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金元時期紅綠彩瓷的信息調查報告

紅綠彩,是我國陶瓷釉上彩繪工藝史的一種重要形態,在早期的古陶瓷文獻中,往往與其他宋金彩瓷一起混劃為陳萬里提出的“宋瓷加彩”一屬中,近年考古學術取得新進展后,才逐漸單獨析出為金代創燒的工藝新品類。

紅綠彩瓷早于20世紀20年代即已發現。日本學者小山富士夫曾記東京國立博物館所藏的一組紅綠彩瓷,即為1920年前后出土于河南省清化鎮,另,葉麟趾先生于20世紀30年代的《古今中外陶瓷匯編》一書中對紅綠彩瓷也有記述。

新中國成立后的數十年窯址考古,先后在河南、河北、山西、山東、江西等地區的窯場都發現了紅綠彩的蹤跡。據考古學者呂軍、周高亮等人的初步統計,河南省的有:扒村、鈞臺、劉家門、老宕、鶴壁集、清涼寺、上李莊、韓莊、當陽峪、登封曲河、新安城關、廟后、淮子溝、西王封、牛莊、段店、濟源勛掌村、內鄉、臨汝、密縣、安陽等窯場。河北有:磁縣觀臺、觀兵臺、邯鄲峰峰礦區的彭城、臨水,臨城賈村,定州曲陽、井陘等窯場。山西有:長治八義、東山、南泉莊等窯場。山東有:德州、淄博、磁村、棗莊中陳郝南等窯場。江西有:吉安永和、景德鎮等窯場。涉及窯址已超過30處。可以肯定應尚有部分產區未被發現。同時,上述所傳也有部分窯址的相關信息尚不太明朗,或應更嚴謹的進一步核對。

以目前出土紀年器為鑒,最早可追溯至金代“明昌”、“泰和”、“大安”時期,且類似風格器物在金元時期墓葬、城市遺址中不斷發現。本文擬對河北、河南、山西、山東、江西等地考古成果和國內外公私館藏傳世品的可靠文本、圖像信息和若干實物素材作抽樣調查,對金元時期的紅綠彩瓷做歸納性小結,并對其歷史工藝進行試析。以供古陶瓷學術界和收藏圈同好們日常的文物研究和收藏作參佐之資。

一、基本器制類型

從窯址、窖藏、墓葬、城市生活遺址等紅綠彩陶瓷器的出土物及傳世器看來,大致有如下幾大類:器皿類(如碗、盞、盤、缽、罐、盒、瓶、枕、爐、壺等),造像類(如佛道宗教造像、各類動物、人物、器物造型的玩具類等),有日常生活用器、宗教供奉、裝飾擺設、玩偶、墓葬明器等功能用途。

(一)器皿類

1、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金代紅綠彩淺腹碗,口沿涂黃彩勾紅邊,碗內彩繪回紋圈繞牡丹,底足外圍墨書“泰和元年”款識。

2、焦作博物館藏金代紅綠彩纏枝紋罐(高8.2,口徑7.0,底徑6.8厘米),1978年河南焦作王封鄉老萬莊金墓出土。罐通體白釉打底,上下對稱用紅綠彩勾畫玄紋,中間繪纏枝花卉。

日本奈良大和文華館藏金元時期紅綠彩牡丹紋罐。罐通體白釉打底,上下對稱用紅綠彩勾畫玄紋,間繪紅彩點狀紋飾,中間勾描繪制牡丹、草葉紋飾。

焦作博物館藏                     大和文華館藏

3、英國國立維多利亞美術館藏金代磁州窯“張家造”款識紅綠彩枕。枕面內側用紅、綠彩勾、填纏枝花卉,枕墻外側也填彩繪制類似圖案。

河北邯鄲安氏磁州窯藝術館藏金代紅綠彩童子枕。童子俯身側視作雙手抱胸狀。以紅綠彩描繪衣飾,枕面黃彩勾邊。

維多利亞美術館藏                 安氏磁州窯藝術館藏

4、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元代紅綠彩高足杯。杯撇口深腹收底,下承以中空高足,盞心內有支釘痕,通體施白釉。口部為紅地留白連續回紋邊飾,盞心用紅彩畫兩朵正面花卉,綠彩繪草葉紋。外壁用紅綠線條繪制玄紋、豎邊,內用紅彩各填寫“天地大吉”等字樣。

5、瑞士寶爾博物館藏金代紅綠彩荷花紋盞。盞口沿涂黃彩勾紅邊,內壁用紅綠彩勾描玄紋、葵花形制。盞心用紅綠彩描繪荷花、荷葉等圖案。外壁用紅彩勾描蓮瓣、花蕊等圖案。

6、2016年北大“閑事與雅器”展出金代當陽峪窯紅綠彩人物碗。盞口沿涂黃彩,內壁用紅綠彩勾描人物圖案,雖紅綠彩褪色較嚴重,但頭巾、衣紋等仍清晰可見。

7、山西博物院藏金代紅綠彩葫蘆瓶。瓶為葫蘆樣式,白釉打底,頸、腹部為三周弦紋,以紅彩及黑彩描繪花紋圖案,腹下部及足部露胎。

瑞典東風博物館藏金代紅綠彩蓮紋玉壺春瓶。器身施白釉,釉上紅綠彩飾繪,頸部用綠彩施二道弦紋,腹部上下用紅彩各施三道玄紋,中繪折枝花卉,腹下部及足部露胎。

美國波士頓美術館藏金代黑釉紅綠彩長頸瓶瓶。長頸撇口,梨形腹。器身施黑釉至足,足端施醬色護胎釉,黑釉上以白色化妝土打底,繪制紅綠彩圖案。

秋水堂藏金代紅綠彩開光荷花圖膽瓶,瓶身以紅彩勾勒弦紋做主紋飾和輔助紋飾的分隔,分別以翠綠、金黃為地色,墊襯紅彩的荷花主題,白釉潔凈及底,艷麗秀氣,為金代器物類之精細之品。

山西博物院藏        瑞典東風博物館藏        美國波士頓美術館藏


金代 紅綠彩開光荷花圖膽瓶  秋水堂 藏

8、山西博物院藏金元時期紅綠彩文字蓋缽,山西太原金勝村出土。缽拱蓋、圈足,黃白胎,內壁滿釉外壁施釉不到底。紅綠彩褪色較嚴重,蓋面中部繪紅彩折枝牡丹,綠彩填地,邊緣四組綠彩點飾。缽外壁上下各一道紅彩玄紋,圈畫四個黃、綠彩開光,用紅彩分填“道德清凈”四字,輔飾紅彩旋紋。

