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集中體現,筆筒屬于既有藝術價值又有使用價值的藝術品,其收藏價格也一路水漲船高 。2007年,佳士得香港秋拍一件清乾隆御制料胎畫琺瑯西洋母子圖筆筒以6753萬港元成交;2012年,中國嘉德春拍中,一件明周制魚龍海獸紫檀筆筒拍得5520萬元;2018年,一件清乾隆御制洋彩「江山一統(tǒng)」八卦玲瓏旋轉筆筒在北京保利秋拍中斬獲4830萬元。如此高的價格,令人瞠目結舌,可以說,老筆筒的收藏市場已漸成氣候。筆筒的前身,是早在唐代就大量使用的筆船、筆床和筆格。筆船和筆床雖說造型別致,但使用起來畢竟不太方便。到了明朝中晚期,文人的案頭開始設置筆筒,因筆筒擱筆方便,很快就風靡天下,一直流傳至今仍盛而不衰。老筆筒材質多樣,有瓷、木、竹、漆、玉、牙、紫砂等。清三代以前的筆筒,因存世量很小,一直是藏家追尋的目標,而晚清和民國時期出產的筆筒存世量還很大,價值就要相差很多。近些年來,在拍賣場上拍出的天價筆筒可謂屢見不鮮,基本上都是清三代前的筆筒。
歡迎關注公眾號:《收藏家聚樂部》 后面精彩繼續(xù)
就目前的拍賣市場來看,瓷玉、竹雕筆筒數量相對較多。瓷筆筒始于明代嘉靖、萬歷年間,但傳世品極少;天啟、崇禎時生產量較大,以青花為主,直口,平底,束腰。康熙時瓷筆筒制作到達鼎盛,品種極為豐富,釉色、造型、畫意筆法、題字最為講究。瓷筆筒除了要看胎、釉的質量外,主要看瓷畫的水平和青花的發(fā)色。瓷畫水平不同,價格會有天壤之別。
玉質筆筒多見于清代,其中白玉筆筒價值最高。清代的皇家御用玉筆筒,則代表了當時玉筆筒制作的最高水平,以康熙、乾隆兩朝的作品最為精湛。康乾時期的玉筆筒一般以和田白玉和碧玉(或青玉)制成,有圓筒形、方斗形、竹節(jié)形和樹樁形等,其中以圓筒形最為常見,外表往往淺浮雕山水人物紋,并陰刻御制詩和年款。此外,竹木筆筒隨著時間與環(huán)境溫濕度變化,表皮會起物理變化,起皺不光整,收藏較難。漆筆筒的收藏價值,要看筆筒制作工匠的名氣,紋飾是創(chuàng)作還是仿作。清中期 綠地剔紅十八羅漢筆筒 故宮博物院藏 清宮舊藏筆筒的收藏最好能分材質有選擇地進行,可從清代普通木筆筒入手,它的傳世品較多,可供選擇的余地較大。而且選擇筆筒的時候,都要首選名家的作品。因為,筆筒收藏,不僅僅是一種文房用具的器物收藏,更是一種文化和歷史的收藏,所以文化含量越高的筆筒價值越高。
清乾隆 御制料胎畫琺瑯西洋母子圖筆筒
雙方框《乾隆年制》楷書刻款
成交價:RMB 67,527,500
估價:咨詢價
佳士得香港2007年秋季拍賣會『西暎東暉』
筆筒料胎,四方委角,平足。涅白料胎上繪琺瑯彩,四面對稱卷草紋開光,內繪一嬰孩依偎在母親情里傾聽,背景西洋建筑,修長的高樹點綴著蔚藍的天空。口沿及近足處飾花卉紋一周,四面委角處繪藍地飾蝙蝠草紋。尺寸:直徑14.6cm;直徑11.7cm;高16.5cm估價:RMB 12,000,000-18,000,000中國嘉德2012春季拍賣會『西暎東暉翦淞閣 文房寶玩』明 周制 魚龍海獸紫檀筆筒原為文物專家、收藏家王世襄(1914-2009)舊藏。王世襄根據浮雕二龍的表現類似永、宣瓷器上的龍紋,以及其它動物的奇古之貌,認為此筆筒絕非晚明所能有;又將其與朱守城墓出土的紫檀螭紋扁壺相比,認為其時代風格顯然早于萬歷,其年代可能早至十五世紀中葉。