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國瓷器是一個與中國可以劃等號的偉大發明,在英文當中China一詞據考證一說源自波斯人對大秦帝國(Chin或Qin)的稱呼,另一說源自于中國瓷都“景德鎮”在北宋之前的古稱:昌南的讀音。北宋真宗景德元年置景德鎮,以皇帝的年號賜鎮名,可謂千古一絕。在西方人的眼中中國的陶器的萌芽與發展脈絡在時間周期上并不明顯早于中亞、西亞、埃及文明創造的陶器,但是自商周時期就出現的原始青瓷,和秦漢時期趨于成熟的早期青瓷(學術意義上真正的瓷器,而非陶器或處于陶與瓷中間狀態的炻器)卻讓西方整整追趕了2000年。整個西方國家要到18-19世紀中葉才掌握了燒造瓷器對于溫度、火候、釉水、胎土、配比等一系列技術難題的攻克,而在此之前瓷器、絲綢、茶葉、香料讓西方的白銀與財富源源不斷的流入中國。這也是為什么西方在工業革命之后為了遏制這種對華貿易的巨大逆差而誓要向中國傾銷鴉片,并用堅船利炮撬開中國的國門。這也是為什么西方對于中國人所熟知的“四大發明”并不津津樂道,但是任何一個稍有文化的普通人都知道China(瓷器)是中國的偉大發明 -- 通常我們也稱瓷器為“第五大發明”,盡管在時間上,瓷器早于造紙術(東漢)、印刷術(宋)、指南針(唐-宋)、火藥(唐-宋)其中任何一個四大發明。
瓷器,特別是古代官窯瓷器,作為一種工藝品、藝術品其所承載的歷史、文化價值不容小覷。瓷器收藏領域素有:明看成化、清看雍正,所指的就是清代瓷器以雍正為頂峰,器如其人雍容、華貴、中正,而明代瓷器的桂冠則折枝于成化一朝,千奇百怪、萬紫千紅,胎、釉、工藝、紋飾具精。
成化皇帝在位于明代中期,經歷過二帝三朝的30年動亂,成化皇帝登基后寬仁英明,即位之初就為于謙平冤昭雪,當時曾有大臣追論景泰廢立事往,憲宗切責說“景泰事已往,朕不介意,且非臣下所當言。”,并恢復明景帝帝號。文治上曾仿效宣宗親耕耤田,體諒民情,蠲賦省刑,任用賢臣,考察官吏,勵精圖治,善政史不絕書,儼然為一代明君,朝廷多名賢俊彥,百姓得以休養生息,史稱成化新風,堪稱與仁宣之治媲美,朝鮮、琉球、哈密、烏斯藏、暹羅、吐魯番、撒馬兒罕、日本、蘇門答剌等國紛紛入貢。憲宗又親自編寫了《文華大訓》一書,以垂訓子孫。人口方面在成化十五年(1479年)中成為終明一代的人口峰值,達9,496,265戶,71,850,132人,反映當時處于有明一朝之盛世。
俗語云:盛世收藏、亂世黃金,成化皇帝是一位與千古一人的藝術家皇帝宋徽宗齊名另一位的酷愛書法、繪畫、瓷器藝術的皇帝。結合實物和史料記載來看,成化瓷器存世量大且質量高超,與傳統意義上的“粗大明”截然不同,明代民窯胎體粗厚,畫工不甚精美,與官窯瓷器不可同日而語。理解這一點還需要了解明代的官府手工業制度。元、明至康熙36年間,是屬于官府籍奴隸制時代,在明代陸萬垓的《江西大志》、王宗沐的《江西大志》都記載了明代御窯廠的官匠分工協作制度,乾隆時期的《浮梁縣志》中引用《物產志》中記載明代隆慶5年時景德鎮的明代御窯廠就有官匠300人,而雇傭而來的民匠倍于此,外加各種雜役過千人。根據《故宮瓷器錄》記載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清宮舊藏隆慶朝瓷器僅12件,而成化瓷器579件,正所謂量大且質精,由此數據推斷成化時期御窯廠的工匠、雜役數量應遠多于隆慶時期。出于眾所周知的原因,臺北故宮成化瓷器量大另一方面也說明成化瓷器品質精絕,格外受后人矚目,因此1930年代故宮文物南遷后,大批成化瓷器才會輾轉流向臺灣。
近30年來,隨著中國大陸經濟騰飛,大規模的基建讓天南海北的交流溝通更加便捷,特別是隨著新農村建設、南水北調等大型跨地域的基建項目推進,國內出土文物日益增多,成化瓷器終于露出了它浩繁璀璨的本來面目。成化瓷器作為中國瓷器史上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對成化瓷器整理與研究,還原成化瓷器的璀璨與輝煌是我們愛瓷之人的使命。
