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峁遺址發現的玉器
龍山文化 高:4.5厘米
▲石峁遺址近期又有新發現:神面紋圓型石立柱。@華商網
近期,
石峁遺址又有驚世新發現:
神面紋圓型石立柱。
陜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長、
石峁遺址考古隊隊長孫周勇表示,
這有可能是“圖騰柱”。
圖騰,
意思是記載神的靈魂的載體,
是古代原始部落迷信某種自然
或有血緣關系的親屬、祖先、保護神等,
而用來做本氏族的徽號或象征。
那么,
“石峁人”究竟屬于什么氏族呢?
本期推出的是,
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考古文博系教授韓建業
所撰寫文章:
《石峁人群族屬探索》。
陜西神木石峁古城是近年中國最重大的考古發現之一,人們在驚嘆其巨大體量、宏偉建筑、精美玉器、詭譎浮雕的同時,不免會聯想到石峁人群的族屬問題。完成如此壯舉的“石峁人”到底是些什么人?在古史傳說中有沒有他們的位置?我曾發短文簡略表達過“石峁人”或屬北狄先民的觀點,本文試做進一步的論述。
▲石峁東城門遺址發掘現場
石峁遺存屬于老虎山文化
首先應當明確石峁遺存的考古學文化歸屬。
石峁遺址所出典型陶器,主要有雙鋬鬲、斂口甗、大口尊等,和陜北其他區域以及內蒙古中南部、山西中北部、河北西北部龍山時代遺存的主體陶器基本一致,我們曾將這類狹義“北方地區”的龍山遺存統稱為老虎山文化。老虎山文化有不少地方性差別,可以分為若干地方類型,或者若干“亞文化”——田廣金最早提出“老虎山文化”的名稱,但僅用以指稱內蒙古中南部龍山遺存;魏堅稱鄂爾多斯地區龍山遺存為永興店文化;張忠培稱晉中龍山遺存為杏花文化;石峁所代表的陜北北部遺存有一定特色,如三足甕出現最早且發達,可稱之為老虎山文化石峁類型,當然稱石峁文化也未嘗不可。
▲石峁遺址出土的陶器及玉器
發掘者將石峁古城遺存分為早、晚兩期,早期流行寬襠的斝式鬲,晚期變為尖角襠的典型鬲,新出三足甕、盉等陶器,絕對年代分別在大約公元前2300~前2100年、公元前2100~前1800年,大致相當于我們劃分的老虎山文化前期晚段和后期。
和中原等地相比,前期階段的老虎山文化還是比較“落后”的,雖因戰爭頻繁而常見石墻山城,家族組織也已凸顯,但缺乏大城、大墓和貴重物品,社會分工、貧富分化不明顯,我們曾稱之為社會發展的“北方模式”,與分化嚴重的“東方模式”和樸實執中的“中原模式”有一定區別。至于石峁石城的超大規模,玉器、獸面紋裝飾等的出現,當為其與陶寺文化傳統碰撞交流的產物,并非北方地區的固有因素。
▲石雕神面
▲神面與雙虎石雕
▲虎擁牛石雕
二
老虎山文化南下臨汾與“稷下丹朱”
約公元前2100年左右,中國東亞季風氣候區出現“干冷事件”,北方長城沿線農業發展條件變得異常惡劣,曾經繁榮一時的岱海地區老虎山文化聚落群驟然消失,雙鋬鬲、細石器鏃和卜骨等北方文化因素大范圍南下,一直流播到黃河中下游地區,表明在龍山前后期之交,老虎山文化有過明顯的向南移動和影響態勢。這當中以老虎山文化南下臨汾盆地最具戲劇性。
龍山前期,在晉南臨汾盆地突然出現發達的陶寺文化,陶寺都城近三百萬平方米的宏大體量、豪華大墓、精美玉器等,都令人印象深刻,王文清、鄒衡等提出陶寺文化為堯所屬的陶唐氏遺存。而陶寺文化的勢力范圍可能已經南達黃河沿岸,西越黃河進入延安地區,分別以芮城清涼寺墓地和延安蘆山峁遺址為代表,這兩處遺址也都以出土大量精美玉器而聞名。我們曾提出,陶寺文化的出現,當為東方地區良渚文化、大汶口文化人群西遷所致,可能對應傳說中的“唐伐西夏”事件。
▲玉鉞 夏 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
