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童年讀書時,我是個總體表現較好的學生,但我的老師還是抽時間到我家去拜訪我的父母,談談我的在校表現。
那時候,我們對老師的到來大都表現出極大的熱忱。
后來,我當老師后,也經常去做家訪,一樣受到學生家長的熱情接待。我記得特別深刻的是在東里下湖教書時,某個周末,或許下著雨,我騎著自行車到附近村莊去家訪。雖然就是那么的幾句話,但畢竟把對學生的關懷帶到他們家。
后來調入縣城后,做家訪的次數漸漸減少。好生不家訪,家訪必差生。去做家訪的人家,大多是該家庭的子女犯了過錯。我記得特別清楚,有次我去做家訪時,一位家長竟非常激動,拉著我的手說:“老師,不管你說什么,我都感謝你,你是我有子女讀書十多年來第一個來我家做家訪的老師,恐怕也是唯一的一個了。”
他的激動我后來理解了,因為我也有子女進校讀書,但從小學到高中畢業,都沒有一個教師來家訪,電話都沒有。
取代家訪的是家長會,是電話,再后來是QQ,是微信,是微信家長群。
現在每個學校每個學期都召開一次家長會。我的身分有時是班主任,有時是家長。小學初中高中的家長會我都參加過。我發現,從不同的年級來說,小學的家長會來的人數比較多,初中的就少了,高中的更少。從學生的智育層次來說,重點中學的重點班的家長會來的人數就多些。一般中學且是差班的家長真的是少得可憐,有時比科任教師的人數還要少。從家訪到校訪,主角發生了變化。前者主角是家長,后者是學校和班主任。家訪, 漸漸地保存在記憶中了。一是經濟地位的變化。過去,教師雖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但是也是太陽底下最清貧的職業。地位低了,也就沒有架子。家訪也是家常便飯的事。后來,教育漸漸地得到重視后,學校對家訪就不做硬性要求了。況且有些家訪要花費很多錢,特別是交通費,旅差費,住勤費,伙食費,這些費用不好報銷。倒是要求家長經常校訪。二是教師教學任務越來越繁重。應試教育壓得教師和學生喘不過氣來。有些學校畢業班的教師,連星期天都得上課。還有教育 主管部門給教師安排這樣那樣的培訓學習,各種報表的填寫,哪有那么多時間去家訪呀。三是敬業精神的失落。有些老師沒課時寧愿在家休息,或是抽時間做家教撈外快。那種愛生如子的敬業精神不見了。四是通訊工具的發達?,F在只要出遠門,連學生有手機了,更不要說學生家長了。有什么事,手機一撥,就可能把學生的情況反映給家長。家長還可以主動打手機給班主任或科任老師。校園都開了校訊通了。五是經濟節奏的加快,學生家長休閑時間的欠缺。學生家長那邊,差不多是都忙于經常效益,難得有空在家守候。還有些家長甚至遠在外地,連家長會都是叫人替開的。所以,你就是上門去找都不一定能找得到。有些既不是家訪,也不是校訪,而是酒店聚會。有錢又大氣的家長干脆請老師到某酒店,邊吃邊聊。這就是感情變質的溝通了。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