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中國古塔大全(三十)【雲(yún)南、西藏】
★★★還舊樓主2010年11月14日收集整理★★★
        古塔,是中國五千年文明史的載體之一,古塔為祖國城市山林增光添彩,塔被佛教界人士尊為佛塔。矗立在大江南北的古塔,被譽為中國古代杰出的高層建筑。塔,源于古印度興建的年代,一說佛陀在世時王舍城有一位孤獨長者就已開始,建造用以供養(yǎng)佛陀的頭發(fā)、指甲來表達人們對佛陀的崇敬。一說是佛陀湟磐后才建造,用作安置佛骨舍利的塔,梵文音譯“施堵坡”(Stupa)巴利文音譯“塔婆”(Thupo),別音“兜婆”或稱“浮屠”漢文意譯為“聚”、“高顯”“方墳”、“圓冢”、“靈廟”等,另有“舍 利塔”“七寶塔”等異稱。
雲(yún)南
001、 云南大理點蒼山麓洱海之濱崇圣寺三塔
崇圣寺三塔是建筑在崇圣寺東面的三座古塔,位于大理古城西北1.5公里處,緊臨214國道,距洱海西岸4800米,是南詔、大理國皇家寺院。中間最高的一座與崇圣寺大門構(gòu)成景區(qū)中軸線。
三塔矗立于崇圣寺大門前,寺東為千尋塔,即大塔,南、北為小塔,排列成三角形。
大塔名曰千尋塔,全名“法界通靈明道乘塔”。建于南詔蒙勸豐佑時期(823年—859年),即唐長慶四年到開成四年。千尋塔高58米,為16層方形密檐式磚塔,塔內(nèi)空心,置有似“井”字形交叉木骨架,可以攀登塔頂;塔身下部為石砌臺基,高1.1米,上層臺基為磚砌須彌座,高1.9米。屬于典型的唐代建筑風(fēng)格。
千尋塔西,等距約70米遠的地方,有南北兩座小塔,建于大理國時期,即在五代末宋代初期,高約42米,為十級八角形密檐式空心磚塔。在主塔臺基石砌照璧上,嵌有明代萬歷年間黔國公沐英之孫沐世階書寫的“永鎮(zhèn)山川”四字。
三塔處于地震頻繁地區(qū),千百年仍巍然屹立,l961年崇圣寺三塔被列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1979年維修三塔時,曾在千尋塔內(nèi)發(fā)現(xiàn)了寫經(jīng)、經(jīng)卷、銅鏡和金、銀、木、水晶等佛像,各種藥材共600余件。
002、云南大理千尋塔
云南大理千尋塔崇圣寺千尋塔建于公元九世紀(jì),在大理屬南詔國,約當(dāng)內(nèi)陸唐代中晚期。千尋塔是磚結(jié)構(gòu)密檐塔,檐數(shù)多達16層,高58米,是密檐塔中檐數(shù)最多者,也是比例最為細高者。塔的造型與唐代其他密檐塔近似,即底層特高,上有多重密檐,全塔中部微凸,上部收分緩和,整體如梭,檐端連成極為柔和的弧線。但千尋塔各層塔檐中部微向下凹,角部微翹;塔底層?xùn)|為塔門,西開一窗,以上各層依南北、東西方向交錯設(shè)置券洞和券龕,對于在此以前各密檐塔每層塔身上下直通開券洞的做法有所改進,較有利于抗震,造型上也更有變化。千尋塔東臨洱海,西負點蒼山,是南詔都城大理的標(biāo)志性建筑。在千尋塔的西面,南北對稱有兩座八角平面磚砌密檐式塔,二塔形象和大小相近,高度均約40米,大約建于宋代。三塔峙立,為大理的秀麗湖山增添了不少美色。
千尋塔聳立在云南大理縣城西北崇圣寺內(nèi)。崇圣寺,是國內(nèi)外聞名的南詔名勝之一,是一座建于六詔時的古剎。現(xiàn)在寺院建筑早已蕩然無存,只有寺前三塔仍巍然屹立。千尋塔在三塔中最大,位于南北兩座小塔前方中間,所以又稱中塔。塔的全名為“法界通靈明道乘塔”,建于唐代南詔保和年間。塔高6913米,塔心中空,在古代有井字形樓梯可以供人攀登。通體自上而下有兩重塔基和塔身。塔身16層,每層正面中央開券龕,龕內(nèi)有白色大理石佛像一尊。兩邊龕為窗洞,兩級窗洞的方向交替錯開,解決了塔內(nèi)的采光通風(fēng)問題。塔檐越往上間距越小,自第三、四層起逐層向內(nèi)收束,最后集束于塔頂。因此塔身的外形輪廓不是僵硬地直線向上,而是微凸,形制與西安小雁塔相同。塔頂四角各有一只銅鑄的金鵬鳥,傳說用以鎮(zhèn)壓洱海中的龍妖水怪。塔下有明朝黔國公沐氏楷書“山海大觀”四個大字,每字縱橫四丈,用文石鑿成。塔的底層高約13米。
