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1954年發掘河北省曲陽縣西南修德寺塔基及宋代寺址時,出土大量北魏至唐代的佛教石造像殘片,經修復,得殘像二千二百余軀,高度均在30-50厘米之間,顯為世俗信徒供養之像。除個別青砂石和陶像外,絕大多數為曲陽黃山所產類似玉的白色大理石(俗稱漢白玉)所制,不少殘像仍保留著彩繪痕跡,計有朱砂紅、赭、金黃、黃孔雀藍、佛青、深綠、粉綠、墨、泥金或金箔等彩色。從造像的用料和形象分析,其年代相當于北魏云岡期至盛唐。其中紀年造像二百四十七軀,自神龜三年(520)至天寶九載(750),歷北魏晚期、東魏、北齊、隋、唐五個時代。題材有釋迦、秋迦多寶、無量壽佛、彌陀佛、彌勒、觀音、思惟、三尊式及弟子僧等十多種。石像陰鐫長短不一的發愿文,有的銘文運用了北魏書法格體,但多數出自民間楷法,還使用簡體字、別字和假借字。不少的石像供奉佛陀,反映了該地區根深蒂固的崇玉、愛玉的古老玉文化傳統與來自西方的佛教信仰相融洽。總之,長達二百三十年間的紀年造像,充分地反映了佛教造像形式在河北中山地區的演變序列,經及庶民佛教信仰和造像的特色。尤為重要的是系列化的東魏、北齊、隋三朝紀年造像,為研究佛教文化藝術發展變化提供了第一手資料。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