估價:HKD 10,000,000-15,000,000佳士得香港2007年秋季拍賣會『瑰玉清雕 - Alan and Simone Hartman 重要玉器珍藏 II』白玉質,呈圓筒狀,底承五如意云頭足。器壁通景琢山水人物圖,風格像中國的畫卷,一雙仙鹿緩步于松林山石之中。走過重迭山林,一羽仙鶴單足挺立在蒼松之下,回望在祥云中的飛舞的同伴,一呼一應,和諧對稱。山后一老人右手策杖,長鬢短發(fā),穿著長袍,袖似迎風,小童手捧瑞果緊隨身后拾級而上,遠處兩童子手持靈芝,搬?磬,放在石案上歇息,山間小橋樓閣,蒼松挺拔,芭蕉搖曳;另一老人手持靈芝,身旁童子手持桃枝扛于肩上,興高采烈地跟隨。整體雕工淳樸自然,山勢重迭,峰巒起伏,古松挺拔,樹下長靈芝數株,山邊溪水潺潺,祥云飄浮,生機盎然。人物刻畫栩栩如生,仿佛有身臨其境,處身于太平盛世的仙境之中。清乾隆 御制洋彩「江山一統(tǒng)」八卦玲瓏旋轉筆筒估價:RMB 22,000,000-32,000,000北京保利2018秋季拍賣會『禹貢(一)乾坤擲—古今東西間的乾隆宮廷藝術幻境』此“清乾隆 御制洋彩 ‘江山一統(tǒng)’八卦玲瓏旋轉筆筒”便是如此。其為直筒型,制作工藝精巧絕倫,口、足邊出,環(huán)壁形足。內施松石綠釉。筒身以天藍色地繪藍彩卷草紋成錦地,筒身上壁可旋轉,繪以洋彩五色鳳、凰二禽,并遍布祥云紋。腹部中央為上下兩周小長方形開光,飾“萬字不到頭”以喻萬壽無疆,并于描金開光內以墨彩書八卦卦象。筒身下半部繪龍馬負圖、靈龜兩只、及六岳山石及海浪靈芝。外口、足邊飾紅彩描金紋飾。底施松石綠釉,落青花篆書“大清乾隆年制”款。估價:HKD 6,000,000-8,000,000佳士得香港2012年秋季拍賣會『重要中國瓷器及工藝精品』筆筒圓筒形,直口,平底。涅白料胎上繪琺瑯彩。山中林蔭茂密,山石嶙峋,兩人展開畫卷給策杖老人欣賞,另有兩人在一旁說話,童子隨后。底刻雙方框,內刻「乾隆年制」楷書款。此器玻璃胎光滑亮潔,溫潤如玉,繪畫筆法細膩傳神。紋飾描繪之四老應為宋代四大書法家蘇東坡、黃庭堅、米元章及蔡君謨于山林中悠閑文會的情境,四人被認為是宋代書法發(fā)展水平的典型代表。料胎畫琺瑯是宮廷作坊獨有的技術,而產品非皇家不能擁有,更顯皇家尊貴的身份。歡迎關注公眾號:《精藏門》 后面精彩繼續(xù)
估價:RMB 26,000,000-36,000,000此件雍正仿木秞墨彩五彩筆筒呈筒狀,圓口直壁,外底中心內凹。外底、足墻、口沿及器內施木紋釉,外壁中部留白,通景繪墨彩山水,并點染五彩裝飾。外底滿繪仿木紋理,無款。與之同類者,有一件故宮博物院藏,內、外、上、下及底足均為仿木紋秞,外壁通景粉彩松鶴延年的筆筒,與此件風格一致,也無款識,應當是為了追求像生之效果,故意而為之。此器胎體致密,圖案在器物上環(huán)繞一周,展開則是一幅完整的山水畫卷,構圖有密有疏,水面的遼闊,林石的繁密,形成巧妙的對比。筆觸上也極好的表現出多樣的技法,山石的皴筆層次清晰,樹木依種類不同或用點簇或用夾葉。彩墨結合,以墨筆為骨干,以青綠為主調,間雜些許鮮紅,由于釉料的緣故色彩比之繪畫又多了一分鮮亮明快。其構圖疏密得體,層次分明,景物錯落有致,頗得章法,筆觸運用自然靈活,渲染皴擦,格調清新,別具藝術魅力,整體畫風富有清代宮廷山水畫慣有的嚴謹富麗,文雅含蓄的特點,令人觀之悅目,賞玩不盡。其細節(jié)處之繪畫筆法,如松枝針葉,與同時期琺瑯彩瓷名品“松竹梅圖橄欖瓶”如出一轍,可印鑒為雍正官窯作品無疑。