從已知和發現的成化彩看,明代憲宗成化瓷器的美輪美奐、精美絕倫為歷朝歷代所不及,品種之多樣,瓷彩之精妙,器型之講究,胎質之細致,前無古人,后無來者,堪與宋瓷,元瓷、清三代瓷器一并,稱為中國瓷器的四大里程碑。
成化彩為何獨步天下,究其原因,與憲宗皇帝對瓷器的喜愛及鑒賞力不無關聯。也因其畫工精妙,明末地理學家王士性在《廣志繹》中記載:“成窯用色淺淡,頗成畫意,故宣不及成。然二窯皆當時殿中畫院人遺畫也”。因此,可以得出結論,成化彩瓷器繪畫的摹本“皆當時殿中畫院人遺畫也。”還因其瓷胎胎質如玉,胎體通透,且不乏胎釉一體,加之用料講究,彩瓷豐富,多有色階,所用黃彩,綠彩,御用唯成化彩摻金,金光熠熠。且有不可復制之姹紫(通差紫),為精絕之彩。從現在我們已知傳世和出土器里,斗彩,五彩,琺瑯彩等上都大量使用姹紫色。器型多樣,品種多樣,幾乎囊括所有瓷器之品種還有大量創新,且工精藝細。成化瓷亦見仿宋之汝,官,哥,鈞等各大窯口器皿。
本文旨在普及成化瓷器鑒賞知識,領略成化彩瓷的美輪美奐,以期世人了解中國瓷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明憲宗成化皇帝對中國瓷文化的承載和貢獻,感佩和敬畏中華瓷文化的博大精深。
成化瓷器鑒賞綜述
成化瓷器的鑒定無外乎關注七件事情,它們分別是:老化、器型、胎土、釉水、工藝、紋飾及款識。這7條鑒定要點要通盤配合才可能會做出一個全面綜合、邏輯自洽的鑒定結論。縱觀歷史,大多數專家、藏家和玩家通常會流于膚淺、流于片面、流于一招制敵。比如某位著名專家會說道成化瓷器胎體為肉紅胎,那么如果不是肉紅胎的瓷器就一定不是成化瓷器?另外一位專家會說:成化瓷器的青料為平等青,發色淡雅,那么如果是濃艷的蘇麻離青為青料就一定不是成化本朝瓷器?琺瑯彩被故宮專家們廣泛的認定是康熙末年創燒成功,那么成化款的瓷器上出現了琺瑯彩就一定是后仿、偽造的?以上的例子是要告訴我們,以偏概全、以點帶面的種種鑒定邏輯都是流于膚淺化、極端化、偽科學化。真正的科學鑒定是眼學(經驗)結合科技(微觀觀察、科學測試),并輔助以邏輯嚴謹的推導而得出令人信服,并能在實踐中不斷驗證和調優的。
成化瓷器千變萬化,沒有浸淫于此道的藏家是很難明白這一點的,成化一朝23年,瓷器風格不可一概而同,大體上分為三個階段
1. 成化早期: 成化元年-七年(1465-1471)
2. 成化中期: 成化八年-成化二十一年(1472-1483)
3. 成化晚期: 成化二十二年-成化二十三年(1484-1485)
早期成化的風格比較容易判斷,有宣德朝遺風,特別是青料依然大量采用蘇麻離青(西亞或非洲青料),發色深沉,與成化中期平等青為主的淡雅風格迥然不同!早期成化瓷器胎足處的火石紅極為明顯,款識也與中后期相差甚大;另,姹紫在成化各期都有使用,晚期較少,釉質也顯得更稀松,但是早期與中期的姹紫微觀觀察特征略有不同。當然,成化早期的器型也相對更為厚重,比如成化斗彩蛐蛐罐、斗彩雞紋盤、青花天字罐、斗彩天字罐在胎壁厚度上都較中后期為厚。
成化早期葡萄紋蛐蛐罐
中期成化可以用八個字形容:創意無限、萬紫千紅。胎土、釉水、紋飾、工藝都是有明一朝登峰造極的時期,這一時期的官窯(供御)瓷器產量根據史料記載每年都數以萬件(套)計,絕大多數最終都以賞賜瓷的形式重新流入民間,中國古人素有告老還鄉的習俗,這也是為什么近年來伴隨新農村建設推進到廣大鄉村,大量古代官窯瓷器會重新浮出水面。無它,但量足矣。
成化中期高士紋斗彩蛐蛐罐
成化晚期斗彩梅瓶(內含古酒)