山西陶寺遺址出土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藏
▲玉璧 夏 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
山西陶寺遺址出土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藏
▲玉璜 新石器時代
山西陶寺遺址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但到龍山前后期之交,風云突變,原本有斝無鬲的臨汾盆地出現大量類似晉中的雙鋬陶鬲,陶寺文化也因此而變為陶寺晚期文化,說明北方地區和晉西南人群之間曾經發生過激烈的沖突戰爭。后來的考古工作發現陶寺遺址還存在暴力屠殺、摧殘女性、瘋狂毀墓等現象,臨汾下靳墓地、芮城清涼寺墓地的大中型墓葬也盡數被毀,由此可見老虎山文化人群“殘暴”的一面,讓人不由得聯想到石峁所出以青年女性頭骨為主的多個頭骨坑是否就是殺害戰俘的結果。但陶寺晚期文化之初的雙鋬鬲和晉中游邀類型者更接近,更應該是晉中人群南下摧毀陶寺古城,而不一定是石峁人群。
老虎山文化游邀類型的南下臨汾和陶寺文化的衰亡,可能對應《古本竹書紀年》所記載的“稷放丹朱”事件(《山海經·海內南經》注引《古本竹書紀年》:“后稷放帝朱于丹水”)。
稷或后稷,即傳說中周人的始祖,錢穆等認為后稷與其母有邰氏姜嫄的居地就在晉西南地區。丹朱傳說中為堯子,其始居地應該就在“堯都平陽”(《漢書·地理志上》河東郡平陽條下應劭曰:“堯都也,在平河之陽。”《漢書·地理志下》中山國唐條下有“堯山在南”,應劭曰:“故堯國也?!保獣x南臨汾盆地,對應的考古學文化當和堯一樣,為陶寺文化。由此推測,老虎山文化游邀類型有可能是最早的后稷族系文化或者最早的姬周文化,陶寺晚期文化是稍晚的姬周文化。體質人類學分析結果也表明,碾子坡等周人組與陶寺、游邀等山西古代居民組有最為密切的關系。鄒衡早年曾將先周文化的淵源追溯到所謂光社文化,也就是晉中地區晚于游邀類型的文化,確有先見之明。這樣一來,同屬老虎山文化的石峁類型,即便不屬于后稷族系,也當與其關系極為密切,屬于一個大的人群集團。
▲玉圭
石峁遺址出土
陜西歷史博物館藏
▲玉璜
石峁遺址出土
陜西歷史博物館藏
▲玉璇璣
石峁遺址出土
陜西歷史博物館藏
▲玉虎頭
石峁遺址出土
陜西歷史博物館藏
三
陶寺晚期文化的西北向遷移
與不窋“自竄于戎狄之間”
陶寺晚期文化,也即稍晚的后稷族系文化,在晉西南地區延續了約300年,到大約距今3800年之后,隨著二里頭文化勢力從洛陽盆地進入,才徹底告一段落。令人奇怪的是,陶寺晚期文化典型的大肥袋足鬲、深腹簋、三足杯、單耳杯、鬶形器、折肩罐等陶器在晉南消失,卻突然出現于陜北北部石峁類型末期的神木新華、石峁遺址,以及鄂爾多斯地區的朱開溝早期遺存等當中。
▲陶斝 新石器時代陶寺文化/陶
通高15.20厘米、口徑17.60厘米、質量0.398公斤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隊
1984年在襄汾縣陶寺遺址出土
臨汾市博物館藏
▲石峁遺址出土的陶鬲?
《國語·周語》記載:“昔我先世后稷,以服事虞夏。及夏之衰也,棄稷不務,我先王不窋,用失其官,而自竄于戎狄之間。”韋昭注:“衰,謂啟子太康廢稷之官,不復務農?!断臅颉吩唬骸凳О?,昆弟五人須于洛汭?!薄案Z,匿也。堯封棄于邰,至不窋失官,去夏而遷于邠,邠西接戎,北近狄也?!表f昭以“太康失國”解釋“夏之衰”,可謂確當。
按照夏文化分為早、中、晚三期的方案,王灣三期文化后期就應當是早期夏文化,“太康失國”就應該發生在公元前2千紀之初的王灣三期文化后期偏晚階段,相當于石峁類型晚期。而陶寺晚期文化因素恰好于此時進入陜北—鄂爾多斯地區,豈不正對應姬周先人不窋“自竄于戎狄之間”的事件?
