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齡化是指總人口中老年人口比例不斷上升的過程,既是人口發展進程中的客觀現象,也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按照國際上通用的人口老齡化判定標準,如果一個國家或地區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到總人口的10%或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到總人口的7%,即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目前世界上所有發達國家都已經進入老齡社會,許多發展中國家也正在或即將進入老齡社會。中國在2000年正式跨入人口老齡化國家行列,成為較早進入老齡社會的發展中國家之一。盡管我省人口進入老齡化時間比全國推遲了5年,但近幾年在人口低生育模式和遷移流動的疊加作用和影響下,我省人口老齡化步伐明顯加快,老齡化問題更加突出。因此分析老年人口現狀和存在的問題,研究我省人口老齡化的成因和趨勢,對及早化解和應對我省人口老齡化問題、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等方面具有多重現實意義。
一、全省人口老齡化現狀及基本特征
老齡化是現代化進程的必然結果,人口老齡化普遍發生于世界各國。2005年,全球60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超過10%,意味著全球在總體上跨過了老齡社會的“門檻”。其中發達國家在二戰結束時就已邁入老齡化社會,發展中國家尚未全部邁入老齡化社會,但老齡化速度自21世紀后明顯加快。我國于2000年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我省于2005年全面進入老齡化社會。
2000年普查數據顯示,我國65歲及以上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比重達到7.0%,60歲及以上人口比重達到10.3%,標志著我國于2000年正式步入老齡化社會。2003年人口抽樣調查數據顯示,我省60歲及以上人口比重為10.0%,標志我省開始邁入人口老齡化階段,2005年1%人口抽樣調查數據顯示,全省65歲及以上人口所占比重為7.6%,60歲及以上人口所占比重為11.34%,標志著我省于2005年開始全面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從全國范圍看,各地區人口發展模式各不相同,老齡化進程也不盡相同,我省人口老齡化特征更加明顯。
1.速度快。我省全面進入老齡化社會以來,60歲及以上人口所占比重,與全國同期對比總體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其中2005—2014年平均比全國高0.4個百分點,2015—2016年平均高1.0個百分點,即從2015年開始我省60歲及以上人口所占比重呈加快上升趨勢;65歲及以上人口所占比重,2014年及以前我省一直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其中2010年比全國低0.6個百分點,而2015年、2016年分別比全國高0.4和0.8個百分點,明顯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并呈加快上升趨勢。2000—2015年,老齡化速度最快的地區是四川,老年人口比重提升5.4%,其次是黑龍江和重慶,均提升5.3%,再次是遼寧(5.0%)。從全國范圍看,我省是屬于老齡化速度最快的省份之一。
2.規模大。2016年我省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分別為681.6萬人和440.7萬人,分別占全省人口比重為17.9%和11.6%。同期全國老年人口所占比重分別為16.7%和10.8%。全省比全國老年人口所占比重分別高1.2和0.8個百分點,整體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目前我省不到6個人中就有一個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不到9個人中就有一個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并且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我省老年人口所占比重和規模會越來越大。
