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沙登加拉群島Nusa Tenggara,意為“東南群島(Southeast Islands)”,亦稱“小巽他群島(Lesser Sunda Islands)”。是馬來群島中的一群島,位于爪哇島以東的印度洋和帝汶海之間,包括西起巴厘、東至帝汶的兩支島弧,約在南緯10°東經120°處。北支有巴厘、龍目、松巴哇、科莫多、弗洛里斯、索洛爾、龍布陵、阿洛諸島,南支有松巴、薩武、羅地、帝汶等島。東西長約1,600公里,總面積87,700 平方公里,其中印度尼西亞小巽他區(qū)面積73137平方公里。人口1200萬。北支多火山,南支無火山,有活火山約20座,地震強烈。干雨季分明。民族與生物種具有馬來西亞和澳大利亞成分。行政上劃為印度尼西亞的巴厘、西努沙登加拉、東努沙登加拉等省。帝汶島部分地區(qū)屬東帝汶。
巴厘島Bali,是印度尼西亞島嶼,位于小巽他群島西端,大致呈菱形,主軸為東西走向。位于南緯8°25′23″,東經115°14′55″。面積5,561平方千米。地勢東高西低,山脈橫貫,有10余座火山錐,東部的阿貢火山海拔3142米,是全島最高峰。日照充足,大部分地區(qū)年降水量約1500毫米,干季約6 個月。經濟發(fā)達,人口密度僅次于爪哇,居全國第二位。居民主要是巴厘人,信奉印度教,以廟宇建筑、雕刻、繪畫、音樂、紡織、歌舞和風景聞名于世。為世界旅游勝地之一。土地墾殖率65%以上,出產稻米、玉米、木薯、椰子、咖啡、煙葉、花生、甘藍、洋蔥、水果與棕油等。牛、咖啡與椰干為主要出口產品。工業(yè)有食品、紡織、皮革、木材加、工建筑材料等。連通東南方的努沙珀尼達等小島組成巴厘省,總面積5,637平方公里。人口3,891,428人(2010年)。首府登巴薩(Kota Denpasar),位于島嶼南部。
巴厘島塔納洛特廟(海神廟)
巴厘島阿貢火山
珀尼達島Nusa Penida,一譯“大島”,是在巴厘島東南,位于南緯8°44′,東經115°32′。島長約20公里,寬約12公里。面積203平方公里,多丘陵,除北岸外,坡度較陡,最高點海拔524米。東南季風期島上缺水。大部分地區(qū)較荒涼,僅海岸區(qū)種植椰子和玉米。飼養(yǎng)黃牛。人口約7000。種植水稻。
努沙島Nusa,是在印尼巴厘島東南,巴東海峽的巴厘努沙岸外,珀尼達島西北海岸,面積8平方公里,位于南緯8°40′54.36″,東經115°27′4.02″,常住人口5000。該島周圍是白色的沙灘和低石灰?guī)r峭壁的珊瑚礁。有一個吊橋連接努沙岸和努沙島。
阿洛群島Alor,屬印度尼西亞小巽他群島東努沙登加拉(Nusa Tenggara Timur)省,包括兩座大島和一些小島。位于弗洛勒斯(Flores)海與薩武(Savu)海之間。位于潘塔爾和韋塔島之間。隔翁貝海峽與帝汶島相望。總面積2,864,6平方公里。人口180,487(2008)。其中阿洛島最大,長96公里,面積2,330平方公里(900平方哩)。有兩座火山:科拉納(Kolana),海拔1,765米(5,791呎);穆納山(Muna),海拔1,440米(4,724呎)。該島溝谷陡峭,沿岸為海濱平原。潘塔爾(Pantar)島地勢高峻,德拉基(Delaki)山海拔1,318米(4,324呎),海岸崎嶇。居民講南島語,屬馬來-波利尼西亞語系,信仰萬物有靈論,沿海有基督教徒和穆斯林。卡拉巴希是在阿洛島上唯一的城鎮(zhèn)。主要是自給自足的農業(yè)。種植玉米、棉花和椰子。產香草,羅望子,杏仁等。在森林砍伐檀香木。礦產有高嶺土,石油,天然氣,錫,黃金和鉆石。有捕漁業(yè)。主要城鎮(zhèn)在阿洛島西北岸的卡拉巴希。
