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商力、思維力、創造力、學習力,對于孩子來說,這四種能力缺一不可。而情商力又是什么?
近日,無錫華銳海歸人才子女學校傾心打造的“全球勝任力培養”教育公益系列活動啟動,張怡筠博士在活動現場為所有家長分享了面向未來的家庭教育情商教育法,在她看來:無論是高效育兒,還是備戰未知世界,父母都應提升自己情商,同時成為孩子的情商教練。
張博士在這次的演講中,為各位家長帶去了怎樣的情商教育觀點呢?分享給大家。
張怡筠,畢業于美國佐治亞理工學院的心理學博士,從 1996 年開始研究情商,也是第一位以中文寫作情商專業書籍的心理學者。近年來她專注于幼兒及青少年的情商教育,擔任過國內多檔教育節目的心理顧問和嘉賓主持,被媒體譽為“心靈魔法師”。
要培養情商好、習慣好、身體好的“三好”孩子
在張怡筠博士看來,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現在很多看似光鮮的工作,20年后都將被機器替代,美國律所已用AI處理簡單文書,四大會計事務所之一的德勤用AI代替人工,提高效率和正確率。
AI的大潮勢不可擋,那我們的孩子從小要培養哪些能力,未來才能夠不被AI替代呢?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情商包括自我情緒理解, 自我情緒管理,理解別人,經營雙贏的人際關系。美國的SAT大學入學考試,把性格測試問卷加入考核,其中大部分就是關于情商力的測試,很多的職場面試,本質上也是情商力評測。
未來,情商好,習慣好,身體好的新“三好”孩子,才是真正的winner。
家庭情商教育的黃金“四步法”
除了和大家探討情商的重要性以及教育的目的,張怡筠博士還分享了情緒的產生機制以及家庭情商教育的4個方法。
首先我們需要明確:情緒是如何產生的?
大腦的杏仁核區,是情緒產生的地方,這一部分的神經連結在孩子出生時才完成10%左右,而剩下的90%需要后天培養形成。
因此,孩子的情緒是本能,接納它,面對它,才能更有效引導它。
接下來,具體看看家庭情商教育的4個方法:
1
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
為什么孩子有情緒的時候,父母再苦口婆心都沒用?因為杏仁體正活躍時,孩子聽不進任何話,所以先處理好心情,才能處理事情。
舉個例子:
出門前已約定好這次不買玩具,但孩子經過玩具店時,仍然哭著嚷著要買玩具,這時候你會如何溝通?
A - 冷處理,直接拖走
B - “我們說好今天不買玩具的,你不應該亂發脾氣”
C - “別生氣,我們去買吧。”
D - “今天不給你買玩具,你是不是很失望?”
猜猜以上哪種處理模式對培養自控力有幫助?
答案是四個都不是。
心理學家用四種動物來代表這四種處理模式:
A - 鴕鳥:孩子的情緒是用來和父母溝通的,代表他有話要說,不能阻斷溝通通道;
B - 老虎:爸媽堅持了原則,但否定了孩子的感受,總有一天會莫名其妙會爆發;
C - 綿羊:太溺愛,會導致孩子自我管理能力變差;
D - 袋鼠:能理解孩子但情緒,但這還不夠。
張博士說,高段位的父母要成為“牧羊犬型”的情商教練。即不僅要理解和接納孩子的負面情緒,還要教導孩子找到處理情緒的方式。
關鍵在八個字:接納情緒,設立規矩。牧羊犬把不僅要關心羊群,還要把羊群引領到該去的地方。在上面的那個案例中,“牧羊犬型”的父母也許會這樣說:
“媽媽非常感謝你告訴我你喜歡這個玩具(理解),但我們出門前說好不買玩具的,媽媽決定一起跟你遵守這個約定(放下父母的身份,用兒童的語言),我們想想現在可以做什么更棒的事情(處理失落的情緒)。”
理解情緒,表明立場,共同遵守,走完這一套流程完整,大多數孩子都能讓杏仁體冷靜下來,好好溝通。如果一次不行,可以循環進行:孩子,謝謝你告訴我你的想法,不過今天我們不買了,下次再買,我們一起遵守,好么?。
記住,千萬不要嫌麻煩而放棄立場,好的教育都是以耐心為前提的。
同時,張怡筠博士提到對于9歲以下的孩子,家長可以給予其他選擇,調動他的情緒。對于9歲以上的孩子,家長需要讓他知道自己的情緒自己負責,問問他打算做些什么讓自己高興起來,這非常重要!
