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之后,便是雨水,隨著雨水節氣的到來,氣候漸漸回暖,冰雪融化,雨量逐漸充沛,樹梢輕拂微風,樹間陽鳥起伏和鳴,春云淡冶如笑,春雨便蒼翠如滴。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屬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繼之雨水。且東風既解凍,則散而為雨矣。”意思是說,雨水節氣前后,萬物開始萌動,待雨后柳煙成陣,便春意宜人了。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對春雨之情很深的杜甫,寥寥數筆,用了一個擬人化的手法,寫下了這首描寫春夜降雨潤澤萬物的美景美詩,來謳歌知時節的春雨,在靜悄悄的夜間挑選了一個吉日良時而降至人間。
古人將雨水分為三候:'一候獺祭魚;二候候雁北;三候草木萌動。'
獺祭魚,獺為水獺,也名水狗,魚感水暖上游,水獺開始捕魚,往往吃兩口就扔于岸上,古人認為是以魚祭水。
《呂氏春秋·孟春》中高誘注道:“獺獱,水禽也。取鯉魚置水邊,四面陳之,世謂之祭。”似乎獺也知道感恩雨水,獺捕魚后先祭后食,此舉令人感動。
清初詩人孫枝蔚《老妻病愈設餅祭神》詩曰:“一點虔誠意,惟同獺祭魚。”候雁北,雨水后五日,'候雁北',雁為知時之鳥,熱歸塞北,寒去江南,它感知到春信,開始向原來在北方的駐地飛返。
草木萌動,《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天地之氣交而為泰,故草木萌生發動矣。”再五日,雨媚風嬌,草長鶯飛。我們仔細觀察自然,就可以發現此時花草樹木開始含苞,或已是半苞了。從此,大地漸漸開始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一千多年前的雨水節氣,襄陽詩人孟浩然春夜入眠,竟不覺曉,待到耳聞啼鳥啾啾,才被驚覺,醒來眼見戶外春雨初霽,天朗氣清,回想夜里風雨瀟瀟,禁不住吟詠成詩:“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雨水后,泥土開始變得松軟,萬物萌動。鄉野間此時在裊裊炊煙的映襯下,春雨如霧似煙,把世界裝扮得朦朦朧朧,引起人們無限遐想。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春燕啄春泥” 白居易在《錢塘湖春行》寫道。雨水時節,農家的窗戶敞開來,開始迎接燕子的歸來。
田野里,農夫開始馭牛下田,“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雖然乍寒乍暖,但春雨如酥,草木隨地中陽氣上升而開始抽出細細尖尖的嫩芽,新一年耕種正在孕育之中。
從古至今,文人墨客留下了許多有關雨水的詩詞,讓我們一同來鑒賞一下:
《七絕·雨水時節》
宋 劉辰翁
郊嶺風追殘雪去,坳溪水送破冰來。
頑童指問云中雁,這里山花那日開?
《浣溪紗》
宋 辛棄疾
父老爭言雨水勻
眉頭不似去年顰
殷勤謝卻甑中塵
啼鳥有時能勸客
小桃無賴已撩人
梨花也作白頭新
《七絕·雨水》
作者不詳
殆盡冬寒柳罩煙
熏風瑞氣滿山川
天將化雨舒清景
萌動生機待綠田
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
唐 張志和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臨安春雨初霽》
宋 陸游
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
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唐·韓愈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絕句
宋·志南
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編輯:張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