晚期成化太監當道,法度不公,御窯廠的生產量有增無減,但是原料品質下降,明顯的可以看出釉水稀疏、胎土不夠瑩潤、繪事、款識粗糙的特點 -- 這一時期時間雖然短暫,但是因為朝廷大量賞賜,常有一次性賞給官員數百件瓷器的記載,因此存世量不小,細究發現瓷器燒造在這一時期有敷衍了事的特征。而接續的弘治一朝則新人新氣象,風格突變,弘治皇帝素以節儉、樸素而聞名,單色釉瓷器(如弘治雞油黃釉)、白地或色地上加刻劃紋飾類瓷器大行其道。到了正德一朝,青花瓷器、琺華彩類瓷器又受到重視,但是官方慕古仿制前朝瓷器并無太多實物佐證,民窯尚有少量仿制,但是風格與成化本朝特征迥異。到了嘉靖-萬歷朝,因為麻倉土用盡以及青料轉為回青,鑒定區分亦無難度。以下圖的嘉靖仿成化斗彩天馬紋天字罐為例,青料呈現出明確的回青發色,很容易判斷為嘉萬時期作品。諸如此類,配合以綜合鑒定流程,區別成化朝瓷器與后朝瓷器只要方法得當并無太大難度。
嘉靖仿成化斗彩天馬紋天字罐
典型回青發色特征
成化瓷器雖千變萬化,但是整體而言可以分為如下七個大類:
1. 成化青花(含青花釉里紅、釉里紅)
2. 成化斗彩
3. 成化五彩(含釉下五彩、釉上五彩)
4. 成化琺瑯彩(含琺瑯彩描金)
5. 成化瓷胎掐絲琺瑯彩
6. 成化琺華彩(含琺華彩+斗彩)
7. 成化單色地、色釉彩瓷(紅彩、紅釉、甜白、黃釉、緑釉、金彩等等)
還有一些瓷器屬于復合多種工藝于一身,出于簡化討論的目的,筆者把這些瓷器也會歸類為以上7種之一,另,因成化斗彩是一個后朝文人意會創作出來的一個概念,筆者在這里把斗彩也算作廣義五彩的一部分加以討論。
成化青花
成化青花是明代中葉青花藝術的代表,這個時期的青花一改永宣以來雄健豪放的風格,而以玲瓏奇秀,端巧工細而獨步本朝,為世所珍成化青花所使用的青料不僅有國產平等青(又稱坡塘青),在成化朝前期也大量使用進口蘇麻離青,前者發色淺淡而呈灰藍,柔和雅致,呈色穩定,而后者則濃艷深沉,有時兩種青料也會混合使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綜合的效果,再襯以潔白溫潤的胎釉和纖細典雅的紋飾,十分脫俗。成化紋飾線條纖細,似國畫中之小寫意(通常結合一些工筆的畫法,工寫結合),瀟灑又不乏細膩,多用雙線勾勒填色法。
成化青花夔龍紋(香草龍)天字罐
(成化中期)
成化青花瓷器器形多為小件,近些年出土器增多,亦不乏大器,有各式杯、罐、缸、碗、盤、壺為典型器,器形豐富。釉色如脂如玉,造型玲瓏俊秀,胎體細潤晶瑩,胎質純凈,厚者,質如美玉,薄者,玲瓏透體,胎體在光線透視下,呈牙黃色、肉紅色或牙白色。青花料精選純正,釉面肥厚滋潤,色調柔和寧靜。有鑒于此,后世習慣上把成化青花被推為明代八大時期(洪武、永樂、宣德、成化、弘治、正德、嘉靖、萬歷)之冠。成化以降明、清、民國、現代皆有仿制(尤其是弘治、正德、嘉靖、萬歷、清三代),但綜合胎釉、款識、繪工、老化等各項因素來判斷沒有可以亂真者,尤其是在弘治-正德之后由于完全棄用平等青料,以及嘉靖中期后麻膏(經多年發酵的麻倉山麻倉土)已絕,仿制更是難上加難。
成化五彩(含斗彩)
成化朝沒有斗彩稱謂,當時稱''青花間裝五色''。明《萬歷野獲編》記載,“本朝窯器,用白地青花間裝五色,為古今之冠,如宣窯品最貴,近日又貴成窯,出宣窯之上”。
清中期《南窯筆記》,成書時間大約清雍正至乾隆時期)中寫到:“成、正、嘉、萬俱有斗彩、五彩、填彩三種。坯上用青料畫花鳥半體,復入彩料,湊其全體,名曰斗彩;填彩者,青料雙勾花鳥、人物之類于坯胎,成后復入彩爐填入五色,名曰填彩;其五彩則素瓷純用彩料填出者是也。”此段記載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南窯筆記》是出現“斗彩”之說最早的一本著作,于是,斗彩之稱謂沿襲至今。如果把勾邊的釉下青花換做釉上墨彩(黑彩),那么就成了宣德朝創燒的宣德五彩,從工藝技術角度上看它們之間的主要區別在于釉下、釉上之分,而后才是彩料之別。同樣,嚴格意義上的成化五彩,通常會用釉上紅彩描邊,內填它色,這是工藝上與斗彩嚴格區別的最大之處!
