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江右商幫

“福賜江天,燒炷香再去;財源西嶺,祈富貴當來。”貴州黔南自治州貴定縣新西村,一座萬壽宮于此屹立。友人抄下了牌樓的楹聯,聯文采用聯技“肩”格嵌入了“江西”二字,揭示著這座萬壽宮的淵源。
  萬壽宮是江西商人設立于交通便利、物產豐富之地,供同鄉往來中轉、歇息、聚散的場所。遍布國內外的萬壽宮,紀念的是同一個江西人:許遜。

  許遜,字敬之,江西南昌縣人。西晉太康年間曾出任四川旌陽(后為表彰許遜的貢獻,旌陽被改名為德陽)縣令,所以,許遜也被稱為許旌陽。許遜精于水利、醫術,居官清廉。許遜治理旌陽十年,當時流傳的民謠說:“人無盜竊,吏無奸欺;我君活人,病無能為。”

  許遜至今仍活在四川人的心中。據不完全統計,國內外現存萬壽宮1300多座,僅四川一省就有300多座,僅次于萬壽宮的發源地江西而居第二。成都洛帶萬壽宮,是目前國內保存得較為完好的江西會館之一,也是成都著名的旅游景點和古裝劇拍攝基地。

  如果只是為官一任,造福一方,許遜很難贏得海內外江西人的共同擁戴。許遜成為江西人心目中的“神”——許真君(許仙),關鍵在其辭官之后。

  在旌陽當了十年縣令,許遜辭官回鄉。適逢江西和兩湖各縣洪水為患,許遜挺身而出,不辭勞苦,帶領鄉民四處治水,不僅治理了水患,更用其精湛的醫術,滅除了瘟疫。

  斬蛟除孽,降伏洪水;滅瘟除疫,治病救人。當這二者集中在一個人身上時,他也就成了百姓眼中的“神仙”,是“福主”。傳說,許遜在136歲時得道成仙,“舉家四十余口,拔宅飛升”,連家養禽畜都一并帶去了。

  有了神話色彩,如果再添上人格魅力,遙遠的神仙立即變得親近起來。真正確立許遜在江西人心目中地位的,是許遜的人格。許遜融合道家與儒家思想,創立了“凈明道”,倡導“孝、悌、忠、信”,并以此教化鄉里。這四字真言,后來也成了江右商幫的精神內核。

  當江西商人把生意做到了全國各地時,他們迫切需要一個能夠能把江西商人組織起來,團結協力、互幫互助的網絡。于是,各地的江西會館應運而生。在一個以鄉籍為紐帶結成的松散的商業聯盟里,除了共同的利益關系,最重要的團結手段就是精神力量。

  而充滿人格魅力的同鄉先賢,往往會被拔高、神化,充當這個網絡的精神領袖和保護神。例如,在江右商幫之后興起的晉商,就把山西人關羽上升為神(關圣帝君),以關公的忠、信精神統領晉商。

  統領江右商幫遍布全國商業網絡的精神內核,就是許遜倡導的“誠信”、“濟民”精神,江右商幫向以“賈德”著稱。許遜,是江西人心目中的“人格神”,也是江右商幫的精神領袖和保護神。

  如此,許遜不僅被供奉在了遍布國內外的萬壽宮里,也住進了江西商人的心里。

  二

  江西,一個如今很容易被人忽略的省份。偶爾被提及時,往往也要在前面要加上一個定語:革命老區。老區,在人們的聯想中往往跟貧窮落后聯系在一起。但江西并非一直貧窮落后。曾經,這里不僅是全國最富庶的地區,也是整個中國的經濟、文化中心。

  “物華天寶,人杰地靈。”1000多年前,一位年輕人在南昌的贛江邊上,揮筆寫下了光照千古的《滕王閣序》。以其說這是王勃對江西的贊譽,倒不如說是他的預言。接下來的幾百年,江西沒有愧對這兩句話。在江西歷史上,那是一段群星閃耀,光照華夏的輝煌篇章,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科技、教育均全面領先。

  在政壇,兩宋時期,江西一省就出了5142名進士,占宋朝進士總額的1/6以上。其中,有27人曾出任過正副宰相之職。晏殊、王安石、歐陽修、文天祥等,即是其中的佼佼者,兩宋的正副宰相,1/5來自江西。到了明代,更是有“朝士半江西”的說法。

  文學方面,唐宋八大家中,江西獨占三家:王安石、歐陽修、曾鞏。晏殊、晏幾道父子和姜夔,則是宋朝詞壇的三座高峰,開了北宋一代詞風。黃庭堅開創的江西的詩派,則成了宋詩的代名詞。直至明朝,仍有戲劇大師湯顯祖的《牡丹亭》等臨川四夢,與同時代的莎士比亞交相輝映。

  在思想方面,當時更可謂天下宗師皆出江西。儒家,朱熹是理學的集大成者,陸九淵則開創了心學。道家,就如同山東曲阜的孔廟是儒家的祖庭一樣,江西龍虎山的天師府,一直被公認為道教的祖庭。釋家,慧能開創的禪宗,就是通過江西傳向全國并發揚光大的,后來禪宗所謂的五家七宗,皆發源于江西。馬祖道一、青原行思、百丈懷海,一個個禪學宗師,都集中在江西弘法。

  教育方面,兩宋時期全國共有書院515個,而江西一省獨占170個,占了全國的1/3。其中,白鹿洞書院由朱熹支持,象山書院、鵝湖書院則由陸九淵主持,一時間,白鹿洞書院和鵝湖書院分別成了儒家理學和心學爭鳴的講壇。北宋四大書院,以白鹿洞居首,南宋四大書院,白鹿洞、象山均列其中。

  經濟方面,江西是當時全國最重要的手工業基地。瓷都景德鎮,青花瓷燒造工藝世界一流,為中國掙下了一個瓷器(CHINA)的國名。“臨川才子金溪書”,江西的印刷業獨步一時。此外,如德興、鉛山的冶金、樟樹的藥材、進賢的制筆、煙花,鉛山的造紙、宜黃的夏布織造等,皆盛極一時。

  手工制造業的繁榮,帶來科技的發展。由江西人宋應星撰寫的《天工開物》,被譽為中國古代的“農業、手工業科技百科全書”。江西人雷發達,自清初參與營建紫禁城,此后七代200余年間一直主持工部樣式房,被稱為“樣式雷”。從紫禁城到圓明園、頤和園、天壇、太廟、地壇、日壇、月壇、先農壇、社稷壇、臥佛寺、五培寺、萬壽寺、雍和宮等,清朝北京城的建筑設計,皆出自江西雷氏之手。


  當王安石提出變法主張的時候,他也許沒有想到,他的思想居然要到近千年后才能在中國得以實施。

  “青苗法”:“以常平糴本作青苗錢,散與人戶,令出息二分。春散秋斂。”在春季青黃不接時,政府放貸,支持農業生產,到秋收時以二分息收回。一來讓貧困之家免受豪門大戶的高利貸盤剝,二來增加國家的財政收入。

