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歲前后的關鍵教育之一是情感教育。在這個階段,父母最好給孩子提供柔軟、溫暖的陪伴而不讓孩子從父母那里感受到僵硬、疏遠或冷漠。培養孩子的獨立品質是需要的,但對于3歲前后的孩子來說,還沒有發展到獨立生活、獨立做事的年齡。在這個年齡段,孩子更需要擁抱、撫摸或親吻。
在孩子3歲前后,最好適度放松,讓孩子享受更多的自由、寬松、愛,讓孩子接受父母的擁抱、撫摸和親吻。3歲之后,逐步引導孩子學會獨立生活。到了9歲前后,才開始正式培養孩子獨立生活和獨立做事的能力。
相反,如果讓孩子在3歲前后就接受嚴厲的管教,如果沒有讓孩子與父母建立親密的情感依戀關系,那么,孩子長大之后就可能發生嚴重的情感危機。
華生是美國心理學研究領域的風云人物,但是,他的家庭教育理論卻讓美國眾多家庭受到傷害,同時也傷及華生自己的孩子。
在1928年出版的《嬰兒與兒童的心理學關懷》中,華生對親子之間的親密關系提出警告:
父母永遠不要擁抱和親吻兒童,永遠不要讓他們坐在你的膝蓋上。如果必須這樣的話,那么,當他們說晚安的時候親吻他們的額頭以下。
早晨起床后和他們握握手。如果他們出色地完成了一項極為困難的工作,就在頭上親拍一下,以示贊揚。
這樣一來,你就會發現你可以多么輕松客觀地對待他們,同時又不失你的慈愛。你會為以往那種令人作嘔、多愁善感的養育方式而感到徹底的羞愧。[1]
作為著名心理學家的華生,他的家庭教育理論在美國社會迅速發生影響。整整一代兒童,包括華生自己的孩子,都受華生家庭教育理論的影響。
華生的兒子回憶說,他的父親從未對他和他的兄弟表達過愛的情感。兒子把華生描述為“沒有同情心,在情感上無法溝通,從不表達自己的任何感受和情感”的人。
他對父親的家庭教育表達了憤怒:“我認為,他不自覺地剝奪了我和我兄弟的任何一種感情的基礎。他深深地相信,任何柔情和愛心的表達都會對我們產生不利的影響。他嚴格地貫徹著他作為行為主義者的那種基本哲學理念。他從未親吻過我們,或者把我們當成兒童看待。”[2]
華生的孩子從沒有想過要在身體上親近父母,因為他們都知道,那是一個禁忌。
后來,華生的兩個兒子從青春期開始就得了嚴重的抑郁癥。一個兒子自殺,另一個兒子則精神奔潰,一直在與自殺沖動作斗爭。華生的女兒多次自殺未遂。華生的兒子的女兒(華生的孫女)后來也自殺身亡,華生女兒的女兒(外孫女)則患有抑郁癥,酗酒,且常有自殺的念頭。
參考文獻:
[1]詳見:[美]D. 舒爾茨,S.舒爾茨.現代心理學史[M].葉浩生,楊文登,譯.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4:297-298.
[2]詳見:[美]D. 舒爾茨,S.舒爾茨.現代心理學史[M].葉浩生,楊文登,譯.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4: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