大塔后面的南北兩座小塔,都比千尋塔矮。南小塔高38.25米,北小塔高38.85米,都是實心磚塔。每層分別雕券龕、佛像、蓮花等。它們的建筑時代晚于千尋塔,大約在五代時期。
三塔建筑規(guī)模宏偉,設(shè)計水平高超。雖經(jīng)一千多年的風(fēng)雨剝蝕和無數(shù)次地震的搖擺,塔基仍很堅固,塔身也未見傾斜。據(jù)《南詔野史》記載:塔上有一萬一千多尊銅佛,用銅40500斤。明朝正德十年(1515年)五月六日大地震和1925年大地震時,大理城內(nèi)房屋十有九塌,三塔卻安然無恙。1978年政府撥款維修三塔,發(fā)現(xiàn)了大量珍貴文物。其中,千尋塔頂有純金觀音像、金質(zhì)釋迦牟尼坐像等幾百尊,及大量珍珠、瑪瑙、水晶、珊瑚、繪畫等。這些都是研究南詔和大理國經(jīng)濟、文化十分珍貴的文物資料。
003、云南昆明市東郊5公里處的官渡街上官渡金剛寶座塔
金剛塔,亦稱穿心塔,位于昆明東郊的古鎮(zhèn)官渡螺峰村。金剛塔為沙石所建,形制之奇,建工之精,堪稱國內(nèi)金剛寶座式塔中之上品。
據(jù)典籍志書記載,金剛塔始建于明朝天順元年(1457年),次年落成。至今歷經(jīng)500多年的風(fēng)雨滄桑,其塔雖為風(fēng)蝕斑駁,但風(fēng)骨依舊,傲然聳立。
金剛塔的基臺為方形,底部開有券洞門。須彌座式基臺高4.8米,邊長10.4米。基臺上有五座佛塔,中心的主塔為金剛寶座塔。主塔須彌座高2.7米,邊長5.5米,總高16米。主塔的四邊是形制一致的群塔,基臺四角雕有力士像4尊,四面皆為雕刻,形象生動,刻工精湛。放眼望去,金剛塔主塔狀似喇嘛塔,塔的下部是7圈蓮瓣,上承覆缽形塔身,四面各開一佛龕,并塑有佛像。塔剎上有十三天相輪、銅寶傘蓋、摩尼珠和寶瓶。主塔四周的4座小塔,通高8.84米。主塔與四小群塔,參差不齊,錯落有致,相映成趣。金剛塔建成至今雖然僅有500多年,但卻有著重要的歷史文化和藝術(shù)價值。1996年國務(wù)院將該塔列為全國重點文物加以保護。
金剛塔由于塔基土層松軟而沉陷,塔基低于地平面1.6米,基部受到水的浸蝕,對整座塔的穩(wěn)定造成威脅。近年來,在政府和文物部門的大力支持下,設(shè)計部門對金剛塔作了認真勘察,并制訂出一整套科學(xué)可行的施工方案,對金剛塔作整體加固抬升處理。在對金剛塔的保護性施工中,由于工程技術(shù)人員的精心施工,金剛塔修舊如舊,整體抬升2.6米,依然保持著往日的風(fēng)貌。
金剛寶座塔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004、云南云龍秀峰塔
秀峰塔,位于云龍縣寶豐鎮(zhèn)東山頂上,為風(fēng)水塔,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重建。該塔為七級圓形石塔,通高5米,徑0.86米,第四、六級各雕一龕,內(nèi)雕天王像,塔剎寶頂由整石雕成,它聳立于沘江邊峭壁之上,為大自然增添了秀色。1987年公布為云龍縣文物保護單位。
005、云南象鼻塔
象鼻塔,位于右所鄉(xiāng)元井村西5公里的象鼻山,建于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該塔為八級方形密檐磚塔,高約12米,塔基部長寬各4.2米。塔上嵌有一石碑,碑長0.7米,寬0.3米,刻“文光射斗”四字。該塔與舊州一塔、制風(fēng)塔成三足鼎立之勢。1988年公布為大理白族自治州文物保護單位。
006、云南蛇骨塔
大理眾多的古塔中,佛圖塔屬于別具一格的古塔,傳說中人們稱它為蛇骨塔。它是白族英雄的象征。
傳說南詔勸利晟時,洱海里出了條叫薄劫的巨蟒,常常興風(fēng)作浪淹沒莊稼,吞食人畜,人民深受其苦。為此,南詔王張榜招勇士除害,但沒有人敢應(yīng)募。不久,有個叫段赤城的揭榜搏斗,他應(yīng)全身縛上利刃,手執(zhí)利劍,只身撲向洱海與巨蟒搏斗,最后被蟒吞入腹中,與蟒同歸于盡。為了紀(jì)念這位舍身除害的英雄,人們將他葬在蒼山斜陽峰下,并用蟒 蛇骨燒成灰拌在石灰中建起一座靈塔,俗稱蛇骨塔。
