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宮廷畫師——郎世寧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郎世寧游離于藝術史之外。中國的藝術史很少提他,甚至不提他,歐洲的藝術史也不提他。
郎世寧(1688-1766年),原名朱塞佩·伽斯底里奧內,他是意大利米蘭人,青年時期受到系統的繪畫訓練,很年輕的時候就加入了歐洲下屬的宗教組織耶穌會。大家知道從明朝末年利瑪竇、湯若望這些人到中國來之后,陸續就有歐洲的傳教士到中國傳教,一些人就到了宮廷,成為帶有顧問性質的人。郎世寧在他二十多歲的時候(1714年,即康熙五十三年)以傳教士的身份遠渡重洋,那時要到中國只能走海路,其時蘇伊士運河還沒有開鑿,他們先從地中海上船,往東行駛繞過西班牙直布羅陀海峽,繞過非洲東岸、好望角,進入印度洋,然后繞過南亞次大陸,進入南海,到達當時被葡萄牙占領的澳門。上岸后,朱塞佩·伽斯底里奧內學習中國的禮儀,熟悉中國的文化,并取了個中國名字叫郎世寧。
康熙皇帝得知來了一位“洋畫家”,感到新奇,于是詔令郎世寧北上進京。這時的郎世寧一定想不到,他由此開始在遙遠東方最神秘的紫禁城中,度過了他的后半生。
郎世寧到北京的初衷其實是傳播基督教,但是康熙很快就下令全國禁教,不準臣民皈依外教、不準從事外國傳教士宗教活動,于是,郎世寧只能安分地完成自己宮廷畫師的工作。不過,郎世寧并沒有忘記宗教職責,特別是乾隆年間,深得乾隆賞識的他,曾利用自己在宮廷里的微妙地位,幾次請求乾隆釋放那些原本要被處死的傳教士。
在郎世寧長達數十年的清宮畫家生涯中,他創作了包括紀實繪畫、人物肖像、花鳥靜物等多種題材的作品。他還將西洋繪畫的透視學、解剖學等帶入中國,與中國傳統的審美相結合,極大地影響了清中晚期的繪畫,開創了中西融合的新畫風,被稱為“西洋畫師第一人”。 另外,郎世寧還曾主持了圓明園“西洋樓”的設計工作,非常著名的圓明園十二獸首銅像也出自郎世寧的設計。當時,乾隆皇帝想在圓明園建一處水法(即噴泉),原本郎世寧想要建造西方特色的裸女雕塑,但是乾隆覺得這有違中國的倫理道德,于是,郎世寧將其設計為中國的十二生肖,但是風格卻與傳統的生肖雕像不同,更為“洋氣”。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郎世寧在北京病逝,終年78歲,乾隆皇帝親自下旨料理其安葬事宜,這對于一個宮廷畫師來說,是非常高的榮耀。 當然,對藝術品的鑒賞總是見仁見智,也有人對郎世寧的“混血”繪畫樣式表示不屑,認為其用幾何學的透視原理來處理空間問題是非藝術化的。不過,不可否認的是,郎世寧的藝術風格影響深遠,特別是雍正和乾降時期的官窯粉彩瓷器上的構圖布局、繪畫主題,都可以看到郎世寧的影子,可以說,郎世寧代表了當時的宮廷藝術品位。
![]() ![]() ![]() ![]() ![]() ![]() ![]() ![]() ![]() ![]() ![]() ![]() 《白鷹圖》
《白鷹圖》創作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是郎世寧中西畫法完美結合的最杰出作品之一。畫面主體中的白鷹以白粉精細描繪,傳承歐洲繪畫技法,注重物象的解剖結構、光影效果及立體感,把翹首殷望的白鷹刻畫的形神逼真;而背景中的松石則全然采用中國寫意筆墨,清澗石巖,傲松凌立。《白鷹圖》以獨特的藝術構思、雋永的表現手法和渾然天成的情景交融給觀者以極大的藝術享受,意境深遠,令人思緒萬千。
這幅《白鷹圖》雖然有著明顯歐洲畫法的因素,但是畫中所含的內容卻完全是傳統中國的風格。圖中白鷹、松樹、巨石、流水等均是中國繪畫中習見的物象,喻意中象征著強壯、長壽、平安、吉祥等等。根據畫上的署款,此圖是根據乾隆十六年五月初十日,大學士忠勇公傅恒所進獻的白鷹所畫,相傳皇太后生日即在五月,乾隆大孝,號稱“以天下養”,即用天下最美好的財富來侍奉母親,因此,《白鷹圖》也是一幅極為貴重的祝壽圖。 ![]() ![]() ![]() 《花鳥冊》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