然則又如何理解“戎狄之間”?韋昭顯然是從戎狄有別的角度,認為戎在西方,狄在北方。但《左傳·莊公二十八年》,前面說“可以威民而懼戎”,后面講“狄之廣莫,于晉為都”,將戎和狄當作了同一個對象。按照王玉哲的梳理,西周以前北方已有狄(即易)的名稱,春秋戰國時期所謂戎、狄可以互稱,戰國末期才如《大戴禮記·明堂》所說出現“南蠻、東夷、北狄、西戎”這樣整齊劃一的說法。實際上我們目前無法確證“自竄于戎狄之間”到底屬于哪種情況,但說石峁類型可能屬于籠統的“戎狄”之文化,或者“戎”與“狄”之某一支的文化,應該大致不差。
▲骨制口弦琴
石峁遺址出土
▲骨制管哨
石峁遺址出土
▲陶哨
石峁遺址出土
四
石峁類型具體可能屬于
黃帝族系后裔北狄的文化
龍山時代的老虎山文化雖與晉南文化面貌各異,分庭抗禮,但其淵源卻都是仰韶文化,都有著晉西南、豫西和關中東部的廟底溝類型的深厚基因。我們曾撰文論述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可能是黃帝族系的文化,那么,老虎山文化就應當是黃帝族系后裔的文化。上述老虎山文化游邀類型可能對應后稷族系。后稷姬姓,而據《國語·晉語》:“昔少典娶于有 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睋秶Z·晉語》,黃帝諸“子”中第一姓即為姬姓??芍S帝和后稷可能確存在淵源關系。
▲石峁皇城臺遺址發掘現場
無獨有偶,屬于黃帝之后的還有可能姬姓的北狄?!渡胶=洝ご蠡奈鹘洝酚涊d:“黃帝之孫曰始均,始均生北狄?!薄洞蠡谋苯洝芬舱f:“黃帝生苗龍,苗龍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為犬戎?!敝钡?、白犬、犬戎在傳說中也都是黃帝后裔,或者說他們本來就是同一群人的不同稱呼,白犬或即白狄?!妒辣尽酚终f:“鮮虞,姬姓,白狄也?!蓖茰y白狄可能也是姬姓,與后稷同宗黃帝。這就是說,石峁類型可能籠統屬于“戎狄”文化,具體屬于黃帝后裔北狄的文化。
當然戎也有姬姓宗黃帝者?!蹲髠鳌でf公二十八年》:“晉伐驪戎”,杜預注:“驪戎……其君姬姓?!庇帧皶x獻公……娶二女于戎,大戎狐姬生重耳?!彼砸膊慌懦诡愋团c姬姓戎有關的可能性。
▲石峁古城的外城東門
▲石峁遺址外城墻一部分
五
石峁類型的后繼文化也當屬于戎狄文化
老虎山文化的繼承者,是內蒙古中南部和陜北等地的朱開溝文化,再之后的晚商時期,則發展為陜北的李家崖文化和鄂爾多斯地區的西岔文化等,陶鬲、甗、三足甕延續,石城衰落,新出刀、劍等各種武器工具類和裝飾品類“鄂爾多斯式青銅器”,屬于半農半牧文化。
▲石峁遺址出土的石雕
▲石峁遺址出土的陶瓦
李伯謙認為,晉陜高原的石樓——綏德類型青銅文化的族屬,當為甲骨文中記載的和武丁長期爭戰的(此處字為:上“工”下“口”)方,而石樓——綏德類型青銅器群與李家崖文化、西岔文化等在分布地域和時代上有所重合,很可能就是一回事。呂智榮則認為,李家崖文化可能是《周易》所說“高宗伐鬼方”的鬼方遺存。而無論是(此處字為:上“工”下“口”)方還是鬼方,應當都屬于戎狄之屬。據《古本竹書紀年》:“武乙三十五年,周王季伐西落鬼戎,俘二十翟王?!贝恕拔髀涔砣帧睉础肮矸健?,屬于狄(翟)人。而諸狄中的赤狄,被認為屬于隗氏,也當與鬼方有關??勺C鬼方很可能屬于狄之一支。由此上溯,也可證“石峁人”可能屬于戎狄,更可能屬于狄人。
有以上論述,就可得出石峁人屬于傳說中的黃帝后裔北狄先民的推論。也可知狄人至少四千多年以來就生活在長城沿線,和華夏同源而交流,同根而相煎,《墨子·節葬下》“堯北教乎八狄”的說法并非全屬妄言。
石峁所出玉器、石浮雕上的人面形象,著意強調突出的顴骨,說明狄人和華夏人具有類似的形貌特征,而絕非西方人形象。狄人曾經達到過令人難以置信的文明高度,為多元一體早期中國文明的形成和發展做出過重要的貢獻。
沈長云早先主要通過對歷史傳說的鉤沉,提出石峁古城是黃帝部族居邑的觀點。但黃帝和黃帝后裔畢竟并不是一回事。黃帝不會晚到堯舜禹時代,不會晚到龍山時代。呂智榮雖然和我同樣提出石峁古城可能為古代狄族先民之都邑的觀點,但他將石峁遺存歸之于“黃帝的后裔”“共工氏”,則是我不能同意的,因為共工氏在龍山時代大約是以豫北輝縣一帶為中心的,而且一般認為其先人可能為姜姓炎帝而非姬姓黃帝。至于張懷通提出的“石峁古城是上古西夏的都邑”的觀點,與我所論“西夏”年代相差甚遠,我認為難以成立。
▲石峁遺址皇城臺遺跡
▲石峁遺址發現的玉器
龍山文化 高:4.5厘米
文|韓建業
原文載于《文物春秋》2019.4
圖|華商網 動脈影 網絡
圖文版權歸原機構或作者所有
輯|山西晚報全媒體編輯 南麗江
審核|方天戟
End
特約刊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