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永樂 青花一束蓮紋大盤
D 32cm
盤敞口,淺弧腹,圈足,底露胎無釉,細白砂底,如嬰兒肌。盤內用青花料繪三層紋樣,盤內口沿繪卷草紋一周,腹壁繪纏枝花卉紋,盤心飾一束蓮紋,外壁口沿繪卷草紋一周,腹部繪纏枝花卉紋,底足飾回紋,紋飾間均以弦紋相隔。整體布局疏密有致,雅致大方。青花發色濃艷,因所用含鐵量高的蘇麻離青而出現鐵銹斑。
盤一束蓮又稱一把蓮,是將折枝蓮花與蓮葉蓮蓬用錦帶扎在一起,始見于宋代耀州青瓷的印花紋飾,明代永樂宣德時期流行。
參閱:《天津博物館藏瓷》,文物出版社,頁81
清康熙 素三彩雙龍紋盤一對
D 13.2cm
款識:大清康熙年制
康熙時期的素三彩是在明朝中期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在色彩上不用紅色,而多見黃綠紫,其制作方法是在器物的瓷坯上刻劃出圖案花紋,不施釉,高溫燒成素瓷,再滿施某種色釉,然后剔出圖案部分,填入所需色彩,或在素瓷坯上分別用各種色彩涂于相應部位,低溫二次燒成。
此件拍品器形規整,胎壁較薄,胎質純凈細膩。內外通體施黃彩,盤心以紫、綠彩繪雙龍搶珠紋,底部“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楷書款,成對保存,實為難得。
清康熙 豆青釉里紅荷花缸
H 16cm
此缸以仿生造型做收攏之荷葉,口沿做荷葉翻卷外侈,造型雋雅優美,洗練柔婉。除器底外通體罩施豆青釉,釉色臻純剔透,與器形之美相結合,令人心折。燒制此種極高水平之豆青釉色,于康熙一朝同類作品中亦數翹楚之作。制瓷工匠取天然原料,經火力淬煉,始得釉色天成之韻,無需累贅修飾即能展現瓷器本色之美。正如本品之裝飾,巧妙如天成,取荷塘一角,荷葉田田,一側生蓮苞小小,一側含苞待放,其下蓮枝兩兩,或盛開或半攏,更有荷葉傾覆,或枯或榮,將蓮塘一角完美的凝固于此處,藝術水平之高,獨具一格。
豆青釉是康熙一朝比較名貴之品種,其上罩施釉里紅則更為少見, 如本品之工藝,更在豆青釉里紅之基礎上結合堆塑而成,其工藝復雜程度可見一斑。康熙一朝瓷器一項亦委之珠山御器廠燒造,其間佳器迭出,即有承前之作,亦見創新之品,藝術水平之高獨有一時,遂啟有清一代御瓷美學藝術之新境地。因此次督造長官為臧應選,故世稱「臧窯」。成功燒造釉里紅并使其再度成為御瓷品類是「臧窯」的杰出貢獻之一,對釉里紅的運用既見搭配出現,亦見單獨成器,本品正是其中之佳例。與本品相同者,現藏英國維多利亞與埃爾伯特博物館(圖一),與本品之器形及紋樣幾乎一致,或應為成對而存,可茲比較。
清雍正 斗彩花卉紋碗(一對)
D 14.6cm
款識:大清雍正年制
此碗敞口弧壁,矮圈足。外壁口沿以青花料繪云頭紋一周并佐以黃彩為底色,主體為纏枝花卉圖案,碗心繪纏枝紋圍繞中心一簇花卉。釉面潔白滋潤,色彩淡雅,底部有青花“大清雍正年制”六字雙行楷書款。