阿洛島Alor,印度尼西亞弗洛勒斯海中的島嶼。位于潘塔爾和韋塔島之間。隔翁貝海峽與帝汶島相望。長96公里,位于南緯8°15′,東經124°45′。面積2,119平方公里。有兩座古老的火山,沿岸為海濱平原。主要種植水稻,玉米,棉花,椰子。有漁業(yè)。主要城鎮(zhèn)在西北岸的卡拉巴希。人口168,000(2006)。
潘塔爾島Pantar,印度尼西亞東努沙登加拉(Nusa Tenggara Timur)省,阿洛(Alor)群島的島嶼。東面是阿洛島,西臨阿洛海峽,南面隔翁拜海峽(Selat Ombai)與帝汶島相望。南北長48公里,東西寬12∼29公里,面積728平方公里。東北部位山地丘陵,最高點海拔1318米。大部分地區(qū)較平坦。雨量充沛。沿海居民從事商業(yè)、漁業(yè),內陸居民從事農牧及狩獵。產稻谷、玉米、木薯、棉花和椰子。工業(yè)有蠟染印花、木雕和制作樂器。主要城鎮(zhèn)是卡比爾(Kabir)和卡揚(Kayan)。
鳥瞰潘塔爾島
科莫多島Komodo,是在印度尼西亞東努沙登加拉省西部島嶼。介于松巴哇與弗洛勒斯島之間。位于南緯8°33′,東經119°27′。南北最長40公里,東西最寬20公里,面積390平方公里。多丘陵,最高海拔825米(2,700呎)。山丘起伏。干燥炎熱,有樹林和草場。島上有珍貴動物“科莫多龍”,是世界上現存最大的蜥蜴,恐龍的同種。1912年被發(fā)現,在科學上有重要意義,印尼政府定為保護動物。島上還有地球上最原始的哺乳動物之一的眼鏡猴。島上居民200多人,住高腳架屋。唯一村落科莫多位于東岸海灣畔。
帕達爾島Padar,是在印度尼西亞東努沙登加拉省西部島嶼,面積20.16平方公里,是科莫多國家公園的一部分。是火山島。原有科莫多大蜥蜴,現在已絕跡。
吉利莫坦島Gili Motang,是在印尼東部小巽他群島吉利群島的小島,為火山島,位于南緯8°48′,東經119°48′。面積約30平方公里(12英里)。是科莫多國家公園的一部分。有旅游業(yè)和漁業(yè)。
吉利埃爾島Gili Air,是在印尼東部小巽他群島吉利群島的小島,龍目島的海岸外,是火山島,位于南緯8°21′29,65″,東經116°4′58,54″。面積173公頃,是吉利群島第二大島,人口約1400(2009年8月)。有一個清真寺,鄉(xiāng)村有很多傳統的寧靜的海灘,酒吧和齋月期間開設餐館。圍繞島嶼步行大約兩個小時。
林卡島Rincah,也被稱為Rinca和Rindja,是科莫多島附近的一個小島嶼,在東努沙登加拉,位于南緯08°44′33″,東經119°42′3″。該島有著名的科莫多龍,為巨型蜥蜴,長可以達到3米(10英尺)。林卡島也有不少野豬、水牛和鳥類棲息。長25公里,寬12公里,面積196.25平方公里。最高海拔667米。島上自然環(huán)境優(yōu)美,人煙稀少,不少游客專程前來觀賞科莫多龍。
林卡島上的科莫多龍
羅地島Rote,又譯羅特島,是印度尼西亞島嶼,是東努沙登加拉省的小巽他群島省的一部分。位于南緯10°28′,東經123°23′。位于帝汶西南約16公里(10哩)處,之間隔有狹窄的羅地海峽。西為印度洋,東臨帝汶海。該島西南-東北長80公里(50哩),寬約23公里(14哩),面積1,200平方公里(463平方哩)。人口119,711(2010年)。中部的丘陵覆蓋著森林。河流從中部高地流向沿海平原。雨量充沛,氣候溫和潮濕,種植水稻、玉蜀黍、水果和蔬菜。飼養(yǎng)牛和馬著名,漁業(yè)也重要。有紡織、編繩、木雕和編籃筐。西北海岸的巴阿(Baa)是主要居民點和港口,有公路通該島南端的嫩布拉拉(Nembrala)。通過船運,主要與附近的帝汶進行貿易。正南方的達納島(Dana)面積14平方公里(5平方英里),是印度尼西亞最南端的島嶼。
羅地島巴阿海灘
帕馬納島Pamana,是印度尼西亞的島嶼,又稱達納島(Dana),該島在羅地島西南,面積14平方公里(5平方英里),島的最南點位于11°00′28″S 122°52′29″E,是印度尼西亞最南端的島嶼,也是亞洲最南端的地方,行政方面由東努沙登加拉省管轄。
