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有一樣,似乎不少家長還沒有意識到,那就是——宅家太久,會對孩子的社交能力產生影響嗎?
孩子再小,也是“社會人”
社會心理學家沙赫特認為,幾乎所有的人都是在與其他人的密切交往中度過這一生的,這種交往不只局限在家庭成員中間,人的大部分時間都是生活在各種各樣的群體之中的。
有些爸媽可能會疑惑,小孩子也會有社交嗎?
在英國BBC拍攝的紀錄片《北鼻的異想世界》里,有這樣的描述:
小嬰兒在剛出生的時候,他們大腦中負責社交的那部分就開始啟動了。
科學家用腦部掃描儀,對剛出生一周孩子的大腦進行分析:
結果發現,孩子在看代表非社交刺激會旋轉的機械玩具時,大腦活動并沒有發生什么變化;
但當看到代表社會刺激的人臉時,大腦負責社交功能的組成部分立馬活躍起來。
這說明,孩子大腦中負責社交的部分已經激活,他們隨時可以和外界交流,已經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由此可見,我們對于社會交往的依賴已經從嬰孩時期就開始啟動。
而在幼兒園時期,孩子的這方面能力將第一次得到充分鍛煉。
幼兒們的互動性游戲其實就是孩子們在學習社會化的過程。
社交對孩子的重要性超出你想象
美國托馬斯杰弗遜大學的神經科學教授通過小鼠實驗來研究長期隔離、減少社會性活動給大腦帶來的影響。
他和研究員們把原本在自由環境里成長了好幾個月的小鼠分成兩批,一批作為一個集體放進一個“大豪宅”里;另一批則每一個都單獨放進一個透明籠子里,一個籠子一個鼠,鼠和鼠之間相互隔離。
小鼠雖然可以通過籠子看到對方并用聲音交流,但是不能互相接觸。
在研究的過程中,被隔離的小鼠有非常明顯的反應,它們會發出痛苦的求救聲。
經過90天的隔離后,研究員們發現,小鼠神經元的各項指標都發生了顯著變化,樹突的長度、軸突長度、神經元細胞體積變小了20%-25%,而連接各個神經元,并且影響我們學習和記憶的樹突棘的數量也減少了20%。
而人也是社會性動物,從出生直至死亡,終其一生,都在不斷地接受著社會化。
加州大學醫學院教授研究稱:“人類的大腦皮層在出生后增加了其最終 DNA 總量的 70%,而大腦容量的擴張直接受早期豐富的環境和社交體驗的影響。”
心理學家約翰 · 馬里做過一個有趣的研究:
他發現未成年的猴子經常在籠內相互嬉戲、追逐,于是他把一部分小猴子分開到別的籠中,不讓他們一起玩耍。
結果,這些失去與同伴游戲機會的猴子,長大后變得癡呆,有些甚至失去求偶及生殖的本能。
由此可見,幼猴間的玩耍是成長為健康大猴的基礎。
其實人類也是如此,同伴間的互動游戲同樣也是孩子成長成大人的必要基礎。
疫情期間,孩子們待在家里,除了與熟悉的家人交往,每天主要活動便是跟隨網上學習,然后完成每日作業。
因這種學習方式基本是單向的,缺少足夠的人際互動,使孩子們很少有表達交流的機會,這就使孩子們的興趣、接觸范圍變得狹窄,如果這個時候家長忽略了彌補陪伴,孩子缺乏和家長的及時溝通,就更缺失了與人交往的鍛煉和適應的機會。
時間一長,特別是對性格內向不善表達的孩子,有可能會產生人際適應障礙,甚至產生人際恐懼心理。
當前疫情情況仍然復雜,為了孩子的平安,仍需毫不懈怠地進行居家學習,但為了孩子的社交能力和表達能力能夠得到鍛煉,我們可以從這幾方面對孩子多加注意和陪伴。
01
增加每日有效陪伴時間
很多家長陪伴孩子的模式就是:孩子在跟隨網課學習,家長在一旁看書,時不時檢查下孩子的學習效果,學習結束后就放孩子自己玩耍去了。
但這個時期,除了陪伴學習外,家長還要“陪伴玩耍”,在玩耍中鍛煉孩子的表達和社交能力,比如“和你分享一個我喜歡的玩具”:
讓孩子給家人“推銷”一個最喜歡的玩具,通過介紹玩具的玩法和帶給自己的感受,來鍛煉孩子語言表達能力。
02
多與孩子“聊聊天”
鼓勵孩子多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不帶過多的評判和自己的價值觀,同時家長也要注意自己說話的語音語調。
03
鼓勵孩子多與老師、同學“云交流”
現如今通訊工具發達,別忘了在學習之余,讓孩子與同學定時在線上溝通、交流。
這樣既能鞏固孩子的友情,讓孩子得到放松,而且也更可能促進他學習的積極性。
居家云學習中,孩子可能會遇到各種問題和感想,其中一部分父母可以為孩子提供幫助,但是另一部分,孩子則更需要與小伙伴的溝通,這樣才會更有干勁。
04
適時走出戶外,與外界保持接觸
在天氣晴朗的時候,戴上口罩,與孩子一起到小區或附近的花園走走,感受一下萬物復蘇、春花爛漫;如能遇到其他小伙伴,可以適當交流玩耍。
05
一起運動吧
運動是保持良好心態的利器,也是最好的“親子游戲”,可以與孩子一起PK運動項目,讓孩子重新熟悉“社交規則”。
雖然社交對孩子來說非常重要,但也不必過分焦慮,只要規律作息、多加陪伴、不切斷與同伴的聯系,孩子們依然會健康快樂平安成長。
部分素材來源:家長會了么 懿心心語 丁香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