乾隆時的《陶說》謂:''成窯以五彩為最,酒杯以雞缸為最。''《博物要覽》,明谷泰撰天啟年間(1621—1627)刊行,談到成化彩器形時說:“成窯七品,無過五彩。葡萄敞口扁肚靶杯,式較宣杯妙甚。次若草蟲子母雞崗(缸)杯,人物蓮子酒盞,五供養供盞,草蟲小盞,青花紙薄酒盞,五彩齊箸小碟,香合,各制小罐,皆精妙可人。” 從以上文字可以看出,最晚在明末,人們既已經認為成窯瓷器以五彩為最。此文字也明確告訴我們,成化瓷器分為7個等級,等級最高者和最為稱道及佼佼者是''無過五彩'',而不是我們今天認為的斗彩,斗彩在成化朝時,稱謂''青花間裝五色''(既釉下青花+釉上五彩工藝的瓷器),而''青花間裝五色''不是五彩。
大批量成化彩瓷的出土,大開了我們的眼界,出乎意料地給了我們一個全新的甚至有些難以置信的視野,使我們突然明白祖先們有著如此鬼斧神工的工藝水平,讓我們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五百年多前制瓷業的祖先們的匠人精神,也同時了解了明憲宗皇帝的審美,也領略了憲宗皇帝在瓷器制作上的極盡奢華,在吸盡了我們眼球的同時,也改寫了中國的瓷器史。
廣義的成化五彩,遠不止單純的成化五彩(狹義成化五彩,如下圖所示),還包括琺華彩、琺瑯彩、金彩、各類色釉地彩等,其中琺瑯彩又包括瓷胎畫琺瑯和瓷胎掐絲琺瑯(又稱瓷胎景泰藍)等。
成化五彩姹紫嬰戲長頸瓶
讀我們所有關于琺瑯彩的介紹,實際上說的是瓷胎畫琺瑯,文獻記載始于清代康熙朝,其實真正的瓷胎畫琺瑯早于明代成化朝,有文獻記載,唐代就有來自域外進貢的琺瑯器皿,而元代墓葬里就已經出土了為數不多的瓷胎掐絲琺瑯器皿,入明以來,除了洪武一朝未見瓷胎畫琺瑯瓷器,永樂、宣德均有做工精美的瓷胎或銅胎琺瑯器物。我們現在所熟知的銅胎掐絲琺瑯,既景泰藍,也是最早見于元代而這個名字和明代景泰朝關聯,則是民國年間古董商人間的張冠李戴、以訛傳訛所致。大英博物館藏的一只碩大無朋(高63cm)的銅胎掐絲琺瑯龍紋大蓋罐就是有明確的宣德朝的特征與款識(如下圖)。
大英博物館藏
宣德銅胎琺瑯龍紋蓋罐(高63cm)
大英博物館的這只銅胎五爪龍紋蓋罐因在口沿處有明確的紀念款以及御用監造款識,以及造型、工藝符合十五世紀上半葉的工藝特征而被確定為宣德本朝燒造。此罐與同期燒造的各色銅胎宣德爐可謂異曲同工。德國希爾德斯海姆(Hildesheim)小城的博物館,西爾德斯海姆R&P博物館(Roemer- und Pelizaeus-Museum Hildesheim)館藏有三件中國瓷胎掐絲琺瑯(瓷胎景泰藍),都是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葉由曾在清廷工作過的德國人(Roemer先生等,該館以其名字命名)捐贈至該館。該館據悉有歐洲大陸第二大的瓷器收藏(筆者注:歐洲各大博物館中,若按中國瓷器藏量排名,第一名當屬大英博物館,第二名則無定論),但其主打藏品為古埃及和南美秘魯文化遺存,而中國古代瓷器則名不見經傳,因此國內外對此類瓷胎琺瑯彩器物知之甚少,以至于時至今日體制內的專家仍然堅稱“琺瑯彩”瓷器最早出現于康熙晚期,可謂無知者無畏。
當代著名瓷器收藏鑒定專家耿寶昌在其《明清瓷器鑒定》一書中給成化五彩下的定義是:“成化五彩為釉上彩,主要施彩為紅彩,黃彩,綠彩和色如赤鐵之詫紫色”。該描述把成化五彩解讀為釉下彩顯然是受限于成書時所見成化五彩器物太少,從我們今天已知的國內外館藏和私人收藏,以及結合近些年出土器可以看出,成化五彩不僅有釉上五彩,還有工藝更加繁復的釉下五彩,另外還有琺瑯彩、琺華彩、五彩描金、琺瑯彩描金等等。成化五彩,除紅彩、綠彩(深綠與淡綠兩色階)、黃彩、姹紫色之外,還見施金彩、黑彩、藍彩、褐彩者,釉彩、、紋飾、胎土(肉紅、牙黃、牙白)與器型組合可謂千變萬化、層出不窮。
故宮博物院的王光堯先生的《明代宮廷陶瓷史》中曾根據《故宮瓷器錄》統計過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有579件成化瓷器,類型涵蓋各式碗、杯、盤、盞、瓶、罐、碟、盅、洗、爐,北京故宮博物院也有相當數量和樣式的成化瓷器,世界范圍內館藏的成化瓷器總計超過3,000件,但是如果幼稚的認為這就是存世的全部成化瓷器的數量,那就是一派胡言了,即便是舉世聞名的天字罐,曾經有不少專家說全球僅17件(不超過20),似乎不這么說就沒辦法證明其稀有、珍貴,但是筆者和數位藏家都藏有超過這個數目的天字罐,而且在品級和類型豐富程度上也遠超目前館藏的天字罐 -- 青花、甜白、斗彩、釉下五彩、瀝線琺華彩、紅彩描金、祭紅、黃地綠彩、外斗彩內畫青花等等不一而足。