9、鎮江博物館藏(江蘇鎮江1995年出土)金代紅綠彩雙鳳紋瓷盤。盤敞口淺腹內坦,平底微內凹。口沿一圈為黃彩,內底邊緣以紅綠彩雙線勾繪邊框,底部以紅綠彩繪制首尾相向的雙鳳、牡丹花紋。底足露胎處可見胎白泛黃色,質地較粗。

10、金代山西窯口紅綠彩蓮瓣紋罐(摘自《三晉窯火》)。罐唇口直頸折肩曲腹下收,明圈足,足端外撇。罐白釉打底,頸、腹部用紅彩繪粗細數道玄紋,腹部用紅綠黃彩勾描蓮瓣紋等圖案,下腹及圈足無釉。

11、故宮博物院藏金代紅綠彩詩文碗,碗撇口曲腹下收明足,足端直立。碗口用紅綠彩勾描三道玄紋,碗內用紅彩描寫“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陰大安元年”字樣。

(二)造像類

1、中國磁州窯博物館藏紅綠彩佛造像一組,1972年發現于河北邯鄲臨水三工區一處人防工地,推測埋藏地可能是一處窖藏。部分瓷片拼接后組成釋迦佛、文殊、普賢菩薩、天王、佛弟子各一,剩余殘碎瓷片尚有天王、弟子的身足部分。造像白釉呈現乳白色半木光,胎色白黃,胎質細膩,釉色及彩料觀察略有生燒。

天王         文殊菩薩        釋迦佛       普賢菩薩      佛弟子

2、中國磁州窯博物館藏紅綠彩瓷塑一組,河北邯鄲金“泰和二年八月十三日”崔仙奴墓出土,共有一件仰臥俑和四件站立俑,均為模制成型后施白釉加紅綠彩描摹。其中紅、黃彩鮮艷,綠彩暗淡,白釉略泛黃,胎質黃灰、質地細膩略顯疏松。

騎鼓俑        站立俑        仰臥俑        站立俑        坐鼓俑

3、J.J LALLY& CO.舊藏金代當陽峪窯紅綠彩文昌帝君。文官為倚坐靠背椅造型,采用模印、粘接等復合工藝而成。面部豐滿,雙目正視前方,雙手拱拳,頭戴黑色高冠,身穿圓領闊袖對開式長袍,腰纏帶飾。白釉打底,彩繪有黃綠紅色,冠、眉眼發須用黑色,裝飾有開光云氣紋、團花紋。

臺灣鴻禧美術館藏紅綠彩文官坐像。文官為倚坐鼓墩造型,采用模印、粘接等復合工藝而成。面部豐滿,雙目正視前方,雙手拱拳,頭戴高冠,身穿圓領闊袖對開式長袍,腰纏帶飾。白釉打底,彩繪有黃綠紅色,眉眼發須用黑色,冠袍用紅綠黃彩裝飾,繪有有開光團花紋。

J.JLALLY& CO.舊藏               臺灣鴻禧美術館藏

4、瑞士玫茵堂藏金代紅綠彩坐像。兩俑均為倚坐狀。男俑人物面部豐滿,五官端正蓄八字胡須,一手扶腰帶。女俑面相豐滿,著花冠,高鼻小口,襦裙云鞋。白釉打底,彩繪有黃綠紅色,眉眼發須用黑色,冠袍用紅綠黃彩裝飾,繪有有開光團花紋。

山東博物館藏金代紅綠彩男女俑。1954年山東曲阜市楊家院出土。兩俑均為站立狀。男俑人物面部豐滿,五官端正蓄八字胡須,雙手捧書。女俑面相豐滿,著花冠,高鼻小口,眼目低垂,襦裙云鞋。雙手捧粉盒于胸前。兩俑全身施白釉,以黑線勾勒眉眼發服飾輪廓等,并填充紅綠黃彩。

玫茵堂藏                 山東博物館藏

5、天津博物館藏金代紅綠彩觀音像。天津市武清區齊莊遺址出土,觀音為男性形象,發式前分后鬢,如意花冠壓于發上,胸佩瓔珞肩披長巾,下體著長裙,坐于山形基座之上,右足踏蓮花。白釉打底,用黑、紅、綠分別描繪寶冠發鬢、五官、瓔珞、花卉、衣紋。

美國印第安納波利斯博物館藏紅綠彩行者像。觀音為男性形象,發式分鬢披肩,頭戴如意花冠,身著披肩長袍,倚跪在蓮瓣基座之上。白釉打底,用黃、黑彩描繪寶冠發鬢、五官、瓔珞、花卉、衣紋。

天津博物館藏      印第安納波利斯博物館藏

6、河北磁州窯藝術館藏金代紅綠彩關公像。造像戴璞頭式帽,面部豐滿,身著袍服內露甲胄,雙手倚扶,一足斜抬一足前蹬,坐于山形基座之上。白釉打底,用黑、紅、綠分別描繪冠發、五官、花卉、衣紋,雖然紅彩脫落,但開光團花紋依然清晰可辨。

河北磁州窯藝術館藏金代紅綠彩胡人坐像。造像頭發卷起,隆面虬目,身著袍服,一手高抬一手倚扶,坐于山形基座之上。白釉打底,臉、手為赭色。用黑、紅、綠分別描繪冠發胡須、衣紋花卉等,繪有開光團花紋。

金代紅綠彩關公像            金代紅綠彩胡人像

7、河北磁州窯藝術館藏金代紅綠彩武將造像。造像頭戴纓盔,面部豐滿身著鎧甲,一手持笏一手前抬,一足斜抬一足前蹬,坐于山形基座之上。白釉打底,用黑、紅、綠分別描繪冠發、五官、花卉、開光團花衣紋。基座上用礬紅彩書寫“磁州臨水焦家造”款識,該造像與臨水三工區窖藏佛像的胎釉型彩等都非常接近,可證明臨水窯口是金代紅綠彩器物主要產區。

8、英國巴斯東亞藝術博物館藏金代紅綠彩婦人俑。造像面相豐滿,發式分鬢,著花冠披肩襦裙,身材欣長瘦削。白釉打底,彩繪有黃綠紅色,眉眼發須用黑色,冠袍用紅綠黃彩裝飾。

國內私人藏品金代紅綠彩婦女俑,2017年鄭州“老窯之春”展品。造像面相豐滿,發式分鬢,著花冠,高鼻小口披肩襦裙,身材欣長瘦削。白釉打底,彩繪有黃綠紅色,眉眼發須用黑色,冠袍用紅綠黃彩裝飾,繪有有開光團花紋。

