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高架橋(英文:Sunshine Skyway Bridge)
陽光高架橋(英文:Sunshine Skyway Bridge)座落于美國佛羅里達州的坦帕灣上,是世界上最長的混凝土斜拉橋,全長29,040英尺(約5.5英里,8.85公里)。它同時也是275號州際公路(I-275,或佛羅里達州93號公路,SR 93)及美國19號高速公路(US 19,或佛羅里達州55號公,SR 55)的組成部分。連接佛羅里達州皮尼拉斯郡的圣彼得堡市與馬納蒂縣的palmetto市,并跨穿希爾斯伯勒縣的水域?,F橋始建于1982年,并于1987年1月11日竣工,4月20日開放通車。
大橋由鋼鐵與混凝土建造而成。最長一跨為1200英尺(366米),高出水面193英尺(58.8米)。橋塔上的二十一根鋼纜穿過九英尺直徑的鋼管斜拉于橋身雙向行車帶間的中央隔離區上,支撐起300余件預制混凝土構件組成的整體結構,這種設計可以使車輛的駕駛員毫無遮擋地一覽海灣美景。鋼纜外的鋼管被別具匠心地涂為亮黃色,以代表其所在地佛羅里達州(佛州亦被稱為陽光州),該橋優美的外形與炫目的色彩自建成之后即為其贏得盛譽。美國著名有線電視《旅游頻道》將陽光高架橋列為世界十大橋梁中的第三位,并評價其為佛羅里達州的地標。
悉尼海港大橋(Sydney Harbour Bridge)
悉尼海港大橋(Sydney Harbour Bridge)位于悉尼杰克遜海港,號稱“世界第一單孔拱橋”。它像一道橫貫海灣氣勢磅礴的長虹,與舉世聞名的悉尼歌劇院隔海相望,成為悉尼的象征之一。這座大橋整個工程的全部用鋼量為5.28萬噸,鉚釘數是600萬個,用水泥9.5萬立方米,花崗石1.7 萬立方米。在上世紀30年代的科技和經濟條件下,能在大海上凌空架橋,實為罕見。
瓦斯科·達伽馬大橋(Ponte Vasco da Gama)
瓦斯科·達伽馬大橋(Ponte Vasco da Gama)是位于葡萄牙首都里斯本跨越塔霍河的一座跨海斜拉橋,是現時葡萄牙以至歐洲(包括高架橋)最長的橋梁外,也是世界上排行第九長度的橋梁。瓦斯科·達伽馬大橋興建的主要為了紓緩4月25日大橋的流量。
韋拉札諾海峽大橋(Verrazano-Narrows Bridge)
韋拉札諾海峽大橋(Verrazano-Narrows Bridge),位于美國紐約州紐約市(New York City,New York State,USA)的一座橋梁,以雙層結構的懸索橋橫跨韋拉札諾海峽(Verrazano-Narrows)來連接紐約市的史泰登島(Staten Island)與布魯克林(Brooklyn)。此橋是以意大利探險家喬凡尼·達·韋拉札諾(Giovanni da Verrazzano)來命名的,韋拉札諾是有紀錄以來第一個進入紐約港(New York Harbor)以及哈德遜河(Hudson River)的歐洲探險家。其最長跨距為1290米(4232英尺),在1964年完工之初為全世界最長的懸索橋。直到1981年,現今其跨距排名全世界第七,但是仍然還是美國境內最大的懸索橋。其高聳的塔架可以在紐約大都會區大多數地方看到。
波士頓北部橫跨查爾斯河的高大索拉橋是這個城市一個非常顯眼的地標。這座于2003年開通的大橋是中央干線/隧道工程的一部分。該橋名為列尼?扎金彭加山大橋(Leonard P. Zakim Bunker Hill Bridge),或簡稱扎金大橋(Zakim),是以當地已故民權活動家列尼?扎金(Lenny Zakim)的名字命名的。它是世界上最寬的索拉橋,兩個橋塔的造型是模仿對岸查爾斯鎮的彭加山抗英戰役紀念碑設計的。
新河峽大橋(New River Gorge Bridge)
厄勒大橋 丹麥厄勒海峽
