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成宮,全稱《九成宮醴泉銘碑》,魏征撰文,歐陽詢書丹,立于貞觀六年四月(公元632年)。記太宗于九成宮避暑時發現泉水之事。此碑高2.7米,厚0.27 米,上寬0.87米,下寬0.93米,全碑二十四行,行四十九字。此碑首身相連,首有六龍纏繞,額篆九成宮醴泉銘六字,側有宋明題字,碑座已損,今斷為五石,仍在陜西麟游九成宮。
《九成宮醴泉銘》是歐陽詢七十五歲的作品,最能代表他的書法水平,《宣和書譜》譽之為“翰墨之冠”,趙孟頫說:“清和秀健,古今一人。”此碑用筆方整,結構嚴謹,盡顯歐書結構布置精嚴、圓潤中見秀勁之特點,全碑無一筆松懈,更無一處紊亂,乃歐陽詢登峰之作,明趙涵于《石墨鐫華》評此碑為“正書第一”。或贊曰:楷法極則。亦不為過。
《九成宮醴泉銘》的點畫風格主要有三個:瘦硬、秀麗、溫潤。這三者不是截然分開的,而是在一筆或一字之內同時表現出這些風格。
《九成宮醴泉銘》屬于瘦硬書風。如果說瘦硬指《九成宮醴泉銘》點畫的陽剛之美,那么,秀麗則是形容它的陰柔之美。《九成宮醴泉銘》的秀麗主要體現在圓筆和修長的筆畫中。點畫雖然兼具剛柔,但相比來說,剛的成分多一些。它是中和書風中略微偏陽剛之美的那種,這一點劉熙載曾有論述。劉熙載說“善學歐者威而不猛”,這是說歐楷屬于中和之美;又說“歐之為鷹隼易知”,這是說歐楷偏于陽剛之美。
《九成宮醴泉銘》的溫潤是溫厚且潤。溫厚是圓筆或藏鋒造成的藝術效果,潤是指墨法。晉唐基本用濃墨,因為黑白對比強烈,所以實用性最強。墨太濃則筆滯,按筆處易現臃腫,所以要加適量的水,造成濃而潤的效果——既不臃腫,也不漫漶。現見到的《九成宮醴泉銘》一般都是拓本,黑底白字,其實看不出用墨的濃淡燥潤。但根據當時的用墨情況,再加上欣賞者的想象活動,點畫的濃潤很容易感受得到。
《九成宮醴泉銘》結字的第一個特點是平正,平正與端莊意思差不多,是篆書、隸書、楷書等靜態書體的共同特點。孫過庭《書譜》云:“初學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九成宮醴泉銘》有平正的特點,但它的平正不是“初學分布”意義上的平正,而是“既能險絕”之后的平正,即平正與險絕的統一。這又分為兩種情況:正中含奇和奇不失正。
《九成宮醴泉銘》結字的第二個特點是緊結,即內緊外松或內密外疏。筆畫往中宮靠攏,向四周放射,也稱為輻射性結體。
《九成宮醴泉銘》結字的第三個特點是縱長。《九成宮醴泉銘》多取背勢,這是隸意的一種體現。因為帶有隸意,所以《九成宮醴泉銘》具有高古的特點。但事實上,《九成宮醴泉銘》不僅帶有隸意,還帶有篆意,這里的篆意指的是小篆的筆意。它有多種表現,例如全用中鋒、圓起圓收、粗細一致、使轉處為圓轉、結體多向勢、字形修長等等。《九成宮醴泉銘》的篆意主要體現在結體的縱長上,歐陽詢將字形拉長,既是一種創新,又是一種復歸——向小篆結體的復歸。由于兼備篆隸筆意,因此《九成宮醴泉銘》更增添了古意。
第一,《九成宮醴泉銘》是奉敕之作,為了莊重和嚴肅,書丹前須打好界格,所以是縱成行、橫成列,行距、字距的差別不會太大。又因為《九成宮醴泉銘》結體修長,所以造成行距略大于字距。
第二是字形大小適中且一致。在方格中寫字,“如果把字寫小了,盡管保持中正,卻會顯得全篇空蕩,如同一個瘦子穿著一件肥袍子;如果把字寫大了,又會顯得全篇擁擠,如同一個胖子穿著一件瘦襖”。因為字形大小適中,所以《九成宮醴泉銘》顯得疏朗開闊,卻又不至于空蕩似“溺水之禽”(王羲之語)。
第三個特點是每個字的體重基本相等。字的“體重”是視覺上的重量感,并不是物理的重量。例如上面的“詢”字,左下方比較密,筆畫相對細一些,右上方的“勹”筆畫相對粗一些,所以整個字并不讓人覺得重心失衡。就多個字來看,一般筆畫少的字要寫得粗一些,筆畫多的字要寫得細一些,這是為了保證它們的重量大致相等。
有行有列、大小適中且一致、體重相等可以說是《九成宮醴泉銘》章法成功的基礎。章法的成功自然會使作品產生神采的美。神采雖然不能通過語言充分表達出來,但還是可以略微描述。第一,《九成宮醴泉銘》具有儒雅的氣息。儒雅與士氣、書卷氣相當,這非有深厚的學識不能達到。第二,《九成宮醴泉銘》具有靜穆的氣象。楷書雖為靜態書體,但這并不能保證氣象的靜穆,不少楷書作品特別是現代作品常常讓人覺得“火氣”很大。因此,靜穆主要源于人的心靈修養。
歐陽詢人到中年,書名播于世,“八體皆能”,至其晚年,其書法藝術水準已臻化境,書《九成宮醴泉銘》時已過古稀之年,加之又是奉敇而作,更是用心,且此銘筆力剛勁清秀,結體險絕瘦峻,既得北碑方正峻利之勢,又有南帖風姿秀雅之韻,故歷代推為學書之正途、初學之典范。諸如“正書第一“唐楷之冠”“翰墨之冠”“楷書之極則”等美譽紛至沓來。后世科舉考試寫字的取法都以歐體為考卷之準繩,足見此書影響力之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