3.時間短。發達國家的老齡化進程長達幾十年甚至上百年,如法國用了115年,英國用了80年,美國用了60年,我國用了19年(1981—2000年)就進入了老齡化社會。我省從人口發展歷史看,1953年趨向年輕型人口,1964年是典型的年輕型人口,1982年趨向成年型人口,1990年則開始步入成年型人口,2000年從少兒人口比重和年齡中位數兩項指標來看,我省已經進入老年型人口,但從65歲及以上人口所占比重(5.6%)和老少比(29.4%)兩項主要指標看,均低于7%和30%老年型年齡結構的判定標準,還處于成年型向老年型過渡階段。綜合上述人口發展進程判斷,我省步入成年型年齡結構應在1990年之后,步入老年型應在2005年之前。可見我省僅用了不到15年(1990—2005年)的時間就完成了由成年型人口向老年型人口的轉變,無論與全國還是與發達國家相比,我省老齡化進程時間都很短。
4.勢頭猛。2016年我省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中,60—64歲年齡人口最多,占老年人口的35.3%;65—69歲占27.8%,70—74歲占16.2%,依次遞減。60—74歲年齡老年人口合計為540.8萬人,占老年人口總數的79.3%,近80%的老年人口年齡都在75歲以下,低齡老年人口占主體。同時我省50-59歲年齡人口為741.2萬人,數量非常龐大,隨著時間的推移,這部分人也將陸續進入老年。總體看,我省老年人口年齡結構呈正三角形分布,我省老年人口數量和所占比重將逐年提高,老齡化的勢頭仍很強勁。
二、全省人口老齡化趨勢預判
人口預測是根據人口發展歷程、現狀及影響人口發展各種因素的假設條件,參考人口發展變化的規律,對未來人口總量、結構變動趨勢的一種測算。隊列要素預測法是在給定基年分性別和年齡人口的基礎上,在隊列生育、死亡和遷移風險的作用下,估計出未來的分性別和年齡人口。經過多年的發展,運用隊列要素進行年齡推移,成為學術界普遍認可的人口預測模式。現基于聯合國模型生命表,運用PADIS—INT人口預測軟件對我省人口發展、老齡化程度進行預測。
2015年我省人口平均預期壽命男性為75.07歲,女性為79.69歲,根據2010—2015年平均壽命增長幅度,假定到2030年我省男性人口的平均壽命達到77.67歲,女性達到82.29歲。根據中方案預測,考慮全面二孩政策實施的實際效果,假定總和生育率(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婦女在育齡期間,平均每個婦女生育的子女數)從2017年1.0持續穩定上升達到2030年的1.5。同時充分考慮我省人口凈流出現狀,設定我省未來凈流出人口由每年8萬人逐漸減少到6萬人,預測結果為2030年全省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將占到總人口的28%。根據高方案(生育率更高的方案)預測,假定總和生育率達到全國平均水平1.7并逐年上升到2030年的2.1,2030年全省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將達到25%左右。可以看出,如果生育水平不發生大的波動,人口老齡化的進程和速度受其影響很小,但人口總量和撫養比將發生較大變化。
從未來十幾年的預測結果看,一方面我省人口總量將繼續減少。目前我省處于“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長率”的三低人口發展模式,出生和死亡人口數差不多,全省人口總量主要受人口凈流出影響,未來老年人口數量不斷上升,死亡率不斷提高,每年死亡人口數都多于出生人口數,全省人口總量有加速下降趨勢;另一方面老年人口總量快速增長。預計到2030年,65歲及以上人口總量將翻番;同時少兒撫養比變化不大,老年撫養比將以每十年翻倍的趨勢迅速上升,總撫養比在2030年將超過50%左右的分界線,屆時人口紅利將消失。盡管目前研究經濟發展時人們更多關注的是人才紅利、改革紅利,但人口紅利消失所帶來的養老壓力加大也是不爭的事實。