厄勒大橋(Oresund Bridge) 是一座跨越了丹麥厄勒海峽的公鐵兩用橋,全長16公里,由西側的海底隧道、中間的人工島和跨海大橋三部分組成。西側的海底隧道由五條管道組成。它們分別是兩條火車道、兩條雙車道公路和一條疏散通道,是目前世界上最寬敞的海底隧道。中間的人工島長4050米,將兩側工程連在一起。東側的跨海大橋長7845米,共有51座橋墩,中間是斜拉索橋,跨度490米,高度55米,是目前世界上承重量最大的斜拉索橋。
法國:古羅馬加爾橋
Ponte Dom Luís (葡萄牙)
路易斯一世橋(Ponte
佛羅倫薩舊橋(Ponte Vecchio)
貫穿全城的阿爾諾河上,橫跨著很多座造型優美的古橋,每座古橋都記錄著一個昔日的傳說。最為知名的是位于三圣橋下邊的“舊橋”(ponte vecchio),那是阿爾諾河上的唯一的廊橋,像一條“空中走廊”,把烏菲齊美術館和比蒂宮連成一體。這座飽經滄桑的老橋建于古羅馬時期,1177和1333年曾兩次受到洪水侵襲,只剩下兩個大理石橋墩?,F在這座造型典雅的三拱廊橋是1345年在原有的橋墩上重建而成,橋面過道兩側坐落著三層錯落有致的樓房,橋面的中段兩側留有約20米寬的空間作為觀景臺,這一別開生面的設計使得整個大橋顯得奔放而和諧。1944年夏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阿爾諾河上的十座古橋中的其它九座都被納粹軍隊炸毀了,唯獨“舊橋”安然無恙。
Red Bridge (荷蘭)
這些橋位于阿姆斯特朗,由納奧米設計。斯波倫堡-博尼奧大橋,荷蘭阿姆斯特丹的一座造型奇特的人行橋。此橋位于阿姆斯特丹的東岸碼頭,跨斯普爾維格灣,連接著博尼奧半島和斯波倫堡半島。這座人行橋也被稱之為巨蟒橋,建于2001年,橋兩側有鋁制的海鷗造型裝飾,為阿姆斯特丹增添別樣風情。由景觀設計師Geuze Adiaan設計的這座橋建成當年就贏得了世界上最美麗橋梁的稱號。
里翁-安提里翁大橋(Rio-Antirio bridge)
里翁-安提里翁大橋(Rio-Antirio bridge):位于希臘。擁有四座橋塔、世界上第二長的拉索式斜拉撟,橫跨在帕特雷(Patra)附近的科林斯灣(Gulf of Corinth)之上。
日晷橋(Sundial Bridge)
加利福尼亞州,雷丁
背景:著名的西班牙建筑師圣地亞哥·卡拉特拉瓦(Santiago Calatrava)設計了這個斜拉橋,它由鋼鐵、玻璃和花崗巖建造而成。于2004年完工,橫跨海龜灣公園的加緬度河(Sacramento River)。
創新點:日晷橋,顧名思義,其217英尺(約合66米)高的索塔是一個巨型“日晷”,用鋼纜拉住橋面的三分之一處。它的橋面絕大部分是由防滑玻璃面板構成,讓你更強烈的感受到下面湍急的河流。麥克唐納說:“橋的桁架承擔絕大部分的負載,鋼索比其他橋梁的松弛一些,所以走在上面可以明顯的感覺到橋面晃動?!?div id="8vdeqff" class='imgcenter'>
巴基斯坦Hussaini 大橋
印度Jadukata大橋
日本Kawazu
郝久古橋(Khaju Bridge):伊朗, 伊斯法罕。
除了讓人瞠目的石基之外,色彩鮮明的瓦片及17世紀的獨創繪畫,也讓這座橋惹人注目。而且它同時發揮三項功能--通道、攔河壩及休閑場所。
日本錦帶橋(Kintai Bridge)
錦帶橋(Kintai Bridge)位于日本山口縣巖國市的錦川河上,是一座五孔石墩木拱橋,跨度27.5米,全長193.3米,寬5米,1673年首次建造完成,是日本三大名橋之一。因其景致而被稱為“錦帶橋”。
Mackinac 大橋(密歇根州,美國)
Mackinac 大橋橫跨Mackinac海峽
馬格德堡水橋 德國馬德堡易北河
馬格德堡水橋(Magdeburg Water Bridge)最大的特色在于它是一架可以行船的水橋。于2003年10月完工,總長達到918米,有趣的是,船只在這座橋上可以自由的航行。它是歐洲目前最長的水道橋工程,將東部的米特蘭德運河與西部的易北-哈威爾運河連接了起來,所以事實上,這座橋跨越了整個易北河。此橋用6年時間建造完成,耗資5億歐元,于2003年開放。