成化夔龍紋(香草龍)天字罐(肉鴻胎)
(成化中期)
另據《江西省大志·陶書》(江西地方志)依據傳世實物記載的紋飾有:龍、鳳、孔雀、云鶴、獅子、蓮池、魚藻、花鳥、花果、嬰戲等圖案。但從今天可見傳世和出土的成化瓷器的紋飾則遠超此案,常見的還有雞紋、天馬紋、高士紋、仕女紋、雜寶紋、神仙、人物紋等等,可以說幾乎囊括了所有的動物、植物、人物、宗教(道教、佛教)類型的紋飾。
以雞紋為例,史料記載兼實物驗證有青花雞缸杯、斗彩雞缸杯、五彩雞缸杯、金彩雞缸杯、描金琺瑯彩雞缸各式杯、盞、瓶、盤等數十種器型和釉彩工藝。
2.8億“天價”雞缸杯
金彩雞缸杯(成化中期)
潔白的瓷胎上只用金彩描繪紋飾,視覺沖擊力不言而喻,“金碧輝煌”的皇家意味呼之欲出,其層級和珍貴程度遠超同類斗彩或青花器物。
另一個顛覆點在于,成化朝顯然也成功的燒制了低溫釉瓷器,下面這對成化款胭脂紅地琺瑯彩描金、姹紫雞缸杯就是最好的證明。而此前體制內專家多數認為清代康熙-雍正朝才成功燒造出低溫胭脂紅釉瓷器,這一發現把時間軸向前提了至少200年。
低溫胭脂紅釉描金琺瑯彩雞缸杯(一對)
(成化中期)
成化琺瑯彩
成化琺瑯彩也可以視作廣義成化五彩的一個子類,但是出于其工藝的特殊性和復雜性,我們依然在此將之單列為一類。成化琺瑯彩的常見特點是以在素白胎上以一種或多種琺瑯料為地,主體紋飾以金彩描邊,內填各色琺瑯彩料。
以下面的將軍罐為例,整體紋飾自蓋鈕而下分為8層,以金線為分隔內外琺瑯料由于堆填而高于金線,整體呈現出一種厚重、豐腴的層次感。值得注意的是其中的姹紫色卻與成化五彩或斗彩瓷器中的姹紫特征高度一致,此亦為成化瓷器特征鑒定的重要依據之一(其它依據還包括:胎土特征、修足特征、款識特征、器型特征、老化特征、其它工藝特征等等,不一而足)。
琺瑯彩瓷器此前常被保守地認為是康熙末期才燒造成功,而成化琺瑯彩瓷器重現天下證明了中國工匠最遲在明中期就已經熟練掌握了燒造琺瑯彩瓷器的技藝。事實上,再早的宣德、永樂朝都有發現琺瑯彩瓷器實物,更早的元朝也有成功燒造琺瑯彩料瓷器。所謂,琺瑯彩(enamel)實際上指的是進口彩料 -- 元朝的海陸貿易極為發達,既然能燒造出青花瓷,內府燒造出琺瑯器也就無足為怪了,而有明一朝鄭和七次下西洋又為明廷帶回大量琺瑯彩料,經歷過空白期三朝(正統、景泰、天順),再加上景泰朝短短7年尚有“景泰藍”燒造,成化朝23年,皇帝鑒賞情趣又高山仰止,沒有理由不燒造出與斗彩、青花、五彩風格迥然不同的琺瑯彩器物!
成化描金琺瑯彩姹紫嬰戲紋將軍罐
(成化中期)
成化琺華彩
成化琺華彩的全稱當為成化瀝線琺華彩。琺華彩創燒于元朝,知名于明代,實物為證,永樂朝既以燒造出精美絕倫的琺華瓷器,而其后一直未有中斷。瀝線琺華彩工藝復雜,色彩豐富,通常一件器物上有超過5種以上色色彩,但是簡單的一、兩種色彩也能營造出一番簡約、素雅的風味,如下面的鏤空香爐就是個很好的實例。
成化瀝線琺華彩藍地黃花鏤空香爐
(大明成化年制款)
大明成化斗彩開光嬰戲紋
瀝線琺華彩天字大罐(高20cm)
(成化中期)
成化色地、色釉彩瓷
成化瓷器最后一大類為色地、色釉彩瓷,常見的有:
單色地+單色釉
單色地暗刻紋飾
單色地+青花(描金)
單色地+琺瑯彩(描金):這一類也可被歸為琺瑯彩系列
單色地+琺華彩:此一類常被歸為琺華彩類
下圖所示的一對天字罐分別是黃地綠彩龍紋與紅釉地暗刻龍紋的設計風格,紋飾、釉色雖不一樣,但是器型、款識明顯出自同一撥景德鎮御窯工匠之手。
成化龍紋天字罐
(黃地綠彩、紅釉暗刻龍紋)一對
下面這只暗刻龍紋盤,以寶石藍釉覆蓋表面,器表有明顯的開片,器底為玉璧底,胎土為典型的麻倉土,潤澤細膩,微觀觀察胎土晶瑩剔透,底足中心掛釉,上書大明成化年制六字三行青花款。這一器型在弘治時期也比較常見,但是龍紋的特征非弘治一朝,而具有典型的成化朝中后期特征,使用痕跡不多,為典型的窖藏瓷器。
大明成化年制寶石藍釉五爪龍紋盤
下圖中的紅釉描金嬰戲紋天字罐繪事精細,整器趣味盎然、光可照人、貴不可言,其層級當屬天字罐中極品,試問這樣的器物與2.8億元雞缸杯如何比較?
