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立秋。
立秋是秋天的第一個節氣。甲骨文中的秋,上面好像一只蟋蟀,下面像火焰,蟲以鳴秋,由此來表示秋天。小篆的秋由火和禾構成,禾也就是禾谷,代指莊稼,莊稼成熟,就是秋天。不過在秋的篆書中蟋蟀變成了龜,有人說這是因為在春耕時,人們用火燒龜殼來占卜秋天的收成,等到秋天莊稼成熟時,再把龜殼拿出來驗證。因此秋從字形上,總歸是與莊稼、收成是分不開的。
古人說一葉知秋。一片葉子掉落了,便知道秋天到來了。《夢粱錄》記載,在宋代的立秋這一天,宮中會將梧桐樹植于殿下,等到立秋的時辰已到,太史官便穿禮服、執朝笏高聲奏曰:“秋來。”這時梧桐葉應聲飛落一二片,以寓報秋意。正所謂梧桐葉上得秋聲。
民間也有與葉有關的立秋節俗。據《東京夢華錄》記載,在立秋日這一天,宋代滿街賣楸葉,婦女兒童輩皆剪成花樣戴之。戴楸葉是古時立秋節俗,大概是因為楸樹之楸與秋天之秋音近形近,因此人們用戴楸葉的方式來迎接秋天的到來。范成大的《立秋二絕》其二中就這樣寫道:折枝楸葉起園瓜,赤小如珠咽井花。洗濯煩襟酬節物,安排笑口問生涯。
立秋三候
立秋有三候。一候涼風至。王璨詩里說“涼風撤蒸暑,清云卻炎暉。”涼風一來,吹走了悶熱如蒸籠的暑天,清云也退卻了炎熱的陽光。古人說西方凄清之風謂之涼風,溫變而涼氣始肅也。因此涼風即秋風。
擬明月何皎皎詩
魏晉·陸機
安寢北堂上,明月入我牖。
照之有馀輝,攬之不盈手。
涼風繞曲房,寒蟬鳴高柳。
踟躕感節物,我行永已久。
游宦會無成,離思難常守。
二候白露降。大雨之后,清涼風來,而天氣下降茫茫而白者,尚未凝珠,故曰白露降,示秋金之白色也。二十四節氣中也有白露,不過此白露非彼白露。《詩經》里說“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白露,即秋天的露水。東漢劉熙的《釋名》將露解釋為“慮也,覆慮物也。”覆慮是古語,也就是覆露,因為露使草木潤澤,覆露的意思其實就是蔭庇、養育。
初秋詩
南北朝·劉駿
夏盡炎氣微,火息涼風生。
綠草未傾色,白露已盈庭。
遠視秋云發,近聽寒蟬鳴。
運移矜物化,川上感馀情。
三候寒蟬鳴。“秋風起兮寒雁歸。寒蟬鳴兮秋草腓。”寒蟬,蟬的一種,又稱寒螿、寒蜩,這種蟬與一般的蟬相比,較小,呈青赤色。因為其應陰而鳴,鳴則天涼,故謂之寒蟬。
詠秋詩
魏晉·江回
祝融解炎轡,蓐收起涼駕。高風催節變,凝露督物化。
長林悲素秋,茂草思朱夏。鳴雁薄云嶺,蟋蟀吟深榭。
寒蟬向夕號,驚飆激中夜。感物增人懷,凄然無欣暇。
秋天,是天氣轉涼的季節,也是草木凋落的季節。在不少文人的詩歌與情感中,我們總能看到秋與凋零、老邁、哀傷聯系在一起的。比如屈原的“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宋玉的“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曹丕的“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可以說悲秋一詞就是秋在中國文學中的一個代名詞。不過此時此刻秋天剛剛到來,天氣轉涼也沒有那么驟然,熱還是熱的,涼風還是少的,白露還是沒有見到,因為城市里聽不到只能想像寒蟬大抵是凄切的。
立秋詩選
詠廿四氣詩 立秋七月節
唐·元稹
不期朱夏盡,涼吹暗迎秋。
