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中國的收藏界,大家十分看重高古器物上出現的龍型紋飾。古玉上雕琢的龍紋必然是人們的最愛,并會將此器賦予帝王級高層次的想象,借以提高自己的收藏價值,而戰國時期的古玉恰恰就能符合人們的這種奢望。
在遠古時期的中國,新石器時期晚期的紅山、良渚以及殷墟時期是我國古玉制作的高峰期,其數量、創作意念、品質和技藝有著不可比擬的歷史地位。經過漫長的歷史演變,華夏社會又迎來了一次古玉的藝術復興— 東周,尤其是體現在了短短幾百年間的戰國時期。
公元前475-221年史稱東周戰國,虎踞龍盤的諸侯各王實行了前所未有的政治改革,激發了生產力的迅速發展,極大地擴充了各主要諸侯國的國力,以便實現他們擴展國土與掠奪領地野心。這種龍騰虎躍之勢,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藝術復興”的新篇章。
精彩奪目的戰國時期玉雕上的龍紋,皆有別于歷史上各朝各代的龍型紋飾。古人以窺見的天龍為創作元素,極盡藝術夸張的想象力,以歷代繼承相傳的細膩雕琢手法,表現出了在時代的歷史聚變過程中國家的興起與諸王的爭霸中,所獨具的龍紋題材,那就是極度的扭曲和頗具張力的蜿蜒造型。中華龍的形態意識由此得到了空前的鞏固與提升,造型更加成熟,表現出了姣姣的王者風范。正是這種攀登民族藝術的巔峰之舉,吸引了人們一次次地去觀摩去鑒賞,去汲取其中的營養精華。
臺北故宮藏品:戰國/龍形佩(一對) 各長20.5cm 寬7.8cm 厚0.75cm
青綠玉,局部灰黑斑;器表多薄沁一層灰白斑。雕作一對盤旋繞轉,氣勢矯健的大龍。雖然體積甚大,但以絲線穿系之,仍十分平衡。兩面花紋相同。卷鼻與長鬣分別向前后伸展,下頦作圓弧形,龍口上下顎以分,腮邊刻飾雕有斜格紋的盾形圖案;似蛇的體軀,又附加各式卷勾;龍體上滿雕谷紋,谷粒多排列成行,卷勾上常雕有毛束紋。為典型的戰國風格。
考古出土以及流散或傳世的,成對戰國玉龍形佩為數甚豐,但鮮有尺寸如此長大,而品相端莊,雕工精致的佳品。這應為當時最高級的貴族,始能擁有的,象征身份的玉佩。
古老中國視死如生的墓葬習俗,給后世子孫帶來了無數的寶藏。古人們萬沒想到的是,這些埋入地下的數以千年的禮器、祭器和冥器,給后來的人們提供了最好的原始物證,借以打開那緊閉的遠古文明之門。正是通過考古發掘,人們認識了戰國時期的玉文化與它的歷史地位和作用,并極大地豐富了館藏的內容,使我們今日有幸去目睹它們的芳顏,這對已逝的靈魂來講,也可能是一種美好的升騰與再生。
下面幾圖為國內幾個考古所的出土藏品:
芝加哥藝術博物館
芝加哥藝術博物館
臺北故宮
臺北故宮
臺北故宮
臺北故宮
荊州博物館
荊州博物館
荊州博物館
荊州博物館
荊州博物館
荊州博物館
荊州博物館
荊州博物館
近幾年來拍場上的高古玉拍賣由于大陸資金的廣泛介入更加風起云涌,精品不斷涌現,資金的充裕和古物的稀缺,加之價值上漲的幅度可觀,使得不少潛水的精品回流市場,可圈可點。
下面這件龍形佩拍品以淺浮雕技法,琢一「S」形玉龍,龍首回望,昂首張口,龍身卷曲有如波浪。龍腿龍爪配合整體適當調整大小,使之渾然一體,設計巧妙,造型生動。龍身布滿規整劃一的谷紋,只在龍頭、爪等細微處不作紋飾。螭龍身形健碩,肢體柔韌。整體布局飽滿,充滿張力,雕工蒼勁,線條嫻熟流暢。龍是古代玉器最常見的圖案,不同歷史時期,龍的形態各不相同,戰國時期以「S」形龍最為常見,表面多飾谷紋、勾連云紋等。此件刀法爽利生動,顯出雄健剛毅的氣質;清晰的刀路使紋飾更顯得立體而有力度,亦有優美之沁色,古意盎然。
以下列圖均為拍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