成化紅釉描金嬰戲紋天字罐
(成化中期)
成化色地、色釉瓷器前邊萬化,各種色彩、器型、紋飾的組合大概可以數以千計,筆者做過一個簡單的測算:色彩種類 * 器型種類 * 紋飾種類 = 20 x 30 x 20 = 12,000種可能的組合數目, 而成化瓷器似乎的確踐行了這一測算,綜合筆者多年來對館藏、個人收藏成化瓷器的研究,成化瓷器至少有上千種不重樣的組合。反觀今天的中國企業,抄襲成風,不以為恥反以為榮,有何顏面面對先人。
制作工藝特征
成化瓷器常被冠以“成化無大器”的說法,但是這句話非常不精準,如何定義“無大器”? 20cm、30cm還是40cm?一切都是相對的,成化瓷器雖以小件器物知名,但是大器也并非從未燒造。所謂成化無大器,大抵是因為成化官窯以制作高足杯、酒杯、盤、碗、盞、瓶、罐等小件瓷器為主,亦有瓷塑,器型小巧俊美,做工極好。成化彩品種繁多,以各種人物小杯、盞、雞缸杯、葡萄紋杯、葡萄紋小碟、天字罐等均為成化官窯代表作,但大件器物,特別是成化早期的梅瓶、蓋罐,乃至一些異型器物,如下面這只青花斗彩姹紫如意,青料深沉處吃入胎骨,有鐵銹斑,如意頭部、尾部和中間部位都采用鏤空工藝,器型明顯承自宣德時期。整體來看,成化大型器物長度或高度都有超過40cm甚至60cm以上的實物,器型風格上延續宣德一朝遺風。
成化斗彩鳳紋如意
(成化早期)長50cm
成化官窯瓷有厚胎、薄胎兩種,色如白玉,質地純潔細膩。薄胎瓷,胎體通透,薄胎瓷胎釉一體,迎光透視呈牙白色或肉紅色,加上釉層肥厚,如羊脂玉一般,微觀下觀察成化胎質晶瑩剔透,有如精細的優質白糖一般,不可方物。厚胎瓷常見于大中型器物,如各類瓶罐或異型器物,早期成化瓷厚胎的比例較高,而中后期則比例較低。
成化釉下五彩三秋杯
(一對、成化中期、薄胎瓷)
成化瓷釉面細潤。青花瓷底釉微閃青色或略顯灰青。具有羊脂玉般的質感,釉層肥厚滋潤,光潔無瑕。成化彩瓷彩色鮮艷,畫面清澹雅逸,各種瓷彩有各種不同風格。以雍容華貴著稱的成化五彩(琺瑯彩),以高貴金燦著稱的金彩,有以工精藝細著稱的法華彩,有以清新淡雅熱烈兼而有之著稱的成化斗彩器皿,有以濃艷熱烈明快著稱的成化五彩,有以清新淡雅著稱的成化青花,亦有釉里紅,青花釉里紅等等。從已知瓷彩種類、器型、胎質、彩料、創新等各方面,成化彩瓷為有明一朝官窯之最,即便是縱觀整個歷史長河中的彩瓷,除了薄胎纖細以失蠟法工藝巧奪天工北宋柴窯釉下五彩和各類色地、釉柴器,器型碩大的元代五彩與琺華彩瓷器,永宣時期的各類琺瑯、琺華彩,以及后世清三代的琺瑯彩、粉彩瓷器堪與之媲美,余下各朝均不足以與成化彩瓷同日而語。
成化瓷器底足前期中期與后期相差甚大。前期多為糊米底,呈火石紅,深淺不等。常見細白砂粒粘連在足底,或見黃褐色或黑褐色的斑點,觀之類似于燒焦的米飯,糊米底的稱謂源于此。中期成化的修足精細異常,糊米底的現象并不常見。晚期的修足則略顯草率,略有江河日下的味道。成化瓷器各個時期通常會有足內靠近足壁積釉處釉面呈現出淡淡的綠色 -- 業內稱之為“湖水綠”,可作為成化瓷器的一條鑒定原則之一。 但是,凡事都有相對性,單憑此一條不可作為支持或反對的絕對金科玉律!尤其是一些極品成化掐絲琺瑯彩,底足內沒有一絲湖水綠,成功斷代鑒定還需要依賴其它因素。
成化底足 - 糊米底特征 (早期成化)
成化底足 - 成化中后期
成化款識
成化官窯瓷器款識雖然沒有像宣德瓷器那樣 -- 宣德款識遍器身,但是也可謂多種多樣,具體歸納為如下幾類:
釉下青花六字三行雙框款
釉下 青花六字三行雙圈款
釉上金彩六字三行雙圈款
釉下青花六字單行款
天字款(暗刻或青花,后者更為常見)
萬字款(通常與六字青花雙框款并存)
各種御賜、廟號款(如:御賜昭德宮珍藏款、憲宗皇帝宮廷御用款等)
早有各類專家曾“臆測”成化款識童體老功,巧拙二字大概是被濫用的最為廣泛的,筆者以為,成化一朝23年,生產官窯瓷器最初在3地:景德鎮、浙江處州之龍泉、河南禹州之鈞窯,明早中期為節省開銷,成化皇帝下令供御瓷器歸于景德鎮御窯廠一處綜合生產,即便如此實物說話,也絕非一人縮寫。書法、筆法明顯呈現多種姿態,相信至少10人寫款,而功力高下區別極大。多數兩岸的故宮款拙劣不堪(完全談不上什么“巧拙”二字),試問下面圖中的故宮藏成化瓷器款識,你看到一點點巧的意味了嗎?