弗洛勒斯島Flores,印度尼西亞小巽他群島之一。屬東努沙登加拉(Nusa Tenggara Timur)省,位于南緯8°37′,東經121°08′E。北臨弗洛勒斯海,南濱松巴海峽和薩武海,東西長約380公里,南北最寬70公里,面積13,540平方公里(5,228平方哩)。人口1,831,000(2010年)。居民主要是馬來人和巴布亞人混血種。沿海各地有比馬人(Bimanese)、松巴人(Sumbanese)、松巴哇人(Sumbawanese)、布吉人(Buginese)、望加錫人(Makasarese)、索洛爾人(Solorese)、米南加保人(Minangkabau)以及爪哇-華人。全島山地綿亙,最高峰拉納加山海拔2,370米(7,780英尺)。大部分植被為熱帶落葉林與稀樹草原,十七世紀以來活動的火山達16座。以農業(yè)為主,產稻、玉米、咖啡、可可和海產,養(yǎng)馬業(yè)重要。紡織工藝有名。輸出椰干、白檀木、燕窩和魚翅。主要城鎮(zhèn)有羅滕、英德、拉蘭圖卡等。有公路連接各地。
弗洛勒斯島東部拉蘭圖卡鎮(zhèn)
帕盧厄島Palu'e,是在印度尼西亞,弗洛勒斯島以北的弗洛勒斯海域,屬小巽他群島的一部分,由東努沙登加拉省管轄。位于8°19′27″S 121°42′36″E。面積41平方公里,人口10,000人。分布在8個村落,島上自2006年開始有道路或汽車,羅卡滕達火山位于島嶼北部。
廷加群島Kepulauan Tengah,印度尼西亞弗洛勒斯海中的島群,位于松巴哇島北面100公里。由許多島礁組成,以薩坦加爾島最大。森林茂密。居民經營椰子和漁業(yè)。
龍目島Lombok,印度尼西亞西努沙登加拉(Nusa Tenggara Barat)省島嶼,小巽他群島之一。西隔龍目海峽面對巴厘島,東隔阿拉斯(Alas)海峽面松巴哇(Sumbawa)島,北瀕爪哇海,南臨印度洋。位于南緯8°33′54″,東經116°21′04″。面積4,725平方公里(1,824.3平方英里)。有兩條山脈幾乎貫穿全島;南方山脈是石灰?guī)r丘陵,海拔716米(2,350呎);北方山脈的林賈尼(Rinjani)火山海拔3,726米(12,225呎),為努沙登加拉群島最高峰。南部是石灰?guī)r臺地,干旱荒涼。有熱帶森林,產稻,煙草,椰干,棉花,玉米,甘蔗和咖啡。有鋁礦。河流短小,都不通航。沿岸到處峭壁陡立,東岸龍目鎮(zhèn)為石油儲運港和漁港。西岸馬塔蘭是首府,有良好錨地。人口3,166,685(2010年)。該島古時屬于巴厘島印度教王國統治,1891年,當地居民在荷蘭支持下反抗巴厘統治者1894年并入荷屬東印度。該島以東有袋目動物愈來愈多。
龍目島林賈尼山頂部的火山口湖
索洛群島Solor,印度尼西亞東努沙登加拉(Nusa Tenggara Timur)省群島,西面是弗洛勒斯島,東臨阿洛海峽和阿洛群島,北臨班達海,南隔薩武海有帝汶島,位于8°37′S 122°13′E。有3座大島和一些小島,總面積2,082平方公里(804平方哩)。最大的龍布陵(Lomblen)島,有幾座活火山。阿多納拉(Adonara)島有座火山,索洛島有一座葡萄牙古堡廢墟。居民為大洋洲黑種人,語言復雜,屬南島語族。當地大多數居民信仰有靈論,沿海村落有些居民信仰穆斯林和基督教。節(jié)慶禮儀上常常互相交換豬、鑼和銅鼓。人口106312(2008年)。講阿多納拉語。
龍布陵島Lomblen,是在印度尼西亞東努沙登加拉省(Nusa Tenggara Timur),小巽他群島中索洛(Solor)群島的最大島嶼。位于弗洛勒斯海北面和薩武海南面之間,在弗洛勒斯東約40公里(25哩)處,阿多納拉島以西。位于南緯8°25′59″,東經123°28′01″。形狀不規(guī)則,西南至東北長約80公里(50哩),東西寬約32公里(20哩),海岸線長322.4公里,面積1,212平方公里(499平方哩)。島上多山,最高菲萊佩(Fileape)活火山,海拔1,618米(5,394呎)。沿海地區(qū)有小片火山灰沉積形成的肥沃土地。氣候溫和潮濕,雨季長,有利于耕種水稻。沿海有椰子種植園。島民也捕魚。龍布陵島上人口稠密,居民為索洛人。交通運輸主要在阿洛、索洛和弗洛勒斯島群之間進行。