法國米約高架大橋(Millau Bridge)
被稱為“世界第一橋”的法國米約高架大橋(Millau Bridge)可以說是人類的建筑奇跡,跨越塔恩河谷,全長達2.46公里,卻只用7個橋墩支撐,其中2、3號橋墩分別高達245米和220米,是世界上最高的兩個橋墩。大橋最高點達到343米,超過埃菲爾鐵塔23米。2004年大橋正式對外開放使用,超越美國科羅拉多州的皇家峽谷大橋,成為目前世界第一高的交通大橋。每當清晨的云霧從山中升起,白色的米約大橋宛如一座巨大的豎琴,車輛在其上仿佛是穿梭在云間,享受一派云海美景。當地居民也稱其為“天空之橋”。
南浦大橋(中國上海)
南浦大橋位于上海黃浦區董家渡,是上海市第二座跨越黃浦江的大橋,也是上海中心城區第一座跨越黃浦江的大橋。南浦大橋架于浦西陸家浜路至浦東新區南碼頭之間,曾經為世界第三大疊合梁斜拉橋。大橋跨越黃浦江連接黃浦區與浦東新區,是上海市內環線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開發浦東的起步工程之一。
南浦大橋由上海市市政工程設計院設計,黃浦江大橋建設指揮部組織施工。工程于1988年12月15日動工,1991年12月1日建成通車,總投資8.2億元人民幣。該橋全長8346米,主橋846米,浦東引橋長3746米,浦西引橋長3754米。主橋采用雙塔雙索面鋼與混凝土結合梁斜拉橋。主跨跨徑423米,一跨過江,通航凈空46米,下可通行5.5萬噸級巨輪。主橋塔高150m,采用折線H型鋼筋混凝土塔柱,雙索面呈扇形布置。塔柱每側索面各22對斜拉索,在塔柱中央設置一對垂直索,以代替梁下豎向支承,使主梁在縱向成為漂浮體系。主梁采用鋼-混凝土結合梁構造,邊跨設置輔助墩。主橋兩段及邊墩處設置640mm組合式大位移伸縮縫。主橋橋面寬30.35米,其中6車道車行道寬23.45米,主橋兩側各設2米寬的人行道。車行道與斜拉索、人行道間設防撞欄桿。
南浦大橋在浦東浦西共設有4部垂直電梯,供游人上橋游覽觀光。主塔上有鄧小平親筆書寫的“南浦大橋”四個大字。
科羅納多大橋(圣地亞哥,加利福尼亞州,美國)
Coronado Bridge是圣地牙哥的地標性建筑之一。它呈一條80度蜿蜒的白龍狀,連接著圣地牙哥和科羅拉多。全橋長3407米,蔚為壯觀。
東海大橋 (上海, 中國)
伊拉斯謨斯大橋(鹿特丹,荷蘭)
伊拉斯謨斯大橋(Erasmusbrug)以“天鵝大橋”的美稱聞名于世,擁有簡潔俐落的外形,雪白的橋身修長挺拔,像一只優雅的白天鵝高貴地游蕩在馬斯河上。這座單向斜拉式大橋落成于1996年,擁有2600級階梯、數條大道,車輛、電車、腳踏車、行人及溜滑板的運動人士都可以自由通行,可謂荷蘭人的實用主義精神的杰出代表。
費馬恩大橋
2007年6月29日,丹麥與德國合作修建跨波羅的海(Baltic Sea)的費馬恩大橋(Fehmarn Belt Bridge)。該項目總投資高達58億歐元,跨海大橋總長18公里,連接德國的費馬恩島和丹麥的洛蘭島。此項目將于2011年開始,預計在2018年結束。
福斯鐵路橋 (蘇格蘭)
福斯鐵路橋(Forth Railway Bridge 1890)位于英國蘇格蘭愛丁堡西邊,是跨越福斯灣海峽上的第一座橋梁,距今已經有120年的歷史了。橋梁施工歷時七年,中間更換了設計工程師,修改了設計方案。七年中,施工動用了四千多名工人,高空施工中犧牲了98人,并造成了數百名人員傷殘。為了紀念這些為英國橋梁事業做出貢獻的藍領工人,后人在橋址處修建了紀念館。1890年3月4日大橋建成,威爾斯七世國王將一枚金鉚釘釘在橋上,宣告大橋竣工通車。
蓋特謝德千禧橋(Gateshead Millennium Bridge):英國,蓋特謝德和紐卡斯爾之間的泰恩河上。