佳士得香港2016年春季拍賣會『中國宮廷御制藝術精品 重要中國瓷器及工藝精品』這件筆筒做工一流,洵為雍正年間 (1723-35年) 的御窯精品。雍正墨彩器較為多見,精粗皆有,基本上突破了康熙時大寫意風格和綠地托黑彩的技藝。采用纖細的畫筆直接繪出墨彩紋飾,黑色濃淡有致,層次分明,格調高雅,有的似于紙絹上作的水墨畫。如上海博物館所藏雍正官窯墨彩竹紋碗(屬琺瑯彩類),及常見的玲瓏套杯、蓋碗,均為雍正墨彩的精細作品。另有木釉紋地開光繪畫的筆筒,款式甚為特殊,器內及外壁上下邊緣施以木紋理的彩色釉,外壁中部繪有墨彩松鶴圖或人物行旅圖,在畫面的花草和樹梢上點染淺藍、綠、淡珊瑚紅、紫和白色,甚為新穎。估價:RMB 20,000,000-22,000,000北京匡時2010五周年秋季藝術品拍賣會『清代宮廷玉器專場』此件精美白玉筆筒乃和田上等羊脂白玉琢制。筒身取古松段作主體,加以古松、靈芝、松鼠作紋飾,筆筒外壁浮雕松干曲折盤繞,松樹下盛開靈芝數朵,以及松鼠嬉戲其間,使筆筒洋溢出一股如書畫般清新、優(yōu)雅賞心悅目的畫面,加上高超的雕工,實令人愛不釋手。松——遇霜雪而不凋,遇干旱仍能生機盎然,猶如文士堅毅不屈的風骨,自古以來已被文人、雅士所稱頌,古人視松為堅貞之引喻,并不斷被作為文學、藝術的創(chuàng)作題材,從整體看來,此白玉筆筒神形兼?zhèn)洌瑯嬎季畈宦端讱猓[約中可感受到有如深藏著濃濃的文人品味于其中。歡迎關注公眾號:《收藏大家匯》 后面精彩繼續(xù)
估價:HKD 10,000,000-12,000,000香港蘇富比拍賣2007年秋季拍賣會『玲瓏綺秀私人收藏清代御制瓷器工藝珍品』倫敦蘇富比2012年春季拍賣會『中國陶瓷和藝術作品』估價:HKD 18,000,000-25,000,000佳士得香港2015年秋季拍賣會『重要中國瓷器及工藝精品』此筆筒精選大塊玉料制就,雕工精湛,構圖巧妙,運用了玉石的天然紋理彩并采用多層浮雕技法與烤色工藝,成功地營造出了人間仙境之景象:外壁浮雕松柏亭舍,靈草仙鹿,三老者分立溪橋與岸邊,其中二人回首分別,彰顯溪橋送別之主體,為乾隆時期難得一見的佳作。尤其筆筒底部雕刻山石靈芝,更為少見。此件筆筒的尺寸碩大,屬于私人收藏中較大的一件。本筆筒制工精巧,構圖生動,紋飾環(huán)繞筒身而雕,刻畫險峻山勢,懸崖峭壁,奇谷深洞,蜿蜒小徑,天上云霧氤氳,松干蹙節(jié),斷崖之上,勁草破石而生,十二御騎策馬而行。本品雕工上乘,兼且石料精珍,證明當屬盛清時期所制。后面精彩繼續(xù)
估價:RMB 8,000,000-10,000,000北京匡時2012年春季藝術品拍賣會『近現代及當代瓷專場』此筆筒呈四方形,直壁,撾角。四面畫片全然不同,雙面繪神話典故人物圖,另雙面繪靈芝、大栗圖。一面繪一位老者大眼蓬須,頭戴發(fā)箍,身背斗笠,手執(zhí)拐杖,手中落一只蝙蝠,地上一只葫蘆冒青煙,祥云縹緲,好似霞光萬丈,頗如仙境一般。畫面中描繪的是中國百姓喜聞樂見的八仙之一鐵拐李,跛足,拄拐杖,衣衫襤褸,形象邋遢,腳踏寶葫蘆。繪者匠心獨運,技藝高超,運用其獨創(chuàng)的青花分水技法,把鐵拐李的形象描繪得形神皆備,栩栩如生。其葫蘆里裝的是為百姓醫(yī)治百病的靈藥,葫蘆又是吉祥之物,身邊圍繞五只蝙蝠,素有“葫蘆中豈止存五福”之贊。另一面繪神農攜童子采藥圖,畫面表現的是一神農在采藥途中,頭戴竹笠,身背藥簍,右攜長杖,身旁童子擎靈芝(藥簍內亦盛滿靈芝仙草)。神農凝神平視,臉形微長,兩頰豐盈,雙目有神,黑發(fā)黑髯結團。