有了這動人的傳說,佛圖塔名聲遠播。 佛圖塔位于大理市下關(guān)北郊點蒼山斜陽峰麓陽平村北面,塔后有寺,距下關(guān)市區(qū)4公里,佛圖塔建筑年代和建筑形式與崇圣寺三塔中的主塔千尋塔大體相同。塔高30.07米,為13級密檐式空心方形磚塔,塔檐第1 級至第4級的高度相差不大,每級約60~70厘米;第8級至11級高度基本上一致,每級約50-55厘米,塔身內(nèi)空,為簡形結(jié)構(gòu),直通至第12級。塔頂有青銅塔剎。 塔西的佛圖寺的房屋建筑比較完好,但寺內(nèi)精美的佛像已毀于"文革"期間,有柏木雕觀音像9尊,泥塑文殊、普賢像各1尊,石雕本主像3尊。
1980年,國家曾撥專款對佛圖塔進行維修,發(fā)現(xiàn)了一批文物 ,其中有保存較好的經(jīng)卷20多種50余卷,主要有《金剛般若波羅密經(jīng)》、《大通廣方經(jīng)》、《金光明經(jīng)》等。主要有經(jīng)卷大部分是元代刊印的,有少部分是大理國時期的。
007、云南西寺塔
西寺塔又名慧光寺塔,立于東寺街中段西側(cè),已有1100多年的歷史,與東寺塔對峙,一起歷經(jīng)昆明風(fēng)雨,曾多次修葺,是古老文明和文化的見證。在二月的梅花和煙雨中,“雙塔煙雨”成為明清時的“昆明八景”之一。
西寺塔是13級四方形密檐式空心磚塔,高約36米。始建于唐文宗太和三年(829年),歷時30年方建成。1984年修葺時發(fā)現(xiàn)刻有南詔字號“天啟十年”(859年)的磚刻。也證明中原燒磚技術(shù),南詔時已傳入昆明。塔設(shè)金剛塔基三層,塔身第一層南面辟券門通塔內(nèi),塔內(nèi)設(shè)方井小室通頂部,室內(nèi)有木梯可登臨塔頂層。塔從第二層開始,以奇偶數(shù)層交錯設(shè)佛龕和券洞,佛龕雕菩薩坐像,券門起通風(fēng)透光作用。塔身挑檐浮雕,外形優(yōu)美,體現(xiàn)了唐代古塔流暢、雄偉的建筑特點。塔頂為銅質(zhì)塔剎,高5米,由相輪、傘蓋、牟尼珠等組成。作為云南古塔的特點之一,塔頂四角各立銅質(zhì)金雞,為佛家大鵬迦奴羅,云南古時多水患,塔頂置迦奴羅以鎮(zhèn)為禍水患的惡龍。歷史上西寺塔曾多次修葺,明弘治十二年昆明大地震,塔傾倒過半,四年后重修,于塔身開設(shè)券門和佛龕;康熙六年,名僧德潤又修葺;道光十三年大地震,塔遭嚴(yán)重損壞,塔身傾斜,塔剎毀壞,1983年又進行維修。雖經(jīng)多次修葺,西寺塔仍不失其雄偉形貌。
008、云南東寺塔
東寺塔今在書林街,云南人民出版社旁。其形制與大理三塔中的主塔相似。比西寺塔略高。兩塔一西一東,遙遙相對,在現(xiàn)代化建筑的襯托下,更顯得古樸蒼勁。兩塔距今已有1100多年的歷史。
塔建成后,曾經(jīng)歷代修葺。特別是東寺塔,原址當(dāng)在現(xiàn)東寺街旁,清道光年間,因地震倒坍,光緒九年重建,因慮舊基“土薄弗堅,乃移于迤東數(shù)百步內(nèi)”,這就是東寺塔不在東寺街,而在今書林街的原因。形雖如舊,已非南詔原物。
東寺塔高40.57米,13層,在常樂寺內(nèi)。建于公元840年。西寺塔高36米,13層。
相傳,東寺塔寶頂?shù)乃闹?#8220;金雞”,早年在冬春風(fēng)多季節(jié),還會“喔喔”啼叫,聲聞遠近。據(jù)考查,這四只金雞,均為銅皮做成,每只高約2米,口角噙有一枚兩頭有孔的銅管,管內(nèi)有金屬簧片,雞頭、脖子、腹部全是空心的。當(dāng)勁風(fēng)吹來,“雞”嘴內(nèi)的銅管,經(jīng)“雞”腹腔內(nèi)的空氣回旋振蕩,便發(fā)出悅耳的鳴叫。愈增“金雞”的神秘氣氛,亦可想見能工巧匠們的精湛技藝。
009、云南大德寺雙塔
大德寺雙塔位于昆明五華山東側(cè)的祖遍山巔,今平政街大德寺內(nèi)。1983經(jīng)昆明市人民政府批準(zhǔn),列為市級重點保護文物單位,它同東、西寺塔一樣,是昆明古老文明的象征。
大德寺雙塔建于明成化十三年,形制仿西安小雁塔,位于大德寺接引殿和大雄寶殿之間,兩塔高21米,東西相距27米,均為密檐實心方塔,塔身每層四面均有佛龕,供奉佛像,并嵌有碑記。全塔樸素?zé)o華,自然莊重,五百余年來,歷經(jīng)滄桑,依然如故。
010、云南紅河崇文塔
