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遇是美的開始,人民瓷壇與您一起品瓷賞畫、識人知物
作為我國第一座由國家投資興建的大型綜合類博物館,南京博物院受益于南京悠久的人文歷史積淀,藏品種類豐富,上至舊石器時代,下迄當代,既有全國性的,又有江蘇地域性的;既有宮廷傳世品,又有考古發掘品,還有一部分來源于社會征集及捐贈,均為歷朝歷代的珍品佳作,可以說是一座巨大的中華民族文化藝術寶庫。
藍釉描金粉彩開光轉心瓶
清·乾隆 通高70厘米 口徑20厘米 底徑24厘米
南京博物院瓷器類的藏品質量上乘,品類豐富,其中有作為重量級的藏品:清乾隆時期的藍釉描金粉彩開光轉心瓶堪稱“鎮館之寶”。
轉心瓶是清代創制的一種瓶式。在一個鏤孔瓶內,套裝一個可以轉動的內瓶,上繪各種紋樣。轉動內瓶時,通過外瓶的鏤孔,可以看見不同的畫面,猶如走馬燈。
南京博物院所藏的“乾隆藍釉描金粉彩《清高宗行圍圖》轉心瓶”乃是一件來自于清宮舊藏的“南遷文物”。它高70厘米,口徑20厘米,底徑24厘米,外瓶鏤雕山水林木,內膽描繪的是乾隆帝騎馬出獵的場景,配有牙雕群臣跪拜。神奇的是,如果旋轉內瓶,可見大隊人馬如同動畫一般穿行在山水林木間,氣勢非凡,觀賞效果絕佳。這件瓷器是一件御用“紀念品”,工藝繁復,堪稱“絕版”。
轉心瓶打破了傳統瓷器的靜態美,通過旋轉,不斷變換角度,產生奇妙變化。由于它制作工藝復雜,難度高,因此成品率極低。這件轉心瓶更是集乾隆官窯的眾多高超工藝為一體,代表了當時制瓷技藝最高水平。據《清宮檔案》記載,乾隆官窯生產了二、三十件轉心瓶,而目前存世不過十數件。南京博物院所藏這件藍釉轉心瓶,其結構更加殊勝,在所有轉心瓶中是絕無僅有的,是“乾隆瓷”的巔峰之作,是真正的瓷中孤品。
南博專家介紹說:“為了能夠旋轉自如,轉心瓶的每一個部件尺寸都要經過精心計算,反復試驗,火候控制稍有失當,便會使整器變形,而這件以粉彩彩繪的內瓶還需二次燒作。 古人如何掌握溫度高低,而且不破壞內瓶的粉彩部分,至今仍令專家難解。”
乾隆時的瓷器,造型端莊規整,大小器物之作均甚精致,但渾厚不及康熙,秀美不如雍正。風格華麗,不惜工本,新奇的器物不可勝數。
——乾隆瓷器造型特征
斗彩八吉祥紋大盤
清·乾隆 高6厘米 口徑50. 7厘米 底徑31厘米
紋飾繁密,色彩艷麗,盤心由內向外分別繪有雙鳳穿花、纏枝牡丹、祥云托八寶、海水雜寶紋等。
粉彩勾蓮紋翎管
清·乾隆 高4.3—6厘米 口徑1.3—1.8厘米
翎管是古代官帽上插花翎的用具,為中空的圓柱體,頂端有圓形小鈕,可縫綴于帽頂。此件瓷翎管以白地粉彩為主,繪有勾蓮、蝙蝠、如意、壽字等圖案。
粉彩三秋圖筆筒
清·乾隆 高15厘米 口徑1 9厘米 底徑1 8. 7厘米
筆筒為六方形, 口沿描金,外壁六個面上分別繪有粉彩石榴、山茶、菊花并題寫行書《詠石榴》、隸書《詠山茶》、篆書《詠菊花》詩三首,均為皇帝親筆御書。石榴、山茶、菊花均是秋季花實,合稱“三秋”圖。
清乾隆綠地五彩雙耳瓷瓶
清·乾隆 高23. 9厘米 口徑7. 3厘米 底徑8.7厘米
頸部貼朱雀形雙耳, 內施湖綠釉,外翠綠釉上繪粉彩雙鳳穿花紋。底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礬紅篆書款。此瓶紋飾精細,釉色鮮艷,較為罕見。
紫地琺瑯彩牡丹紋碗
清·乾隆 高4.4厘米 口徑 11.9厘米 底徑5.8厘米
琺瑯彩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宮廷燒制的名貴品種。此碗在紫色的胭脂釉上繪綠色的枝葉、藍色的花瓣、紅色的花蕾、黃色的花心, 色澤濃艷華貴。
粉彩象馱寶瓶瓷塑
清·乾隆 通高34厘米 長24.5厘米 寬17厘米
象作回首狀,施米灰色釉,棕毛畢現,元寶形鞍上馱有葫蘆形琺瑯寶瓶。這是宮廷中常見的陳設器, 象是太平盛世的象征, 象馱寶瓶喻意“太平有象”。
以上文字匯總于網絡,圖片均來源于南京博物院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