蓋茨黑德千禧橋(Gateshead Millennium Bridge)跨越泰恩(Tyne)河,步行橋長126米,規模不算大,但是造橋花費卻用了將近3000萬英鎊!獨特的外形引人注目:它不是一般的直橋,而是彎成弧形,索塔也不是直立的,而是傾斜狀的,通過幾十組鋼索將橋面固定,還可以將主橋向上拉起50米,這種創新的開閉設計能讓大型船只從下面通航而過,升到頂部時索塔和主橋宛若一只蝴蝶。
金門大橋(舊金山,加利福尼亞,美國)
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金門大橋(Golden Gate Bridge)建于1933-1937年,耗時4年時間,使用了10萬多噸鋼材,耗資高達3550萬美元。整個大橋造型宏偉壯觀、樸素無華。可是,由于一下雨,鋼塔就會生銹,粉刷匠只能日復一日地刷上油漆。更麻煩的是,金門大橋的顏色并不是正紅,而是紅、黃和黑混合的“國際橘色”,油漆工必須在移動的鷹架上油漆,先用壓力清洗,然后上三層油漆。
The Half-Bridge of Hope (俄羅斯)
杭州灣大橋:中國, 錢塘江。
南起寧波慈溪,北至嘉興海鹽,位于中國長江三角洲的錢塘江之上,全長36公里,杭州灣跨海大橋是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也是世界上建造難度最大的跨海大橋之一。它是世界建橋史上的一項創舉和奇跡。建橋之前的杭州灣水研究工程就持續了近十年之久。工程耗時近五年,混凝土用量相當于再造八個國家大劇院,用鋼量相當于再造七個“鳥巢”,長度相當于21座武漢長江大橋,國內有史以來投資額最大的橋梁……,于2008年5月1日對外開放。
大橋全長36公里,其中橋長35.7公里,雙向六車道高速公路,設計時速100km。總投資約107億元。大橋共有各類樁基7000余根,是國內特大橋梁之最。杭州灣跨海大橋超過了美國切薩皮克海灣橋和沙特阿拉伯的巴林道堤橋,是目前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據了解,該橋還創造了多個世界第一。比如:世界第一長度;世界第一“架”;世界第一采用“放氣”施工工藝;世界第一“定海神針”等。該橋的修建,還將帶動長江三角洲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華東師范大學沈玉芳教授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對于杭州灣跨海大橋,你可以把它看做一條交通通道,但事實上,它更是一條經濟大動脈,它的通車將影響整個長三角,重構區域格局?!?/p>
亨伯爾橋(Humber Bridge)
日本神戶 明石海峽大橋(Akashi Kaikyo Bridge)
明石海峽大橋(Akashi-Kaikyo Bridge) 明石海峽大橋:跨越日本本州島-四國島之間的明石海峽。橋長3911米,是目前世界上最長的懸索橋,使用的鋼絲繩足以環繞地球7圈。1998年正式通車。
Bixby Creek大橋(大蘇爾,加利福尼亞州,美國)
博斯普魯斯大橋(Bosphorus Bridge):土耳其,伊斯坦布爾。
全世界唯一橫跨兩個大陸的大橋。自公元490年起就已開始建造,當時人們用船隊排成了一座橋梁。1967年,正式大橋最終獲批開建,六年后即1973年大功告成。
渴望之橋Bridge of Aspiration (Covent Garden, 英國倫敦)
