 100,000-150,000 港幣
劍璏為古代玉具劍飾,呈長方形,前后兩端內卷,背后有長方形孔,用以穿插腰帶。在古代是地位和權利的象征,玉劍璏是貴族特有的配飾。 此件漢代劍璏,具有典型西漢立體化的風格特征,以高浮雕和極具張力的曲線來表現動感。劍璏上高浮雕螭龍,在有限的面積內與鳳鳥面面相對,夸張的S形軀干充滿著強勁的運動張力,鬣須飛揚身畔,卷曲如意,瑞意之間,霸氣十足。尤為少見之處是本品為高浮雕螭龍結合鏤雕工藝,十分珍罕,極見功力。
戰國 玉鏤雕螭龍紋璜 8.5 cm. 150,000-200,000 港幣
玉質細膩,表面油亮。玉璜以鏤空雕“幾”字形螭龍紋,盤結在玉璜中。中間為一龍首正面,兩側螭龍呈中軸對稱,向兩邊游走。螭龍細部以線刻描摹。鏤空與線刻相輔相成,使玉璜呈現通透玲瓏,清新精致的藝術效果。玉璜,在中國古代與玉琮、玉璧、玉圭、玉璋、玉琥等,被《周禮》稱為是“六器禮天地四方”的玉禮器。戰國玉璜不僅數量眾多、形制繁雜、流播地域更為廣泛,還出現了諸多精美絕倫、巧奪天工的嶄新品種。
漢 玉雕雙鳳紋出廓璧 8.8 cm. 300,000-500,000 港幣
圓璧兩面刻谷紋,在圓璧的兩側分別刻有雙鳳站立。雙鳳以鏤空雕成,造型古樸,形態生動。漢代玉器有明顯生活化的趨勢,制作技藝上也有很大提高。漢代以前的玉雕大多以造型為主,漢時則發展了透雕、刻線、浮雕等多種裝飾加工方法。出廓璧有往往是漢代玉璧中構圖最為別致的,將圓璧的輪廓外再加輔益紋飾,打破了圓環獨有的和諧。此璧將浮雕與鏤空的方法相結合,呈現出玲瓏古樸的美感,是漢代藝術審美與工藝技巧皆佳的精美作品。
戰國 玉魚 10.4 cm. 295,000港幣
玉質瑩潤,雕刻極富裝飾感。裁出魚形,在其上以精細線刻表現出圓眼、魚鰓、魚鱗等細部特征。魚鱗細密而排列整齊,魚鰭以短線密密組成,呈現線條不同形態的美感。魚尾部雕琢一朵幾何形浪花,豐富了玉魚的形式感,表現出高超的設計巧思。
南北朝 青白玉虎 4 cm. 50,000-70,000港幣
玉為青白色,局部有褐色沁,圓雕一臥虎。虎眼圓睜,虎鼻長直,虎口大張。四肢幷為一排,兩前肢中間有鉆孔,可穿繩系掛。虎尾較粗壯,呈“S”形貼于內身側。虎背部有橢圓形黑褐色原皮,以巧作為之。
此玉虎掛飾,造型設計精巧,俏色運用到位,雕工古拙、質樸,將老虎溫順而又憨態可掬的瞬間如實再現,展現了玉工獨到的技藝。
南北朝 黃玉鳥 5 cm. 94,400港幣
玉質黃綠,瑩潤光潔。片狀,圓雕正視展翅立鸮,整體略呈方形。正面琢出頭與尖嘴,雙目圓凸,聳肩,雙足幷立,以陰線琢出鸮爪,收于腹下。背面頸部有一對鉆孔,鉆痕深闊。此玉鸮,周身平素,幷無贅飾,以粗狂陰線界出鸮各部大型,風格簡約,刀法遒勁,為小件立體圓雕精品。
漢 青玉漢八刀豬 10 cm 295,000港幣
漢八刀玉豬一組兩件,形制相同。青白玉質,局部有沁色。圓雕,長柱形。豬作臥伏狀,吻部前凸,陰線刻出三角形雙眼,以簡練的漢八刀刻出五官、四肢、尾的輪廓,器體底部則隨形琢成平面。雕琢手法概括性強,簡潔明快,雖寥寥數刀,卻極具藝術感染力。不泥形似,但求神似,頗顯“漢八刀”之神韻。
漢 青白玉浮雕螭龍紋劍璏 8 cm. 100,000-150,000港幣
青白玉質,玉質瑩潤細膩。劍璲呈長條形,正面高浮雕兩螭龍,細身長尾,兩兩相望,匐于璲面,身形婉轉流暢,極具動感。兩端微微下卷,弧度自然,下部的一側有長方形穿孔,便于革帶穿過。通體拋光后劍璲明凈光亮,清新秀逸。
玉劍璲是裝飾在兵器鐵劍上的一種玉劍飾。玉劍飾分為四種,鑲在劍柄頂端的稱為劍首,穿在劍柄與劍身交界處的叫劍格,嵌于劍鞘外供穿帶懸掛的玉件稱玉劍璲,鑲在劍鞘下端的為劍珌,古人統稱之玉具劍。玉具劍興起于春秋戰國,至漢代達到極盛。此劍璲設計巧妙,工藝精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