巴斯東亞藝術博物館藏       國內私人藏品

9、天津博物館藏金代紅綠彩持蓮童子造像。童子總角鬏發,面部豐滿,身披長袍帛帶,雙手持蓮站立于蓮臺之上。白釉打底,彩繪有黃綠紅色,眉眼發須用黑色,繪有有開光團花紋。

包頭市文物管理處藏元代紅綠彩童子瓷塑。2006年內蒙包頭市燕家梁出土。童子體態豐滿側臥于枕上,左臂置于腹部,雙腿微曲作睡眠狀。淺棕黃色胎。口、眼、臉蛋點紅彩,發鬢眉眼點黑彩,衣服紅綠相間,底部無釉。

天津博物館藏              包頭市文物管理處藏

10、開封博物館藏金代騎馬俑。造像為模塑,一人騎于馬上,側身執韁。用黑彩描摹頭發、五官、衣紋、鞋靴,紅彩描繪衣紋。馬為白釉打底,黑彩描繪眼睛,紅彩描繪韁繩、佩咎。

瑞典東方博物館藏金代騎馬俑。造像為模塑,一人騎于馬上,側身執韁。用黑彩描摹五官、衣紋、鞋靴,綠彩描摹冠帽衣領腰帶坐墊,紅彩描繪衣紋。馬為白釉打底,黑、紅彩描繪眼睛、韁繩、佩咎。

臺灣鴻禧美術館藏金代彩塑馬。造像為模塑。白釉打底,黑、紅彩描繪眼睛、韁繩、佩咎,綠彩描繪坐墊。下肢及托泥無釉。

開封博物館藏      東風博物館藏           臺灣鴻禧美術館藏

11、山西翼城縣博物館藏元代紅綠彩童子俑。1993年山西翼城縣元代“至正六年”墓出土。均為玩童俑,空心模制。或鬢發,或帶帽,衣著或對襟,或左衽。雙手抱于腹部。淺黃色胎質,胎質稍粗。僅前半部分施白釉。黑彩勾眼、發,紅彩繪衣紋,點綠彩裝飾。 

二、紅綠彩與其它工藝的結合應用

紅綠彩工藝,也經常與同期流行的印花、篦劃花、瓜棱、劃花、加金、絞釉等技法結合混用,共同裝飾器物。 

1、印花、劃花+紅綠彩:

如圖所示,先在坯件之上模印出花紋圖案后罩釉燒制,或先在坯件之上使用篦劃工具劃出圖案后罩釉燒制,再加紅綠彩繪。

山西窯口 印花+紅綠彩                 鶴壁窯 篦劃花+紅綠彩

以下這件金代定窯碗殘片,也應是先在坯件劃出花紋圖案,罩釉燒制,再加紅綠彩繪。此類工藝品種標準器如上海博物館藏金代定窯白地紅彩“長壽酒”銘劃花碗。

另定窯等窯場尚有紅綠彩加金工藝,如圖示,紅綠彩與金彩交輝,惜金色易磨損脫落。

金代定窯 劃花+紅綠彩                  金代定窯 紅綠彩加金

2、絞釉+紅綠彩工藝:

如下圖河南窯口金代玉壺春標本,推測應先以絞釉工藝絞出花紋圖案,罩透明釉燒成;再上二次燒制紅綠彩描繪。

鄭州中原古陶瓷標本博物館藏           民間藏品

3、黑釉紅綠彩器物:

山西晉南、晉東南、河南北部在金元時期墓葬及城市遺址中出土有黑釉紅綠彩器物及標本,以瓶類器型為主。這些器物紋飾上具有相同性,即以粉白色料打底后根據設計意圖,使用紅綠彩料繪制圖案。黑釉、胎質、修足等與當地及附近窯口工藝有相似之處,現簡單列舉。

金代山西窯口黑釉瀝粉紅綠彩長頸瓶(摘自《三晉窯火》),山西窯口黑釉長頸瓶(民間藏品)。二者胎質顏色、質地都為較細膩的土黃色,底足都上有類似芝麻醬顏色的護胎釉,胎釉結合致密。

河南城市遺址出黑釉紅綠彩標本,釉色堅亮玻質感較強,胎質土黃、灰青。白粉打底后以沒骨畫法繪制出圖案。

金代山西窯口黑釉瀝粉紅綠彩長頸瓶        金代山西窯口黑釉長頸瓶


河南城市遺址出

三、紅綠彩工藝創燒的時代背景

北宋統治階級對于民間衣著器用嚴加控制,景佑元年詔“禁錦背、銹背、遍地密花透背、彩緞其稀花團窠斜窠雜花不相連者”,政和八年明諭“詔民庶享神,不得造紅黃傘扇及彩繪,以為祀神之物”。但經有數十年宋金戰事動蕩政權更迭影響,民間審美亦有在這一段“空白期”被釋放發揚。

金代作為統治階級,其風俗習慣勢必要自上而下影響各個階層的審美,如《大金國志》卷三九載:“金俗好衣白,辯發垂肩,耳垂金環,留顱后發”。到金代世宗、章宗時期,除堅持女真傳統外,大興科考文教,“典章文物粲然成一代治規”“庶幾文質彬彬矣”。即漢地傳統的儒家文化與統治階級的女真文化相融合。在華北、東北各地遺存的金元時期廟宇道觀、墓葬等處,都可以見到“春水秋山”、“紅男綠女”等金代特色藝術裝飾變化元素的大量應用。

宋金時期佛道合流,二者的宗教造像在圖像上彼此借鑒融合,許多形象都及其相似,如佛、菩薩、玉帝、東岳帝君、呂洞賓、漢鐘離等。金代中期時社會消費趨于奢靡以及宗教信仰的泛濫,致使佛道供奉愈加逐事增華。宗教的世俗化更加深入融合社會生活,民間喜聞樂見,以“吉祥喜慶”為主題的民俗文化空前活躍,圍繞廟宇組織大規模的廟會社火活動、民間詞曲創作與戲曲演出都興盛發達。以上種種因素匯流而成影響這一時期時代風格的形成,并進一步具象體現在“以器為用”的方方面面,如以牡丹、蓮花圖案,“道德清凈”“忍”“招財利市”“長命富貴”文字裝飾的器皿,以壁畫、泥塑、陶瓷燒制的各種佛道形象等。其中以紅綠彩工藝為應用的器皿、陶塑,在“寫意”與“寫實”方面,都有豐富表現和應用。