三、全省人口老齡化成因分析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老年人生活不斷豐富,無論從物質層面還是精神層面都有了較大提升,同時醫療衛生水平不斷提高,個人健康意識不斷增強,從上世紀70年代至今,我省死亡率一直處于較低水平,人口平均預期壽命普遍延長。2015年我省人口平均預期壽命高達77歲。世衛組織發布的《2016年世界衛生統計》報告顯示,2015年全球人口平均預期壽命為71.4歲,其中日本是世界平均預期壽命最高的國家,為83.7歲,美國為79.3歲,中國為76.3歲。我省人口平均預期壽命明顯高于全球及全國平均水平,老年人口的絕對規模明顯擴大,老齡化的趨勢短期不可逆轉,這是當今人口發展的必然規律。除此之外,建國以來受全國戰略布局的影響,我省當年大量的年輕移民為目前人口快速老齡化埋下了伏筆,改革開放后青壯年人口的流出對我省人口老齡化又起到了一個助推器的作用,同時我省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持續的低生育模式,也是影響我省人口老齡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與全國其它地區相比,我省人口老齡化的成因復雜而又特殊,除受人口發展趨勢影響外還受以下兩方面因素的影響。
1.遷移流動無疑雪上加霜。一方面,改革開放以前,我省人口呈凈流入態勢。在建國初期,國家在黑龍江省進行大規模的重點經濟項目建設,有計劃、分期分批的遷入移民,吸納了大量中青壯年遷移人口,建國以來至1979年累計凈遷入移民700余萬,占全國當時3400萬遷移人口的20%左右;同時在“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長率”的態勢下,五六十年代曾出現過兩次生育高峰,全省人口迅速增長。受這兩方面因素的影響,改革開放前我省青少年人口比重大增,總人口增長明顯快于老年人口的增速,相對全國來說,我省人口結構非常年輕。如今60年代的勞動年齡人口已步入老年,闖二代及生育高峰時期的那部分龐大人群開始陸續進入老年。另一方面,改革開放以來,我省人口出現人口凈流出態勢。 1980—1989年,我省出現移民遷回原籍的凈遷出潮,十年凈遷出人口72萬人,平均每年遷出7.2萬人; 1990—1999年,凈遷出人口23萬人,平均每年遷出2.3萬人,這個時期我省人口遷出比較平緩; 2000—2010年,凈流出人口126萬人,平均每年凈流出12.6萬人,這個時期我省人口流動較活躍。2010年以來,我省平均每年省際凈流出人口10萬人左右,比較平穩。調查數據顯示,我省流出到省外的人口,勞動年齡人口占80%以上,其中20-29歲人口占30%左右,流出人口規模大且年齡輕,加劇了我省人口老齡化程度。我省不同時期的人口遷移流動,即改革開放前后人口“一進一出”對人口結構形成的影響和作用已經顯現,導致我省目前老年人口數量激增,人口老齡化速度加快。
2.低生育助推老齡化速度加快。人口老齡化是幾代人更迭的結果,其中少年兒童人口數量的增減是影響人口老齡化的重要因素之一。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省出生率一直呈下降趨勢,2016年我省出生率(6.12‰)與全國(12.95‰)相比差距進一步拉大,與此同時0—14歲少兒數量持續減少,我省1990年0—14歲年齡人口為944.3萬人,2016年僅為416萬人,下降了55.9%。一般來講如果總和生育率小于2.1,新生人口不足以彌補生育婦女和其伴侶數量時,即處于代際更替水平以下。2010年,黑龍江省總和生育率經評估為1.0左右(同期全國水平為1.2)。全面二孩政策實施后,《2016年我國衛生和計劃生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6年全國總和生育率提高到1.7,2016年我省開具新生兒出生證明人數有所增加,但我省總和生育率一直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即使樂觀估計,二孩政策下我省總和生育率也達不到全國平均水平,更達不到代際更替水平。同時我省15—49歲育齡婦女人數2010年為1132.1萬人,2016年為965.8萬人,其中35—49歲高齡育齡婦女人數占半數以上,可以看出目前我省育齡婦女數量減少且年齡偏大,少年兒童人口數量不會大幅增加,我省人口老齡化的步伐也就不會放緩。
綜上所述,全省人口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和歷經數十年的發展演變,最終形成了目前特有的紡錘形人口年齡結構。
四、對我省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影響和壓力
1.人口總量不斷減少。2016年末,全省常住總人口為3799.2萬人。一般情況,影響常住人口總量變化的因素主要有兩方面:一是出生和死亡變化所帶來的人口自然增長,二是省際流入和流出所引起的人口機械變動。與2010年相比,6年以來,全省人口自然增長(出生—死亡)11.3萬人,平均每年增加1.9萬人;機械變動減少即人口凈流出(流出—流入)45.5萬人,平均每年流出7.6萬人。全省常住總人口6年來凈減少34.2萬人,平均每年凈減少5.7萬人。2016年常住人口總量繼2014年首次下降后連續三年出現減少。與全國同期平均水平相比,近幾年我省人口生育一直處于較低水平,人口再生產類型繼續保持“低出生、低死亡和低自然增長”的發展模式。按照現有人口生育模式、人口結構和發展趨勢預測,我省人口總量將由2016年的3799.2萬人減少到2030年的3636.7萬人,預計比現在減少162.5萬人,平均每年減少10.2萬人。