這座位于柯芬園Covent Garden,連接皇家芭蕾舞學院Royal Ballet School與皇家歌劇院Royal Opera House的渴望之橋Bridge of Aspiration,是建筑師Wilkinson Eyre Architects所設計的皇家芭蕾舞學院的一部分,也是一般民眾在大街上就欣賞得到的建筑小品。整個皇家芭蕾舞學院的設計,還曾經在2004年得到英國皇家建筑師協會RIBA的設計大獎,燈光設計更是由英國赫赫有名的燈光設計團隊Speirs and Major Association所操刀,利用內發光之二極體制造出柔和優雅的夜間景致,但不會對行人造成壓迫,而且可以由街道上看到芭蕾舞者掂著腳,優雅穿梭于「學院」與「現實」間的剪影。這座橋梁連接了兩棟建筑物不同的樓層,利用23個輕量的鋁合金方框作為骨架,每一個相鄰的方框皆旋轉4度,由這一端到另外一端,足足將整個骨架旋轉了90度,而且逐漸增加高度以連接不同高差,非常輕盈、巧妙、且低預算的設計。
嘆息橋(The Bridge of Sighs):意大利,威尼斯。
建于17世紀初的巴洛克建筑,該橋將總督府與舊時的監獄連接起來。橋名“嘆息”得于拜倫詩篇。同樣受到詩人的靈感啟發,該橋如今更添神奇色彩——如果一對戀人日落時分在橋下擁吻,便可獲得永久之愛。
布魯克林大橋(布魯克林,紐約,美國
程陽風雨橋 (廣西三江)
程陽風雨橋是建筑的集大成者,集橋、廊、亭三者于一身,在中外建筑史上獨具風韻。程陽橋又叫永濟橋、盤龍橋,建于1916年,是侗寨風雨橋的代表作,是目前保存最好、規模最大的風雨橋,是侗鄉人民智慧的結晶,也是中國木建筑中的藝術珍品。這座橫跨林溪河的大橋,為石墩木結構樓閣式建筑,2臺3墩4孔。墩臺上建有5座塔式橋亭和19間橋廊,亭廊相連,渾然一體,十分雄偉壯觀。據有關資料記載,該橋與我國的石拱趙州橋、鐵索瀘定橋及羅馬的鋼梁諾娃上的沃橋齊名,為世界四座歷史名橋之一。橋面架杉木,鋪木板,橋長64.4米,寬3.4米,高10.6米,橋的兩旁鑲著欄桿,好似一條長廊;橋中有5個多角塔形亭子,飛檐高翹,猶如羽翼舒展;橋的壁柱、瓦檐、雕花刻畫,富麗堂皇。整座橋雄偉壯觀,氣象渾厚,仿佛一道燦爛的彩虹。它的建筑驚人之處在于整座橋梁不用一釘一鉚,大小條木,鑿木相吻,以榫銜接。全部結構,斜穿直套,縱橫交錯,卻一絲不差。橋上兩旁還設有長凳供人憩息。游人坐在凳上向遠處放眼,只見林溪河蜿蜒而來,橋的兩邊,茶林滿坡,翠木簇擁;田園耕地,農夫勞作;河邊水庫,緩轉灌溉。
程陽風雨橋大多架設在村寨下方的溪河之上,既作交通之用,又有宗教方面的含義。它象征飛龍繞寨,以保年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吉祥幸福。故人們稱之風雨橋、回龍橋、永濟橋、賜福橋……程陽永濟橋是中國惟一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侗族風雨橋,是侗族建筑藝術的杰出代表。風雨橋坐落于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林溪鄉馬安寨。
程陽永濟橋的建造,是侗族人民智慧的結晶,體現了侗族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偉大的創造力。穿斗木結構建筑是中國南方傳統建筑中常用的結構形式,尤其在山區的民族地區中使用尤其普遍。程陽永濟橋橋亭橋廊的建筑便是采用了這種結構,它既有古代百越族桿欄式的建筑色彩,又有漢族宮殿式的工藝成分。值得重視的是木結構廊橋這種橋梁形式在其他地區逐步消失的情形下,該橋仍保留有如此之好的木結構廊橋,應值得高度重視和保護。
程陽橋由于它別具一格的建筑技藝和雄偉風姿而聞名于世。郭沫若先生曾題詩曰:艷說林溪風雨橋,橋長廿丈四尋高。重瓴聯閣怡神巧,列砥橫流入望遙。竹木一身堅勝鐵,茶林萬載茁新苗。何時得上三江道,學把犁鋤事體勞。
切薩皮克灣大橋(切薩皮克灣,美國馬里蘭州)
英國 Ironbridge(世界上第一座鐵橋) 摘自 網絡
加拿大聯邦大橋(Confederation Bridge,Canada),當今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之一,全長130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