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小樹媽媽 原創文章,其他公號轉載請后臺輸入“授權”
小學階段抑郁檢出率為1成左右,其中重度抑郁檢出率約為1.9-3.3%; 初中階段抑郁檢出率約為3成,重度抑郁檢出率為7.6-8.6%; 高中階段抑郁檢出率接近4成,其中重度抑郁檢出率為10.9-12.5%。
1,情緒持續性的低落、憂傷,嚴重影響到社會功能 2,對一切事物喪失興趣,抗拒社交 3,記憶力減退、反應遲鈍、注意力不集中 4,沒有明顯原因的長期失眠、食欲減退、體重下降,身體總是疲憊
患上抑郁癥的人
往往有這些癥狀
咱們剛才提到,抑郁的早期表現中,第二種癥狀是最值得注意的,也就是孩子對一切喪失興趣。
這也是抑郁癥最典型的特征,他們會對任何事情都無精打采。
正如片中所說:抑郁的反面,不是快樂,而是活力。
片中記錄了一個叫鐘華的孩子,她原本性格開朗,卻在高三患上了抑郁癥。
鐘華曾這樣描述自己的狀態:
學校一天共8節課,我會躺在桌子上8節課。回家后就躺在床上,有時候哭,有時候不哭,一躺躺5個小時。洗澡或者洗臉刷牙,然后晚上再接著失眠。
但其實這種累,不是由于體力消耗而帶來的,而是由于精神內耗。
因為一點小事,抑郁癥患者也會用最悲觀的態度反復解讀、琢磨,把自己折磨得疲憊不堪。
這些孩子,不是懶,不是作,更不是矯情,只是生病了而已。
孩子患上抑郁癥
往往表現更隱蔽
孩子患上抑郁癥后,很多父母都感覺特別“突然”,一點預兆都沒有。
但其實,每個抑郁的孩子都會流露出一些跡象,只是容易被忽視和誤解。
北京兒童醫院精神心理科主任 崔永華說:相比成人,患有抑郁癥的青少年表現更偏向孤僻、憤怒、厭煩。
孩子們身心還不成熟,情緒控制力差,爆發出來的癥狀比較激烈。
也正因為如此,很多父母會認為:孩子進入了青春期,有點叛逆而已。
在紀錄片中,初一開始患病的小女孩子燁,就是如此。
從初一到初二,2年的時間,她一直以各種方式向父母發送求助信號,但父母并沒有當回事。
走投無路之下,她選擇了一些極端的方式排解壓力。
子燁分享過這么一件事:有一次,剪刀套不見了,自己怎么找也找不到,一下子就焦慮起來。
她想讓自己冷靜下來,于是拿剪刀劃破了手。
看到鮮血,感受到痛疼,她冷靜了下來。
這也是青少年患上抑郁癥最危險的地方,他們會因此而傷害自己,甚至放棄生命。
在初三開學前一天,子燁真的堅持不住了。她在家里瘋了一樣,摔東西、發脾氣、威脅父母帶自己看醫生。
終于,這次父母帶她去了醫院,并確診了抑郁癥。
好好的孩子怎么就抑郁了?
每次說起孩子得抑郁癥,很多父母都感覺不可思議。
“現在的孩子要啥有啥,怎么會抑郁呢?”
但其實每個人都可能得抑郁癥,它就像生病一樣,不受人的意志左右。
造成一個孩子患上抑郁癥的原因,更是多樣性的。
可能是先天基因遺傳,也可能是家庭、學校、社會等后天環境的影響。
遺傳基因我們無能為力,但教育理念,家庭環境,卻是我們力所能及的。
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紀錄片中幾個孩子的患病原因,避免更多的孩子心靈生病。
▎被過高期待
前面提到的高三女生鐘華,她患上抑郁癥,和母親的高期待有一定關系。
媽媽對女兒的要求是,成績拔尖,最好一路考進哈佛這樣的世界名校。
為了激勵女兒,媽媽永遠盯著成績更好的孩子,希望她考得更好。
如果鐘華考得不錯,媽媽就會問:第一是誰?
但鐘華考了第一,媽媽又會問:全年級第一是誰?你排多少名?
要求孩子進步無可厚非,但問題就在于,鐘華媽媽對孩子的要求是“考得更好”。
這不是一個具象的目標,孩子永遠也做不到,就很難有成就感。
同時,父母總是不滿意自己,鐘華就很難從父母身上收獲價值感。
鐘華感覺自己就像一頭驢,前面掉了一根胡蘿卜,拼命的為此奔跑。
高強度的學習,加上精神壓力,最終把她給壓垮了。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對于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因為他們自己有自己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