  北宋,中國古代商品經濟最發達最繁榮的朝代。物資開始進行全國性流通,紙幣也被發明出來了,錢莊當鋪開始跨區域布網,金融業已經萌芽。王安石敏銳地抓住了這一苗頭并試圖加以利用。利用金融手段調節財稅,這是現代政府管理經濟最主要的手段之一。

  王安石,臨川人(屬江西撫州),字介甫,北宋神宗時任宰相并推行新法。王安石變法,堪稱中國古代最具商品經濟意識的財稅體制變革。如青苗法、均輸法、免役法、市易法等,均是建立在商品經濟基礎之上的財稅體制改革。

  均輸法的重點是“徙貴就賤,用近及遠”,通過促進全國范圍內的物資大流通來推進經濟發展,增加財稅收入。免役法是將公共建設所需的勞力貨幣化,改過去的無償勞役為用錢雇役,由全國戶民按財產狀況出錢免役。市易法則是設立市易司,類似今天的國家戰略物資儲備部門,在平時購進滯銷商品,一旦市場上物資緊缺即拋售以穩定市場。

  就是以今天的眼光來看,王安石的以上財稅管理措施也可謂不過時。只可惜,如同黃仁宇所指出的:中國向來以儒道為本的粗線條的官僚體制,根本無法實施如此高度技術化的財稅管理手段。再加上官僚中間本身就多豪門大戶,為保護自己的利益而從中作梗。最終,王安石變法以失敗告終。

  與評定王安石的是非功過相比,一個更為重要的問題是:他這些的接近現代的,建立在商品經濟基礎之上的財稅管理觀念從何而來?王安石是一個超越了時代的智者。但他的超越,并非出于憑空想象,而是一個具有敏稅觀察力和超前思維的智者基于現實基礎的思維提升。

  王安石從政早期,曾在寧波鄞縣擔任過知縣。在他到鄞縣任職的第二年,就碰上了饑荒,農民青黃不接的時,把種子都當作糧食吃了,被迫向豪門大戶舉債,忍受高利貸的盤剝。王安石采用了類似今天所說的“造血開發式扶貧”措施:把倉庫里的存糧借貸給農民,約定秋收之后加少量利息償還。

  這一舉措獲得了極大的成功,不僅恢復了當地的農業生產,還有效地抑制了豪門兼并,更為國家增加了財政收入。這也就是王安石后來堅定推行的青苗法的早期實踐基礎。王安石新法的更多現實基礎,來自于北宋較為發達的商品經濟。

  而當時全國商品經濟最為發達的地區,首推王安石的家鄉——江西。

  

    四

  江西,乃江南西道的簡稱,又被稱為江右。據明末清初的《日錄雜說》上說:“江東稱江左,江西稱江右。蓋自江北視之,江東在左,江西在右。”江右商幫以此得名。江右商幫是中國大地上興起的第一個形成全國性規模的商幫,在中國古代的十大商幫中,江右商幫最早活躍在歷史的舞臺上。早在北宋時期,江右商幫即開始興起。

  “一個包袱一把傘,跑到湖南當老板。”沈從文描繪的是他眼中的江西布商。在沈從文的家鄉湖南鳳凰,萬壽宮至今仍是當地的一個著名旅游景點。而在云南彝族的民間史詩中,江西商人顯得更為重要:“江西貨郎哥,挑擔到你家,你家小姑娘,愛針又愛線。”在他們看來,甚至蠶絲也是江西人發現的:“江西挑擔人,來到桑樹下,看見了蠶屎,找到了蠶種。”

  挑擔人、貨郎哥,一路走來一路買賣。行商,是當時江西商人的典型特點。例如,我的家鄉江西撫州盛產燈芯草,這是制作蠟燭、點油燈的不可或缺之物。我們小時候曾傳唱過一首童謠:“挑擔燈芯草,一路賣三年。莫看生意小,蓋樓又買田。”

  并不是賣掉一擔燈芯草的錢就可以“蓋樓又買田”,個中關鍵,在于“一路賣三年”。燈芯草是不值錢的東西,拿賣燈芯草來打比方,形容江西商人往往資本少,起點低。但就是以一擔燈芯草這點微薄的資本做本錢,沿途采購當地特產,再沿途售賣,生意可以越做越大。經營得當,三年之后“蓋樓又買田”并非不可能。

  挾小本,收微貨,隨收隨賣,操業甚廣。江右商幫不像后來崛起的晉商和徽商,要么搞壟斷經營,要么想法設法借助官府的力量。江右商幫以人數眾多、積極活躍、不避艱險、滲透力強著稱,用今天的話說,當時的江右商幫充滿了“草根”色彩。

  在這個幅員遼闊的古老帝國里,中樞的命令靠著高頭大馬接力式的奔跑,也得穿越好幾個月甚至是幾個季節方才可到達邊陲僻壤。而江右商幫的“草根”們,卻靠著自己的雙腳,挑著擔子,走州過府,深入到帝國的城鄉村舍,融通著有無。

  雖然以小本買賣為主,但架不住人多。當時,江西每年外輸糧食達500萬石、茶葉500萬斤、夏布230萬匹、售紙50萬兩,均居全國之首。連素稱富饒的江蘇一帶,都有“三日不見贛糧船,市上就要鬧糧荒”之說。云、貴等邊遠地區就更不在話下,明朝時曾在云南做官的浙江人王士性在《廣志繹》中云:“滇云地曠人稀,非江右商賈僑居之,則不成其地。”

  至于與江西毗鄰的兩湖和福建,則更是處處可見江西商人的身影。長沙,錢莊和批發生意盡半數在江西商人手中,僅贛人為子弟創辦的私立小學,就有豫章、廬陵、昭武等五所。漢口,江西商人經營著鹽、米、木材、藥材、布和當鋪等六大行業,尤其是藥材行業,幾乎為江西商人所壟斷。福建,江西商人控制著當地的茶葉生意,武夷山上下,茶農、茶工、茶商,幾近贛人一手包圓。

  

    五

  “士農工商”,在中國古代,商人被列為四民之末。在重農抑商的傳統下,經商往往是無可奈何的選擇。從當年的江右商幫,到現代最為活躍的潮汕商人、溫州商人,都有一個共同的背景:地少人多,光靠農業不足于養家糊口,必須外出謀生。

  早在北宋時期,江西的人口數量就已躍居全國各路之首。宋徽宗崇寧元年(公元1102),江西在冊戶口數達201萬余,人口446萬余,均占全國的110。到元朝,人口向江西集中的趨勢更是有增無減,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公元1290),江西地區在冊戶口、人口數分別占全國的20.2%和23.3%。

  明朝萬歷年間的吏部尚書張瀚就曾指出:“(江西)地產窄而生齒繁,人無積聚,質儉勤苦而多貧,多設智巧技藝,經營四方,至老死不歸。”王士性則更是深有感觸:“(贛、浙、閩)人稠地狹”,“故身不有技則口不糊,足不出外則技不售。惟江右尤甚。”

