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中山大學舉辦的本科生招聘會上,一家深圳企業展示薪資標準,將應屆生分為普通、重點、211工程、985工程以及清華北大電子科大等5個梯度,普通院校本科生月薪5000元,每一級別增加1000元,清華北大本科生9000元。
這立即引來了各種議論。很多對此持批評態度的人認為,招聘不應該武斷地以學校來定工資,而應該以能力來判斷人。這是個正確的廢話。企業人力資源部門的任務是在眾多畢業生中找出合適的人。初選簡歷階段,他們要面對成千上萬份簡歷,面試階段,應聘者只剩下一部分,但面談時間卻變長了,至于有些全國性招聘,企業還要負擔應聘者的往返路費與住宿。所以,對于企業來說,找到有能力的人,實際上是在給定時間、給定成本之下,找到有能力勝任工作的人。
這就決定了企業不可能仔細閱讀每一份簡歷,也不可能與每一個面試者詳細交流,必須用簡單甚至粗暴的辦法找到合適的人,哪怕這種辦法有缺陷,但只要能大概率地找到合適的人,也是可以接受的。毫無疑問,這種簡單甚至粗暴的方法就是看學歷、看學校,畢竟,學歷與學校雖然不能完全反映一個人的能力,但卻大概率地與一個人的能力相關。
當然,不可否認的是,有些簡歷不能達標的人,也許會在面試中表現突出;也許有人在面試中表現木訥,但在實際工作中卻能力突出。但是,找出這樣的人需要企業投入大量時間與金錢,比如,為了找到這個學歷不高、學校不好、面試木訥而工作能力突出的人,企業可能需要同時招500個人試用1年,顯然這是不劃算的,也是荒謬的。
所以,把企業設置學歷、學校等條件稱為歧視是沒有任何道理的,這只是企業尋找有能力的畢業生的一種低成本辦法。這種辦法更多地被用于畢業生,是因為畢業生僅有的經歷就是學校,而學校大概率地與能力相關。對于有工作經驗的人,當過去的工作經歷、業績已經能夠很好地證明能力的時候,什么學校已經不再重要。
實際上,這種透明的方式對企業與畢業生雙方都有好處。即使企業不明確說明這些規則,在篩選簡歷階段和面試階段,企業都可以用其他理由甚至不用理由拒絕求職者。如果畢業生一開始就不符合企業預期,而企業基于社會壓力不敢說出自己的要求,不過是浪費了雙方的時間與金錢。
更重要的是,既然211、985學校的招生分數更高,考入這些學校更不容易,那么,這些學校畢業的學生當然應該有更好的待遇。如果學校不應該區分,順著這個思路,那學歷同樣也不該區分,不管小學、中學還是本科、研究生都該一視同仁,招聘中就應該取消學歷這一欄。但如果待遇一樣,努力讀書還有什么意義?
在這個事情上,最荒謬的是教育部,一邊設立211、985等級,一邊卻發文制止企業以學校等級作為招聘條件。現在有一些人認為應該取消211、985,教育部似乎也有回應,但真的取消之后會發生什么呢?要弄明白這個問題,不妨看看英語四六級考試。
正如前面所說,研究生文憑比本科文憑好,211、985的文憑又好過一般學校。但有時候,大學那么多,人力資源部門很難區別兩個相似大學的文憑,而且,他們也會面對同一個學校的不同學生。成績雖然是一個好的信號,但應聘者跨學校、跨專業的時候,成績這個信號也會失效,于是,人力資源部門就會尋找其他信號,這個時候,英語能力就成為他們的選擇。
英語四六級是全國統一的,很大程度上能反映學生的勤奮程度,一般學生能過四級,刻苦的學生能過六級。雖然這個信號也不完美,但作為統一考試,起碼能大概率地反映跨學校、跨專業畢業生的努力程度,而這正是人力資源部門所需要的。很多人抱怨教育部過多地重視英語,但它正好作為一種信號來反映學習態度。所以,英語四六級之所以這么重要,甚至一些并不需要英語的崗位招聘時也要考查四六級,只是因為四六級是大學階段普遍的、唯一的全國性統一考試。
從這個角度看,可以預見的是,如果教育部取消985與211,企業的人力資源部門自然會尋找其他指標,可以預計,最大的受益者會是一些高校排行榜。高校排行榜有詳細的指標,相對比較透明,當然,如何選取指標會影響到學校的排名,這又是另一個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