成對保存非常珍罕。雍正斗彩是在明代成化斗彩的原有基礎上,加入了粉彩的技法和金彩裝飾,形成了斗彩加金、斗彩加粉的新品種,改變了成化“葉無反側”、“四季單衣”的缺點,并且填彩準確,工整細膩,在有限的青花框內,將彩料進行渲染和烘托,使紋飾更加清逸秀麗。
清中期 青花釉里紅壽桃螭龍紋倒流壺
L 20cm
來源:JIZHEN ZHAI COLLECTIONUNIV MUSEUM舊藏
此壺以仿生造型做壽桃狀,外壁以堆塑及青花釉里紅裝飾,壺腹做桃形,壺柄及壺嘴以雕瓷之手法做枝干狀,壺柄處堆塑做桃葉,枝葉婉轉,生趣盎然,壺口處以堆塑之法裝飾螭龍紋樣,龍身遒勁,龍口微張,龍尾盤曲于壺口之上,龍身則攀附于壺身之上。壺腹以釉里紅裝飾桃尖,外壁則各飾一只瑞蝠,一為青花,一為釉里紅,振翅而來。
整器釉面肥厚瑩潤,畫工及造型皆頗富功力,一絲不茍又灑脫肆意。底足露胎處可見胎制細膩白皙,以桃為造型,并裝飾蝙蝠,寓意福壽天齊,堪稱佳器。
清乾隆 青花礬紅龍紋臥足杯(一對)
D 6.3cm
款識:養和堂制
青花礬紅彩似始于明宣德年,晚明復現,縱觀有清一代,青花礬紅彩瓷器并不常見,僅見的作品大多出于雍正、乾隆兩朝,應為仿宣德之物,或盡崇古之心。制作工藝繁復費時,先繪制青花圖案,罩釉燒制,后在釉上用礬紅彩描繪所需圖案,再入窯燒制始成。
此杯平口、弧壁,臥足。內壁光素無紋,外壁紅彩繪趕珠龍紋,其間點綴青花祥云,足內有“養和堂制”四字墨彩雙框楷書方款。目前養和堂在何處尚未明確,但從現存十余例養和堂款實物來考察,其當為內府之御物無疑。養和堂款器皿主要為青花釉里紅和青花礬紅兩類。前者為青花底款,紋飾多為青花釉里紅八仙賀壽紋;后者則是墨彩底款,紋飾多為青花礬紅云龍紋,本品便屬后者。
清乾隆 青花釉里紅螭龍耳方瓶
H 37cm
款識:大清乾隆年制
青花釉里紅,俗稱“青花加紫”,是把青花與釉里紅組合在一件瓷器上的裝飾方法,這是元代景德鎮陶瓷藝人的一項創造性成就。
此件方瓶,長頸,兩側附螭龍耳,折肩,平底。通體繪制折枝花及蝙蝠紋樣,蝙蝠以釉里紅繪制,取“洪福齊天”之意,花卉紋制式則為乾隆時期常見的西番蓮纏枝紋樣。乾隆時期的青花釉里紅器物常見釉面灰暗的缺點,但此件作品青花典雅高貴,釉里紅艷麗活潑,釉面潔白光潤,實屬精品。
清乾隆 松石綠地粉彩寶相花紋如意耳瓶
H 20.3cm
款識:大清乾隆年制
瓶為撇口,長頸,溜肩,長弧腹,圈足,頸部兩側留貼塑弓形小耳。通體施松石綠釉為地,口沿以金彩修邊,紅彩描金回紋,頸部腹部均飾粉彩描金繪纏枝寶相花,足部修飾蓮瓣紋。底足內湖綠釉內書“大清乾隆年制”篆書紅款。
乾隆一朝堪稱中國彩瓷歷史之巔峰時代,本品乃摹仿景泰藍(銅胎掐絲琺瑯器)而成,于乾隆官窯之中堪稱別致。以松石綠釉摹仿景泰藍之色地,以金彩勾勒替換掐絲,紅黃綠三彩尤見景泰藍之本色,而紋飾之中絕不缺少寶相花一項,因為寶相花是景泰藍最主要的紋飾,本品所繪寶相花之花瓣與花蕊色澤濃淡交替,正是追求景泰藍填施彩料之效果,可謂仿古暗合,與之無二。
