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人的第一反應,都是這樣的↓↓↓這確定是選家委會,不是選CEO?
據微信聊天截圖顯示,事情源于某小學班級競選家委會。作為家長想為班集體做點事,想為孩子們的成長做點貢獻,這當然是好事啊。
可是,仔細一看,這畫風不對啊。
(圖來源杭州朋友圈)
看看這位,外企大管家媽媽,錢多事少有資源,家委會競選變成了同濟校友會。隱隱感受到名校高材生帶來的傷害。
這位家長,博士期間是研究生會主席,雙方都是大學老師。有教育經驗,懂得教育工作。
你們國內學校畢業的算什么?馬上來了個更厲害的。
畢業于美國密歇根大學的高材生媽媽駕到,瞬間都是“杠杠滴”掌聲。這還不夠,順帶把出類拔萃的孩子他爸也寫在自我介紹里,拉來孩子他爸助陣。真是厲害了……
你們以為只有學歷、什么高管就牛氣哄哄了嗎?
又來一位家長簡單粗暴地讓你們見識下什么是真正的“壕氣沖天”。上來就給你一頓暴擊:浦東新區25套房,寶山15套房。雖然有點跑題了,要是面試肯定也失敗。
不過也是讓我們見識了一下什么叫做真正的:土豪風。
大家都在曬金光閃閃的履歷,群里有些家長有點看不下去了,你們玩吧,我棄權,但臨走也要放下狠話。“你們別欺負我們家小國寶,孩子他爸手握35億,敢動我們,小心把你們的股票砸停,包括茅臺。”
真所謂:強中更有強中手,一山還比一山高。見識到了嗎?
事已至此,沒法玩了,退群吧。不按套路出牌的爸爸媽媽們,這玩不下去了。群內其他幾十位家長只有默默為你們豎起大拇指。送給你們一點安慰,真正厲害的家長都是深藏功與名的。
看到這里,你心里是什么感受?感受到自己的貧窮了嗎?你拖孩子后腿了嗎?還會抱怨天天加班嗎?還敢到處浪不努力學習嗎?
反正,以小編的資歷和能力,基本是無緣家長委員會了……
其實,家委會在現在的學校里并不陌生。每年新生入學,總有一個環節是選舉家委會成員。家長們熱心班級事務,并愿意利用空閑時間為班級服務,本來是好事,但在一些中小學,家委會競選異化成一些家長的“名利秀”,甚至從中小學向幼兒園蔓延。
一幼兒園家長表示,孩子班級選家委會成員,就有家長放出“大招”,稱自己是特斯拉牌汽車車友會的核心成員,可以網羅眾多特斯拉車主,開著車隊,送全班孩子春秋游。“在這種資源面前,感覺自己無力競選。”這位家長說。
除了比車的,還有比房的,有的家長宣稱可以接納數十名孩子來“轟趴”;也有比職業的,稱可以帶全班免費參觀某博物館、某動物園等。
除了比資源,還有的拼“圈子”。某小學家委會競選,就有一家長說:“我和孩子爸爸都是某中學校友,是學習委員和體育委員,很高興在這里找到那么多校友……”
一些家長坦言,每次競選家委會,感覺就是在拼爹拼媽,好好的競選變味兒為“資源秀”“關系秀”。
有學校老師坦言,選取家委會成員并非是看家長是否是“高富帥”,關鍵是看有沒有服務學校和班級的態度,以及資源。
一些教育專家分析,家委會的異化,是不正常的家校關系的體現。而這類不正常的關系,一種極端是家校之間缺乏互動,家長對孩子在學校生活漠不關心,另一種極端,則是家長的過度關心。
華東師范大學教授吳遵民:
家委會選舉的異化是家長對孩子的升學焦慮所引發的一系列問題之一。從買學區房到校外培訓,再到深夜輔導,家長對于孩子教育的直接參與度越來越大,有的家長甚至成了“第二任課老師”和“助教”,自然也不愿放棄家委會這樣的平臺。
一方面家長要認識到孩子的成長規律,另一方面,升學焦慮引發的各種問題,學校、教育部門等也要重視。
教育研究人士熊丙奇:
設立家委會是學校推進現代治理的舉措之一,就是要厘清舉辦者、辦學者、教育者、受教育者、社會機構的權責邊界,家委會是代表受教育者,維護受教育者的權利。
從這個角度上看,無論是拼資源、拼人脈來服務學校,還是異化成‘校友會’,都是對家委會的錯誤理解和實踐。
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專家、特級教師傅祿建:
家校互動不能是越俎代庖。家校互動應是家長和學校各自扮演好角色,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延伸,而非干涉、影響學校教育。家長必須有清楚認識,學校也必須做好本職工作。
上海市特級校長盛裴:
學校教育以共性為主,家庭教育則應以個性化培養為重,家長需要關注和配合學校教育,絕不能混淆責任,當然也不能過度監督。
不過,異化的家委會競選畢竟是少數,大多數家委會的成立都是以家校合作為目的的。家委會的設計初衷,是代表全體家長參與學校管理的,是支持和監督學校做好教育工作的群眾性自治組織,是家校溝通的紐帶。如何正確有效地發揮家委會的作用,是每個學校、教師和家長都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