紅河崇文塔位于建水城東門朝陽樓南玉皇閣內(nèi)。始建于元,明時重修。清嘉慶年間為暴雨毀損,道光十一年(1831)重建。塔高20米,方形,為17層密檐式磚砌佛塔,塔身由底層向上逐級收縮。最下層為白石須彌座。上建三檐為基座,第四檐較高寬。由此而上至頂檐間,每檐四面各有小龕一個,內(nèi)各置佛像一尊。頂部飾有寶頂和風(fēng)玲。
011、云南西雙版納曼壘母子塔
位于勐海縣城東南佛雙公路7公里處的曼壘村后山頂上。母塔高9米,子塔高6米,造型美觀,周圍古木參天,環(huán)境優(yōu)美。傳說佛祖釋迦牟尼曾帶領(lǐng)一名高徒到西雙版納傳經(jīng)時曾坐在此地休息,后來當(dāng)?shù)卮鲎迦嗣駷榱思o(jì)念他,運來磚石建塔。據(jù)說此塔已有1000多年歷史。
012、云南水目寺塔
水目山塔位于云南省祥云縣馬街鄉(xiāng)水目山水目寺前。此塔為紀(jì)念大理國護法公高量成之子皎淵而立。水目山塔,為四方形15級密檐式磚塔,高18.16米,塔雙層臺基,八角形。塔身第一級東面設(shè)門,南面塔壁彩繪壁畫。其上各級每面有龕洞1個,塔剎由仰蓮、覆缽、寶頂組成。
塔西有水目寺,現(xiàn)存大殿、中殿、廂房等,規(guī)模宏大。現(xiàn)保存明代銅鐘及較多碑刻,寺右尚僧塔50余座,形成壯觀的塔林。弘圣寺塔位于大理中和鎮(zhèn)弘圣寺舊址,寺毀于明初。塔通高43.87米,16級方形密檐式空心磚塔,塔身下部為塊石砌成。全塔分為基座、塔身、塔剎3部分,塔身各層之間用磚砌出疊澀檐,其上逐層收分。
第二層?xùn)|西面設(shè)佛龕,內(nèi)置石刻佛像。第三層?xùn)|西面設(shè)券洞,與塔心相通,其上交替至16層。塔剎寶蓋為八角形,角掛風(fēng)鐸。
2006年05月25日,水目寺塔作為唐至明時期古建筑,被國務(wù)院批準(zhǔn)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013、云南德宏隴川景罕玉兔塔
隴川景罕玉兔塔是德宏傣族、德昂族拜佛以及各族人民的游覽勝地,景罕玉兔塔是云南省德宏州隴川縣的名勝古跡之一。景罕玉兔塔歷史悠久,曾是印度、緬甸、泰國佛教所公認的佛光寶地,它與緬甸的曼德勒佛塔齊名。群塔建筑在山坡頂端石砌的平臺上,德宏隴川景罕玉兔塔主塔高25米,周圍建筑的8個小塔,各高10米。主塔座分3層,由一朵圣潔的開放狀的蓮花托著圓塔,隴川景罕玉兔塔頂尖端戴著工藝精美的銅制塔帽,德宏隴川景罕玉兔塔帽上懸掛著幾塊鏡子和天笛,陽光照射,隴川景罕玉兔塔風(fēng)吹笛響,佛標(biāo)清脆悅耳。東、西、南、北四方小塔座設(shè)有佛洞,內(nèi)塑有小佛像。德宏隴川景罕玉兔塔身雕塑著各種動物、花卉、人像,遠望氣勢宏偉,近觀玲瓏剔透,是德宏傣族風(fēng)格典型建筑之一。
“廣姆”(傣語)漢語意為“佛塔”,原名“廣姆邦代”,意思是玉兔靈骨佛塔。佛塔建起后,經(jīng)群眾議定,每年的傣歷四月十四、十五兩日為“擺冷細”(四月擺),十一月二十三日為“擺少散”(二十三擺),此3日即為德宏傣族、德昂族舉行朝拜之節(jié)日。從那時起,每年(農(nóng)歷)春、秋兩季,云南德宏傣族、德昂族人民群眾都要歡聚景罕廣姆舉行趕擺盛會,其他各族群眾也都參加趕擺活動。
隴川景罕佛塔建于明萬歷三十八年(1610),始建于廣坦坡,隴川景罕佛塔在今賀蚌河左側(cè)岸。因地勢狹窄,又于明朝天啟三年(1623)遷建主塔于現(xiàn)址,1920年擴建群塔,1931年塔群落成,1950年再次擴建,1953年落成戴冠。1967年“文革”時遭毀,德宏隴川景罕佛塔后于1982年11月,又按原塔風(fēng)格動工重建,1983年3月建成高10米主塔,及各高5米的小群塔3個,并于傣歷四月十四、十五兩日舉行戴冠儀式,德宏隴川景罕佛塔恢復(fù)了云南德宏傣族、德昂族人民一年一度的朝佛趕擺節(jié)日。自1982年重修后至1990年間,又經(jīng)過兩次擴修,增高主塔,現(xiàn)主塔高13.86米。
014、云南宜良法明寺塔
云南地處中國的西南邊疆,開發(fā)較晚,文化也相對落后。塔是一種凝結(jié)著中華文化和印度文化的古建筑,云南古塔的數(shù)量沒有中原和江南那樣眾多,分布沒有中原和江南那樣廣,也就在情理之中了。至于唐代留下的古塔,就更是屈指可數(shù)了。然而,很少被人提及的宜良法明寺塔,卻是一座地地道道的唐末古塔。