故宮藏成化紅釉盤底足款識
可以想見的是,以上這類故宮藏瓷,如果不是清代收入宮中的,就是解放后民間捐入的,成化一朝,這種水平的瓷器絕無可能成為供御瓷器,大抵是會被賞賜給官員流入民間的。
還有的人認為成化款識童體老功,當為成化皇帝親筆,這更是不學無術、一派胡言。成化元年成化皇帝親筆的著名工筆畫作品一團和氣圖,請問上圖中的拙劣款識與成化御制親筆題詞有任何可比性嗎?
成化御制工筆畫《一團和氣圖》
一般而言,成化款識如果非要分出等級高低,結合器物本身的規制(器型、公用)可做如下嘗試性分級:
1. 御賜款、廟號款
2. 金彩款
3. 暗刻款(頗為少見)
4. 青花款
各種御賜昭德宮珍藏款
各類成化胎質與款識
成化紋飾
成化紋飾之多,不勝枚舉,除了對前朝常用紋飾有所繼承發展外,還尤其鐘愛一些創新型紋飾,如世所熟知的雞紋、八仙(含暗八仙)紋、秋葵紋等等。按照主題分類,成化紋飾有如下幾個大類:
植物紋
動物紋(含傳說類)
人物紋(含傳說類)
宗教紋:如寶相紋、暗八仙等等。
建筑紋:各類樓、堂、會、所等
以上數種紋飾的有機組合
成化魚紋
成化嬰戲紋
成化瓷器鑒賞總結
成化瓷器上品級者因其質佳,成化以后,歷朝歷代爭仿成化,但因成化官窯質量上乘,用料精細講究,仿品無多,也沒有可以亂真者。成化瓷不上品級者,成化以后歷朝都仿,如各種常見的杯、碗、盞、盤等器型。市面上很多不上品級成化彩,多為成化以后有明各朝和清仿、民國仿以至于今仿,但細節之處,與成化本朝相差甚遠,幾無神韻,真偽一眼可斷。古玩行有句話“明看成化,清看雍正” ,仿成化者,唯獨雍正有幾款所仿成化瓷器,遠觀(器型、紋飾)幾乎可以亂真,但真正掌握了成化瓷器的特點,亦不難鑒別。鑒別要點無非微觀老化、胎土、釉水、款識,所謂ABCG-POM七大要素,即便器型過關,紋飾沒問題,釉水、胎土、款識、微觀斷難過關,如果這7條都過關,卻非成化本朝所造(這種可能性萬中無一),那此物可謂巧奪天工,其收藏價值不低于本朝物件!
最后我們可以對成化瓷器的層級做一個大致的分級,筆者深知這個話題可能會引起頗多爭論,但是出于對真相、真理的探尋、還原中華文明技藝巧奪天工之原來面貌,乃我輩責無旁貸之義務與責任,筆者認為成化瓷器可分為五品:
1.成化琺瑯彩、成化掐絲琺瑯彩:如琺瑯彩夜光瓷、描金琺瑯彩等
2.成化色地、色釉彩瓷:含甜百、各類色釉彩瓷
3.成化琺華彩:含成化琺華彩+斗彩瓷
4.成化五彩:含成化斗彩、成化狹義五彩
5.成化青花: 含成化青花、青花釉里紅、釉里紅
注意,這個分級不具有絕對性,更多的是從“工藝”難度、物料稀缺程度上所做的分級,而在任何一個分級之內,不同的器型有不同的功用,按照《明會典》中所記載的器物功用,等級又可如下細分:
1.祭祀器:爵杯為上上品,其它仿青銅器類,而雞缸杯之類則完全不入此類。
2.陳設器:觀賞用、玩賞用途。
3.實用器:酒器、炊引用具等。
4.明器:又稱明器,陪葬功用,以上3類也可能會被用作陪葬用。
大明成化年制黑地描金琺瑯彩天球瓶
成化金地描銀帶蓋高士紋梅瓶
成化斗彩+琺華彩嬰戲紋茶具(十件套)
(肉紅胎)
兩岸故宮所藏的近千件成化瓷器基本都屬于陳設、實用類器物,從其器型集中于碗、杯、盤、洗、罐、碟、盅;紋飾則集中于各類花鳥、花果、花卉、仕女、嬰戲、龍紋、梵文、雞紋、葡萄紋就可以做出以上判斷。而祭祀類,如爵杯、豆、簋等仿青銅形制禮器則蹤影罕見。如此種種,不得不引人深思,在明末-清初的這段時間之內,紫禁城所經歷的變故(李自成、多爾袞先后入主紫禁城)是我們難以想象的,有理由相信大量頂級瓷器早已流出宮中,這就是為什么乾隆時期要大量從民間征集文物,而自宣德以降內府所藏的諸多寶物在清初100年時間內則難覓其蹤!