  那是一個內河航運作為黃金水道的年代,運河—長江—贛江—珠江水系是全國物資運輸的生命線。這條總長3000多公里的黃金水道,江西一省獨占1000余公里。沿江而上,可以直入云、貴、川。沿長江向下,江、浙盡收眼底,并可通過運河向中原輻射。往南,當時位于粵贛邊境的梅關古道,是溝通中原與嶺南的最重要的通道,越過梅關古道,就進入珠江水系,深入兩廣腹地。

  地少人多,交通便利,如果再加上物產豐饒,簡直就是一個培育商業精神的天然沃土。當時的江西,正好就是這么一個地方。

  《宋史地理志》述江東、江西物產:“茗
、冶鑄、金帛、粳稻之利,歲給縣官用度,蓋半天下之入焉。”至明朝中期,江西的人口已次于浙江而居全國十三布政司的第二位,但江西每年所納稅糧,據孝宗十五年(1502)和萬歷六年(1578)的統計數,卻超過浙江位居全國第一,由此可見產糧之豐。
  翦伯贊在《中國通史綱要》中指出:“明代中葉,棉紡織業的松江,絲織業的蘇杭,漿染業的蕪湖,制瓷業的景德鎮和造紙業的鉛山,為江南五大手工業區。”江南五大手工業區,江西就有兩個,足見手工業之發達。

  朱元璋建立明王朝,最關鍵的仗不是與蒙古人打的,而是與同樣志在稱雄天下的陳友諒打的,當時爭奪的重點,就是江西這個當時的全國經濟中心。經湖口一戰,朱元璋徹底打敗了陳友諒,江西也成了明王朝設立的第一個省。此后,朱元璋出兵北伐中原,進軍西南,戰爭連綿不斷,軍需給養多依賴于江西供給。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作為明軍軍需物資的主要供給基地,江西人一方面廣征糧草,滿足軍隊的需求。另一方面,隨著軍隊的推進,江西人又將本地的商品(主要是農副產品和手工業品)行銷到中原大地和華南、西南各省,迅速占領了全國市場。

  

   六

  伴隨著江西商人向全國市場進軍的腳步,萬壽宮也開始遍及海內外。無論在哪里經商的江西商人,只要有了一定的經濟實力,首先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在當地修建萬壽宮。

  在中國古代的抑商傳統下,江右商幫的“草根”色彩,既不像后來的晉商財大氣粗,也不像后來的徽商有官府做保護傘,迫切需要團結起來,共同捍衛自己的利益。顧炎武就曾指出:“微商在外,遇鄉里之訟,不啻身嘗之,醵金出死力,則又以眾幫眾,無非亦為已身地也。近江右(商人)出外,亦多效之”。

  明清時期,在京城及各省省會都建有萬壽宮。據呂作燮先生統計,明代各省在北京的會館共有41所,江西人興建的萬壽宮就有14所,占34%。到清朝光緒年間,北京有會館387所,江西有51所,仍占13%,均為各省之首。由于江右商幫的強大的滲透力,萬壽宮甚至修到了東南亞各國。至今,在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仍有萬壽宮留存。至于國內的城鄉,萬壽宮更是星羅棋布。

  江右商幫重視修建萬壽宮,除了團結同鄉之外,最重要的原因在于,萬壽宮是一個江西同鄉的商業聯系樞紐。一座萬壽宮,就是一個當地的江西商人商會。總結起來,萬壽宮主要有聯系鄉誼、調解糾紛、商業中介和融資場所四大功能。

  每年農歷的八月初一至八月十五(傳說中許遜舉家飛升的日子),全國各地的萬壽宮都要舉辦隆重的朝拜活動。這是一個集祭祀、戲曲演出與商業交流為一體的大型廟會,著重于從精神及文化層面凝聚鄉情,團結同鄉。此外,萬壽宮還具有救助落難同鄉、主持集資修橋補路、創辦子弟學堂等公共及公益事務管理職能,從組織上進一步把同鄉團結在萬壽宮周圍。

  萬壽宮同時也是一個同鄉商業糾紛的調解和裁判所。萬壽宮一般設有總會首一人,下設首士若干。總會首一般由當地同鄉公推的德高望眾之人擔任,首士則由當地有聲望的江西商人輪流擔任。但凡同鄉之間有什么商業糾紛,一般都由萬壽宮的管事調解裁決。久而久之,江西商人在遇到租賃店鋪、合股拆伙、買賣房屋及典押房產等重大商業活動時,都會請會首到場作證,以避免不必要的商業糾紛。

  走南闖北的江西商人,初到一個地方,一定會先找到當地的萬壽宮落腳,尋求幫助,交流信息。對于商人來說,信息往往就是金錢。除了信息中介外,萬壽宮往往還具有職業中介、商業擔保等功能。初到異鄉闖蕩的江西人找不到工作,可以找萬壽宮幫忙介紹,在當地還沒有聲望的江西商人要在當地做生意,也可以找萬壽宮幫忙擔保。

  萬壽宮還是江西商人的重要融資場所。在當地有筆大生意但手頭資金不夠,可以找萬壽宮幫忙,在同鄉間發起“搖會”、“抬會”集資,待生意做成之后按原先議定的利率歸還。有好項目但是一個人吃不下來,也可以通過萬壽宮尋找有實力的同鄉共同集資入股,共擔風險,共享利潤。

  

    七

  論及當時的商業之盛,出生于富庶之地浙江且見多識廣的王士性曾經感慨:“作客(外出經商)莫如江右,江右莫如撫州。”

  撫州,王安石的故鄉,素享“才子之鄉”的美譽。晏殊、晏幾道、王安石、曾鞏、陸九淵、李覯、危素、羅汝芳、湯顯祖、譚綸,一個個光耀華夏的名字,都誕生在這片土地上。宋明時期,這里不但是全國著名的文化昌盛之地,也是商業繁榮之所。

  撫州商人是江右商幫最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王士性在《廣志繹》中記載:“余備兵瀾滄,視云南全省,撫人占十之五六,初猶以為商販,至城市止。既而察之土府、土州,不能自致有司者,鄉村征輸里役,無非撫人為之。”明朝撫州人艾南英曾自豪地說:追隨太陽的雁尚且不能到達的地方,我家鄉的人卻在那里形成聚落(隨陽之雁猶不能至,而吾鄉之人都成聚于其所)。

  王士性的記載絕非虛言。在云南普洱的茶馬古道上,至今仍矗立著十幾座商幫的會館,萬壽宮即是其中規模最大的一家。在這座萬壽宮中,除了供江西籍商人共用的主樓外,還單獨興建了一座供撫州商人用的輔樓,名字就叫“撫州閣”。仿佛這樣還不能完全顯示撫州商人的特殊地位,就在萬壽宮旁五十米處,還另外建有一座“撫州會館”。

  在撫州樂安縣,有一個被譽為“千古一村”的流坑村。在這個有著上千年歷史的村落里,僅兩宋時期就出了24名進士,其中有兩個是狀元,更有一門同科五進士的“五子登科”佳話。而真正成就流坑村輝煌的,則是竹木商貿。

