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藝術品拍賣信息平臺,古玩藝術品市場深度分析!可關注微信號:guwan1998
景德鎮原名新平、昌南,自漢代起就開始燒制陶瓷制品。宋真宗景德元年,因其青白瓷質地優良,故以皇帝年號改名為“景德”,沿用至今。
明、清以來,隨著歷朝皇帝在景德鎮設御器(窯)廠,專門燒造宮廷用瓷,帶動了民營瓷業的發展和繁榮,于是,天下至精至美之瓷器莫不出于景德鎮,景德鎮也因此博得“瓷都”之美譽。
明代景德鎮的制瓷工藝,除了繼承前代技術并發揚光大外,還博采眾長,注重外來技術的引進與吸收,不拘一格,大膽創新,“開創了一代未有之奇”。
明代嘉靖(1522-1566年)、隆慶(1567-1572年)、萬歷(1573-1620年)三朝,處于明代社會晚期,歷時99年,橫跨16、17世紀。當時,明朝內部啟蒙思想開啟,市井文化達到巔峰。隨著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這一時期的御窯瓷器產量空前大增、造型逐漸繁多、胎體趨于厚重、裝飾愈加繁縟、色彩華麗奪目。
這次次故宮博物院推出的“明代嘉靖、隆慶、萬歷瓷器對比展”,遴選了嘉靖、隆慶、萬歷三朝及后世仿品共298件(套),有青花的濃麗明艷,有單色釉的純情雅致,也有雜釉彩、斗彩等的色彩繽紛。
嘉靖朝御窯瓷器
嘉靖朝御窯瓷器產量激增,祭祀用瓷器、大件瓷器較多,甚至出現了共道教儀式使用的特殊器型,紋飾也多流行與道教相關的。這與嘉靖朝特殊的政治、文化氛圍和嘉靖皇帝的個人品位有密切關系。
從傳世品和出土標本看,嘉靖朝景德鎮御器廠燒造的瓷器在花色品種上不少于37種,其中最受人稱道的是青花、五彩、瓜皮綠釉瓷等。
典型的嘉靖御窯青花瓷器以進口“回青”料混以國產“石子青”料描繪紋飾,呈現藍中泛紫的鮮艷色調,開創了明代御窯青花瓷器發展的新境界。
瓜皮綠釉是一種以以氧化銅為呈色劑、以氧化鉛為主要助熔劑的低溫色釉,雖然景德鎮御器廠從明永樂年間就開始燒造,但嘉靖朝的產品釉色最為純正。
此外,藍釉、白釉、礬紅釉等瓷器,在嘉靖年間也多有燒制,它們多為大件瓷器,釉色和工藝均屬上乘。
隆慶朝御窯瓷器
隆慶朝雖然短暫,但據文獻記載,該朝御窯瓷器產量仍很大。從傳世品和出土瓷片標本看,隆慶朝御窯瓷器品種較嘉靖朝有所減少,有青花、青花加礬紅彩、黃地青花、五彩、斗彩、白釉、澆黃釉瓷等。大部分御窯瓷器采用了以“造”代替“制”字結尾的落款方式,與以往形成明顯區別。
萬歷朝御窯瓷器
受萬歷年間政治荒廢、經濟衰落的影響,景德鎮御窯瓷器產量下降,質量也有所降低,御器廠更是于萬歷三十六年(1608年)正式停燒。
萬歷朝的景德鎮御窯瓷器在器型和紋飾上基本延續嘉靖、隆慶朝御窯瓷器特點,從傳世品和出土標本看,約有20多個品種,其中最受人稱道的是青花、五彩、黃地綠彩和茄皮紫釉瓷等。
萬歷后期,因進口的“回青”料短缺,青花瓷器逐漸采用“土青”料描繪紋飾,其中以浙江產的“浙料”最好,其圖案藍中略泛灰色,淡雅明快。
此次展覽的嘉靖、隆慶、萬歷朝御窯瓷器,雖以歷經400年的風雨洗禮,但這些造型豐富、釉彩華麗、紋樣紛繁的瓷器中所承載的歷史文化,仍然會引人入勝,讓我們一睹明朝中葉御窯瓷器的絕世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