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孔廟和國子監始建于元代,合于“左廟右學”的古制,分別作為皇帝祭祀孔子的場所和中央最高學府。兩組建筑群都采取沿中軸線而建、左右對稱的中國傳統建筑方式,組成了一套完整、宏偉、壯麗的古代建筑群。
北京孔廟始建于元大德六年(1302),大德十年建成(1306)。歷代多次重修,為元、明、清三代祭孔建筑,又名"先師廟"。廟坐北朝南,大門稱先師門,仍保持元代風格。
北京國子監坐落在北京東城區安定門內國子監街(原名成賢街)15號,與孔廟相鄰。國子監整體建筑坐北朝南,中軸線上分布著集賢門(大門)、太學門(二門)、琉璃牌坊、辟雍、彝倫堂、敬一亭。東西兩側有四廳六堂,構成傳統的對稱格局,是我國現存唯一一所古代中央公辦大學建筑。
“左廟右學”,國子監在孔廟的西向,一墻之隔,其和孔廟都建于同時代的元大德年間,是元明清三朝教育體系中的最高學府,類似于國家性的中央大學,它和漢晉時的“太學”有著血緣傳承,但已脫囿于單純性的教育功能,更兼有管理職責。
孔廟的亮點在于碑碣和大成殿,而國子監的亮點則是琉璃牌坊和辟雍。辟雍是國子監核心建筑,正方形重檐攢尖式,黃色琉璃瓦覆蓋,四周環以回廊和水池,典雅華貴,是國子監的最能出鏡的形象大使。其建于大清乾隆年間,和珅和劉墉負責督造,即為帝王講學之處,內部兼有皇家氣派。
歡迎進入還舊樓主個人圖書館>>>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