  自明代中期以后,流坑村的科舉逐漸式微,但以竹木貿易為主的商業經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流坑人從周邊販運竹木至贛江沿岸及長江下游的南京、揚州、常州等地銷售。竹木貿易帶來的巨額財富,讓流坑村再一次繁榮興盛起來。

  流坑村是一個縮影,在古代的撫州,儒與商,就這樣矛盾而協調地對立統一著。

  從小在撫州生長的王安石,家鄉的商業繁榮,對其變法思想的形成,不可能沒有影響。事實上,王安石與江右商幫并非完全沒有聯系。與王安石同居唐宋八大家之列的曾鞏,曾在其家鄉撫州南豐縣重修萬壽宮,為此,王安石還特意撰寫了《重修許旌陽祠記》。

  關于新法,王安石與司馬光曾經進行過激烈的辯論。王安石認為,啟用新法,善于理財,可以在不增加百姓捐稅的基礎上使國庫充盈。司馬光則不相信這一點,認為天下不可能這么好的事情,王安石變法,是要將財富從老百姓手上巧取豪奪充入國庫。

  現代經濟學的理論與實踐早已證明,不增加稅賦而增加財政收入的方法有很多,如加快資金周轉速度,改進生產條件等。王安石所推行的新法中,也有很多類似的高明之法。在經濟思想方面,王安石比司馬光要高明和超前得太多了。

  頗具諷刺意義的是,日后,就在司馬光的家鄉山西,晉商們正是以金融業壟斷而揚名的。不知道司馬光泉下有知,該作何感想?

  

    八

  從王安石變法的商業思想啟蒙地到淪落為今天的“老區”,從國內興起的第一個商幫到今天江西商人在國內大都藉藉無名,從明朝中葉至今,江西經歷了怎樣的一個蛻變過程?

  鐵路興起后改變了過去水運為主的交通格局,江西不再是重要的物流通道;口岸通商,商業貿易的重點逐漸由內陸轉到沿海。無可否認,這些客觀因素都是導致江西經濟逐漸變得落后的重要原因。但這些外部條件的變化,并不致于使當地人的商業精神喪失。

  當今商業思維最為活躍的潮汕、溫州,都不是什么交通要地,其交通便利程度,比之今日江西的很多地方都有所不如。這兩個地方雖然都是沿海,但均不是重要的外貿口岸。可以說,潮汕、溫州人的唯一所長,就是其他地方所不具備的商業精神。而驅動他們這種商業精神的根本動力,還是前面提到的“人稠地狹”,“故身不有技則口不糊,足不出外則技不售。”

  江右商幫從明朝中后期逐漸開始走下坡路,并最終式微,關鍵也在于此。從北宋至元,江西一直是全國人口最多的省份,地少人多的自然環境,逼迫著江西人走上了商賈之路。但就在元末至明朝中期,江西卻發生了近千萬的人口流失。

  據《元史地理志》載,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江西的在冊戶口為267萬戶、1370萬口;而據《明實錄》記載,明太祖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江西的在籍戶口數僅為156萬戶、810萬口。從洪武二十四年至萬歷六年(公元1578年),江西再度減少了22萬戶,224萬人。

  一百多年的時間里,江西的人口數量銳減至僅為原來的43%,而在同期,全國的總人口數卻是有所增長的。當時所謂的“湖廣填四川”,倒不如說是江西填四川。因為當時的湖廣地區本身人口并不稠密,不僅有大量的江西人與湖廣人一起進入大西南,更有大量的江西人進入湖廣,填補湖廣人遷走后留下的空缺。

  江西人口的第二次銳減,發生在清末至建國前,這個時期,江西經歷了兩場曠日持久的戰亂。一是曾國藩與太平軍的交戰,二是十年國內革命戰爭。江西不僅是湘軍與太平軍交戰的主戰場之一,更湘軍軍費的主要籌集地。五年時間,湘軍在江西征收了白銀840萬兩,占湘軍全部軍費的一半以上,江西的商業資本幾乎完全被拖垮。十年國內革命戰爭,江西更是犧牲重大。僅贛南一地,當時240萬人中,參加紅軍的青壯年就有33萬,光犧牲的烈士就有近11萬。經此兩役,江西人口數量從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的2450萬銳減至1953年的1670萬。

  人口銳減,原先“人稠地狹”的情況不存在了,江西人也就開始安享“土里刨食”的生活,陶醉在一片“農耕致富、詩書傳家”的田園理想里。走州過府的辛苦,作客他鄉的艱難,隨買隨賣的煩瑣與風險,開始被已經能夠在家鄉喂飽肚皮的江西人視為畏途。江右商幫逐漸消失了,江西人的商業精神也隨之被塵封。

  

   九

  如果說人口銳減從根本上抽離了江西人商業精神賴于存在的土壤,那么,官府的壓制、馴服,則讓江西人從心理上與商業精神疏離了。

  在重農抑商的傳統下,江西商人四處外出經商,對于官府來說就成了一個頭痛的問題。當過明朝內閣大學士的丘
,就曾專門針對江西商人的問題上折,稱“江右之人群于荊湖,既不供江右公家之役,而荊湖之官府,亦不得以役之焉。是并失之也”。
  海瑞則以他曾在贛南任職的經歷分析:吉安、撫州、南昌、上饒等地的流民(有很大一部分是外出經商的商人),很少有去當時人口較少的贛南,絕大部分都外流到了其他省。主要原因在于,如果到贛南,不僅當地的里甲會強迫他們入籍承擔賦役,原籍的官府也會追捕,要他們承擔原籍的賦役,而到他省,就沒有這么麻煩。

  海瑞的分析反映了一個關鍵問題:當時出外經商會被所在地強迫入籍。只不過,跑得遠一點,大抵原籍的官府追捕起來比較麻煩,可以減少承擔原籍的賦役。元末至明朝中葉,大量的江西商人就這樣被迫在外地入籍,漸漸隔離了與江西的聯系。江右商幫,就在這種就地安置中被逐步瓦解,漸漸失去了活力。

  得不到法律保障是江西商人外出經商碰到的另一大問題。明成化十年,刑部因大批江西商人攜帶絹布、火藥等物涌入四川少數民族地區交易銅鐵、聚眾開礦,要求明令禁止。明宣德十年,河南南陽知縣李桓圭上書明廷,說當地江西商人太多,放貸生息,累起詞訟,要求申明禁約。就連對撫州商人贊賞有加的王士性,也因為收到的關于撫州商人的案子太多,一怒之下表示:凡江西撫州人的案子,概不受理。

  由于江西外出經商的人多,在頻繁的商業活動中,商業糾紛在所難免,所以,當時江西籍的訟師也比較多。按照當時的說法:浙江出師爺,江西出訟師。商業越發達,商業糾紛就越多,相應的法律代理行業就越發達,這本是正常的事情。但在儒家傳統里,卻成了異端,哪里的人牽涉到的官司多,哪里就被視為民風刁蠻。