2.勞動力資源總量繼續下降。從全球范圍看,人口發展的必然結果就是人口老齡化和勞動年齡人口減少。2016年全省16—59歲勞動年齡人口為2681.6萬人,占總人口的比重為70.6%,比2015年減少29.7萬人,這是我省16-59歲勞動年齡人口繼2011年出現拐點后,連續第六年減少。勞動力作為驅動經濟增長的引擎,隨著我省人口老齡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城鎮后備人力資源將出現不足,目前全省鄉村青壯年人口向城鎮地區的轉移,彌補了城鎮人口外流導致的勞動力短缺,穩定了全省城鎮勞動力資源總量,但鄉村人口向城鎮的轉移是不可持續的,因此我省在下一步產業布局和優化發展模式方面應給予考慮。在總人口負增長和勞動力負增長的疊加影響下,我省在經濟轉型升級的一段時期內,一方面勞動力將出現結構性短缺,勞動力成本上升;另一方面隱性失業和隱性就業同時增加,“用工荒”和“就業難”并存。
3.養老壓力和負擔加重。一方面是未富先老。2010年,全省老年撫養比(65歲及以上人口數與15—64歲勞動年齡人口數之比)為10.4%, 2016年上升至15.0%,即需要贍養的老年人越來越多。2010年,我省老少比(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與0—14歲少年兒童人口數之比)為69.4%,高于全國平均水平(53.7%),2016年老少比首次超過了 100,達到了105.9%。也就是說我省65歲以上老年人口數量已超過少兒人口數量,即每100個少年兒童所對應的老年人已經達到106個。目前黑龍江社會經濟發展水平還沒有達到發達國家當時進入老齡社會的水平,在國內也屬于經濟欠發達地區,政府還沒有足夠的財力、物力、人力用來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2016年全省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為1148.4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完成4228億元,其中社保和醫保這兩項支出合計就高達1000億元,占全省支出近四分之一。同時黑龍江也是養老金透支較嚴重的省份之一,未來黑龍江省社會保障基金體系運行將面臨更大的財力支撐風險。因此,黑龍江人口老齡化是在社會經濟發展水平還不太高、政府和百姓還不是很富裕的條件下到來的,綜合看我省的老齡化速度快于經濟發展速度,形成未富先老態勢。另一方面是未備先老。由于我省老齡化進程快,多數人對老齡化的認知還不夠,老齡化應對體制也不很完善。隨著城鎮化的進程加快,居住條件的明顯改善,家庭戶規模不斷縮小,2015年我省平均家庭戶規模為2.8人,表明兩代人共同居住已成為家庭戶居住類型的主體。同時由于現代社會工作和生活的節奏加快,很多子女沒有足夠的時間去照顧父母,城鎮空巢老人增多,農村老人和兒童留守現象比較普遍,傳統式的家庭養老功能正在弱化,社會養老負擔隨之加重。另據我省老年人就醫情況及醫療衛生服務現狀調查數據顯示,我省老年人慢性疾病患病率比較突出,九成以上老年人月收入在4000元以下,而每年看病花費4000元以上的占32.0%, 80歲以上人群每年看病花費4000元以上的占52.4%,如子女來負擔生活壓力相對加大,如老人自己負擔勢必影響其晚年生活質量。可以說,對于老齡化的到來,我們在思想上和行動上都還沒有做好充分準備。
五、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
老齡化問題已成為21世紀人類面臨的重大挑戰,將對社會各領域產生深遠影響,也是今后世界各國制定各種經濟與社會政策時必須認真考慮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我省人口老齡化極具特色,我們在應對老齡化問題時,一定要有清醒的認識和足夠的準備,既要認真總結學習國際、國內經驗,也要充分立足我省省情,發揮我省特有的文化和體制優勢,探索行之有效的道路,既能夠確保老年人生活幸福、出彩,又能保持經濟與社會發展充滿活力。總之,要通過改革完善相關制度和政策,積極穩妥有力應對老齡化挑戰,促進形成老有所得、老有所養、老有所為、老有所樂的幸福和諧社會形態。