龍布陵島菲萊佩火山
阿多納拉島Adonara,印度尼西亞小巽他群島索洛群島中的島嶼。位于南緯8°15′,東經123°09′。在弗洛勒斯和龍布陵島之間。長32公里,寬16公里,面積497平方公里。人口約4萬,集中在北岸的薩古。多山地,最高峰伊利山,海拔1,659米。土地肥沃,產西谷、稻。魚產豐富。
索洛島Solor,印度尼西亞小巽他群島的島嶼。位于弗洛勒斯島東端,阿洛島西面,索洛(Solor)群島的島嶼,位于南緯8°29′18″,東經122°58′26″。是一個火山島,島上有至少5座火山。長40公里,寬5-6公里,面積222平方公里。人口約1.5萬,屬大洋洲矮黑人,語言為馬來-波利尼西亞語系。多丘陵,海岸線曲折。居民經營農業(yè)和漁業(yè)。
孔巴島Komba,又稱巴圖島Batu,是在印度尼西亞的小型火山島,位于弗洛勒斯海,屬于小巽他群島的一部分,7°47′31″S 123°34′44″E。由東努沙登加拉省管轄,火山海拔高度748米,植被覆蓋著山坡,已知最早的火山爆發(fā)發(fā)生在1852年。最近噴發(fā)發(fā)生在2008年。
梅尼泊島Menipo,是在小巽他群島,索洛(Solor)群島的島嶼,與帝汶島隔一條狹窄的海峽。長7328米,寬700米。島上為野生動物棲息地,有帝汶鹿,野豬,烏龜,鱷魚等。該島也被是釣魚休閑區(qū),有潛水,游泳或沖浪等活動。
松巴島Sumba,印度尼西亞東努沙登加拉(Nusa Tenggara Timur)省的島嶼,在小巽他群島東部。位于南緯9°40′,東經120°00′。北隔松巴海峽與松巴哇島和弗洛勒斯島相望。長224公里,寬80公里,面積11,153平方公里(4,306平方哩)。大部分地區(qū)高600-1000米,最高松巴峰,海拔1,225米。沿岸有狹窄的海岸平原,雨量豐富。年雨量約1,625毫米。植被稀疏,大部分是草地,生長優(yōu)質檀香木,飼養(yǎng)馬匹和昂戈爾(Ongole)種牛。該島紡織的布以工藝優(yōu)良而著名。玉米是主要作物,還種植水稻、咖啡、水果、煙草、椰子和蔬菜。出口椰干。居民大多數信仰泛靈論,一部分是穆斯林和基督教徒。十七至十九世紀是檀香木、肉桂等重要熱帶樹木的產地,曾有“檀木島”之稱,現僅在內陸有少量殘存。以飼養(yǎng)良種馬著名。產玉米、稻、咖啡、煙草、水果等。織布業(yè)著稱全國。主要城市瓦英阿普(Waingapu),有一處優(yōu)良的錨地和一機場。還有瓦伊卡布巴克(Waikabubak)和瓦伊凱洛(Waikelo)。人口685,148(2010年)。
松巴哇島Sumbawa,是在印度尼西亞西努沙登加拉省島嶼,小巽他群島之一。位于南緯8°47′,東經118°5′。東西長約250公里,南北寬70-80公里,面積15,448平方公里(5,965平方哩)。人口1,330,000(2010)。有一些深海灣,還有優(yōu)良的比馬(Bima)港。島上多山,海岸曲折多石,僅有幾處小平原。山地盤亙,千米以上的山峰約有20座,坦博拉(Tambora)火山海拔2,851米(9,354呎),1815年噴發(fā),死亡人數達50,000人,共35,000人遷居。中部的薩萊灣,幾乎將島嶼分成兩段。產稻、柚木、白檀木和良馬,開采硫黃。松巴哇城有一機場。北岸拉巴為行政中心,港口比馬。
