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所說的虛證,有氣虛、血虛、陰虛、陽虛四大類。如果細分,尚有氣血兩虛、陰陽兩虛等等。相對而言,陰虛、陽虛比較容易分辨,陰陽兩虛則讓許多人感到困惑與茫然。
要想辨清陰陽兩虛證,首先要搞清陰虛與陽虛的主要癥狀。通常情況下:
陰虛主要表現為:咽干口渴、失眠多夢、大便秘結、心煩耳鳴、潮熱盜汗、兩顴泛紅、肢體震顫、舌紅、苔凈、脈細數。
陽虛主要表現為:形寒肢冷、精神萎靡、嗜臥懶動、大便溏薄、夜尿頻多、少腹冷、面色恍白、舌淡、苔白、脈沉遲。
陰陽兩虛的癥狀表現則是兩者的綜合,可謂兼而有之。具體說來,有如下幾個特點:
1、陰虛則熱、陽虛則寒。陰陽兩旺者,既耐熱,也耐寒;陰陽兩虛者,既怕熱,也怕冷。夏天比正常人怕熱,雖熱,不敢將冷氣空調開大,冬天比正常人怕冷,穿衣蓋被稍多于常人。
2、陰虛者,常口渴咽干而欲飲;陽虛者,多水濕不化而惡飲。陰陽兩虛者,時常想喝水,但每次又不能多喝。
3、陰主靜,陽主動;陰虛者易亢奮,陽虛者易萎靡。陰陽兩虛者,常想睡卻又睡不著,或者睡不安神。有時,精力似乎旺盛,但不持久,容易疲憊,耐力差。
4、舌象、脈象出現反差,如:舌淡而苔黃脈數,或舌紅苔白而脈沉,或脈沉細數等等。要結合具體情況綜合考慮。
現代人生活條件優優越,夏有冷氣,冬有暖氣,出門有車,進門電梯,常常掩蓋了體質上的變化。偶爾經歷一次旅行爬山、停電徒步上樓或者長跑,馬上現出外強中干的原形。
那么,陰陽兩虛該如何進行調理呢?常用的陰陽雙補方劑如下:
1、龜膠二仙膠:鹿茸、龜版、人參、枸杞。具有滋陰填精,益氣壯陽之功效。
2、二仙湯:仙茅10克、仙靈脾10克、巴戟天15克、當歸10克、黃柏5克、知母10克。既溫陽,也瀉火,對于煩熱與怕冷并見的患者較為適合。
3、腎氣丸:熟地黃、山藥、山茱萸、澤瀉、茯苓、牡丹皮、桂枝、附子。此方運用極廣,湯劑比丸劑更具靈活性,可隨證加減,如:苔厚濕甚者,重用澤瀉、茯苓;偏于陰虛者,重用熟地、丹皮;偏于陽虛者,重用桂枝、附子。
4、地黃飲子:熟地15g,巴戟天、山茱萸、石斛、肉蓯蓉、附子、五味子、官桂、白茯苓、麥門冬、菖蒲、遠志各15g。具有滋腎陰,補腎陽,生精填髓,開竅化痰之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