法明寺塔建在宜良縣匡山鎮(zhèn)萬寺山法明寺內(nèi)。據(jù)乾隆宜良縣志載:“法明寺,唐僧摩伽陀建,胡敬德重修,明天啟二年(1622年)重修”、“萬歷間又大修”。法明寺塔就是晚唐建寺時建造的,它建在大殿的前面,位于整個建筑的中軸線上。
法明寺塔為密檐實心磚塔,十六層,通高26.95米。最下面為須彌座,高3.2米。所謂須彌座,原是古印度佛教所幻想的須彌山之巔的一個佛座,別名須彌壇。依佛教所言,須彌山是處于“世界”“中心”的神山。這“世界”有九山八海,《注維摩經(jīng)一》引僧肇語云:“須彌山,天帝釋所住金剛山也。秦言妙高,處大海之中。”須彌山包括須彌座,具有三大妙不可言的特性,即處于世界之中;其性如金剛堅固不壞;妙高無比并且處于大海之中。佛教教義中關(guān)于須彌座的這些特性,很適合中國人“尚中”、“求固”的意識,于是經(jīng)過華化,便成為諸多中華古建筑的臺基型式,如凡是密檐磚塔都有須彌座。
法明寺塔的束腰砌有柱子和壺門,這是早期磚塔的特征。塔的第一層最高,約4.5米,開假門。二層以上高度頓減。二至十三層四面設(shè)券龕,每個佛龕內(nèi)有一尊銅佛,全塔共有四十八尊銅佛,遺憾的是,1951年維修塔時,用水泥填塞了佛龕,并用水泥給塔身穿了一件現(xiàn)代化的“衣裳”,可見保護文物光有好心還不行。(直到1992年維修時,才將塔基本恢復(fù)原貌。)塔自第八層開始收分,使塔身具有南詔時期特有的流線型輪廓。各層出檐以七層平磚疊澀而出,第二層為棱角牙子。檐面以白灰平涂,向兩邊升高,使檐角略略翹起,斷面近于梟線而非混線,唐代建塔風(fēng)格突出。塔剎原為銅制,并有迦樓羅四只,后毀,現(xiàn)用簡易的銅剎代替。迦樓羅俗稱金雞,佛經(jīng)上說它翼展三百六十萬里,整個浮堤(世界)只能容其一足,以龍為食,故能鎮(zhèn)水患。云南古塔的塔剎多置迦樓羅,反映出云南古代多水患、恐水患的實情,而中原、江南地區(qū)的塔剎鮮有置迦樓羅的。
近些年來,塔的須彌座水泥脫殼,露出一些塔磚。塔磚為青磚,有長40厘米、寬20厘米、厚5厘米的,也有長38厘米、寬26厘米、厚4厘米的,無論是哪種規(guī)格的磚,火候和質(zhì)地都很好。一些磚頭的側(cè)面還有模印的梵文咒語,這說明云南古代,密教十分盛行。
據(jù)方志記載,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云南府(府治在昆明,包括昆明、宜良等十個左右的州縣)發(fā)生強烈地震,昆明的西寺塔和東寺塔分別在這兩次地震中被震倒,但宜良的法明寺塔竟安然無恙。
015、云南大理弘圣寺塔
弘圣寺塔位于大理古城西南方,距古城僅一里許。弘圣寺塔為磚砌密增式中空方塔,塔為16級,塔高43.87米。塔的下部之3米為石徹,3米以上為磚砌。底層塔身6米見方, 正西面有青石砌成的塔門門框,門框上方有大理石浮雕的菩薩,其它三方亦有淺佛龕。塔檐用磚六層疊澀砌成,出檐2尺。
塔身在各層塔檐上皮逐級收臺,層寬與高度逐級縮小,每層塔身向正中開券洞2孔,佛龕2孔,各層互相交錯,左右各有凸起的亭閣式塔一座。塔頂豎有剎軸、覆釜,上置仰蓮及七層相 輪,相輪上有圓形銅皮寶珠及剎蓋,其尖為葫蘆形火焰珠,整個塔剎寶項高3米多,壯觀無比。
1981年國家曾撥款對弘圣寺塔予以重修和加固。維修時在塔剎鉛軸中及銅軸底面座上發(fā)掘到文物計700余件。其中有密教法器金剛桿142件,有金、銀、銅各式合利塔樓602件,鎏金銅造像17件,菩薩30尊,銅鏡銅銀20余件,此外還有梵僧、大勢至、水晶、數(shù)珠、海貝、卷經(jīng)桿等若干。這些文物的造型風(fēng)格與崇圣寺三塔所藏之文物很是接近。加之從弘圣寺塔磚上數(shù)以十種計的模印梵文經(jīng)咒和漢文偈言之書法接近于大理國寫經(jīng),從而可以推斷弘圣寺塔當(dāng)為大理國時期的建筑。
弘圣寺毀于戰(zhàn)亂,早已不存。但緊靠弘圣寺塔之東南古木茂密處,有一進兩院的一組道觀建筑,前為聚仙樓,五開間懸山頂式,中一間為門道。中殿為三開間之玉皇閣。最后一進為三開間的老君殿閣。最后一進院中有兩株古李樹,其冠蓋如傘,頗耐人看。目前這組道觀建筑正在修復(fù)中。