宋遼金時期華北廟宇壁畫、塑像工藝,據考古工作者模擬還原,推斷其工藝為以干草拌泥細泥打底作為地仗,涂白色化妝土,以墨線勾勒出輪廓后再填以紅黃綠等色。同時期陶瓷工藝如北方窯口的白地黑彩、白地褐彩,白地赭彩、白地白彩、宋遼金三彩瓷塑,定窯、當陽峪窯、遇林亭窯釉上描金、銀等工藝應用,也都得到成熟應用。宋周密《志雅堂雜鈔》:“金花定碗,用大蒜汁調金描畫,然后再入窯燒,永不復脫。”即可能為先在高溫釉瓷器表面描金,再二次低溫燒制。礬紅的加工技藝以及應用,在北宋時期已經在其它工藝門類充分應用,《宋會要緝稿》“后苑燒朱所,掌燒變朱紅,以供丹漆作繪之用,太平興國三年置”。陶瓷工匠法效百工,創造性的使用礬紅彩在陶瓷之上繪畫花紋、圖案、文字等,與已經成熟的黃、綠三彩、釉下黑彩等配合,制作出宋金時期的器物時代風格。

a、山西高平市馬村鎮花石柱廟“泰和七年九月一日”紀年款石柱,上面雕刻折枝牡丹圖案,與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金代“泰和元年”墨書款紅綠彩淺腹碗盞心正面的折枝牡丹,在構圖、線條表現等都有相似之處。

山西高平市馬村鎮花石柱廟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b、日本京都仁和寺藏宋代孔雀明王像,采用描金的畫法勾勒袈裟上的團花紋,同樣的裝飾類型在紅綠彩工藝上也得到大量應用,如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藏烏蘭察布市出土金代紅綠彩文官俑。頭戴高冠,身穿圓領闊袖對開長袍,用四色相間,裝飾有開光云氣紋和團花紋。

日本京都仁和寺藏                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c、山西高平市馬村鎮花石柱廟“泰和七年九月一日”紀年款石柱,采用陰刻雕手法雕刻出執荷童子形象,與天津博物館藏金代紅綠彩持蓮童子造像相似。兩件童子都是總角鬏發,身披長袍帛帶,與身旁的蓮花、荷葉圖案相得益彰。

山西高平市馬村鎮花石柱廟        天津博物館藏

d、山西省考古研究所2018年發掘晉中市金元時期壁畫墓,墓壁東、西、東北和西北壁內各以楷書墨書七言詩詞一首。詩詞書寫形式相同,內容為描寫晚春時節景色。日本大阪東洋美術館藏金代紅綠彩文字碗,碗邊紅彩勾畫玄紋,綠彩填彩出菱形開光,碗心用紅彩書寫“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內容。兩件書法作品雖載體不同,但格式、內容、排列等都較為相像。

晉中市金元時期墓葬               大阪東洋美術館藏

四、紅綠彩工藝流程試析

據考古發掘、窯址標本、城市遺存等資料統計,筆者推測金元時期紅綠彩工藝可能為以下流程。即先燒高溫的坯件(白釉、黑釉、白釉黑彩等),然后根據設計目的在坯件上施紅、綠、黃彩等入窯復燒。

1、坯件準備

a、紅綠彩器皿類器物,如碗、盤、罐等,多借助于拉坯成型并施加篦劃花、劃花、瓜棱等工藝。造像、玩偶類器物,多借助模塑成型。在窯址考古發掘中,帶有紅綠彩工藝的殘器標本與素坯標本多在同一地層發現。如河北邯鄲臨水窖藏出土紅綠彩文殊菩薩像底座的獅子,與1987年考古發掘磁州觀臺窯址第三層(金代后期)出土的素胎獅子蓮花座十分相似。類似模具和素胎玩偶坯件,在扒村窯、當陽峪窯、長治窯等地都有發現。

臨水三工區窖藏           磁州觀臺窯址考古發掘

b、素坯制好后,根據設計目的做打底及上釉準備。根據胎土可分為細白胎瓷土罩透明釉、粗胎瓷土上乳濁性白釉、粗胎瓷土上白化妝土罩透明釉、黑釉+白色粉底、絞釉等。如圖為1982年考古發掘的鶴壁窯址出土、磁州窯(2009年彭城半壁街工地,2002年臨水窯址)白地黑彩標本。 

鶴壁窯               彭城窯                   臨水窯

c、坯件燒成后經過篩選,一部分作為施紅綠彩備用,一部分則作為普通白釉、黑釉器物進入市場流通。

2、彩料準備

宋金時期陶工對色料的采掘、處理工藝,已經十分成熟。根據“君主臣佐”的配方進行呈色劑、玻化劑、助熔劑之間比例關系配比。

a、紅彩。主要由青礬炒制后提純研磨加其它元素配制,《陶書》記載:“用青礬煉紅,每一兩用鉛粉五兩,用廣繆合成”。即以青礬煅燒提煉后的氧化鐵為呈色劑、以礦物質氧化鉛(包含一些其它微量元素)為助熔劑,以廣繆或其它膠水、瓷土淘煉的漿水等按照比例混合研磨使用,燒成后紅彩顆粒粘結在釉面上。以資料統計,紅彩中不含石英等玻化成分,燒成后流動性差、發色艷麗而不躁,與其它顏色不相融。書寫文字、勾描邊線等能細致入微而不漫漶。胎釉結合差,易磨損和脫落,無開片和氣泡。如圖例為2002年考古發掘河北磁州臨水窯址發掘紅彩標本,故宮博物院藏磁州窯紅綠彩標本。一些紅綠彩造像臉部的腮紅色也是由礬紅色彩稀釋調配而成,如圖城市遺址出紅綠彩玩偶俑(民間藏品)。

臨水窯址       故宮博物院藏          城市遺址出

b、黃彩。著色元素為氧化鐵。它較同時期的其它黃釉燒制提煉更為精細,有明黃、杏黃等豐富呈色,呈色也更均勻,其中最為精細者的燒成效果接近于金彩。以資料統計,它以富含鐵礦石的氧化鐵為呈色劑、以礦物質氧化鉛為助熔劑,以瓷土、石英類物質等為玻化劑按照比例混合,燒成后顏色中有一層透明狀玻質物,清澈明亮凸起于釉面上,目視發色艷麗,流動性一般與其它顏色不相融。胎釉結合要好于紅彩,有開片無氣泡。如圖例為2002年考古發掘河北磁州臨水窯址發掘紅彩標本。