天漢成橋鵲,星娥會玉樓。
寒聲喧耳外,白露滴林頭。
一葉驚心緒,如何得不愁。
《淮南子·說山訓》言:見一葉落,而知歲之將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是謂一葉知秋,看見一片落葉,就知道秋天來臨。很多時候人們就是從這種細微的跡象中能推知事物發展變化的趨勢。唐人有詩言“山僧不解數甲子,一葉落知天下秋。”杜牧也說“風吹一片葉,萬物已驚秋。”元稹所謂“一葉驚心緒,如何得不愁”,大抵也是感知到秋天到來,愁為心上秋了。
立秋日
唐·令狐楚
平日本多恨,新秋偏易悲。燕詞如惜別,柳意已呈衰。
事國終無補,還家未有期。心中舊氣味,苦校去年時。
自古逢秋皆寂寥,在中國古代文化中,節令中的秋,常常與人生之秋相聯系。秋天,是天氣轉涼、草木凋零的季節,碧云天,黃葉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此情此景,映照在人們尤其是遠行人、羈旅人眼中,便觸目傷懷,因景添愁。因此秋天總是透露出一種蒼涼和悲傷,令狐楚在這里說“平日本多恨,新秋偏易悲”,本來就多有悲愁,此時此刻更是如此。
立秋日曲江憶元九
唐·白居易
下馬柳陰下,獨上堤上行。故人千萬里,新蟬三兩聲。
城中曲江水,江上江陵城。兩地新秋思,應同此日情。
這是白居易思念好友元稹的詩,立秋之日,他來到曾經賦詩唱和的曲江邊,憶念遠在江陵的好友。“故人千萬里,新蟬三兩聲。”“兩地新秋思,應同此日情。”在與自然界萬物的對比中,詩人不僅感受到距離的遙遠、相思的深切,更會感受到人生之短暫與生命之可貴。
立秋前一日覽鏡
唐·李益
萬事銷身外,生涯在鏡中。
唯將滿鬢雪,明日對秋風。
立秋前一日,明日即秋天。明天就是秋天,今天卻要照鏡子,不言而喻,自有悲秋的意味。鏡子中那人兩鬢花白如雪,老了,可這畢竟也是歲月的痕跡,過去的經歷,無須多想也不必煩惱。人生世事過往如煙,但是明天呢?明日立秋,秋風一起,萬物凋零,秋風肅殺,可怎么辦。歲將暮,人將老,李益這首詩,包含著失志不遇的悲哀,也深含身世之慨和人生體驗。
立秋后題
唐·杜甫
日月不相饒,節序昨夜隔。玄蟬無停號,秋燕已如客。
平生獨往愿,惆悵年半百。罷官亦由人,何事拘形役。
鮑照詩言:日月流邁不相饒。歲月流逝,對世人未曾有半點撫慰,時間無情,春秋代序,一下子就立秋了,秋天已經到來了。此時總是動物們最先感受到大自然的變化,寒蟬感受到短暫生命愈近消亡,于是無休止開始鳴叫,像是要努力奏完生命最后的樂章;而候鳥燕子準備動身出發,去尋找更為溫暖的地方。物猶如此,人何以哉?杜甫就說“平生獨往愿,惆悵年半百”,不知不覺,年近半百,時光匆匆之中,秋天的蕭肅又一次提醒了自己,該何去何從。
立秋
宋·王十朋
節物催吾老,天涯見立秋。涼微金尚伏,暑熾火初流。
家遠思嘗稻,年衰怯戴楸。歸耕期已近,河漢望牽牛。
立秋
宋·方岳
秋日尋詩獨自行,藕花香冷水風清。
一涼轉覺詩難做,付與梧桐夜雨聲。
立秋日聞蟬
宋·楊萬里
老火薰人欲破頭,喚秋不到得人愁。
夜來一雨將秋至,今晚蟬聲始報秋。
漁家傲 其二 七夕立秋
宋·秦觀
七夕湖頭閑眺望。風煙做出秋模樣。
不見云屏月帳。天滉漾。
龍軿暗渡銀河浪。
二十年前今日況。玄蟾烏鵲高樓上。
回首西風猶未忘。追得喪。
人間萬事成惆悵。
(施希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