  江右商幫多是小本生意,無權無勢,又是行商在外,越發勢單力孤。遇到商業糾紛,本想找官府討回個公道,官府卻來了個但凡涉及江西商人的官司概不受理。這生意就沒法做下去了,只好打鋪蓋卷回家。更有甚者,看見江西商人有賺錢的生意,立即發布區域或行業性的禁令,轉為“官辦”。鹽、瓷、茶、糧、布、采礦、藥材等行業,皆曾有不許江西商人經營的禁令。

  有人說江西商人外出賺了一點錢,往往立即回家買田置地而不再經商,是因為江西文化受儒家尤其是宋明理學的影響太重,或者說是因為江西外出經商的人多是貧困出身,容易“小富即安”。其實,這些都不是關鍵原因,關鍵原因在于“草根化”的江右商幫,在當時的體制內生存的空間太小。否則,中國的資本主義發展早就順理成章了。

  胳膊擰不過大腿。在體制性的壓制下,曾經作為“異端”的江西人終于馴服了,再也沒有了“敢為天下先”的勇氣,變成了“時刻與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順民。江西,也終于成了中國民風最為淳樸的省份之一。

  

 十

  “無可奈何花落去”。想不到家鄉先賢晏殊清新婉約的詞句,竟然可以拿來作為昔日江右商幫及國內外萬壽宮衰敗的寫照。又一個絕妙的諷刺!

  “撥浪鼓,梆梆梆,小貨郎,走四方。雞毛鴨毛都是寶,換完米糖換錢糧。”又一首我小時候傳唱過的童謠。曾經以貨郎為業的家鄉先輩們或許不會想到,當他們創作的這首童謠仍在他們的子孫嘴里傳唱時,家鄉走南闖北的貨郎,卻已換成了清一色的浙江人。時至今日,只怕連這童謠也在家鄉消失了。

  在我童年的記憶中,家鄉人是瞧不起浙江人的,浙江人被稱為“浙江浪俚”,“浪俚”大概就是流浪漢的意思。修橋補路、采石燒磚建廁所、收雞鴨鵝毛破布爛涼鞋,總之,最臟最苦最累最危險或者是家鄉人認為最低賤最不屑于去干的活,都是浙江人在干。那時候,家鄉人大概都在暗自得意:自己有田有地不會餓肚皮,不像“浙江浪俚”,家鄉混不飽肚子只有出來受苦。

  正所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才過了十幾年,家鄉人就被迫紛紛外出打工,有很多人,就去了浙江。再過了幾年,浙江人又回來了,只不過這一次,人家是來投資的,“浙江浪俚”搖身變成了浙江老板。

  當年走州過府、隨收隨賣的江右商幫傳統,已經被安樂于鄉土的家鄉人徹底遺忘了。遍布國內外的萬壽宮,由于沒有了江右商幫的支撐,很多已經遭劫被毀。剩下的,不是被辟為旅游景點,就是淪為了純粹的宗教活動甚至是迷信活動的場所。

  在我小的時候,每逢農歷八月初一至八月十五間,哪怕農活再忙,村里的老人們也一定會張羅著要去鄰鎮的一座萬壽宮里燒香。子夜出發,黎明時到達燒香求卦,以示虔誠,上午就在萬壽宮的山腳下“趕會”——真正意義上的廟會。

  小時候的我,讀了幾本破書,還曾在心里暗笑老人們迷信。今天想來,老人們既是在延續家鄉的一種商業傳統,也是在尋求一種心理的安寧。只不過,他們的后輩從未真正理解過罷了。

  他們那一輩人,還多有兄弟在外經商,至老未歸,音訊全無。在過去,去萬壽宮燒香既是為外出經商的家人祈福,往往也能在廟會上的買進賣出間碰上與自己家人相識的同鄉,帶回家人的音訊。

  據說,如今家鄉萬壽宮的香火依然鼎盛,只是再也沒有了商業交流的實質。商會沒了,廟會的商業交換功能也蛻變成了如同本地的一個農貿集市,早沒了往昔融通四方的神采。失去了商業精神的萬壽宮,已實實在在地淪落為一個虛無的神壇。

  其實仔細想來,江西還真不是一個可以安樂的地方。從古至今,從江西走出的大批英杰,從離開江西之日起,就少有再回家鄉的。歐陽修、王安石、曾鞏三大家,沒有一個是辭官后回家鄉養老的,也沒有一個死后安葬在家鄉的。在安土重遷的古代尚且如此,不知道現代的家鄉人是否能從中悟出點什么。

  隨著中國開始邁入商業社會,很多古代的商幫精神都在不同程度上復活了。曾經興盛了近500年的江右商幫,不應該后繼無人。期待著,一直在熱切期待著晏殊那詞句的下一句:“似曾相識燕歸來”。

 

 

十大商幫

  具體是山西晉商、徽州(今安徽黃山地區)徽商、陜西、福建閩商、廣東粵商(分廣商和潮商)、江右(江西)贛商、洞庭、(今蘇州市西南太湖中洞庭東山和西山)蘇商、寧波、龍游(浙江中部)浙商、山東魯商等。

  也可稱:山西商幫、陜西商幫、山東商幫、福建商幫、徽州商幫、洞庭商幫、廣東(珠三角和潮汕)商幫、江右商幫、龍游商幫、寧波商幫。其中晉商、徽商、潮商勢力最大,影響最遠的三大商幫。

晉商、徽商、潮商古今現狀

  都說中國歷史是一部漫長的封建史,重義輕利的儒家文化和農耕經濟的主流使得市場經濟之花遲遲難以萌發。可事實上,人類社會一直就未曾離開過商人的活動。

  據考證,商人(或商業)的商,最初是個原始部落的名字,其部落位于今河南省商丘的南部地區,其部落始祖名叫契。因契跟隨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于此。契的第十代孫名叫王亥(公元前16世紀)。王亥從事牧業而擅長經商。他的第四代孫子湯滅了夏(公元前1551),又遷都于殷,故商又稱殷,而商人仍自稱為商。后來,周滅殷以后,周公(姬旦)告訴殷的遺民,要求他們繼續經商。而殷商之人善于經商,周朝人便將從事這種行業的人成為商人。

  而歷史上的商幫大體上崛起于明清時期。在明清之際曾引發了一場“商業革命”,在這場“革命”中相繼崛起了十大商幫。其中,晉商、徽商、潮商為勢力最大,影響最遠的三大商幫。

  晉商的興衰。我對晉商的感觀認識來自于張藝謀和鞏俐的電視《大紅燈籠高高掛》。

  電視里的山西喬家大院,是一個原汁原味的明清富商城堡。它的背后,是深厚的晉商文化底蘊。透過喬家大院那古樸的院落、古樸的磚墻、古樸的陳設,氣勢恢宏的晉商發展史的畫面若隱若現地浮現出來……