在當陽峪、扒村等窯標本發現,這些窯口的黃彩燒成色相接近明黃,燒成后無玻化效果,推測可能有不加或很少添加石英成分,流動性差,多用于勾畫紋飾,填涂圖案等。胎釉結合好于紅彩,無開片和氣泡。如圖當陽峪窯場王封窯址出紅綠彩標本(民間藏品)。 

臨水窯                           王封窯

c、綠彩。著色元素為氧化銅。呈色效果有翠綠、墨綠等,顏色也更均勻。以銅礦石為呈色劑、礦物質氧化鉛為助熔劑,瓷土、石英類物質等為玻化劑按照比例混合燒成。燒成后顏色中有一層透明狀玻璃質物質罩在釉面上,清澈明亮凸起于釉面上,目視效果發色艷麗,流動性一般與其它顏色不相融。多用于勾畫紋飾,填涂圖案等。胎釉結合要好于紅彩。有開片無氣泡。如圖例為2002年考古發掘河北磁州臨水窯址發掘紅彩標本,故宮博物院藏長治窯紅綠彩標本,河南城市遺址出紅綠彩獅子俑標本(民間藏品)。

臨水窯              故宮博物院藏            河南城市遺址出

3、加彩過程

陶工根據所用彩料用途不同,分別使用稀釋劑(可能為油、膠水、水等)將彩料稀釋,以毛筆將紅、綠、黃等彩料以勾描、填涂等方法粘附在器物釉面上,使用輕重緩急的筆觸體現筆意。彩料的厚薄不同,在燒制的過程中也可能會產生不同的色彩效果。與釉下的黑彩、絞釉,釉上的加金等工藝互相映襯裝飾器物。

4、二次燒制

紅綠彩二次燒制,從同時期宋金三彩器物燒制流程參考推測,可能為不加匣缽的裸燒,由于彩料使用氧化鉛作助熔劑,燒制溫度可能在800度左右(假如溫度更高,則彩料有可能燒飛氣化),溫度過低則不利于彩料發色。以目前窯址資料分析,紅綠彩器物的生產燒制,是與其它陶瓷工藝品種于窯口一起制作。

2002年河北峰峰礦區臨水建筑工地古窯址發現疑似紅綠彩作坊料漿池,2009峰峰礦區彭城半壁街建筑工地古窯址發現疑似紅綠彩烤花小窯爐,這兩處窯址發掘時地層信息和其它資料已遭破壞,并無更多證據指正這兩處遺址是專為紅綠彩工藝生產所建,筆者對此定性持懷疑態度,期待今后有更多考古資料以咨定性。而一些專家學者所提出的“一部分紅綠彩器物是在窯址燒制坯件,然后運輸到城市集鎮中根據需求進行二次復燒烤花”的觀點,不見于文獻記載,也沒有實物依據,筆者不敢茍同,考慮到紅綠彩器物生產流程的復雜性、成本較同類白釉、黑釉器物等更高等因素,經長途運輸并由城市商家自行建爐燒制,在這一過程中器物報廢的幾率要較窯址燒制高得多,意味著更多風險存在。對于這一觀點筆者也期待今后有資料進行進一步補充更正。

臨水疑似紅綠彩作坊料漿池       彭城疑似紅綠彩烤花小窯爐

五、金元時期若干窯口紅綠彩產品的考察

宋金時期北方陶瓷工藝交流積極,產品風格彼此效仿,市場流通迅速暢順等因素,導致目前考古發現,以及國內外公私館藏傳世品的工藝手法、裝飾風格等時代特征,大抵類同而易混肴。同時河北、河南、山西窯口的古窯址考古及墓葬考古中,出土器中的明確記述產地和紀年器物稀缺,所以對紅綠彩器物斷代斷源時,尤要慎重。

1、河北生產紅綠彩器物主要有磁州窯、定窯、井陘窯等,其它窯口情況尚不詳。

a、磁州窯區生產紅綠彩器物的窯口,據不完全統計,約有觀臺窯、彭城窯、臨水窯等。

磁州窯作為紅綠彩器物坯體的胎土,為當地大青土,雖含鐵較高但淘煉精細,燒成后胎土多呈土黃或清灰色,還有因窯溫不同的棕灰、棕褐色。如圖依次為峰峰礦區文保所藏臨水三工區出土標本、臨水三工區出土標本(民間藏品)、故宮博物院藏標本。

峰峰礦區文保所藏      民間藏品               故宮博物院藏

器物坯件,目前僅發現白化妝土罩透明釉一種。化妝土白中泛黃,光潤潔凈,呈現乳光色,乳濁性強覆效果好,透明釉白中泛黃,光澤好,局部常見有細裂痕開片,器皿類器物外壁常見垂釉痕。如圖依次為峰峰礦區文保所藏臨水三工區出土標本。

常見器型有器皿類的碗、盤、杯、碟、佛造像類、玩具玩偶類。如圖為峰峰礦區文保所藏臨水三工區出土紅綠彩碗、磁州窯博物館藏紅綠彩碗。造像類制作精良為代表,器型高大、人物造型準確。如1972年河北邯鄲臨水三工區男像觀音通高達32厘米,釋迦像達30厘米。胎質細膩,胎體薄,俑像即使是高大重量也很輕。

峰峰礦區文保所藏臨水三工區出土紅綠彩碗


磁州窯博物館藏紅綠彩碗

器皿類施彩,多為內壁玄紋 + 植物、文字、花鳥圖案組合,或僅外壁施植物圖案,內壁素白。碗、盞類坯體修足規整,多見足心淺削或平足等。常見有釉不到底、滿釉到底但足心無釉。如圖為城市遺址出標本、器物(民間藏品)。碗心多見對稱分布條塊狀支釘痕,推測燒制工藝可能為疊裝后套摞在匣缽內支燒,也可能有一部分器物的支燒工藝為墊餅支燒。

文字類                             玄紋+植物類


玄紋+菱形開光、植物類                玄紋+幾何圖案

造像類、玩偶類畫工精湛細致,常見有滿釉到底足心施透明釉和施化妝土白釉2種。如圖為金代磁州窯紅綠彩仕女坐像(民間藏品)、金代磁州窯紅綠彩持扇童子瓷俑(民間藏品)。

金代磁州窯紅綠彩仕女坐像   金代磁州窯紅綠彩持扇童子瓷俑

b、定窯紅綠彩器物,據資料統計在金代時期生產。胎土細白,透明釉質清潤釉色局部泛黃,胎釉結合好,不見開片。常見器型有盞、盤等。有植物紋、文字、刻劃花 + 紅綠彩以及紅綠彩+金彩工藝,其它工藝不詳。如圖為窯址采集標本(民間藏品)、上海博物館藏定窯紅綠彩盞、城市遺址出定窯紅綠彩加金標本(民間藏品)。