以史為鑒,以存世實物檢驗,是古玩收藏的一條顛撲不破的真理,此一說法王國維先生早在近100年前已經提出:王國維提倡以“地下之新材料”補“紙上之材料”,是為二重證據法。王國維首先用出土甲骨文,考訂了商代先公先王的名字和前后順序,證明了歷史記載商朝君主世系的可靠性。二重證據法成為中國史學理論的重大革新,為古史及文獻學的研究開辟了一個新紀元。而如今瓷器收藏也是同樣的道理。實物輔助以史料可雙重證明一器物的真實性、可靠性,但是觀今日中國收藏界,尤其是體制內的各色人等,狹隘的、別有用心的把實物極為狹義的定義為通過官方田野考古發掘的實物為唯一可信實物,實乃大錯特錯,愚蠢至極。歷史終將證明并還原中華陶瓷文明的璀璨。
成化斗彩嬰戲仕女圖執壺
(實用+陳設功用)
孫瀛洲先生在《孫瀛洲陶瓷研究》一書中曾就早年世界各國的多部陶瓷鑒賞輯錄中錯誤的斷代和鑒識進行了舉證分析,提到過英國著名陶瓷學者霍布森(R.L. Hobson)曾引用明末天啟年間谷泰撰寫的《博物要覽》中對成化瓷器的描述:“成窯上品,無過五彩葡萄撇口扁肚靶杯,式較宣杯妙甚……五彩,宣廟不如憲廟……宣窯五彩深厚堆垛,故不甚佳,而成窯五彩用色淺談,頗有畫意……”。這段話兩層含義,第一段認為成化瓷器中的上品為五彩葡萄紋高足杯(元明時人稱之為靶杯,通把杯),另一層含義是宣德朝瓷器不若成化瓷器。第二層含義我們姑且不去爭辯,單第一層含義就值得深究。筆者附上一只成化葡萄紋扁肚把杯如下,霍布森應該是沒有見過這種葡萄紋把杯的實物,因此很難憑據古籍想象。但是,在筆者看來,這種成化本朝早期風格的兼具把玩、觀賞與實用屬性的瓷器在成化(乃至有明一朝)御前實在只能算是平常之極。這也可以算作一個盡信書不如無書的典型案例。
葡萄紋把杯
(典型成化早期風格)
鑒賞是一件頗為“主觀”且隨著時間流逝而變化的事情,明末的谷泰眼中成窯五彩為最,而宣窯的五彩之“深厚堆垛”(其實是明顯的琺瑯彩特征:發色明亮、釉面凝滯堆積而產生厚重感)則不佳。正和明初文人曹昭在《格古要論》中對元青花的“主觀”評價:“有青花及五色花者,且俗甚矣“,這與我們今天的認知顯然是存在天壤之別的。雞缸杯明成化朝景德鎮御窯廠燒制的宮廷用器,明清文獻多有所載,明萬歷年間《神宗實錄》載“神宗時尚食,御前有成化彩雞缸杯一雙,值錢十萬”,十萬指的是銅錢,一貫1000文,十萬文錢則是100貫,大約等于10兩黃金,100兩白銀,在萬歷時期可得10石米(約1855斤大米) ,不可不謂之金貴。但是,無論是從工藝、器型、繪事之繁復、之精深,雞缸杯大抵只能算作神宗御前末品之器物,否則我們就太低估尚食的皇帝的''金碧輝煌、窮奢極欲“的奢侈品位了 -- 難道100兩白銀就是御前全部家當了嗎?
作為一個在東西文化交匯的時代大潮中成長起來的新一代收藏家、玩家,筆者愿與諸位共勉:以瓷鑒史,觀人生百態,世間萬物,我輩當自強。
美國米深堂
Ricky Sun(海上瓷林會員)
11-11-2017
“海上瓷林”成化瓷器品鑒會
“海上瓷林”成員11月4日於上海南翔云杉苑舉辦成化瓷器品鑒會。''明看成化,清看雍正''。瓷林會員各自選出珍藏的成化瓷器共100多件(其中也帶來后朝仿成化瓷),有單色釉、琺瑯彩、青花、釉里紅、寶石藍(紅)、斗彩等品種達35類,器型有天字罐、雞缸杯、鵝頸瓶、馬蹄杯、盤碗碟等各種造型。會長紀衛國及劉斌副會長對成化瓷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瓷器做了解析、總結,陳逸民老師對成化瓷品鑒做了點評。會議還決定年底之前在上海一沁堂舉辦雞頭壺古瓷展(以青瓷類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