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篇〉-----中藥的腎毒性
中草藥性腎毒性的原因
1.對中草藥的毒副作用認識不足
在上述引發腎損害的中草藥中,許多是傳統上已知有毒性作用的藥物。按中國藥典記載的毒性分級,丟了棒、防己有小毒;牽牛子、蒼耳子、使君子、馬桑果、白花丹、罌粟殼、魚膽為有毒中藥;雷公藤、山慈姑、馬錢子、草烏有大毒;斑蝥極毒。可見導致腎損害的中草藥具有程度不一的毒性,使用量過大和使用期限過長都極有可能發生腎損害。如臨床報導的木通、防己、雷公藤、草烏、益母草等腎中毒病例大都與劑量過大或療程過長有關。
2.沒有遵循辯證施治和中病即止的原則
辨證施治,有是癥用是藥,是中醫治病的靈魂,在眾多的中藥腎毒性的臨床報導中,絕大多數病例是缺少準確的辯證施治,以致盲目用藥,或者用藥時間過 長,而發生腎臟損害。中藥致腎損害的文獻計量學分析顯示,服用偏方而致病者占33.33%;短時間用量過大而造成中毒者占93.25%。
3.藥物的誤用
錯誤地將馬兜鈴科的植物廣防己、關木通和青木香替代非馬兜鈴科的植物粉防己、川木通和廣木香使用,以致發生腎損害。比利時發生的大宗中草藥性腎損害即是由于將廣防己(Aristolochia fangchi)替代粉防己(Stephania tetrandra)而發生的,之后的藥檢發現,在所檢測的12批次藥物中,有11個批次含有馬兜鈴酸(aristolochic acid, AA)。英國報導的2例中草藥腎損害是因將關木通(馬兜鈴科Aristolochia manshuriensis)誤用為川木通(毛茛科小木通Clematis armandii)而發生的。
4.對藥物性腎損害的危險因素缺少了解
當存在藥物性腎損害的危險因素的時候使用中草藥,必然增加藥物腎損害的可能性。以下是
藥物性腎損害的危險因素:
a. 老年患者:老年人腎臟逐漸萎縮,腎單位數目減少,腎動脈硬化,入球小動脈壁發生退行性改變,腎小球透明變性及基膜增厚,髓質腎小球硬化,腎小管上皮細胞脂肪變性及萎縮,基膜增厚,管腔擴張;此外,老年人腎血流量和腎小球濾過率逐年降低,腎小管濃縮和稀釋功能減退,尿酸化功能障礙。基于這些病理變化,老年人藥物性腎損害的發生率較青年人高2.5倍。
b. 糖尿病和慢性腎病患者的藥物性腎損害發生率明顯增高。
c. 有藥物過敏史或過敏體質患者,容易發生藥物性腎損害。
d. 同時應用兩種以上具有腎毒性的藥物,可增加腎損害的發生率。特別在人工合成藥和天然植物藥合并使用時,應格外警惕。
5.藥物制作工藝的不嚴謹
如雷公藤多苷被廣泛用于治療腎臟病及風濕疾病,但是不同廠家的產品中雷公藤多苷的含量不同,毒副作用也不同。致使臨床應用時容易混淆而引發腎臟損害。
避免或減少中藥性腎損害的措施
1. 倡導
為了避免中草藥對腎的損害,應加強中草藥用藥知識的科普倡導,消除「中草藥乃天然藥物沒有毒副作用」的觀念;及時通報中草藥性腎損害病例,引起國人重視。
2.合理使用中草藥
a. 了解中草藥的毒副作用,熟悉有毒中草藥(如草烏、蒼耳子等)的代謝過程、劑量及用法。孕婦、老弱、兒童及過敏體質者應慎用或禁用有毒中草藥。
b. 嚴格控制藥物的劑量及療程,遵循「中病即止」的治療原則。大多數中草藥性腎損害病例的發生與用藥劑量過大和療程過長有關,控制藥物的劑量及療程可在很大程度上防止中毒事件的發生。民眾應在中醫師的指導下使用中藥,避免盲目服用或隨意改變藥量、劑型及服法。