窯址標本                          上海博物館藏


窯址標本               城市遺址出定窯紅綠彩加金標本

c、井陘窯紅綠彩器物,在金代有生產。如圖為窯址出標本,胎體細白罩透明釉,釉色局部清潤,胎釉結合好,不見開片。因資料有限,其它工藝不詳。

2、河南生產紅綠彩器物主要有當陽峪窯、鶴壁窯、扒村窯、魯山窯等,其它窯口資料不詳。

a、當陽峪窯生產紅綠彩器物的窯口,據不完全統計,有牛莊窯、王封窯生產。

當陽峪窯紅綠彩器物胎土分為細白胎土和米黃色粗胎2種。細白胎土的胎體瓷化程度較高,胎色潔白,胎質堅密潔凈,糅性強,斷面略泛油光。米黃色胎土土質疏松、顆粒感強,耐高溫,顏色隨窯溫不同為米黃、土黃色,胎釉結合一般。在胎體上施白色化妝土,以改變表面顏色和光潔度。如圖為王封窯址采集紅綠彩細白胎土、米黃色粗胎標本(民間藏品)。

王封窯細白胎土                   王封窯米黃色粗胎

目前發現有細白胎土罩透明釉、粗胎土罩白化妝土施透明釉2種。透明釉光澤度好,釉厚處略泛青,局部可見不規則開片。化妝土均勻細致,色直白光潤勻凈,少數白中泛黃泛青。如圖依次為焦作博物館藏2004年當陽峪窯址采集白釉罐、焦作老萬莊金墓出土紅綠彩罐(出土地距離王封窯很近,是該窯器物的可能性很大)、“閑事與雅器”展當陽峪窯紅綠彩碗、王封窯址采集紅綠彩花鳥紋葵口盤標本(民間藏品)。

焦作博物館藏    焦作老萬莊金墓出土  “閑事與雅器”展品   王封窯址標本

常見器型有器皿類的碗、盤、罐、碟、瓶等、玩具玩偶類。如1993年焦作牛莊瓷窯遺址考古發掘紅綠彩盤(標本)斜直腹,圓唇矮圈足。盤內側畫3道紅彩玄紋,間填黃彩,盤心內用紅彩畫折支花卉輪廓,填黃彩。

器皿類施彩,多為口沿黃彩、內壁玄紋 + 植物、文字、花鳥、人物圖案組合,以及外壁施植物圖案。碗、盞類坯體修足規整,底足多足心淺削為圜底或挖足過肩喇叭形外撇,盤、碟類常見有平足、矮圈足。施釉方式為滿施化妝土但釉不及底、滿釉到底等。如圖所示為鄭州中原古陶瓷標本博物館藏王封窯紅綠彩標本,用紅彩書寫“河內王封祁家燒造”字樣,可作為王封窯標準器。其次為王封窯址出攀枝嬰戲紋、文字+植物紋、口沿施綠彩劃花盤、玄紋+文字、幾何圖案+紋飾(瓶類)標本(民間藏品)。

“河內王封祁家燒造”          攀枝嬰戲紋          文字+植物紋


口沿施綠彩劃花            文字       幾何圖案+植物紋飾(瓶類)

當陽峪窯碗、盤心多見對稱分布條塊狀支釘痕,燒制工藝可能為疊裝后套摞在匣缽內支燒。盤、碟類還有一部分器物的支燒工藝為澀口覆燒工藝支燒。如圖王封窯址采集的紅綠彩澀口折沿盤、白釉撇口平足盤。二者均覆燒痕跡明顯(芒口)。

喇叭形圈足標本                  滿釉淺圜底標本


王封窯紅綠彩澀口折沿盤              王封窯白釉撇口平足盤

玩偶類基本畫工細致,姿態生動。有施化妝土+支釘燒制,素胎罩透明釉2種。如圖為金代王封窯紅綠彩仕女像(窯址采集)、金代王封窯紅綠彩臥婦瓷俑(城市遺址出、民間藏品)。

王封窯紅綠彩仕女像                 王封窯紅綠彩臥婦瓷俑

b、鶴壁窯,即羑河兩岸以鶴壁集瓷窯為中心的窯群遺址。1978年考古發掘時在金代地層中發現了紅綠彩碗、瓷俑標本,同時出土一件上刻劃“..定九..日..用”可能為“大定九年”的砂胎輪盤器物。碗盤類有三角形支釘支燒遺存,瓷俑類支燒方式不詳。碗、瓷俑類胎色多見灰白、黃褐、棕褐色,胎土淘洗精細,雜質少有黑色小斑點。白釉白中泛灰潤澤,或呈乳白色,施釉勻凈,釉面光潤,少見開片。鶴壁窯還有篦劃花工藝與紅綠彩結合器物,如圖為窯址出標本(民間藏品)。

考古發掘紅綠彩碗  鶴壁博物館藏標本    篦劃花+紅綠彩標本


考古發掘紅綠彩瓷俑           考古發掘白地黑彩瓷俑

c、禹州扒村窯、鈞臺窯。

扒村窯目前尚無考古發掘報告,僅有陳萬里先生、故宮博物院和當地文管機構進行過局部標本采集。經扒村村民、古陶瓷愛好者采集、附近城市遺址出土物統計分析,有金元時期紅綠彩工藝的碗、盤、小型玩具玩偶類瓷俑器物生產。胎土呈灰黃色、灰青色,胎質細膩但疏松。有白化妝土罩透明釉、白化妝土混合透明釉料和瓷土沉淀漿水等為乳濁色白釉2種,前者配合白地黑彩工藝、釉下線條漆黑,后者作為白釉打底,釉厚處略泛黃。如圖為窯址出素胎、模具、白地黑彩瓷俑,故宮博物院藏標本以及民間藏品。碗盤類裝飾風格有玄紋+植物紋、玄紋+文字等形式,盤口常裝飾有黃彩,施釉方式為施半釉底足露胎,底足滿化妝土半乳濁白釉2種,如圖為上海博物館藏扒村窯紅綠彩碗,保利博物館“三晉窯火”展扒村窯紅綠彩碗,城市遺址出扒村窯紅綠彩詩文碗。碗心有支燒痕,素坯可能為疊摞支燒。瓷俑類中空露胎,坯體薄,內壁有指壓痕跡,結合處可見接胎痕,從窯址遺存的模具推測制作過程為模印造型,兩半結合成型。

