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陶瓷有哪些特點?
元代制瓷工藝在我國陶瓷史上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元代的鈞窯、磁州窯、霍窯、龍泉窯、德化窯等主要窯廠,在前代的基礎上,仍繼續生產傳統品種,景德鎮在制瓷工藝上有了新的突破。
首先是制胎原料的進步,采用瓷石加高嶺土的“二元配方”法,提高了燒成溫度,減少了器物變形,因而能燒造頗有氣勢的大型瓷器。
瓷石
高嶺土
其次是青花,釉里紅的燒成,使中國繪畫技巧與制瓷工藝的結合更趨向成熟,釉下彩瓷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
元 青花獸耳蓋罐
高安博物館藏
元 青花云龍紋荷葉蓋罐
高安博物館藏
元 景德鎮窯釉里紅轉把杯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元 釉里紅地白花暗刻牡丹紋玉壺春瓶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最后是顏色釉的成功,高溫燒成的卵白釉、紅釉和藍釉,是熟練掌握各種呈色劑的標志,從而結束了元代以前瓷器的釉色主要仿玉類銀的局面。
元 卵白釉印花云龍紋盤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元 紅釉印、劃花云龍紋盤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元 藍釉白龍紋大盤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造型與紋飾
元代瓷器的主要造型有罐、瓶、執壺、盤、碗、匜和高足杯。
罐是元瓷中一種常見的器物,瓶類似梅瓶、玉壺春瓶為常見,碗也是元瓷中常見的器物,有敞口和斂口兩種。盤是元代瓷器中主要用器之一,傳世品也較其它器物為多。而高足杯是最流行的器型。
元 青花云龍紋帶蓋梅瓶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元 印花銴沿匜杯
望野博物館藏
元 青花鴛鴦臥蓮紋花口盤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元 青花詩文高足杯
高安博物館藏
元代瓷器的裝飾方法有刻、劃、印、貼、堆、鏤、繪等多種。在元代青白瓷大型器物上,尚多見劃花裝飾,但這種裝飾方法已不占主要地位,盛行的是印花裝飾。印花除在樞府器和青白釉瓷器上大量采用外,紅釉和藍釉器物上也有印花。
元 白地剔刻花卉紋圓枕
望野博物館藏
元 青釉單耳杯
元 霍縣窯仿定窯白釉印花牡丹紋盤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元 青釉花口高足杯
青花的紋飾,分主紋與輔紋二類。瓶、罐的腹部和盤心,為主要紋飾,其它為輔助紋飾。常見的作為主題紋飾的有植物,如松、竹、梅、牡丹、蓮花、菊花、牽牛花、芭蕉、靈芝、山茶、海棠、瓜果、葡萄等。動物如龍、鳳、鶴、鹿、海馬、螳螂、獅子等。
元 青花花卉紋執壺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元 青花云肩牡丹紋帶蓋梅瓶
高安博物館藏
元 青花一束蓮紋高足杯
高安博物館藏
除上述這些紋飾內容外,歷史故事題材極為盛行,如周亞夫細柳營,蕭何月下追韓信,蒙恬將軍,三顧茅廬等,都被作為元青花瓷器的裝飾畫面。它與元代戲曲小說和版畫的發達有著密切的聯系,明清兩代瓷器上人物故事內容無疑受到它的重大影響。
元 青花鬼谷子下山圖罐
元 青花“昭君出塞”圖罐
日本出光美術館藏
元 青花蒙恬將軍人物玉壺春瓶
湖南省博物館收藏
元青花的裝飾特征是層次多,畫面滿,但由于處理得當,主次分明,渾然一體,并不給人以瑣碎和堆砌的感覺。
元代的青花,時代特點很明確。這時使用的鈷料有進口與國產兩種:進口料繪畫的青花色澤濃艷,釉面有黑色斑點,所謂“至正型”的一類大件青花器,多采用進口料;國產料的青花色調與進口料的濃艷顯然不同,沒有黑色斑疵,紋飾比較簡單草率,多用于小器件。
元青花上的斑疵
文中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平臺,謹致謝忱!
本期責編:黃芊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