  晉商俗稱“山西幫”,亦稱“西商”、“山賈”。在漫長的歷史中,晉商以山西富有的鹽、鐵、麥、棉、皮、毛、木材、旱煙等特產,進行長途販運,設號銷售,套換江南的絲、綢、茶、米,又轉銷西北、蒙、俄等地,其販運銷售活動遍及全國范圍,形成了成為能與南方徽幫相抗衡的最有經營實力的北方晉幫集團。晉商的歷史雖然可以追溯到周朝的晉唐時期;但真正崛起于明代(1368-1398),至清乾隆(1735-1799)、嘉慶(1799-1820)、道光(1820-1850)時期已發展到鼎盛。特別是到清朝中葉,山西商人逐步適應金融業匯兌業務的需要,由經營商業向金融業發展,咸同(1851-1874)時期山西票號幾乎獨占全國的匯兌業務,成為執全國金融牛耳的強大商業金融資本集團。并形成山西“北號(票號)南莊(錢莊)”兩大晉商勁旅。

  那么,曾經輝煌的“晉商”為何最終走向了衰落?有史學專家分析了晉商的性質,我認為從他們的研究中可以推究出晉商衰落的一些枝蔓。

  “綜觀明清時代的晉商,具有三個明顯的特征:一是封建政府把他們作為政府推行財政政策和提供軍協餉供應的工具;二是商人與封建政府之間有著不一般的相互結托關系;三是利潤的封建化。”

  所謂山西商人作為政府推行財政政策和軍協餉供應的工具,主要是指其中的大商人,即皇商、官商、大鹽商、洋銅商等。而山西商人與封建政府之間的結托關系,表現形式很多,如明代揚州鹽商,商籍有山西而無安徽。關于明清山西商人利潤的封建化,我們知道,山西商人雖然富有,但其資本投向產業卻是個別現象,而且多在清末民初,并未出現商業資本向產業資本轉化的大趨勢,商業資本仍然停留在流通領域。

  總之,明清晉商資本的運轉方式,是與封建地主制經濟結構完全協調的,是封建地主制經濟的一個環節,是為封建地主制經濟服務的。這一性質決定了“晉商”隨著封建制度在中國的消亡,其落后的封建的經營方式逐漸暴露出與時代的不合拍性。因而,其衰落也就成了一種必然。

  徽商的始末。作為浙江人,對徽商有一種天生的親近感,這不但由于徽杭古道拉近了浙江人與徽商的距離。更由于紅頂商人胡雪巖的原因使徽商、浙商之間結下了不解之緣。

  徽商與晉商齊名,徽商又稱新安商人、徽州商人或“徽幫”。它是舊徽州府籍商人或商人集團之總稱。徽人經商,源遠流長,早在東晉時就有新安商人活動的記載,以后代有發展,明成化、弘治(1464-1505)年間形成商幫集團。明嘉靖(1521-1566)以降至清末民初,徽商漸趨衰落。

  一代代的徽州人靠販運鹽、茶、山貨,經營文房四寶,走出一條日后教科書上才有的貿易路線:東進蘇杭無錫常,搶灘蕪湖商道,掌控長淮水運口,南達湘、蜀、云、貴、川,往來京、晉、冀、魯、豫間,遠涉西北、東三省。最后,西進贛、湘,沿東南達閩、粵兩省,直至揚帆入海與日本進行貿易。此時的徽商達到鼎盛時期,“無徽不成商”開始叫遍天下。

  徽商與其他商幫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儒”字。與一門心思做生意的晉商相比,追逐財富只是徽商的手段,求功名做官才是歸宿。因此,盡管徽商把生意做得很大,卻做得三心二意。從乾隆到嘉慶十年的70年間,同樣在兩淮經營鹽業,徽商子弟有265人通過科舉入仕,而晉商僅區區22人。

  到19世紀末,當徽商所代表的封建經濟沒落時,正是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登陸中國之時。從經濟學的角度看,很明顯,此時只有把大量資金投入實業,實現商業與產業的結合才能獲得新生。但“官本位”的徽商卻做不到,他們已經沒有財力去投資產業了。

  潮商的淵源。“潮商”,是潮洲商幫與廣東商幫的共同稱號。古代潮商不如晉商、徽商著名,潮商的崛起也是在明以后。大概在明正德年間(1506~1521)私人海外貿易興起后,潮州沿海居民開始大規模地投入海上商業冒險活動。到明中后期大批潮州人以船為伴涌向海潮波濤之中。入清以來紅頭船便成為潮州商人的象征;清代商人又稱紅頭船商人。

  潮商的輝煌時期,還是在近、現代。在近代,由于外國經濟勢力的侵入以及中國緩慢地邁開近現代步伐,晉商、徽商等因為固守傳統而日漸式微,而潮商卻伴隨著近代海外移民的高潮而崛起于東南亞和香港、潮汕地區。這期間,潮商雖然在二次世界大戰后一度沉寂,但經過戰后若干年的苦斗,又終于在上一世紀60-70年代崛起于香港及東南亞。涌現出李嘉誠、陳弼臣等一批世界級巨商。

  潮商為什么能夠經得起歷史的考驗,自古至今地發展并在今天譜寫新的輝煌?

  事實上,近代潮商發揚了古代潮商的冒險開拓、獨立進取的商業精神,而在參與國際商業貿易的過程中,近代潮商又具有了某種開放的心態。在近代潮商身上,我們看到傳統文化與近代商業文化的某種有效的結合與融合。而正是這種文化的發展與融合,也許才是潮商繼晉商、徽商衰落之后仍能發展,并進一步成長的原因。

  中國明清三大商幫 晉商徽商隕落 僅存潮商

  中國商幫之興盛可上溯至明、清時期,當時商幫的活動范圍已擴及全大陸。而在明清資本主義萌芽階段,中國出現十大商幫,其中以晉商、徽商、潮商影響力最大。對照起五大新商幫,只有廣東商幫依然挺立。

  晉商崛起于明朝,清朝乾隆、嘉慶、道光年間達到顛峰。而晉商的事業版圖中以金融事業最為強大,清朝咸豐、同治年間晉商幾乎占盡全大陸匯兌業務,所謂“北號南莊”指的就是由晉商控制的南北兩大票號、錢莊集團。

  徽商與晉商齊名,徽商的滲透力更幾乎到了無孔不入的程度,明清時期徽商控制長江、淮河水運要道,分布范圍更遍及廣東、福建、湖南、四川、云貴、山東、河北、北京、東北,甚至遠征日本從事商貿活動。“無徽不成商”道盡了當時徽商勢力之旺盛。

  而潮商指的是廣東潮州商幫,潮商真正強大起來已經是近代、現代的事情了。潮商一向是以冒險性個強烈、肯吃苦耐勞著稱;潮商也積極向外拓展版圖,離鄉背井遠赴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打天下。也因為這種開放心態,使得廣東商幫在改革開放之后得以迅速發展。

[編輯本段]