2
樂觀三部曲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同樣一件事用樂觀和悲觀的心態面對,會有截然不同的結果,但具體要怎么做呢?張怡筠博士用一個真實案例向我們介紹了“樂觀三部曲”的神奇力量。
小朋友西西有次考砸了被英語老師訓斥,于是她沖到洗手間大聲唱樂觀三部曲——
幸虧沒有更糟
我最喜歡的是
我要利用這個優勢
第一步,幸虧沒有更糟。幸虧這次沒考好的是最不拿手的英語,幸虧這只是二年級的小考。
第二步,我最喜歡的是。老師關心我沒放棄我。
第三步,我要利用這個優勢。西西和老師說,謝謝您關心我的成績,我也想學好,但我覺得我的學習方式不對,您能幫我么?
如此一來,老師不僅對之前兇她感到慚愧,還主動提出幫她補習,最終西西考到了班級第六名。
運用樂觀三部曲,不僅能改變自我對事情的認知,還能影響其他人的作出更正面的反饋。
3
表揚特質,批評行為
如果你的孩子考試考差了,你會怎么批評他?懶惰,粗心,笨?這絕對是最糟糕的批評方式,因為這針對的是他的人格特質,很可能他下次就會表現出你為他定義的特質。
正確的做法是告訴他,這次考試你沒檢查所以沒考好,好可惜,下次一定要留出時間檢查。
而如果你的孩子把好吃的分享給別人,你若只是夸他真棒,這還遠遠不夠,你要和他說,你真棒,你是個愿意分享的人。這才是對特質進行表揚。
4
學會放手
學會放手,是隨著孩子長大,父母要學會給他更大的自由度,而不是永遠處在照顧者的位置,無形中阻斷了孩子展示自己能力的途徑。
只有學會放手的父母,才能培養出更加獨立,更加自信的孩子。
教育的本質和目的,是激發孩子潛能,幫助孩子成人
在張怡筠博士看來,家長一定要對教育的本質和教育的目的有認知。
教育的本質,是為了激發孩子的潛能,幫助孩子成人,讓他成為人格健全,心理成熟,生活快樂獨立,并且能夠自我實現的人。
張怡筠博士認為,激發出孩子的潛能,可以通過三個層面來實現的:
第一是基本功層面:
父母要幫助孩子成人,再成人才,而不應該倒過來。人格健全,心理成熟的人,這是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事。
第二個是生活層面:
孩子有快樂的能力,能獨立生活。
第三個是生命層面:
父母能幫助孩子自我實現,孩子能找到自己這一輩子最想做的事和生命目標,并有能力去完成它。“我把我的潛能發揮出來,我活成我最想要的樣子。”
三個層次完成后,育人的目的就完成了。
張怡筠說:“我們無法預言未來的人類社會會發展到什么程度,哪些職業會熱門,哪些會消失。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一個高情商的孩子,絕對擁有能夠把握未來的能力,更擁有能讓自己幸福的能力。
而如何培養孩子的情商,讓孩子成長為自己真正想要成為的樣子?
這才是這個時代的父母應該去努力的方向。”
據悉,“全球勝任力培養”教育公益系列活動接下來會邀請著名作家語文教育家葉開,以及自然紀錄片導演老極為大家帶來干貨的講座。
關注“第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