莫約島Moyo,是在印尼西努沙登加拉省的島嶼。是在松巴哇島北部海岸,位于南緯8°15′,東經117°34′。長31公里,寬16公里,面積349平方公里。大部分為自然保護區(qū),保護區(qū)面積22,537.90公頃,有獼猴,野牛,野豬,赤麂,鹿和鳥類。最高點海拔671米,海岸線長度88公里。其中心為熱帶草原和森林。
散戈昂阿比島Sangeang Api,(或古農阿比Gunung Api),是印尼小巽他群島的一部分。位于松巴哇島東北17公里,位于南緯8°12′,東經119°4′。直徑13公里,面積 152平方公里。是活躍在印尼的火山島。有兩個火山錐,土羅阿比峰海拔1,949米(6394英尺),多蘿峰海拔1795米(5,889英尺)。于1988年爆發(fā),島上的居民被疏散。
散戈昂阿比島
薩武群島Savu,是在印度尼西亞努沙登加拉群島,位于南緯10°29′,東經121°54′。在松巴和羅地島之間,包括薩武、賴朱阿、達納等3個小島組成。總面積460平方公里。人口約30,000人。地勢低平,海拔400米以下。氣候炎熱,薩武群島全年大部期間干旱,雨量集中在11個月至3月,8月至10月幾乎沒雨,平均年雨量1,019毫米。東西兩岸有薩武及塞巴等村鎮(zhèn)。有環(huán)島公路。牧牛業(yè)為主。產玉米、棉花、椰子、水果和蔬菜。主要出口椰子和魚。
薩武島Savu,是在印度尼西亞努沙登加拉群島,薩武群島最大的島嶼,位于南緯10° 30' 44",東經121° 52' 9"。長37公里(23哩),寬16公里(10哩),最高海拔366米,面積379.9平方公里。種植水稻,玉米,椰子,棉花。有釣魚。
賴朱阿島Raijua,是在印尼小巽他群島,薩武島西南,位于10°37′11″S 121°34′24″E。長13公里(8哩),寬5公里(3哩),土地面積36.97??平方公里(13.9平方英里)。最高海拔115米。有一個白色的沙灘,有潛水和游泳,為旅游地度假地。
帝汶島Timor,東南亞努沙登加拉群島中最大、最東的島嶼。位于南緯9°14′,東經124°56′。面積30,780平方公里(11,883平方哩)。南隔帝汶海與澳大利亞相望。高山連綿,海岸陡峭,有火山。最高點法塔邁洛海拔2,960米。岸外有珊瑚礁。地震頻繁。狹窄的海濱平原有泥火山和地裂縫,多溫泉。氣候炎熱,年雨量1,500毫米,干雨季分明。印度尼西亞和巴布亞的人種與文化在此交匯,民族和語言復雜,總人口2,900,000(2005年)。產紅木、青龍木、檀木、桉樹木、柚木和竹;礦藏有砂金、銅、錳、鐵、石膏、鹽和石油;農產有玉米、稻米、番薯、西谷、椰子、咖啡、橡膠、煙草、甘蔗、豆類、茶葉等;飼養(yǎng)豬、羊、牛、馬和蜜蜂;漁業(yè)主要捕撈海參、玳瑁和珍珠。城鎮(zhèn)有帝力、古邦等。本島分東西兩部分,西部屬印度尼西亞,為東努沙登加拉省的一部分;東部為東帝汶。西帝汶面積15,850平方公里(6,120平方哩),屬印度尼西亞東努沙登加拉(Nusa Tenggara Timur)省的一部分,有140萬居民。東帝汶面積14,874平方公里(5,743平方哩),1975年以前是葡萄牙的海外領地,1975年11月28日宣告獨立為東帝汶民主共和國,12月7日印度尼西亞軍隊入侵,于1976年宣稱其為印度尼西亞的領土(東帝汶省),1998年成為聯合國的托管地,2002年5月20日正式獨立。東帝汶現在包括島的東半部及西部的歐庫西(Oe-Cusse)地區(qū),人口97.6萬。
法圖西奈島Fatu Sinai,(也稱為巴萊克島Batek),是在帝汶島北部9.3公里,東帝汶烏庫西-安貝諾區(qū)海岸西北,位于南緯9° 15′ 24″ ,東經123° 59′ 35″ 。長530米,寬420米,占地面積13.5公頃。最高海拔50米。自1999年以來,印尼與東帝汶對該島擁有是有爭議的,于2004年為印尼所屬。
帝汶島納斯科尼斯角(Nasikonis)和法圖西奈島(右)
點擊進入更多閲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