016、云南西雙版納曼飛龍筍塔
曼飛龍筍塔,西雙版納民間有白塔、佛塔之稱。西雙版納當(dāng)?shù)卮鲎鍤v來稱此塔為“塔糯莊龍”。“塔糯”意為筍塔;“莊”意為至極或頂端;“龍”意為大。“塔糯莊龍”意為筍塔之極或極大的筍塔。此塔如春筍林立,曼飛龍筍塔建塔之時無其他筍塔可比,因此而名。曼飛龍筍塔所在地為西雙版納景洪市勐龍鎮(zhèn)曼飛龍村境,故有曼飛龍筍塔之名。
曼飛龍筍塔,建在西雙版納曼飛龍村北的一座小山丘上。塔園距西雙版納景洪市府允景洪約60公里,西雙版納景洪至大勐龍的公路從曼飛龍村前經(jīng)過,西雙版納州景洪市曼飛龍村至山頂塔園有簡易公路和步行登山小道,中巴和小轎車均可沿簡易公路直達塔園。盤山而上的車行道兩旁,有喬木和灌木相間的天然森林,也有一行行盤山而上的橡膠樹。天然植被與人工植被,使山路覆上了一層濃蔭。步行登山道是直上直下的捷徑,不少路段設(shè)有階梯,有綠樹掩映,人們可拾級而上,到達曼飛龍筍塔園。
曼飛龍筍塔所在地是一個寬敞的平地,建有一個面積約20平方米的塔院。曼飛龍筍塔院內(nèi)除主要建筑物筍塔外,曼飛龍筍塔還建有兩幢經(jīng)房、一個佛殿、一個門樓以及表示吉祥的白象和搖頭擺尾的長龍。曼飛龍筍塔屹立于院落正中,由8座小塔、1座主塔組成,小塔與主塔共建在一個塔基上,形成一個緊密相連的整體。塔基分上下兩層,呈多邊形,邊寬1.75米,高0.27米;第二層邊寬1.6米,高0.2米,與第一層間形成一個臺階。曼飛龍筍塔基周圍有16個托蓮圓柱。群曼飛龍筍塔底座呈多棱形須彌座,座高1.5米,直徑8.6米。曼飛龍筍塔基座南邊有一深洞,內(nèi)有一個長0.9米,寬0.8米的金色足印,西雙版納州民間傳為佛祖釋迦牟尼之足跡,又有人稱為“仙人腳跡”。據(jù)說,這個足跡是佛祖留給信徒在此建塔的標(biāo)記。屹立于曼飛龍筍塔基座上的主塔與子塔的整體造型,都是多層葫蘆相壘形成的圓錐形體。高16.29米的主塔居于曼飛龍筍塔基中央,8座小塔分布在主塔周圍,形成八角之狀。曼飛龍筍塔8座子塔的基座都有屋宇狀拱門佛龕,佛龕宇沿有許多浮雕,人字形檐邊上有許多裝飾物,西雙版納曼飛龍筍塔脊頂有一裝飾小塔,龕內(nèi)供有佛像。小塔中部主葫蘆體上端是個蓮花座,蓮花座上又是一個長嘴葫蘆體, 極頂是一根穿著3個鋁環(huán)罩的風(fēng)鈴桿。主塔下部是形似大葫蘆底的圓形臺階, 層層相疊,漸上漸小,形成一圓葫蘆細腰,其上托著一只兩臺寶葫蘆。葫蘆底部顯露在外的底沿,筑有凸凹圓環(huán),使立體感更為明顯。每個葫蘆的圓體上都刻有環(huán)狀齒槽。大葫蘆嘴上似有一個蓮花寶頂罩蓋扣在葫蘆之上。蓮花寶頂上方又托著兩只相疊的小葫蘆,使頂漸細成錐,曼飛龍筍塔極頂是一根穿著一串鋁質(zhì)圓筒、系有若干風(fēng)鈴的風(fēng)鈴桿。西雙版納曼飛龍筍塔主塔身上有彩色瓷磚貼面,中部有4個佛龕,龕內(nèi)各供一尊佛像。筍塔的塔身以白色為基色,曼飛龍筍塔基座涂彩,有黃、白、紅幾色相間的凸凹槽臺,顯示出多層立體感,造型美觀,玲瓏精致。
據(jù)西雙版納傣文史籍記載,這組曼飛龍筍塔始建于傣歷565年(1204),距今已有780多年的歷史。西雙版納民間傳說,這座曼飛龍筍塔是按佛祖釋迦牟尼的旨意修建。據(jù)說釋迦牟尼到此講經(jīng)傳教時,該寨名為曼桂。佛祖正在苦口婆心地講經(jīng)之時,西雙版納曼桂人不知何故而奔跑回村,并呼之“尾龍”(意為快下)。佛祖十分生氣,便指責(zé)曼桂為“曼尾龍”,意為迅速下逃之寨。后來,人們自行把“尾”字改為“飛”字,使西雙版納寨名成為如今的曼飛龍。事后,西雙版納當(dāng)?shù)厝诵欧鸾ㄋ?dāng)人們?yōu)檫x塔址而爭執(zhí)不休時,佛祖便在山上落下一個足跡,示意人們在山頂修建佛塔。今曼飛龍筍塔下金足掌印,便是當(dāng)年佛祖踩跡。
曼飛龍筍塔的設(shè)計者,據(jù)說是三位來自印度的佛教僧侶, 而主持修塔者卻是西雙版納大勐龍當(dāng)時的頭人和高僧祜巴南比。新中國建立以后,西雙版納政府多次撥款對曼飛龍筍塔進行修葺,使塔體鮮亮如初,并增建了富有西雙版納特色的佛寺式經(jīng)房、佛堂及白象、巨龍等吉祥動物,最近又在曼飛龍筍塔園的左側(cè)塑起了立式佛像,使曼飛龍筍塔所在地形成塔園。