參閱:《香港佳士得 張宗憲珍藏專場》1999年9月2日 Lot.505
清嘉慶?天藍釉粉彩花卉紋三足香插
H 14.5cm
款識:大清嘉慶年制
香插呈蒜頭口,頸部直立,荸薺扁腹,三乳丁足。通體罩施天藍釉,呈淡灰藍色,釉薄而堅,瑩潤光潔,其上以粉彩繪飾紋樣,口沿飾一周如意云頭紋,腹壁繪折枝芙蓉及梅花,花枝爛漫,馥郁而芬芳,除此外別為繁飾,以大段留白凸顯主體紋樣,亦增寧靜雅致之美。
中國用香肇始于春秋戰國,滋長于秦漢兩朝,完備于隋唐五代,鼎盛于宋元明清。宋元時,品香與斗茶、插花、掛畫并稱為上流社會優雅生活中怡情養性的“四般閑事”。古人焚香是為了享受高雅,也是宮廷貴族們顯示身份的象征。清三代盛世,行香更加深入日常生活,爐、瓶、盒三件一組的書齋案供以及香案、香幾成為文房清玩的典型陳設。
嘉慶御瓷燒造規模縮小,尤其琢器數量銳減,又因嘉慶元年至三年之際,乾隆為太上皇,燒造制度一切遵循前朝,據內務府嘉慶三年《造辦處各作成做活計清檔》載,嘉慶三年發往江西燒造的官窯瓷器,尚須要求“一半乾隆款,一半嘉慶款”。彼時工匠秉承前朝之造器精神,技術物料相同,故所出之物量雖少然其品質無異于乾隆后期,是為嘉慶官窯水平之最佳時期。此器整器造型端莊,設色鮮妍,畫工簡約不失嚴謹之態,雍榮華貴,氣度不凡,帶有濃重的乾隆遺風。
清光緒 斗彩暗八仙折腰盤
D 21cm
款識:大清光緒年制
此盤敞口折腰,曲線優美,折腰盤是承襲唐代金銀器的式樣而在瓷器制作中的運用,自宋代開始沿用至晚清。盤通體采用釉下青花和釉上五彩結合的斗彩工藝繪畫,盤心繪團花紋,盤內壁折沿繪以等距的暗八仙紋。
暗八仙是一種由八仙紋派生而來的宗教紋樣,此種紋樣中并不出現人物,而是以道教中八仙各自的所持之物代表各位神仙,始盛于清康熙朝,流行于整個清代。盤外壁繪纏枝蓮紋,底心書青花“大清光緒年制”。整器器型規整,畫工精細,青花發色明麗,為光緒時期典型用料,布局規范,施彩淡雅。
清 紅釉臥牛
L 25cm
此件臥牛,身體施以紅釉,牛回首,一對犄角向內彎曲,粗壯堅實,以雕瓷之法飾大眼分列兩側,眼珠滾圓,面相的刻劃沉靜,不露聲色,有靜穆之感。脖頸彎曲,上面的褶皺清晰可見,十分生動。底部四蹄的刻劃也是細致入微,背部脊柱隆起,清晰可見,身體的肌肉飽滿,粗壯有力,牛尾貼于一側后腿上,弧度柔和優雅。
中國長期處于農耕時代,農耕中牛扮演著最為主要的角色,因此古人對于牛有著特殊的感情。而牛溫順、勤勞的品性,也一直被古人加以褒揚,而后牛也成為了常見的一類藝術題材,清代乾隆皇帝對于瓷牛的制作也頗具用心。清宮檔案中有記載:“二十四日催長四德筆帖式五德來說太監胡世杰交:冬青釉磁牛一件、青玉牧童一件(隨牧童木樣一件),傳旨將磁牛一件牧童木樣一件發往九江關海福處,照牧童木樣配做磁牧童一件,欽此。”
本品造型生動傳神,釉色鮮妍可人,堪稱佳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