中國歷史上十大商幫的創富秘訣

1、 福建商幫亦盜亦商

  福建商幫的興起,一開始就與封建政府的官方朝貢貿易和禁海政策針鋒相對。他們走私進行商業貿易,不能貿易時就進行搶劫,他們具有海盜和商人的雙重性格。

  內外勾結的貿易方式是福建海商最常見的經商方式,他們廣泛聯絡沿海居民,建立了許多據點,利用據點收購出海貨物,囤積國外走私商品,以利銷售,他們不僅在海營商,還有許多也是陸地商,水陸兩棲,海上貿易也做,陸地貿易也做。明清福建商人,把國內與國外的貿易緊密地結合起來,努力經營,進行多種形式貿易,從而形成了中國封建社會晚期一個很有影響的地方商幫。

  點評:隨著封建社會的消亡,福建商幫卻在海外南洋、臺灣等地開辟出新的商業場地。福建商幫中的許多商人,正是以自由商人的身份,大無畏地開拓海外市場,終于在福建幫這棵枯樹上開出了新枝,使福建商幫的商業精神在海外華人和臺灣的福建籍人身上得到延續。

2、 廣東商幫內涵豐富

  道光十年,英國議會對曾在中國作過商業貿易的英國商人進行一次調查,最后得出的結論是:絕大多數在廣州進行貿易的人都一致聲稱,在廣州做生意幾乎比世界一切其他地方都更方便,更好做。海外流傳著這么一句話:太陽無時不普照粵人社會。

  粵商的輝煌時期,還是在近、現代。在近代,由于外國經濟勢力的侵入以及中國緩慢地邁開近現代步伐,晉商、徽商等因為固守傳統而日漸式微,而粵商卻伴隨著近代廣東商品流通的擴大、商品經濟的發展海外移民的高潮而崛起,廣東商人發跡于東南亞和香港、潮汕地區。二次大戰期間,廣東商人雖然曾一度沉寂,但經過戰后若干年的苦斗,又終于在上一世紀70年代后崛起于中國南部、香港及東南亞。

  點評:近代粵商發揚了古代廣東商人的冒險開拓、獨立進取的商業精神,而在參與國際商業貿易的過程中,近代潮商又具有了某種開放的心態。在近代廣東商人身上,我們看到傳統文化與近代商業文化的某種有效的結合與融合。而正是這種文化的發展與融合,也許才是粵商繼晉商、徽商衰落之后仍能發展,并進一步成長的原因。

3 、陜西商幫行道多多

  在明代的商業界里,山西與陜西商人為了對抗徽商及其他商人的需要,常利用鄰省之好,互相結合,人們通常把他們合稱為西商或是山陜商幫。西商在明代前期的勢力很大,他們從經營鹽業中獲得了大量的厚利,可惜利益的原因使他們內部開始分化,陜西鹽商與山西鹽商分道揚鑣,最終陜西鹽商到了四川獨立發展,這也為陜西商幫的最終形成奠定了基礎。

  陜西商幫生財的行道較多,在這一點上他們與江西商幫相似。陜西商幫是一個綜合性的商幫,他們對財富的追求與一般商幫相同:盡可能追逐厚利,如果不行,就退而求其次。陜西商幫以鹽商最為著名,經營布業、茶業和皮貨業也是陜西商幫盈利的重要途徑。

  點評:雖然貴為中國十大商幫之一,且民風習俗與山西商幫相近,但在外人看來陜西商幫見識短淺,在各個方面都無法與晉幫相比。而對于商業資本的使用上,陜西商人采取的是土財主方式,很少有人投資手工業,這與江南地區商人積極發展手工業的情況恰恰形成鮮明的對比。

4 、山東商幫全民經商

  山東商幫是山東人,自然具有山東人的特點:直樸單純,豪爽誠實。正因為如此,與別的商幫相比,山東商幫的致富之道顯得單純,直截了當。山東商幫的致富之道,概括起來,就是長途販賣和坐地經商的商業經營方式,講求信用的商品道德以及規范的商業行為。同時,山東商幫里面,主要是大官僚、大地主兼大商人,因此大部分是封建性的商人,這也決定了山東商人所走的道路及商業資本的流向是以末致富,以本守之的。雖然山東商幫的致富之道,相對其他商幫來說實在是沒有什么高明的地方,但他們的這些經驗和經營方式非常實在,生意做起來踏實。

  點評:山東人經商,是好的地區的人要經商,不好的地區的人也要經商。一個省份的人,經商的動機和條件相差甚多,仿佛是中國十大商幫的綜合縮影。這在中國是僅見的。

5、 寧波商幫后來居上

  寧波商幫是中國商幫中的后起之秀。從它形成之時起,便顯露出它的見識不凡和卓爾不群。

  寧波商幫,是指寧波府的商人,以血緣姻親和地緣鄉誼為紐帶連接而成的商業集團。是一個盛行于國內和海外的商幫。寧波商人外出經商歷史悠久,但大規模經商,并且結成商幫則為時較晚。鴉片戰爭后,尤其是民國時期,寧波商幫中新一代商業資本家脫穎而出,把商業與金融業緊密結合起來,從而使寧波商幫以新興的近代商人群體的姿態躋身于全國著名商幫之列。他們所經營的銀樓業、藥材業、成衣業、海味業以及保險業,也是名聞遐邇。

  點評:寧波商幫形成的時間較晚,但其發展勢頭卻非常之快。他們的活動區域不斷拓展,最終形成四出營生,商旅遍于天下的局面。寧波商幫不僅善于開拓活動地域,還善于因時制宜地開拓經營項目。他們的致富之道非常有特點,也非常實用:以傳統行業經營安身立命,以支柱行業經營為依托,新興行業經營為方向,而往往一家經營數業,互為補充,使自己的商業經營在全國商界中居于優勢地位。

6 、晉商學而優則賈

  十大商幫中最早崛起的就是山西商人。歷史上,山西商人稱為晉幫。晉商是明清時國內最大的商幫,在商界活躍了500多年,足跡不僅遍及國內各地,還出現在歐洲、日本、東南亞和阿拉伯國家,完全可以與世界著名的威尼斯商人和猶太商人相媲美。

  晉商的歷史雖然可以追溯到周朝的晉唐時期;但真正崛起于明代(1368-1398),至清乾隆、嘉慶、道光時期已發展到鼎盛。

  到清朝中葉,山西商人逐步適應金融業匯兌業務的需要,由經營商業向金融業發展,咸同(1851-1874)時期山西票號幾乎獨占全國的匯兌業務,成為執全國金融牛耳的強大商業金融資本集團。并形成山西北號(票號)南莊(錢莊)兩大晉商勁旅。

  晉商規模如此之大,延綿時間如此之長,經商領域如此之廣,靠的是什么?晉幫有自己的經商秘訣:一方面以地域和血緣關系為紐帶,凝聚本幫商人的向心力;用傳統道德規范經商的行為;尋求政治上的靠山,庇護本幫的經商活動。另外一個方面,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晉商家族的重要傳統之一學而優則賈。據說晉商家族中一二流的讀書子弟去經商,三四流的子弟才去參加科舉考試,甚至出現過獲得功名后不做官而從商的進士。