在距曼飛龍筍塔不遠的地方,有一眼古井,傳為佛祖釋迦牟尼施法形成的“仙井”,井中之水可醫(yī)治眼疾,使雙目明亮有光。因此,凡是到此參觀的西雙版納群眾, 都會向井內(nèi)投銀幣,表示對佛的虔誠。佛教信徒到此賧塔(拜塔)時, 會用葫蘆裝盛井水,帶回家去給家人洗眼,以求明目。
曼飛龍筍塔兩側(cè)的橡膠林內(nèi),還有一座小巧玲瓏的紀(jì)念碑,稱為佛祖紀(jì)念碑。曼飛龍筍塔碑基為八角形,為大小八臺,曼飛龍筍塔中間有一圓形蓮花座,高1.7米。曼飛龍筍塔蓮花座中央立有一塊頂部為鏤空車輪狀的長方形花崗巖石碑,曼飛龍筍塔四周用陰刻涂黑傣文刻有佛祖教誨信徒做人的信條,諸如誠實待人,不行騙欺詐,勤勞善行,不殺生害命等。
每年四月西雙版納傣歷年來臨時,西雙版納當(dāng)?shù)卮鲎迦罕姸荚诼w龍筍塔院內(nèi)舉行慶祝活動。近幾年來,外地游客也常到此游賞,曼飛龍筍塔已成為西雙版納吸引游客的一個重要景點,國務(wù)院將其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017、云南瑞麗姐勒金塔
姐勒金塔的傣語名字叫“廣母賀卯”(“廣母”在傣語里是佛塔),意為“瑞麗壩頭塔”,由于這里安葬著金熊佛舍利,也稱“廣母迷罕”,即金熊塔。姐勒金塔位于云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瑞麗市姐勒寨。該塔具有東南亞地區(qū)的風(fēng)格,始建時間不詳,傳說此塔是在1500年前勐卯國君主召武定執(zhí)政時始建。歷代多次重修,現(xiàn)在的塔是1980年代重修。
主塔高39.5米,塔基面積148平方米,塔體分三層,主塔周圍環(huán)繞16座小塔。塔基為白色,塔頸為金黃色,主塔貼金黃色琉璃磚,小塔涂金粉。塔剎為鋁制,銀光閃耀,上有白龍、銅鈴等裝飾。重修后的塔質(zhì)地為水泥結(jié)構(gòu)。
塔的東西方向有兩座鐘,由緬甸華僑捐鑄。塔群周圍有幾座傣族桿欄式的竹樓,作為佛殿或供僧人居住。
018、云南景谷勐臥佛寺雙塔
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的勐臥佛寺雙塔,傣語稱“梅赫窩廣勐、“廣勐赫窩梅”,俗稱樹包塔塔包樹。這勐臥佛寺雙塔在威遠鎮(zhèn)大寨,是昔日的官佛寺,有山門、側(cè)門、雙塔、戒堂、大殿、僧房,面積3.335公頃,雙塔在大殿兩側(cè),南北向并列。這座建筑群為明末清初(1628~1661)傣族威遠土官刀漢臣所建。此雙塔屬南傳上座部佛教傣族佛寺塔,塔為紅砂石,亞字形仰蓮復(fù)蓮多層迭式須彌座,傣語稱“冒烏窩喃”(蓮花座),方形基座,每方4米,基石上有浮雕圖案,四角有4個“埃香弄”(大力士)石雕作塔柱支撐,塔身上部為青磚豎砌連環(huán)圓柱。樹包塔為6層,高10.74米,塔包樹高7.2米,上部呈圓弧形,塔剎已被大樹代替,兩塔距30米,樹高約塔的2倍。雙塔塔身上有浮雕傣族佛經(jīng)故事、民間傳說等,是研究景谷傣族宗教、文化、歷史的實物,具有歷史、藝術(shù)價值。1983年8月,景谷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93年11月,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019、云南勐海曼短佛塔
勐海曼短佛寺,位于勐海縣城西南面的昆烙公路邊上,距縣城約10公里。是當(dāng)?shù)卮鲎鍙氖伦诮涛幕顒拥闹行摹B谭鹚麓稣Z稱為"瓦拉扎探"。
據(jù)史籍記載,此佛寺始建于公元950年,距今已有1049年,是小乘佛教傳入后建的最早佛寺之一。佛寺整體由大殿、戒堂、彭房、僧舍、佛塔和"窩蘇"(八角亭)等建筑群組成。主體建筑大殿闊4間,寬約10米,深8間,長約18米。大殿是拍梁、穿斗結(jié)合的梁架結(jié)構(gòu),重檐歇山式屋頂,上下兩檐都是五面坡。平面布局不用檐柱,四面偏廈是墻抬梁,墻體與檐口間設(shè)有斜撐。殿內(nèi)外的構(gòu)件上均有龍、鳳花卉等圖案的雕刻裝飾,形象逼真,原始古樸。曼短佛寺的建筑造型和裝飾藝術(shù)集中地體現(xiàn)了傣族古代建筑技術(shù)和歷史文化的精華。