模具             素胎瓷俑                白地黑彩瓷俑


故宮博物院藏紅綠彩碗、瓷俑標本            民間藏瓷俑標本


上海博物館       保利博物館               城市遺址出

1973--1975年鈞臺窯遺址發掘中,有紅綠彩碗、盤、小型瓷俑出土。但因出土地點位于城市遺址內,窯址、灰坑與城市生活堆積層重疊,這些紅綠彩標本遺存到底是該窯址生產,或是附近窯口生產后運輸到禹州城內?并沒有得出結論。在隨后至今的城市建設中,鈞臺窯遺址范圍內陸續有類似標本出土,但底足胎質、支燒方式等都與扒村窯、鈞臺窯遺存并不相同,現簡單列舉以供參考。

1973-1975年鈞臺窯遺址發掘


鈞臺窯遺址范圍內城市建設出土標本 

d、魯山段店窯

魯山段店窯有故宮博物院和當地文管機構、魯山段店窯文化研究所、古陶瓷愛好者進行窯址局部標本采集,經統計有金元時期紅綠彩工藝的碗類器物生產。胎土灰褐、灰黃,胎質較粗。白化妝土罩透明釉打底,釉面白中泛黃,玻質感強。裝飾風格有玄紋+植物紋等形式,施釉方式為施半釉底足露胎,碗心殘留有支釘痕跡。如圖為故宮博物院采集標本、魯山縣段店窯文化所藏紅綠彩碗,城市遺址出魯山段店窯紅綠彩碗(民間藏品)。同時在窯址發現有模塑用模具遺存,多用于制作人傭、動物俑等小玩具或工藝品,推測魯山窯可能有紅綠彩瓷俑類器物生產,以待后考。

故宮博物院藏                    段店窯文化研究所藏


段店窯文化研究所藏         城市遺址出魯山段店窯紅綠彩碗

3、山西生產紅綠彩器物主要有長治窯、渾源窯等。

a、長治窯

長治窯生產紅綠彩器物的窯口,據考古資料統計,在八義、東山、南泉莊一帶燒造。器型有器皿類的碗、盤、缽、碟、蓋、瓶,小型玩偶類。如圖為1996年窯址考古發現的紅綠彩工藝器物殘件、模具、小型玩偶。胎體呈現土黃、青灰色,并間雜有白色石質顆粒等黑色雜質,胎質較致密。如圖為窯址考古發現、故宮博物院藏標本、長治考古研究所窯址采集標本。

碗            盤            蓋            缽          折腰盤


模具            白地黑彩童子               婦人俑頭


土黃色胎土                 青灰色胎土長治考古研究所窯址采集

化妝土色白中泛黃,外壁施釉不到底,透明釉釉色清亮,玻質感較好。如圖為故宮博物院藏標本(碗、玩偶)

碗、盤類采用多件仰燒法的裝燒工藝,墊燒工具推測為墊珠形支釘,在碗內留下五處條狀墊燒痕。碗、盤、瓶類施釉方式多為外半釉底足素胎、外滿釉底足素胎。紋飾根據器型不同,繪于內壁或者外壁的白釉之上,以紅彩勾描圖案,以綠、黃填描花瓣、草葉。多為玄紋+幾何紋、植物紋、文字、魚鳥、人物等。小型瓷俑類則為化妝土打底施彩、化妝土+黑彩打底施彩2種,繪畫風格粗獷簡率。施釉方式為滿釉和半釉(身后不施釉)2種,如圖為故宮博物院和長治考古研究所窯址采集標本。

窯址采集帶支釘紅綠彩碗                 故宮博物院標本


鳥紋             魚藻紋             文字              人物

1999--2000年長治市區爐坊巷遺址經考古發掘,曾有大量紅綠彩標本出土,有碗、盤、蓋、玩偶等,其紋飾風格與八義窯較為一致,因為考古發掘時地層關系混亂,窯址、灰坑與城市生活堆積層重復疊加不能具體定性,以待更加詳細資料再行討論。

b、渾源窯

渾源窯經古陶瓷愛好者進行窯址局部標本采集,以及附近城市遺址出土物統計中,有金元時期紅綠彩工藝的碗類器物標本。胎土米白、米黃色,胎質較粗有黑色雜質,質地較致密。有白化妝土罩透明釉、白化妝土混合透明釉料和瓷土沉淀漿水等為乳濁色白釉2種。釉面直白,釉色清亮玻質感強。裝飾風格有幾何紋、玄紋+植物紋、文字、鳥紋等形式,施釉方式為施半釉底足露胎,碗心殘留有條塊狀支釘痕跡。

渾源窯標本(1)


渾源窯標本(2)

4、據一些考古觀點,山東目前已發現德州、淄博、磁村、棗莊中陳郝南等窯場均有紅綠彩蹤跡。其中德州紅綠彩最早見諸于陳萬里的記述。目前主要規模成果是2006年6月在方向機廠院內的一些窯具和瓷器的挖掘發現,但該批器物并無典型紅綠彩成品遺存物。目前德州博物館所藏紅綠彩器基本為社會征集的來源。筆者對山東地區的相關紅綠彩考古信息也調查未果,是以暫持保留意見。

金  紅綠彩人物傭2   (山東德州 朱國慶 整理)

六、北方紅綠彩工藝的南傳與后世發展

元代之后,紅綠彩工藝在河北磁州、河南禹州、江西景德鎮等地繼續生產并不斷改進,特別是元代景德鎮窯場的紅綠彩產品,不僅是曾興盛一時的北方傳統紅綠彩工藝的南派代表,更為明清時期釉上新彩瓷的興起奠定了絢麗風格和技術的根基,深刻影響著日后風靡世界的明清彩瓷。其中,處于衰退期中的元代江西吉州窯場,也發現了少數在窯變釉地上加施紅綠彩的品種,但該品類或因裝飾效果不佳的緣故,并未得到廣泛應用生產,存世也僅見零星個案。

元 吉州窯窯變釉地紅綠彩繪雙鳳盞   英國劍橋大學博物館 藏

耿寶昌的《明清瓷器鑒定》、葉佩蘭的《元代瓷器》等著作,均曾對元代、元末明初的景德鎮窯場的紅綠彩、早期五彩瓷器做了較詳細調查論述,記錄了日本館藏的若干代表器物和近年國內發現的一些珍貴的元-明初的紅綠彩瓷標本。

  景德鎮窯樞府釉紅綠彩獅子戲球紋玉壺春瓶(正背面)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轉引路杰《景德鎮元末明初紅綠彩瓷》一文所輯國內出土元末明初紅綠彩標本器

