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遇是美的開始,人民瓷壇與您一起品瓷賞畫、識人知物
青花云鶴九桃紋盤,
清雍正 高5.1cm 口徑21.5cm 足徑13.5cm
青花云鶴九桃紋盤 底部
青花云鶴九桃紋盤,盤口微撇,弧腹,圈足。盤內外青花裝飾。盤內飾桃樹一棵,結9枚碩桃。外壁繪8只飛鶴,間以帶狀云紋,近底處為海水江涯紋。外底雙圈內署“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楷書款。
此器青花濃艷,線條流暢,紋飾寓意吉祥,是為皇帝祝壽之器。
粉彩梅花紋碗
清雍正 高5cm 口徑9.2cm 足徑3.8cm
粉彩梅花紋碗 頂部
粉彩梅花紋碗 底部
粉彩梅花紋碗,碗敞口,深腹,圈足。通體粉彩裝飾。里心繪三朵散落的梅花,外壁繪兩株梅樹,樹干屈曲遒勁,枝頭梅花盛開,樹下繪兩支靈芝。外底署青花“大清雍正年制”雙行六字楷書款。
此碗造型厚重端莊,內、外畫面互為呼應,渾然一體。在用色上頗為講究,以黑赭色樹干襯托粉色花朵,愈顯示出梅樹的勃勃生機。
釉里紅海水龍紋瓶
清雍正 高35.5cm 口徑7.2cm 足徑13.5cm
釉里紅海水龍紋瓶 底部
釉里紅海水龍紋瓶,瓶小口,短頸,豐肩,上腹圓鼓,下腹內收,圈足。通體以釉里紅為飾繪海水,留白暗刻大、小二龍。外底青花雙圈內書“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楷書款。
此瓶器形挺拔端莊,裝飾手法新穎,紅白二色交相輝映,海濤中騰躍的大小二龍,有“蒼龍教子”之寓意。
雍正款黃釉盅
清雍正 口徑6.7cm 足徑2.9cm 高5cm
雍正款黃釉盅 底部
雍正款黃釉盅,盅敞口,直斜壁,圈足。盅內施白釉,外施黃釉,釉色純正,釉面光亮瑩潤。足底青花雙圈內書“大清雍正年制”雙行六字楷書款。
清宮的黃釉瓷器多在重大儀式中,如祭祖時使用。
霽藍釉小杯
清雍正 口徑7.2cm 足徑2.9cm 高3.7cm
霽藍釉小杯 底部
霽藍釉小杯,杯口外撇,弧壁,圈足。杯內施白釉,外施霽藍釉。足底青花雙圈內書“大清雍正年制”雙行六字楷書款。
此杯胎薄體輕,造型規整,釉色均勻潤澤。此類霽藍釉器物多在祭祀時使用,因此又被稱為祭藍釉。
胭脂紫釉碗
高4.8cm 口徑9.5cm 足徑3.6cm
碗撇口,瘦底,圈足。碗內飾暗花雙行龍及云紋兩朵,外部通體胭脂紫釉,足內施白釉,青花雙方框內楷書“雍正年制”四字款。
據文獻記載,胭脂彩由荷蘭人卡西亞所發明,約于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從西洋傳入景德鎮,后被稱為“洋紅”。此前較長一段時期內我國的釉上紅彩只有一種稱為礬紅(鐵紅)的彩料,因此胭脂紅的引進對釉上紅彩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此胭脂彩小碗造型秀美,小巧玲瓏,色彩嫵媚,紅中泛紫,表現出獨特的藝術魅力,為胭脂彩藝術的極品。
窯變釉弦紋瓶
高25.3cm 口徑7cm 足徑11.7cm
窯變釉弦紋瓶 底部
窯變釉弦紋瓶,瓶撇口,細長頸,扁圓腹,腹下斜直收至底,圈足外撇。通體施窯變釉,有紅、黃、藍、月白等色,釉面光潤。頸至肩凸起弦紋7道。足內施醬釉,陰文篆刻“雍正年制”雙行四字款。
此器造型端莊規整,色釉變化豐富,色澤絢麗明快,裝飾效果鮮明,為雍正時的創新品種,乾隆以后延續燒制。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