西藏
001、西藏江孜縣城區(qū)白居寺貝根曲登塔
貝根曲登塔位于西藏江孜縣城區(qū)白居寺內(nèi)。貝根曲登是藏語的稱呼,漢語譯作貝根塔或班根塔,俗稱八角塔。白居寺是西藏的一座重要寺院,始建于明朝初期,貝根曲登塔是寺中重要的建筑物之一。
貝根曲登塔平面為一巨大的十字折角形,鋪展特別大,底層占2200平方米,而上面塔身較小。它和通常的喇嘛塔形式相比,有許多獨特的地方。首先是塔的基座建成佛寺的形式,層疊而上,高達五層。其次是塔身呈圓形,四個正面辟門,其余四面開窗。塔身上的檐頂也是圓形,檐下施以木制斗拱。此外塔剎不但碩大,而且本身就是一座華麗的小塔。剎座也是十字折角形方臺,折角較小,座子上都出短檐,檐下施斗拱,好象方閣一樣。剎座安置巨大的十三天相輪剎身,往上覆以大圓寶蓋,寶蓋周繞垂旒花飾。剎頂冠以小型喇嘛塔。
貝根曲登塔不論在結(jié)構(gòu)上還是藝術(shù)造型上都十分突出,既有藏族建筑藝術(shù)的特點,又兼融漢族民族建筑的一些特色。如木結(jié)構(gòu)部分的斗拱、柱枋等完全是明代官式木構(gòu)的法式,同時又吸收了印度、尼泊爾、克什米爾等外來佛教藝術(shù)的成分。它是西藏古塔中的佼佼者,是極為珍貴的文物。
002、西藏卡瑪多塔林
卡瑪多塔林位于類烏齊縣國道317線右側(cè),距縣城25公里。塔林依山位傍水、風(fēng)景秀麗、古木參天、蒼松翠柏、四季常青。在蔥郁翠柏中有一座別致的小經(jīng)堂,主供蓮花生大師像,左右各豎有幾根高大的轉(zhuǎn)經(jīng)筒。傳說,過去這兒有108個塔,現(xiàn)已恢復(fù)和修建的塔有幾十座。
傳說,過去這兒有108個塔,現(xiàn)已恢復(fù)和修建的塔有幾十座。既有要求嚴(yán)格的八佛塔、也有方形怪塔;既有幾米高的大塔,也有不到三米的小塔。經(jīng)堂后為巨大的瑪尼堆,瑪尼堆中有六字真言,也有佛像圖案。
003、西藏草原八塔
草原八塔位于青藏公路當(dāng)雄至那曲約三分之一段路旁,蒼茫的大草原上兀立這一組塔群使草原又帶上了幾分神秘悲壯色彩。。據(jù)傳當(dāng)年格薩爾王曾率兵在這里馳騁征戰(zhàn),他旗下的一名大將夏巴戰(zhàn)死于此。為表彰夏巴的功勛,格薩爾修筑八塔安葬夏巴。
現(xiàn)今藏歷每月的十五日、三十日,草原上的牧民都要從幾十公里外來此轉(zhuǎn)經(jīng)朝拜草原八塔,祝愿英雄在天之靈,也祈禱英雄在天之靈保佑自己好運。一些乘車路過此地的信教群眾來不及下車朝拜,便從車上拋下大量的印有戰(zhàn)馬在妖孽群中奔馳圖案的紙片,據(jù)說這樣也可祛災(zāi)避難,保佑今生今世平安。
發(fā)布于2010年12月10日
歡迎進入還舊樓主個人圖書館>>>
返回古塔目錄         返回古塔形制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河南嵩岳寺塔、云南大理千尋塔、山西應(yīng)縣釋迦塔、山西洪洞飛虹塔
云南第一古塔昆明慧光寺塔
原來云南古塔這么多?1300年前就開始建塔,現(xiàn)存這3座價值極高
云南大理古塔總目
四大名塔嵩岳寺塔千尋塔[云南大理崇圣寺]
中國最高的古塔——定州開元寺塔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分享 收藏 導(dǎo)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克苏市| 贡嘎县| 武宁县| 红安县| 三门县| 昭苏县| 东城区| 江西省| 彭阳县| 乐清市| 松潘县| 扎兰屯市| 米林县| 山东省| 堆龙德庆县| 商都县| 济阳县| 齐河县| 乐山市| 克拉玛依市| 梁河县| 内丘县| 温州市| 舒兰市| 绩溪县| 东方市| 喜德县| 维西| 额济纳旗| 大宁县| 梨树县| 柯坪县| 曲麻莱县| 和田县| 三亚市| 星子县| 乌兰浩特市| 江山市| 西城区| 旺苍县| 利川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