  點評:晉商學而優則賈理念沒有多少文字記載,而是深深隱藏在晉商的心中,溶化在他們的血液中。正因為如此,使得晉商的文化程度相對于其他商幫是比較高,他們的經營模式也是最先進的,股份制、資本運作等現代經營方式,已經在他們身上萌芽。我們從晉商的成敗,品出了晉商的文化哲理,一個經商世家之所以經久不衰,是因為這些晉商不僅是商人,也是有學識之人,言傳身教,治商有方,并在家族內形成重教之風。

7 、徽商賈而好儒

  徽商與晉商齊名,作為中國商界中的一支勁旅,徽商曾活躍于大江南北、黃河兩岸,以至日本、暹羅、東南亞各國和葡萄牙,無徽不成商叫遍天下。其商業資本之巨、從賈人數之眾、活動區域之廣、經營行業之多、經營能力之強,都是其他商幫所無法匹敵的,在中國商界稱雄數百年。

  徽州人都是經商能手,他們善于分析和判斷經濟形勢,在買賤賣貴的不等價交換中牟取厚利,大規模的長途商品販運是徽商致富的一個重要途徑,另外,囤積居奇、特權牟利、牙行制度、高利貸等,也是不少徽商致富的手段。

  徽商與其他商幫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儒字。徽州是南宋大儒朱熹的故鄉,被譽為儒風獨茂,因此徽商大多表現賈而好儒的特點,他們的商業道德觀帶有濃厚的儒家味。徽商以儒家的誠、信、義的道德說教作為其商業道德的根本,使他們在商界贏得了信譽,促進了商業資本的發展,是他們經商成功的奧秘所在。

  點評:大凡稱之為儒商的人,理所當然是一個睿智的人。在他們身上,既充滿優秀傳統文化的烙印,又有和時代發展相適應(或超前)的道德水平和文化素質。他們懂得市場經濟的運行規則,有駕馭市場變化的能力。他們集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于一身,恪守做人第一,經商第二的準則。商人的務實和精明,加之厚重的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使得他們處處體現著儒家理想人格的魅力。總之,儒商是屬于有知識、有道德、有謀略、會賺錢的人。

8 、龍游商幫海納百川

  當徽商、晉商在商場爭雄之時,冷不防在浙江中西南部崛起一個頗有影響的龍游商幫。歷史上所稱的龍游商幫,實際上是衢州府商人集團,其中以龍游縣商人人數最多,經商手段最為高明,故冠以龍游商幫。

  龍游商幫雖地處偏僻,卻有著開放的心態,在觀念上也比較新潮。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上,即投資上的敢為天下先精神和海納百川的肚量。明清時期,許多商人將經營商業所賺得的資金用來購買土地或者經營典當、借貸業,以求有穩定的收入。而龍游商敏銳地意識到,要獲得更多的利潤,必須轉向手工業生產和工礦產業上。他們果斷地投入于紙業、礦業的商品生產,或者直接參與商品生產,使商業資本轉化為產業資本,給當時封建社會注入了帶有雇傭關系的新生產關系。龍游商人還不排斥外地商幫對本鄉的滲透,并且相處友善,吸收外地商人于己幫,推進了龍游商幫的發展。

  點評:龍游商人敢為天下先的精神和海納百川的肚量,是他們良好的經商心態的反映。他們雖然是出自一個偏僻之地,既無官府支持,又無強大的宗族勢力作堅強后盾,但他們卻能在強手如林的各大商幫中崛起,自立于商幫之林。

9、 洞庭商幫善于審時度勢

  幾乎就在龍游商幫興起的同時,另一個商幫在中國的洞庭湖上不知不覺地興起了---洞庭商幫。

  當年范彝財色盡得,泛舟五湖,引起多少人的艷羨。他經商成功,一定給太湖、洞庭湖流域的人們留下深刻印象。

  洞庭商幫是在明萬歷年間才初步形成。

  審時度勢,把握時機,這是聰明的商人的做法,而洞庭商人就是這樣聰明的商幫。洞庭商人沒有與徽商、晉商在鹽業和典當經營上爭奪市場,而是揚長避短,穩中求勝,利用洞庭湖得天獨厚的經商條件販運起米糧和絲綢布匹。他們還不斷更新觀念,開拓經營新局面,向外部世界發展著。尤其是鴉片戰爭后,在作為金融中心的上海,洞庭商人利用自己的鉆天之術,開辟了買辦業、銀行業、錢莊業等金融實體和絲綢、棉紗等實業。在新的歷史背景下,從事著不同于以往的商業活動,由此,洞庭商幫產生了一批民族資本家,走上了由商業資本向工業資本發展的道路。

  點評:洞庭商人十分講究具體的經營手段,而這些手段看起來則非常符合現代經商的要求。洞庭商人非常注意市場信息,時常預測行情,在經商過程中,洞庭商人會根據市場行情與商品交換的情況變化而變化自己的經營策略,不拘于成見,只要有利就行。洞庭商人還會根據當地實際情況,比如商人資金和民風特點,因地制宜的采取獨特的經營方式。

10 、江西商幫講究賈德

  江西商人絕大多數是因家境所迫而負販經商的,因此,小本經營,借貸起家成為他們的特點。他們的經商活動一般是以販賣本地土特產品為起點,而正是江西商人這些獨特的背景,使得江右商幫具有資本分散,小商小賈眾多的特點。除少數行業如瓷業比較出眾外,其他行業與徽商、晉商等商幫相比經營規模就要顯得相形見絀,商業資本的積累也極為有限。當代著名作家沈從文在他的作品中,曾經就這樣描述江西布商一個包袱一把傘,跑到湖南當老板。另外,江西商人濃厚的傳統觀念、小農意識也影響到他們的資本投向,只求廣度,不求深度。所以,盡管江西商人人數眾多,涉及的行業甚廣、經營靈活,但往往在競爭中容易喪失市場。

  點評:江西商人講究賈德,注重誠信是江西人質樸、做事認真的性格的一個外在反映,也是江西人頭腦中中國傳統儒家思想的自然流露。江西商人還善于揣摩消費者心理,迎合不同主顧的要求。總之,以銷售盡手中的商品和捕捉商機為原則,這是江西商人發財致富的經驗總結。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魔鬼經濟學:中國哪些地方的人最會做生意
湖北襄陽:明清“撫州會館”
江西表彰優秀贛商
15-16宋朝-書法-王安石北宋
中國十大商幫的經營之道:北方善義 南方善商
天下商幫:贛商——傳承900年的江右商幫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蓬莱市| 泰和县| 合水县| 茶陵县| 吐鲁番市| 泰兴市| 临桂县| 哈巴河县| 即墨市| 安宁市| 西城区| 饶河县| 荥阳市| 呈贡县| 渭南市| 阿拉善盟| 仙居县| 景德镇市| 崇阳县| 宜昌市| 潜江市| 宝山区| 大庆市| 深水埗区| 彭水| 博湖县| 库尔勒市| 渭南市| 沅陵县| 宿州市| 旌德县| 彩票| 六盘水市| 长宁县| 祁东县| 石台县| 深水埗区| 冷水江市| 台州市| 大厂| 普格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