1.積極貫徹落實人口生育新政策。考慮目前我省仍保持人口凈流出的態勢,我們只有通過鼓勵生育才能達到中長期改善現有人口年齡結構的理想目標。首先要充分發揮主流媒體和新媒體的作用,加強人口基本國情和計劃生育基本國策宣傳,不斷增強全社會的國情和國策意識;其次要加強統籌規劃、政策協調和工作落實,全面貫徹兩孩政策和邊境城市三孩政策等;最后還要組織有關部門和專家共同研究并完善人口發展戰略,通過加強人口變動情況監測,科學預測出生人口變化趨勢,建立出生人口和人口發展的聯合預警機制。隨著人口新政的實施,生育政策的積極作用日漸明顯,不但進一步優化了家庭結構,有利于家庭經濟社會功能的發揮和家庭抗風險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子女教育,還可以逐步降低出生人口性別比等。我們只有抓住并利用好國家計劃生育政策調整所帶來的有利契機,在加大宣傳教育的同時,加快構建配套的政策保障體系,切實提高大家的生育意愿,盡快完善醫療、托育、教育、社保和產假等合法權益,為年輕人提供更好的服務和權益保障,構建一個良好的生育環境,生育政策的效果才能持續,才能在未來達到改善我省人口年齡結構、減緩人口老齡化速度的最終目的。
2.推進經濟轉型創新發展。當前,我省經濟轉型正處于傳統產業集中負向拉動與培育新動能、新增長領域相互交織、相互賽跑的關鍵時期。我省人口老齡化的現狀倒逼著我們必須盡快改變長期依賴資源性產業的慣性,只有新動能、新領域跑贏了,經歷改革的陣痛之后,我省才能迎來經濟轉型的新生。因此,我們必須立足當下、著眼長遠,從主要依靠資源和低成本勞動力等要素投入轉向創新驅動,大力提高勞動力素質和勞動生產率作為突破口,推動知識創新、技術創新、管理創新、文化創新、制度創新,提高創新活動產出;加大技術創新投入,改善科技創新環境,推進新的資源管理與人員激勵機制,全面提升區域創新效率,有效緩解老齡化所帶來的壓力;我們必須主動轉方式、調結構,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科技進步上下功夫,在有龍江鮮明供給優勢的產業領域發力,通過向技術進步要經濟產出,提高全要素生產率,適應新時代經濟發展的新要求,化解經濟發展和資源枯竭及勞動力資源不足間的矛盾。
3.開發“銀色資源”,以老養老。挖掘老年資源,不僅涉及到養老產業市場的有序發展,更涉及到老年人力資源的再開發。未來步入老年的“新一代”老年人給老齡事業帶來了新的機遇。這部分老年人普遍文化程度高、身體素質好,善于理財和投資,同時又積累了相當數量的可供消費的財富,日常生活中對外部的養老依賴也因健康壽命的提高大大減輕。對于60—70歲老人老說,退休后還想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同時又有良好的資源積累,正處于老年的黃金時期,我省60—70歲老年人逐年增多, “銀色市場”、“銀色人力資源”具有極大的開發潛力。“銀色經濟”的開發在一些進入老齡化比較早的國家已經成為社會發展的新動力之一,我省新型養老模式雖已進入探索發展階段,但是老年人力資源、金融資源、文化資源等的開發利用體系尚不完善,我們必須抓緊制定和完善相關老年就業政策,并加大這方面的輿論宣傳和政策引導。另外,政府的大力宣傳和推介為我省養老服務業發展帶來了新的歷史機遇,近幾年我省依托涼爽天氣、良好生態、大美景色、綠色食品和淳樸民風,候鳥式養老產業持續走強。我們應充分利用好我省特殊優勢、進一步豐富我省旅游和健康養老內涵,增加旅游和養老產業附加值,吸引更多南方老年人來我省旅游和養老,做大做強我省養老服務業。
4.健全養老保障體系。從構建和諧社會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大局出發,在現有養老體系的基礎上適應新需求,不斷探索新型養老模式,促進居家養老服務社會化、市場化、產業化,著力構建分級養老服務網絡,增大“智慧養老社區”覆蓋面,實現對老年人在基本生活、醫療保健、文體娛樂、創業創新、法律援助等需求的迅速反應。堅持政府引導與市場化運作相結合,建設社區養老示范性工程,努力打造符合我省養老實際的養老服務新格局,盡快實現養老模式的創新發展。一方面通過加快經濟發展,保證政府有足夠的財力、物力、人力用來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有效緩解當前養老壓力;另一方面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劇,勞動力會從過剩走向短缺,且勞動力年齡結構會逐步老化,人口紅利逐步消減,調動老年人工作積極性實施延遲退休、就業補貼、避免就業歧視、加強對老年人的培訓和就業服務等政策舉措,不斷提高老年人口勞動參與率,支撐經濟持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