如圖為江西景德鎮明代御窯廠遺址出明洪武紅綠彩纏枝菊紋侈口盤、明洪武礬紅彩云龍紋盤,圖片分別引用自《啟明氣象——景德鎮御窯博物館館藏洪武時期珍品展》、《朱明遺萃——南京明故宮出土陶瓷》。美國大都會藏明代白地黑花紅綠彩罐,日本靜嘉堂藏明代禹州窯場白地黑花紅綠彩人物圖罐。

明洪武紅綠彩纏枝菊紋侈口盤        明洪武礬紅彩云龍紋盤


明代白地黑花紅綠彩罐          明代禹州窯場白地黑花紅綠彩人物圖罐

而以高溫白釉瓷為基礎的景德鎮、德化、漳州等南方明清窯場的紅綠彩產品,明晚期再次興盛,直到清早期尚大量生產。

明嘉靖 趙府制用款紅綠彩龍紋盤  浙江省博物館 藏


清 順治 紅綠彩穿花鳳紋罐   民間藏品

小結:

1、以冀、豫、晉、贛等地區窯場及城市遺址出土遺物的資料大略統計,金元時期紅綠彩工藝是建立在本窯口白釉、黑釉、樞府釉等器物基礎之上的二次加工制作。各個窯口的彩料效果和繪制流程都基本相同,但不同之處在于本窯口之胎土、化妝土、釉色、修坯修足、紋飾構圖特色等。如定窯、當陽峪窯細白胎土+紅綠彩器物,胎土淘煉精細、修坯工整、施滿釉。河北磁州窯大型紅綠彩造像制作精良,彩靚型佳。長治窯器型豐富,紋飾圖案富有地方特色。而元代景德鎮窯的樞府釉加紅綠彩,則開啟了明清彩瓷的先河。各窯口相互滲透影響,各擅勝場。

2、墓葬、城市遺址出土的許多紅綠彩器物和標本,與該地區所在區域的窯址考古所出標本時常不匹配,推測或為已有考古挖掘未充分;也有可能同時期其它窯口也在燒造大同小異產品,而目前尚未經考古發現或確認;或又為其他地區的銷售泊來品。這些疑惑,需要今后繼續做好有關資料收集、整理。

3、“磁州臨水焦家造”“河內王封祁家燒造”等器物款識的出現,以及大量類同產品分量于不同區域等情況,誠如文物學者萬斌老師所指:“標志著外供型、集約化生產基地形成,產地與輻射市場分離,物流發達,品牌意識出現……也為資本主義萌芽現象之一”。這些具有地域名稱、商家名號的文字標識在器物上,在當時信息閉塞的社會無疑是擴大影響力的有力手段,同時也表明對自己“焦家”“祁家”燒制工藝的肯定,以及在同時期同窯口同工藝品種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的自信,使用這種商標+廣告的形式為自己產品宣傳。

4、目前一些考古挖掘,因明確的對應出土成果匱乏,學術界內尚有爭議。譬如山東德州的06年挖掘,其實缺少特征明確、典型的紅綠彩產品出土。目前的德州博物館藏品,只是地方政府、文博部門和業界一些熱心人士面向社會張羅征集的來源為主。因此在2010年中國紅綠彩瓷學術研討會上,有學者就提出質疑。“德州窯與以往北方發現的同時期窯的結構不同,被當做支燒工具的所謂窯具可能為發簪或圍棋子;另外,窯址并未出土紅綠彩瓷,不能把德州歷年出土紅綠彩瓷都歸為德州窯產品……德州是金代南北水運中心要沖,北方很多窯口的產品可經水路運至德州再分銷各地,德州出土大量瓷器證實了這一點。”因此,這批征集的紅綠彩瓷,包括早年入藏的兩件紅綠彩人物俑也不應武斷定為德州窯產品。

參考文獻資料:

99宋瓷》

《故宮博物院藏古陶瓷標本選萃》馮小琦

《中國出土瓷器全集_山西》石金鳴

《中國出土瓷器全集 3 河北》曹凱

《中國出土瓷器全集 12 河南》孫新民

《中國磁州窯》葉喆民

《鴻禧美術館開館紀念選集》

金代紅綠彩的考古發現及其歷史傳承(呂軍 周高亮)

山東德州窯及紅綠彩產品的新發現(朱國慶)

磁州窯一枝獨秀——長治八義窯紅綠彩瓷(張紅斌 宋紅衛 楊巧靈)

山西長治八義窯試掘報告(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長治爐坊巷古遺址調查(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河北邯鄲臨水北朝至元代瓷窯遺址發掘簡報(邯鄲市文物保護研究所 峰峰礦區文物保管所)

河北省磁縣觀臺磁州窯遺址發掘簡報(秦大樹 馬忠理)

略談金代黑釉加彩(任志錄)

磁州窯紅綠彩裝飾技法淺析(馬小青)

論磁州觀臺窯制瓷工藝技術的發展(秦大樹)

邯鄲市峰峰礦區出土的兩批紅綠彩瓷器(秦大樹 李喜仁 馬忠理)

論紅綠彩瓷器(秦大樹)

峰峰礦區臨水古瓷窯遺址調查(龐洪奇)

扒村窯鈞臺窯紅綠彩的發現與初步研究(徐華烽)

魯山段店窯概述(李旭)

濃紅綠翠映元明——景德鎮元末明初紅綠彩瓷(路杰)

明早期景德鎮御器廠彩瓷的生產——以御窯遺址考古發現及傳世品為例(李慧)

明清瓷器鑒定(耿寶昌)

元代瓷器(葉佩蘭)

明代磁州窯瓷器(郭學雷)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魯山段店窯概述
藏古于器 · 定窯仿古賞析
鈞窯
王云飛 |關于耀州窯月白釉龍首八方杯的幾個問題
北方青瓷的代表(三)是什么因素使得耀州窯能夠延續千年窯火不絕
磁州窯——沾溉天下的著名民窯(三)觀臺窯的發展繁榮和衰敗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汝州市| 宜川县| 裕民县| 玛曲县| 崇左市| 霍林郭勒市| 应用必备| 乳山市| 油尖旺区| 维西| 丽水市| 东辽县| 石城县| 雷山县| 耿马| 阜新市| 浦东新区| 从化市| 绥宁县| 雷山县| 扶沟县| 陆丰市| 横山县| 察哈| 宜兴市| 怀柔区| 墨江| 林西县| 乌拉特中旗| 托克托县| 上饶市| 德安县| 将乐县| 无为县| 彭泽县| 黔南| 博乐市| 乌恰县| 台北县| 开封市| 玉环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