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23日,山東廣播電視臺曝光了網上一段視頻,視頻中兩名山東臨沂初中生不停的向地上躺著的小學生連踢帶罵,嘴里還不停地提到“500塊、1500”等字眼,在暴打這一名小學生后,還要求對方簽“賣身契”。記者判斷這可能是一起高年級學生向低年級學生勒索的事件。
在互聯網發達的今天,每年都有一些校園暴力的視頻流傳到網上,這些視頻中不僅有男生表現出暴力的一面,許多女生的表現也往往讓人瞠目結舌。比如2015年1月10日,廣西賓陽縣就流傳出兩幫派女生放學后一起打架,混戰一團的視頻,而就在半個月前,這個縣剛剛流傳出一初中女生狂扇鄰校女生58個耳光的暴力視頻。
視頻中這些施暴的孩子往往具有很強的攻擊性,而心理學家的研究發現,導致孩子攻擊性增強最為關鍵的因素是家庭環境。一個缺乏溫暖,矛盾重重,父母采用暴力方式來教育孩子的家庭環境,往往會培養出攻擊性很強的孩子。另外孩子的學習成績差、缺乏集體融入感、結交反社會傾向的同伴等因素都會增強孩子的攻擊性。
總體上青春期孩子的攻擊性行為會顯現先增多后減少的發展狀態,也就是剛入青春期的孩子攻擊性行為開始增多,但隨著年齡的增加,他們自控能力的增強,孩子的攻擊行為會逐漸減少,但這期間需要老師和父母給予幫助和教導,否則有些攻擊性強的孩子會在違法的道路上越陷越深。
要避免頻繁發生的校園暴力事件,需要家庭和學校的共同努力。
首先父母要與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滿足孩子被理解和關愛的情感需求。
其次,要學校要加強對孩子的道德水平和法律知識的培養,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明確其社會行為的底線。
最后,父母和教師還要教給孩子在認知、社交和情緒調節方面的技能,讓孩子遠離那些有暴力傾向的同伴,通過減少孩子的攻擊性來降低校園的暴力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