肩披長衫,衣帶飄曳,下著長褲。所繪筆法線條流暢,形象生動,文人繪畫風格濃郁。另兩面一面繪靈芝,一面繪大栗。靈芝自古以來就被認為是吉祥、富貴、美好、長壽的象征,有“仙草”、“瑞草”之稱,而帶皮大栗又寓意大吉大利的吉祥圣果之稱。四面畫片各具特色,相互呼應,均體現了“青花大王”王步不凡的繪畫功力。估價:HKD 1,000,000-1,500,000佳士得香港2005春季藝術品拍賣會『中國陶瓷及工藝精品』此為一件雕刻精絕的作品。作者顧玨以雕刻織細精巧著名。用花梨木作為筆筒的邊緣及底部,始終十七世紀末葉。這一種加木邊和底的主法大概開始時只用于香筒以及其他不需要堅實底部的器皿,亦有以牙代替木的。后來筆筒亦有采用這種做法。西雅圖美術博物館現在藏有一件同類顧玨作品,見《中國竹刻藝術》,上冊,圖版19。估價:HKD 2,500,000-3,500,000香港蘇富比2014秋季拍賣會『逸韻相承:細川家族藏中國藝珍』估價:HKD 4,000,000-6,000,000香港蘇富比2011年春季拍賣會『中國瓷器及工藝品』歡迎關注公眾號:《收藏動態(tài)》 后面精彩繼續(xù)
估價:RMB 5,000,000-6,000,000清宮舊藏白瓷筆筒,造型直筒六方,每一面上均以墨彩寫御題詩一首,口沿描金,內外壁與底皆罩白釉,僅以墨彩御題詩為飾,底落『大清乾隆年制』款。素雅之中最見大氣端莊,文人雅士望之定是愛不惜手。而當日在清宮,也是帝王案頭良伴。此筆筒上六首詩,均出自乾隆帝居藩期間詩文作品的結集《御制樂善堂全集》。讀此詩集,能窺視年輕皇子的抱負、生活情趣以及閑適恬淡的心境。詩句或是皇子有感而發(fā),或是有所企圖,今已眾說紛紜,然因眾說紛紜,御題詩瓷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不容忽視。估價:RMB 4,000,000-6,000,000中貿圣佳2008年春季藝術品拍賣會『中國清代宮廷琺瑯器專場』筆筒為方形,委角,重底式足。筆角四面作長方形委角開光,光內繪庭園人物及母嬰圖,四角飾開光山水圖。筆筒畫面人物神態(tài)的刻畫細膩生動,用筆工致,體現出乾隆時期人物題材畫琺瑯的制造水平。這件筆筒,人物神態(tài)刻畫細膩,構圖嚴謹,用色考究,是乾隆朝畫琺瑯中的一件精品。故宮博物院收藏的一件畫琺瑯筆筒可以作為參考,應為同時期養(yǎng)心殿造辦處產品,散佚宮外,保存至今,彌足珍貴。估價:RMB 1,800,000-2,500,000筆筒取上佳紫檀為質,料材碩大,包漿沉郁醇厚。口大底小,微有束腰,整體于端莊中透出秀逸氣息。筆筒通體雕刻蕉蔭佛女,側畔題詩。畫面中芭蕉繁茂,一清秀尼姑赤身睡于蕉蔭下苔石之上,形止瀟灑。又以狂草刻禪偈曰:“六根凈盡絕塵埃,嚼蠟能尋甘味回。莫笑綠天陳色相,誰人不是赤身來?”詩畫雙美,頗有《蘭亭》遺意。在佛門中,芭蕉的形象一向與佛有緣,《維摩詰經》就曾說過:“是身如芭蕉中無有堅。”此幅芭蕉佛女,禪意深遠,非一般心胸可以為之。正是:“能空諸相真無我,不用遮遮掩掩來”。筆筒口沿一周刻字,道出了此物的來歷:“無我老師太自寫通體小照,刻紫檀筆海,乃吾庵珍秘俊物也。不知何昔失去。乾隆廿七年九天生日,以百金贖還。品峰缶記。”此“缶”或為缶老吳昌碩,時吳與蔡守友善,其文為文信口傳此筆筒之來歷,月色轉述,吳昌碩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